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潛艇部隊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他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以每年服役一艘潛艇的數量快速更新換代。作為日本潛艇的當家主力,「親潮」級是值得著重筆墨介紹一下的。
一、雪茄型艇身
自蘇聯研製出了水滴型潛艇後,水下部隊的戰鬥力呈幾何式跳躍增長。以前潛艇的水下續航力很差,間隔很短的時間就需要在水上巡航充電,為此瑞典和德國開發出了不依賴空氣的推進系統(AIP)。這是避免讓敵人發現的革命技術。
而水滴型潛艇外形讓潛艇在水下產生的動靜無比貼近海洋背景,這項革新屬於讓敵人難以發現的技術。各國紛紛效仿,研製自己的水滴型潛艇。不過水滴型的艇體由於曲度要求比較高,縮減了許多空間,導致一些先進的大型電子、聲吶設備無法安裝。為此,各國潛艇的設計者們開始拉長艇身,成為一種水滴型的變種形態,這便是雪茄型。
「親潮」級便是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研發的雪茄型潛艇。全艇全長81.7米,艇寬8.9米。與上一級「春潮」相比,潛艇艇身的長寬分別增加了3.7米、減少了1.1米。這樣的設計讓「親潮」級擁有更出色的航行力,修長的艇身減少了水下行駛的阻力,同時長出來的空間可以安裝更大型的側面陣列聲吶。
一般來說,現代潛艇多數採用雙殼設計。這樣既減少了本身的噪音,增加隱身性能;還可以增加抗損傷的能力。可是在潛艇都可以發射反艦飛彈的今天,雙殼艇身就好比穿了兩層鎧甲,行動不便不說還減少了內部設備升級的可用空間。因此很多潛艇開啟了混合殼體設計,即首尾仍然保留雙殼,中間大面積都是單殼結構。
「親潮」級的混合殼體得益於自身使用的NS110型超高強度鋼。這款鋼材是日本自研的造船特種鋼,屈服強度達到了1000MPa。
這個數字是什麼概念呢?法國「凱旋」級戰略核潛艇所用的鋼材屈服強度都達不到這個數。美國使用的HY130鋼仍然是當前艦船的主要用料,其屈服度才到890MPa而已。
二、性能參數
「親潮」級前3艘的動力推進裝置都是單軸的柴油發動機,後續建造的都更換成了雙軸。作為20世紀末21世紀初的日本主力新型潛艇,沒有使用「AIP系統」實在是有些讓人摸不到頭腦。
潛艇最為依仗的聲吶系統,「親潮」級選擇安裝的是ZQQ-6整合式聲吶系統,搭配艇首主/被動聲吶、側面被動陣列聲吶和ZQR-1被動拖曳陣列聲吶各1套。
日本的「整合式聲吶系統」是為了區別美軍裝備的「綜合聲吶系統」,從性能上來說屬於同一類設備。這種設備對於潛艇來說,就相當於「宙斯盾」系統的相控陣列雷達和F22攜帶的主動相位陣列雷達。
整合式聲吶系統由多個部分組成,主體是主動聲吶。可以主動探測敵方目標,細分出方向、距離、深度,並將數據自動傳輸給武器系統。主動聲吶的缺點在於探測距離不遠,還不如重型魚雷理論上的最大攻擊距離。因此噪音測向聲吶和被動拖曳陣列聲吶就是為了彌補距離上的缺陷。
這類設備從70年代開始就進行研究裝備了,只不過性能更新迭代而已。整合式聲吶系統的先進之處在於,新增了敵我目標識別系統、水雷/障礙迴避探測系統、團隊聯合作戰系統和深海回聲探測系統等。武器方面,「親潮」級裝備了多種武器系統。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可以發射自產的魚雷,也可以發射美制飛彈。
日本雖然擁有研發、製造魚雷的能力,但最新研製的九五式魚雷以故障率高達75%持續震驚世界。為了保險,日本現役部隊使用的是與美國MK50魚雷各個方面高度近似的GRX系列魚雷。
飛彈是「魚叉」反艦飛彈的潛射版。由於該款飛彈攻擊目標的設計思路類似於捕鯨船攻擊水面上的鯨魚,因此稱為「魚叉」。
飛彈可以通過多種方式發射,由於潛射版方式比較特殊,「魚叉」需要裝在一個密封的發射筒內,從魚雷管中發射。雖然有效射程一般在100公裡左右,但其擁有超低空掠海飛行的能力,這意味著降低了被敵方雷達發現的機率。
三、最後的最後
從潛艇構造、武器裝備和作戰能力上講,「親潮」級都代表了當時日本海上自衛隊水下作戰力量的頂峰。只不過,沒有安裝「AIP」系統成為了此級潛艇的唯一遺憾。
在最後一艘「望潮」號建造完成後,日本馬不停蹄地研發新一代潛艇,即「蒼龍」級。「蒼龍」級的基本設計都是以「親潮」級為基石升級而來的,成為日本新一代頂級水平的遠洋柴電潛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