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服的誘惑,從一戰到二戰德式頭盔的演進

2021-03-01 燃燒的島群

本文是「燃燒的島群」第56篇原創文章,全文共1930字,配圖25幅,閱讀需要7分鐘。原文於2017年6月20日首次發表在TTH。

自從脫離盔甲時代後,近代軍服是伴隨著實用性而發展的,其中又以歐洲老大德國的設計為最佳。

圖1. 軍迷重演的一戰德軍

一戰時期的德國軍服相對還比較混亂,此時距離德國的統一剛剛過去了50年,各個州的軍服還有自己的地方特色。

圖2. 最初的M1842年頭盔,設計者據說有精神疾病

一戰德軍最具有視覺識別特色的當屬M1895式皮盔,這種帶有尖刺頭盔設計風格來源於鋼甲時代的頭盔,最初是在1842年由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設計,當初設計出來時這個尖刺更大更辣眼,並且加上了華麗的金屬裝飾片,威武是威武,但是很累贅。

圖3. 一戰德軍,注意帶尖刺的M1895式皮盔,和腰間的子彈匣

圖4. 兩名佩戴M1895式頭盔的一戰德軍士兵

後來因為部隊的不斷抱怨和軍隊的擴充成本等原因,到1895年定型時,只保留了較小的尖刺和後遮蓋的設計,隱約可見後世更經典的M1935式鋼盔的形狀。M1895式代表著普魯士軍官的形象,直到一戰結束二十年後,興登堡和魯登道夫這些軍隊元老仍然喜愛佩戴M1895式樣的頭盔。

圖5. 德國陸軍元帥興登堡和前陸軍下士在一起,後面可見佩戴M1916式鋼盔的將軍

一戰後期,軍隊終於取消了已經顯得非常傻帽的尖刺,定型生產M1916/1918式頭盔,這款頭盔增加了兩側的兩個凸起兼作透氣孔,形狀接近煤鏟或糞勺,且可以加裝防護甲。

圖6. M1916/1918式鋼盔,注意兩個凸起用於加掛附加裝甲板

總體來說,一戰德軍軍服已經具備了後世德國軍服的重要特徵,由於繼承自19世紀的軍服,還有立領和翻領兩種不同的風格,但是領章、肩章和軍銜設計已經趨於穩定和完善。

圖7. 影視作品裡的一戰德軍軍官,注意M1916式頭盔兩側的凸起

二戰前夕,德軍軍服在一戰的基礎上做了少許改動。首先是徽章符號的增加,鷹徽的設計和使用達到了經典的高度。歐洲軍隊使用鷹徽有著悠久的歷史,從古羅馬的金鷹到俄羅斯雙頭鷹,乃至美國白頭鷹,但德軍鷹徽更具有簡約風格。

圖8. 古羅馬軍團愛用的金鷹標誌

圖9. 俄羅斯國徽上的雙頭鷹標識

圖10. 美軍大蓋帽上的白頭鷹徽

圖11. 二戰德國國防軍軍服,注意鷹徽在頭盔和右胸口的使用

1935年,德軍定型極為經典的M1935式鋼盔。這款鋼盔的第一個大主顧是中德蜜月期的國民革命軍,也就是中央軍,計劃編練20個德械師,所以一口氣進口了22萬頂M1935鋼盔和大量的德制武器。從而使得抗戰前期的國軍擁有濃烈的德國風格。

