這是2019年的第一次挑釁。
1月7日,美軍阿利·伯克級飛彈驅逐艦「麥克坎貝爾」號(DDG 85),駛入南海,闖入西沙海域12海裡以內。
▲美軍阿利·伯克級飛彈驅逐艦「麥克坎貝爾」號(DDG 85)
中方應對:出動軍艦軍機,依法對美艦實施查證識別,並驅離領海——
▲媒體模擬現場畫面
自從川普上任之後,美軍在南海進行所謂「航行自由」的次數,已經遠超歐巴馬時期。
僅在2018年美軍航母就曾多次闖入南海進行軍事演習,B-52H轟炸機更是先後6次飛越南海。
除了美艦剛開年就來挑釁,同時也引起小兵兵關注的,還有網絡上的評論。
簡直無f**k可說,到底是家裡剛通網?還是無腦噴?
別鬧了!這才剛過去多久就忘了?
2018年9月30日,就在國慶前夕,同樣是擅闖領海,美軍「迪凱特」號闖入中國南海後,我海軍蘭州艦從其左舷快速插入,最近時只有41米。
如果不是美艦果斷認慫,改變了航線,兩艦相撞幾乎就是分分鐘的事情。
2018年11月,美軍公開了從美軍戰艦上拍攝的視頻畫面。
美軍士兵的視角↓
看個視頻感受一下↓↓↓↓
海上艦艇航行與公路駕駛汽車完全是兩碼事,距離41米踩一腳剎車還能保證安全,在艦艇之間,這種距離稍有不慎,就會發生嚴重碰撞。
媒體的說法是「0」距離逼停,但實際上,無法預估對方反應的情況下,蘭州艦的出擊行動,也就無法排除出現撞擊。
所以,對於「只會抗議」這種說法,稍有認知的軍迷都會站出來打臉:
而事實上,這也並不是中美兩國武器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2017年5月17日,我國兩架蘇-30戰機攔截美國空軍一架探測飛機。
▲2017年5月,兩名美國軍方官員透露稱,中國兩架噴氣式戰鬥機周三在東海上空對美國一架核偵察機進行了攔截。CNN稱,中國兩架戰機距離美偵察機約150英尺(約46米),其中一架戰機直接在美軍機面前作了桶滾動作。
2016年5月19日,兩架殲-11戰機迫使美國EP-3戰機急劇下降以避免碰撞;
▲2016年5月,美國五角大樓稱,一架美軍EP-3偵察機於周二在中國南海的國際空域飛行時,遭到兩架中國殲-11戰機「不安全」的方式進行攔截,相距僅50英尺(約15米)。
還有2013年12月5日,著名的中美軍艦南海對峙事件。
▲示意圖:2013年12月5日,美國海軍「考本斯號」飛彈巡洋艦,在南海窺視中國海軍遼寧艦航母時,一艘中國兩棲戰艦與其「迎面遭遇」,美艦採取緊急機動規避相撞。
以上,小兵兵列舉了部分「親密接觸」的示例,至於美軍戰機、軍艦挑釁,遭到我軍警告驅逐的就更多了,無法一一列舉。
以目前國際態勢,不論中美、美俄,都在遵守著「鬥而不破」的博弈底線。
正是因為明白這一點,美國才能夠肆無忌憚的派遣軍艦四處搞事情。
就在1月7日,就在「麥克坎貝爾號」闖入我領海的同一天,美國海軍的另一艘「麥克亨利堡壘」號登陸艦進入黑海海域,直撲俄羅斯「後院」。
▲美國海軍「麥克亨利堡壘」號
據推測,「麥克亨利堡壘」號的目標為烏克蘭敖德薩港,俄羅斯出動黑海艦隊「求知」號護衛艦全程監視。
實際上,美艦進黑海,已經足足晚了兩個月,早在去年11月,美國軍方就已經信誓旦旦的宣稱將要派軍艦進黑海。
這就與在中國領海遛一下,碰見驅逐就走,其實是一個道理——既達到了聲援示威或施壓等目的,又留有餘地,不會擴大事態。
直白的說,就是噁心你,就是喜歡你看不慣他又幹不掉他的樣子。
簡直不是一般的猥瑣。
軍事上的行動,無非是為了其他戰線上的利益。
比如,眾所周知的,正在進行的中美貿易談判神馬的……
最後,小兵兵還是要強調一下——
和平崛起當然是我們最美好的期望,但這不代表懼怕戰爭。
監視並象徵性的驅逐,與強硬的驅逐並堅決予以碰撞,所代表的意義是不同的。
「不惜撞擊」,可以說是和平時期最高的警戒級別。
下一步更嚴重的,大家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