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魚翔淺底、如鷹擊長空,能摶風九萬、可擊水三千——2020年7月26日,中國自主研製的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在山東青島成功實現海上首飛。作為構建國家應急救援體系的重要拼圖,「鯤龍」海上首飛的成功,距離其投身一線實用又近了一步。
在四川省重大科技專項等科技計劃長期支持下,中航成飛民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和中電科航空電子有限公司聯合電子科技大學等產學研單位,突破了機頭模塊化交付、機載無線電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成功研製出AG600機頭和通信導航系統,為「鯤龍」成功「出海」和水陸兩棲飛機的大型化、系列化奠定了堅實的科技基礎。
AG600與運-20、C919並稱為「中國大飛機三劍客」,是我國自主研製的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也是目前世界上在研最大的一款水陸兩棲飛機。7月26日上午,AG600飛機在青島團島附近海域輕盈入水,圓滿完成首次海上起降科研試飛。
當天,密切關注「鯤龍」試飛情況的電子科技大學航空航天學院「新概念飛行器智能製造研究中心」的師生通過新聞報導觀看了試飛的整個過程,內心的喜悅難以言表。「能為『鯤龍』的研製做出成電人的貢獻,我們感到十分自豪!」航空航天學院院長李輝教授表示。
電子科技大學航空航天學院與中航成飛民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和中電科航空電子有限公司長期開展產學研合作,自2014起「新概念飛行器智能製造研究中心」團隊參與到「鯤龍」的機頭研製、航電國產化等項目中,用電子信息為「鯤龍」添智賦能。
新概念飛行器智能製造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李波教授表示,團隊在基於模型的系統工程、機頭的模塊化劃分、裝配工藝、裝配過程仿真、適航技術、一體化航電體系結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技術積累。這次參與「鯤龍」的相關項目,與總體單位協作攻克了相關技術難題,充分證明了團隊著力打造「電子信息+航空航天」科研方向的正確性。
在項目研究過程中,團隊老師們充分參與,尤其是研究生和本科生也深度參與進來,通過做「真科研」和基於真實工程的新工科培養,同學們得到了很好的學術訓練和能力成長,從而使團隊在隊伍建設、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方面獲得了多重收穫。
「我們的長處是電子信息,短處是對航空航天領域的具體需求和技術了解不夠深入,但是,在參與『鯤龍』的研究過程中,老師們都能快速地學習、準確地把握航空航天行業的具體需求,很快實現默契合作」,團隊劉民岷副教授表示,「這對團隊今後更好地開展校企合作很有幫助!」
更令團隊高興的是,團隊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深度參與項目研發,獲得了良好的學術訓練,也極大地拓展了學術視野,提升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劉民岷說:「在科研一線,同學們還更加直接地感受到科研工作者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很受感染和鼓舞!」
校企合作、科研育人,還進一步增強了人才培養的針對性。據了解,這些優秀學子畢業以後,能夠更好地適應和滿足中航成飛民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和中電科航空電子有限公司等業內頂級單位的人才需求。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兩家航空製造和航電龍頭企業均為航空航天學院院級研究生培養基地。
通過校企合作與科研育人,團隊也獲得了學校的集體榮譽:在今年電子科技大學第四屆研究生優秀導學團隊評選中,團隊脫穎而出,成為學校三個榮獲「優秀導學團隊獎」之一的團隊;同時,在電子科技大學2018-2020年度先進基層黨組織評選中,團隊的研究生新概念飛行器與力學研究中心黨支部獲評「先進黨支部(學生)」。
「鯤龍」入海,意義不凡。據了解,「鯤龍」AG600具有速度快、機動性好、搜索範圍廣、搜索效率高、安全性好、裝載量大等特點。它「能吞能吐」,既可在水面汲水,也可在陸地機場注水,最多載水12噸;單次投水面積4000餘平方米,一次性可救護50名遇險人員。
「鯤龍」的海上首飛,對填補我國大型應急救援航空器空白、滿足國家應急救援和自然災害防治體系能力建設需要具有裡程碑意義。尤其是在水上救援和森林滅火等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成為國家應急體系「空中利器」。
同時,它還可通過系列化發展和改進改型,滿足執行海洋環境監測與保護、資源探測、島礁運輸等任務需要以及提供海上航行安全保障和緊急支援等任務的需要。專家表示,作為全球在研的最大水陸兩棲飛機,「鯤龍」的「誕生」不僅是我國航空技術發展的必然,更是國家戰略需求的體現。
李輝表示:「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聚焦國家重大工程,做真科研、作真貢獻,不僅是電子科技大學的戰略選擇,也是航空航天學院的初心和使命。」據了解,2020年7月30日,我國自主研製生產的第一款噴氣支線飛機ARJ21在全球海拔最高民用機場——稻城亞丁機場完成最大起降高度擴展試驗試飛,其中就有電子科技大學航空航天學院的貢獻。
下一步,團隊將抓住機遇,聚焦「十四五」期間的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進一步深化與中航成飛民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中電科航空電子有限公司、海特高新、中國民航二所等業內頂尖企業和科研單位的合作,在包括CR929飛機在內的國家重大工程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