圖12. 參加淞滬抗戰的國軍精銳部隊,軍服是中山裝式樣的,左胸帶有姓名級別標牌

圖13. 這張上色版的更能體現抗日鐵軍的威武

圖14. 《我的團長我的團》裡,真假團長都佩戴M1935

圖15. 佩戴傘兵盔的德軍傘兵,注意軍銜標記符號也不同

德軍鋼盔的唯一一個變種是在空軍傘降機降部隊裡配發的傘兵盔,為了防止掛鈎而將後腦的鏟形凸起改為更平滑,這款鋼盔的產量不大,但是知名度不低。

圖16. M1942型鋼盔

到了戰爭後期因為原材料和工廠生產力的緊張,德軍改為生產簡化版的M1942型鋼盔,工藝節省,做工粗糙,也成為德式鋼盔的絕唱。

圖17. 佩戴軍便帽的士兵

圖18. 佩戴40型海軍軍便帽的士兵,注意帽邊有白色雪絨花的精英標記

軍便帽的設計主要有兩款風格,分別是有帽簷的野戰帽和無帽簷的船形帽。國軍經過權衡,只採用了有帽簷設計的便帽,由於價格低廉,這款軍便帽更為中國觀眾熟悉。區別在於國軍便帽上下基本同直徑,而德軍便帽頂部增大,顯得更威武高大。

圖19. 國軍德械師的單兵裝備,注意M1935式鋼盔和右上角的軍便帽

國軍在抗戰後期接受了部分美式裝備後,也接收了部分船形帽,但是並未大規模列裝。我軍的55式軍服裡,加入了船形帽作為士兵用帽,3年後因部隊反對聲音太大而取消。

圖20. 佩戴船形帽的國軍女軍官

圖21. 佩戴55式船形帽參加軍事演習的我軍戰士

德式軍服仍然是軍迷喜愛的品種,不過這身衣服穿在東方人身上並不適合,反而是國軍的中山裝式樣更具有中西結合的特色。

圖22. 軍迷COSPLAY,怎麼看都像是日本人

經過歲月的洗刷,德式軍裝被丟棄,德式勳章和配飾也沒有被保留下來。戰後的民主德國大體上保留了二戰德軍軍服的一些特點,南美洲的智利也是如此。

圖23. 民主德國人民軍的軍服,是最為接近二戰德軍的設計式樣

圖24. 南美洲的智利,閱兵式上的德式軍服

圖25. 智利閱兵式上的步兵方隊

德式軍服還有包括裁剪、配飾和勳章方面的諸多特色,下次再介紹。

「燃燒的島群」是一個專注於太平洋戰爭和中日戰爭回顧的軍史網,首創於2000年5月,2005年至今論壇在線,2017年轉戰公眾號和自媒體平臺。本站力求依據翔實準確,點評角度獨到,不吹不黑不噴,已完成作品包括珍珠港11篇、中途島7篇、巨獸之亡12篇、制勝神器3篇等,歡迎新老朋友們持續關注。


掃描上方二維碼可直接關注,歡迎分享擴散,讓更多同好參與進來!

「燃燒的島群戰友會」微信群已經建立,需要加群的朋友加先加群管理員minshengluhao,然後通過邀請入群,這裡有你的同好!

