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爆發時,中國軍隊主要以步兵為主,因此一線作戰最需要的步槍、輕機槍與重機槍。
1937年10月,國民政府軍政部以60個步兵師為基準,制定了《增購械彈計劃》,核算維持抗戰需要2萬挺輕機槍、4500挺重機槍與11億發79槍彈。此前賴以德國提供軍火,由於其自身正在全力擴軍,準備吞噬歐洲,無法再給中國出售現成的機槍與槍彈。
而此時的蘇聯,雖然可以提供軍火,但蘇造步機槍使用7.62×54mm槍彈,而中國的步機槍則使用德系7.92×57mm槍彈,只得以購買蘇聯的飛機與火炮,對79槍彈缺口巨大。
1937年4月,蔣介石以孔祥熙為特使訪問歐洲各國,尋找德國以外的軍火來源,先後與比利時、法國的軍火商談妥生意。分別向比利時國家兵工廠購買1155萬發毛瑟槍彈與3000挺比造輕機槍,向法國布朗德公司買150門81迫炮,向哈奇開斯買高射機槍,向施耐德買120門75毫米野炮。遺憾的是七七盧溝橋事變之後,對日抗戰敗報頻傳,日本乘勢向歐美各國強烈施壓,中國的軍火訂單被法比政府擋下。只有155萬發子彈是趕在日本抗議前出貨的。
1937年8月13日中日淞滬會戰爆發後,歐美各國漸漸放行了中國的軍火訂單。
當時世界五大軍火生產國美、英、法、德、意,都不能接中國的軍火訂單。美英法憂慮日本侵略東亞的殖民地,德國正在擴張軍備,義大利則與日本結盟。但隨著淞滬會戰堅強苦撐,各國漸漸輕視日本。與日本有直接利益衝突的美英法三國暗地出售軍火,而一批與日本沒有直接衝突的小國家,則大大方方接下中國的軍火訂單。外國的軍火進口基本穩住了前線60個步兵師的軍火需求應。
當時的買賣軍火主要靠外匯。中國的外匯存底,主要來自對美國出售白銀而換取的美元。
1937年時外匯存底約為2億5200萬美元。以開戰時匯率計算,約合法幣8億5000餘萬元。外匯以貿易與匯款累積,抗戰爆發後,國際貿易熄火,國內資金出逃,再加上日本打貨幣戰吸取中國外匯,買軍火的本錢越來越少。抗戰前兩年的緊急訂貨,總金額將近3億元法幣,相當於戰前外匯總額的35%。
要長期買軍火,只能依靠以物資換軍火的易貨交易,但當時只有德國與蘇聯願意提供易貨貸款。德國能提供的武器現貨有限,蘇聯的易貨貸款則是步步驚險。1938年3月,蘇聯開出第一批軍售的帳單,竟然以「打包費」「裝配費」「載卸費」「陸路運輸費」「汽車費」與「汽車夫費」為名,開出「丙單」,要求中國支付985萬餘美元,相當於中國戰前外匯存底的4%。蔣介石堅定不認這筆怪帳,筆墨官司足足打了兩個月。
1938年盛夏,武漢淪陷,廣州失守,中國的外匯也見底了。重慶政府買不起比利時機槍,只能利用中蘇易貨貸款,向蘇聯買機槍。實戰證明,中國向蘇聯購買的三種輕重機槍,對中國士兵而言過於笨重,而且槍枝老舊不穩定,最終只能撥給後方學校機關與雜牌部隊。
中國的軍火採購已經無以為繼。但在此同時,日本也撐不住了。
日本的外匯同樣有限,要向歐美購買燃油、廢鐵與橡膠等物資才能打仗,只好拋售黃金儲備,支撐侵華戰爭。武漢會戰結束時,日本的388噸黃金儲備只剩25噸,成為國際市場上信用不良的問題客戶。於是,抗戰自1939年起成為局部性作戰的對峙持久戰。一直拖到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下南洋搶掠作戰資源,才能打大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