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海峽之聲」關注我們
【編者按】:臺灣軍方幾欲出手F-35,預算有限緣何如此鍾愛,其背後是否暗藏玄機,海峽之聲聽眾向我臺投稿,層層撥開臺灣軍購迷霧,內容摘編如下:
美媒近日引述了臺軍消息來源指出,臺灣軍方意向美國購買210架F-35戰機。其實早在2015年10月的臺美國防工業會議上,臺灣就已經盯上了F-35。以臺灣目前狀況來看,購買如此多的F-35是不可能的。一方面臺灣沒有購買的現實條件,另一方面美國會不會不顧大陸反對而「涉險」同樣有待檢驗。那麼臺灣為什麼買,臺灣能不能買,買了有沒有用?軍購的背後是不是另有玄機,這些都值得細細品味。
臺灣想要和美國購買210架F35戰機,這其中包括150架常規起降的F-35A和60架垂直/短場起降的F-35B隱身機。臺灣軍方對F-35情有獨鍾,對購買F-35戰機躍躍欲試,其原因有三:第一,臺軍戰鬥機已老化。IDF、F-16和幻影2000-5這類二代戰機已經服役20多年,根據澡盆曲線,這些作戰飛機將會進入第二個故障高發時期,臺灣地區空軍想保持戰鬥機完好率難度越來越大;第二,臺灣以山地地形為主,地形條件對戰機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F-35B的垂直/短場起降性能便使臺灣當局眼前一亮;第三,近年來,中國大陸成功研製了五代戰機殲-20,給臺軍十足壓力,為了爭奪臺海制空權,臺灣不得不把目光投向了F-35。
答案是顯然的,臺灣在「美人」F-35面前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目前來看,臺灣軍方2017年的軍費預算為103億美元,以美國從F-35製造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每架約8500萬美元的價格計算,210架F-35的總價高達178億美元。這還僅僅是保守估計,要知道日韓從美國取貨一臺F-35要花費1.1-1.3億美元,臺灣的分量恐怕沒那麼重。臺灣要想「抱得美人歸」,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那麼臺灣軍方最終會不會為了「美人」而放手一搏,不僅蔡英文當局要心中打鼓,臺灣各界都要仔細掂量。一方面,即便軍購成行,按照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到2019年年產100架,2025年年產200架的計劃,完成手中的訂單將會到2032年,那麼臺灣軍方接收戰機的時間將不會早於2035年。另一方面,自民進黨上臺後頻繁觸碰北京底線,拋棄「九二共識」,導致大陸「武統」呼聲不斷,兩岸經濟合作已經受到了阻礙,如果繼續鋌而走險,後果將不堪設想。
僅僅依靠武器裝備上的先進就指望戰無不勝,實在是一種「單純」的想法。無論是解放戰爭時期還是抗美援朝時期,人民軍隊早就用實際行動掌摑了這類幼稚的想法。更何況F35在作戰性能上雖具有一定優勢,但其在作戰半徑、載彈量、雷達搜索能力、以及信息化指揮能力上都與殲-20存在較大差距。退一步講,即便是臺灣購買了F-35,戰機服役也是若干年後的事情,等到臺灣的軍事實力提升了,中國大陸的軍事實力亦會同期增長。這樣來看,臺灣即使買了F-35也無濟於事。
「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臺灣軍購背後實則是大國博弈。從臺灣角度來看,購買F-35絕非僅是軍事上的「壯膽」,其政治上的輸誠也是重要原因。一直以來,臺灣軍購都被外界稱為「凱子軍購」,臺灣的購買行為更多地是在向美國購買一份「保證」;從美國角度來看,美國自然希望臺灣能夠軍購,首先可以滿足軍工企業的經濟利益需求,其次有利於扼制中國大陸發展,再次可以繼續插手東亞地區局勢,將臺灣作為「棋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美國早於2016年已在韓國部署了「薩德」飛彈系統,日本執政黨也開始正式討論要部署「薩德」,美國一直與臺灣當局保持曖昧關係,極有可能在F-35交易不成的情況下推銷「薩德」系統,形成東亞「小北約」。一旦臺灣地區部署「薩德」,不但會助力日本執政黨部署「薩德」,亦將第一島鏈的封鎖效應升級。在提醒臺灣當局「F-35雖好,但不要貪杯」的同時,更要警惕某些西方大國的別有用心。
近日,臺軍演練蔡英文乘坐直升飛機撤離以防備大陸「斬首」行動,國臺辦發言人安峰山表示,「如果你不搞『臺獨』,你有什麼可怕的?」對臺灣當局而言,要想維護臺灣和平穩定不是更新幾架飛機就可以「大功告成」的,無論臺灣買不買,買多還是買少、買飛機還是買潛艇,大陸的實力擺在那裡,國際的基本認同擺在那裡。臺灣當局不應再做無謂掙扎,要想獲得真正的安全感,惟有承認「九二共識」,堅持「一中原則」,共同致力於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將納稅人的血汗錢投還民生,非但不需要斥巨資購買F-35,反而還能在兩岸的和平穩定中得到實惠。
猜你喜歡
編輯/徐 鵬
©海峽之聲
情牽兩岸·聲傳四海
微信號:voshxz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