相關焦點

  • 法西斯時代的制服誘惑
    其影響之深遠,大大超出二戰的界限,一直瀰漫至今。 提起法西斯,人人都能聯想到他們對權力、戰爭、集中營的興趣。其實,時尚同樣是法西斯政權掌中的玩物。墨索裡尼公開宣稱:「我們相信這(二十世紀)將是一個權力的世紀、右翼的世紀、一個法西斯的世紀。如果十九世紀是個人的世紀,那我們相信這將是一個集體的世紀,也因此必然是國家的世紀。」
  • 這款隆美爾戴過的頭盔為何被二戰德軍如此嫌棄?
    作為非洲軍團的指揮官,隆美爾也曾抱怨過德式鋼盔的沉重與不舒適性。因而這也催生了德國人獨居代表性的熱帶涼盔系列。▲頭戴M35式鋼盔列隊閱兵的德軍士兵,無疑是納粹時期最具特色的一道風景線。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更久遠的八國聯軍侵華時,德國軍隊就已經或多或少地裝備了熱帶頭盔,但主要配發對象限於非洲與遠東地區的殖民部隊。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納粹德國陸軍並沒有多少熱帶涼盔製造的經驗。因而,他們只能從先前設計的海軍熱帶涼盔上吸取經驗,並加以改進。1941年2月,非洲軍的首批部隊抵達了利比亞首府的黎波裡。隨他們到來的還有大量新式的熱帶制服、頭盔等單兵裝備。
  • 世界各國空姐的制服誘惑
    並且,搭配誘惑豔麗的紅嘴唇兒,中東風情迎面而來,總能輕易穿越人群尋找到阿聯航空的空姐。制服用色簡潔柔和,以淺灰色外套搭配深灰色短裙,再飾以全日空代表性的藍色線條。為了區分每一套制服,設計師還搭配了色彩鮮豔的絲巾和圍裙。
  • 世界軍服百科:二戰德軍步兵制服
    二戰德軍步兵的制服在納粹掌握政權後並沒有進行徹底修改,在總體樣式方面與魏瑪共和國時代的型號相似。雖然只對制服做出了一些有限修改,但新政府(納粹政權)對其新徵召陸軍所用的徽標體系進行了大幅改動。 制服 標準陸軍野戰服(Feldbluse)由一戰時期德國陸軍的制服發展而來。它(一戰時期制服)在魏瑪共和國時代並沒有發生明顯變化,而新的納粹政權最初對其進行了一些臨時性改良,但隨後於1936年為規模大大擴充的陸軍製造了大量改進版本的新制服(即野戰服)。
  • 制服誘惑 《超級艦隊》中國海軍軍服盤點
    小夥伴們都肯定看過不少軍服誘惑的軍娘cos了,所以今天小編決定為大家帶來中國海軍軍服盤點,讓大家看看兵大哥的制服誘惑!65式軍服的幹部、戰土服都改成了人民軍隊傳統的中山裝、解放帽樣式,與65式陸、空軍制服相同,制服整體顏色為藍灰色。
  • 德軍M35頭盔無疑是一代經典,希特勒看到新頭盔大怒:太醜陋了!
    在一戰戰敗後,德國帝國防衛軍沿用了一戰期間遺留的M1916鋼盔。圖為一戰時期M1916鋼盔希特勒上臺後,為了襯託德軍士兵的新面貌,僅有新式軍服肯定不夠,帥氣的新式鋼盔自然也少不了,M1916鋼盔經過改進後,M35鋼盔開始裝備納粹德軍。都知道鋼盔的第一目的是為了保護軍人頭部安全,但除此之外,希特勒還要求鋼盔的造型足夠美觀、帥氣,認為它也可以起到一定的裝飾性、提升軍人士氣。
  • 漫談二戰德軍M35頭盔
    二戰時期的德軍鋼盔和一戰時期的德軍鋼盔有著密切的聯繫。可以說,二戰的德軍鋼盔是在一戰的M16,M17,M18三種鋼盔上發展而來。在1935年,德國的M35定型。該頭盔是為了滿足德軍的需要,來替代仍在試用的一戰時期的鋼盔。M35在基本的東西上和一戰時的M17很象,但是M35比M17更輕,功能也更強。另外M35採用了新的LINER(內盔)來減少佩戴時頭部的疲勞。
  • 時代縮影——吉翁公國軍的制服
    這樣的復古潮流也影響到公國軍,無論制服還是裝備全都採用復古設計。結果,雖然是宇宙世紀的最現代軍服,卻出現了非常古典的披肩與肩章,一款風格介於古典與現代的夾縫間的制服就此誕生。事實上,這款以深綠色為主色、配掛大型肩章的第3種戰鬥軍服,此外還搭配著披肩和德式鋼盔Stahlhelm (德語=鋼盔,煤炭礦工型的頭盔),已經成公國軍人的象徵,同時也緊緊抓住了公國國民的人心(至少,公國軍人似乎對自國的軍服並沒有發出抱怨不滿的聲音)。
