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臺渦輪螺旋槳發動機的推動下,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研製的「鯤龍」600大型多功能水陸兩棲飛機的成功首飛早就不是什麼懸念。許多國內媒體報導稱「鯤龍」600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上飛機」或「世界上在研的最大水上飛機」。說真的,這些「之最」並不是我最關心的,要說大,歷史上許多大型甚至特大型水上飛機都比「鯤龍」600大。大小尺寸並不是一款飛機創新色彩和技術含量的真正標誌。
我真正關注的,是「鯤龍」600在大型船型機體的氣動、水動和結構設計,以及飛行控制技術等領域走過的風風雨雨。單就研製團隊為保證實現設計目標,錙銖必較地在不減性能條件下為飛機「減肥」,就隱含著無數故事。過去在歷史學界有這樣一句話,一個考古學家是否有成就,絕不是因為他在發掘出了什麼,而是在於他在發掘和研究中所使用的方法。
中國的「鯤龍」600不在於其外形究竟有多大,而在於航空工業能夠從中國自身需要出發,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研製出滿足需要的創新型實用裝備。它的意義,恐怕在於一個水陸兩棲平臺,甚至是一個平臺系統基礎的奠定。
「鯤龍」600能做什麼的問題最近被反覆提及。它的個頭接近一架波音737,翼展達38.8米,機長37米。動力來自安裝在機翼上的4臺渦槳6型發動機,最大起飛重量53.5噸,最大巡航速度500公裡/小時,最大無加油航程約為4500公裡。
與更早的水轟5相比,「鯤龍」600配用的渦槳6(3124千瓦/4250馬力)比前者使用的渦槳5A(2316.8千瓦)功率提升了近35%。考慮到「鯤龍」600的最大起飛重量從水轟5的45噸提升到53.5噸,增幅為19%,這使得「鯤龍」600的全機功重比仍有較大提升,飛行性能也因此得到顯著改善。
1969年開始研發的渦槳6是運8使用的標配動力。起飛功率為),重量1200公斤。1970年首批三臺樣機完成製造開始進行運轉測試,1976年通過國家鑑定。此後進行了5個月的驗收試飛,搭載渦槳6的運8試驗機飛到了中國15個省市地區,航程超過60000公裡,南面到過海南島,北面到過海拉爾。經受住了高溫低溫環境的考研。
此後,渦槳6經歷了持續改進,相繼改善了功率不足、高油耗、高排氣溫度和維修間隔時間太短等問題。大修間隔時間從300小時提升到1000小時。如今已經超過2000小時,有消息稱3000大修間隔也已經實現。
加拿大CL-415水上飛機今天仍活躍在森林消防和水上搜救領域。如果「鯤龍」600邁向成熟,在國際市場上仍有作為空間。
「鯤龍」600的主要任務,是承擔海上/水上搜救和森林消防任務。有消息稱,該機可以在20秒內汲水12噸,一次勤務任務可總計提水投水370噸。「鯤龍」600的主要兼職是海洋巡邏、環境監測、海關巡防和漁業監測等,次要兼職包括巡邏反潛和海上投送。
次要兼職的後一項,雖然是次要之次要,但卻對國家有著不小的戰略潛力:一旦軍事需要,「鯤龍」600可以為中國東南沿海的控制島礁及時投送物資補給和人員。中國在南海部分島礁已經興建了高標準機場,可以起降大型運輸機,但是從這些島礁樞紐機場向其他無機場島礁的物資和人員轉運,仍然是個不小的問題。如果「鯤龍」600可以適應島礁的淺水環境,諸如能夠在2.5米水深條件下起降,那就意味著它能以500公裡/小時的速度迅速完成物資和人員在相關海域的投送和調配。完全可以作為南海「島礁擺渡人」。
俄羅斯別-200水上飛機採用D-436渦扇發動機,由於發動機採用背負式安裝方式,機翼可以使用全翼展前緣襟翼,對於改善起降性能非常有利。
「鯤龍」600與其前任水轟5的境遇差距較大。水轟-5實際上是別-6的放大版本。由於當時中國技術有限,在設計上留下了較多缺陷。與日美類似機型相比,水轟-5的增升裝置非常簡單,沒有前緣襟翼,效果很差。起降速度不理想。結構重量未能最優化,死重較多。當年水轟5服役時,中國在近海和遠海巡邏、反潛、監視和偵察等方面都缺乏專業的設備和系統,導致水轟5幾乎沒有多少用武之地。
而今「鯤龍」600有許多成熟的任務設備可供選用,新型的發動機和氣動構型設計,讓該機飛行性能顯著改善,航程也大大增加。日本海上自衛隊使用的US-2最大起飛重量47噸,比「鯤龍」600少了8噸左右,但是其配裝的4臺羅羅AE-2100渦槳發動機單臺功率卻高達3424千瓦(4592馬力),比渦槳6還要高出一截。試想一下,如果未來「鯤龍」600能換上功率更給力的發動機,機翼升力系統進一步優化,則可能具備更為廣闊的應用潛力。
日本US-2水上飛機配用的發動機功率高達4592馬力,機翼前緣襟翼也賦予其不錯的水上起降性能。
有人認為「鯤龍」600還可以開發一種海上旅遊版,可以把那些成天生活在摩天大廈裡的城市居民運送到美麗的祖國海疆,甚至南沙群島去觀光攬勝。那時,您的飛機可能就在距離礁盤數公裡的地方掠水著陸,您坐上橡皮舟就可以涉水上島,住進美麗的度假村享受一段難忘時光。坐上「鯤龍」600來個祖國南疆海上遊,也許未來是個不錯的旅遊項目。
1935年11月29日,泛美航空馬丁M-130「中國飛剪」(rn NC-14716)剛剛結束了首次跨太平洋飛行,抵達菲律賓馬尼拉港的泛美航空駐泊浮船塢。20世紀30年代是水上飛機的黃金時期,那時候人們要用大型水上飛機解決跨大洋遠程飛行問題。二戰時水上飛機獲得了極大應用,主要是用於水上搜救和反潛護航。今天水上飛機仍屬於應用範圍有限的特種裝備,但是中國作為一個海疆遼闊島嶼眾多的大國,沒有水上飛機,就沒有充分的應急選擇權。
以後坐上水上飛機到中國南方海疆去旅個遊,也不是很難的事兒。飛著去飛著回。有機場的島礁能去,沒有機場的島礁去得更愜意。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雲端春秋
本文系網絡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但因轉載眾多,或無法確認真正原始作者,故僅標明轉載來源,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協商版權問題或刪除內容!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廣告
這裡也有
AG600
點擊,你也擁有一架
會飛的船,會划水的飛機
具體信息請點擊
風上風雲|雲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