  • 世界軍服百科:一戰時期德國禁衛軍制服
    禁衛軍 德國帝國禁衛軍的制服主要脫胎於其前身——普魯士禁衛軍的制服,這些部隊(後者)會被集中到某些特定的師級部隊中。來自其他邦國的禁衛軍則被編入了普通步兵部隊。 禁衛步兵 1914年時,禁衛軍成員使用的通常是尖頂盔,這些頭盔上一般蒙著一張純棕色或卡其色的盔罩。他們的制服上衣為原野灰色,配有向下傾斜的衣領(軍官的衣領更硬,而且更挺直些)和金色或銀色的紐扣(禁衛軍成員的制服紐扣由黃銅或鎳製成)。
  • 制服 炮火下的英姿:抗戰中國民革命軍陸軍制服鑑賞(下)
    鋼盔如同「萬國博覽會」抗戰前期,中央軍精銳部隊所戴鋼盔多為德式。
  • 快看穿軍裝的韓國歐巴如何上演制服誘惑
    最後一句快來告訴橘子君你最心水哪個歐巴的制服誘惑?
  • 鋼盔哪家堅,北上找蘇聯,毛子二戰前的鋼盔發展歷程
    在毛子標誌性的SSCH-40鋼盔成熟列裝的二戰前,蘇軍試驗性地研發過多種鋼盔。在不斷地引進、研仿和創新的過程中逐步走出了自己的路。這篇的話是知乎大佬守夜人撰寫,狗子我授權轉發,守夜人詳細的描述了從一戰到二戰期間毛子的鋼盔發展節點。
  • 淺談國民黨軍造型演變史:從北伐、抗戰、解放戰爭到敗退臺灣初期
    在這大割據的時代,中國各地部隊不僅裝備混亂,制服也是五花八門。在制服與時局同樣混亂的民國年間,1924 年1 月的「黃埔建軍」可以說是近代以來中國軍服趨於統一的起點。提到中國大陸時期的國民黨軍,基本上可分為北伐、抗戰、解放戰爭,到敗退臺灣初期等四大時期。北伐時期眾所周知,國民黨建軍其實是透過蘇聯共產黨成立的。
  • 炮火下的英姿:抗戰中國民革命軍陸軍制服鑑賞(上)
    《號角文集》是目前國內專業制服徽章讀物,以羅馬數字編號陸續出版。袁世凱死後,北洋系分裂,軍閥連年混戰,在這大割據的時代,中國的各地部隊不僅裝備混亂,制服也是五花八門,日式、德式、蘇式、英式應有盡有。到了十多年後的抗戰時期,中國雖然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但各地的軍閥政治卻還有相當的生命力,這種地方勢力割據的現象便是戰時制服混亂的原因之一。
  • 德軍「非洲軍團」沙漠頭盔的故事
    1940年7月,負責開發這種新制服裝備的任務被移交給了漢堡大學熱帶研究所。該研究所設計了一種全新的輕質棉質熱帶制服和軟木髓頭盔,它將取代納粹德國軍隊在歐洲戰場所使用的羊毛制服和普通鋼盔。■圖為北非德式頭盔(來自投降被俘的德軍官兵)的原始彩色照片。
  • 摘雲之虹作戎甲,二戰德國空軍軍帽
    德國人在軍服設計上取得的成功不亞於他們在戰爭中獲得的勝利,德式軍裝的美觀在世界範圍內都享有盛譽,而德國空軍的制服在二戰德軍中尤其魅力獨特,兼顧了美學上的觀賞性和作戰勤務的實用性,成為德國空軍外在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
  • 【魚鷹社】二戰德國陸軍(4)
    他戴著M1935式頭盔,穿M1940式皮加厚的馬褲和帶馬刺的馬靴,配少見的塑料殼6x30望遠鏡和裝在軟皮套裡的瓦澤爾P38手槍。他的M1942式頭盔被粗大的電線包裹,而制服上則展示著他的M1935式軍官領章、帶步兵白色襯物的M1940式淺灰色肩章、機縫在灰色三角形底版上的M1940式士兵用鷹徽以及坦克摧毀章和步兵突擊章。
  • 【魚鷹社】二戰盟軍指揮官(老版)
    常服軍帽被要求經他手改制成時髦的「前段帽頂上揚」的形狀,這種傳統審美反映出他在一戰以後作為俄國白軍軍官的服役經歷。在其他方面帽子都是符合他這一軍銜的規定的;上校參謀和將官使用的紅色帽牆上是將官版的黑底金色帽徽,圖案為花冠環繞的交叉的馬刀和權杖烘託起一隻王冠和一隻獅子。亞力山大的制服看起來是普通的近衛軍官鍾愛的深土黃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