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隊大院
新中國成立後,在部隊正規化建設的大潮中,首都北京駐紮著陸海空三軍各大兵種的指揮部。
如,位於光明樓的北京空軍司令部;
而新街口外大街的23號院,則是:軍事法院、軍事檢察院、武裝力量監察部、防化學兵部、總參謀部管理局、總參謀部政治部等多兵種大院的綜合體。
類似這樣的部隊大院,北京市區、甚至近郊區縣隨處可見,不過人們一提起北京大院,總是下意識的要從西長安街的盡頭說起。
由公主墳開始,經玉泉路直到西山,空軍司令部、海軍司令部、通信兵司令部、總後勤部、總參謀部、炮兵司令部、裝甲兵司令部、工程兵司令部(後來是基建工程兵)、鐵道兵司令部等依次排開。
這片兒區域,是王朔等大院子弟們口中的「新北京」,在森嚴的院牆內,食堂、禮堂、遊泳池、服務社、醫院衛生所、幼兒園,甚至小學、中學,一應俱全,迥異於胡同雜院般四九城內的老北京生活。
海軍大院進門的牆壁上有毛主席「我們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海軍」題詞。
這裡是1950年代北京建成的軍事機關裡面積最大,設施最全的一個大院。七一小學、圖書館、400米跑道的標準操場,還有記錄著很多人童年的保育院。
打架、給女生起外號、熄燈後滿地亂跑不睡覺,吃著食堂的大肉龍和西紅柿雞蛋拌米飯,幹「壞事」後被老師抓回來罰站.在保育院中的生活,與《陽光燦爛的日子》中的馬小軍們經歷是多麼的相似。
每到周末夜晚,大操場都放電影,大家吃完飯拿著馬扎兒或小板凳,圍坐在銀幕的正反兩面,津津有味地看著那些戰爭片、反特片以及譯製片。
在建國初的各兵種中,通信兵技術含量很高。毛主席曾為通信兵題詞「你們是科學的千裡眼順風耳」,這句話深深影響著通信兵大院的幾代人,讓他們倍感榮光。
通信兵大院有三多:電線桿子多,電話多,女兵多。1960年代時,宿舍樓和家屬區就都裝了電話。
當一隊隊颯爽英姿的女戰士唱著剛健豪邁的進行曲在院內走過時,後面往往是小孩子們模仿著排成隊也雄赳赳氣昂昂起來。
通信兵大院的人都視《永不消逝的電波》為那個年代的「諜影重重」,大家一邊翻看一邊幻想著自己深入敵營,收發電報的場景:「洞么洞么,我是洞兩,聽到請回答」。
總後大院其實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的簡稱。1950年代末,為打通萬壽路南口向西的道路,總後大院被分割為2個,就是現在的總後大院和後勤學院大院。
因坐擁三大典型地標,在大院圈子裡地位「崇高」。
1968年,總後第一個在全國建起了室外的毛澤東巨大的漢白玉雕像,雕像總高9米86,底座是花崗巖,而雕像本身是用一塊完整的漢白玉石雕成。總後帶頭後,進而引發了各個軍隊大院、各大院校乃至全國建毛澤東雕像的熱潮。
在1985年以前,可著全北京找,有標準化草坪的足球場就兩塊,一塊在工體,另一塊就在總後大院。曾經全軍召開運動會,足球比賽基本都是在總後大院進行的。
總後大院鳥瞰圖
禮堂布局在大院內不稀奇,可總後的禮堂,其外觀,建築質量,內部裝飾,舞臺立體空間設計,座椅的舒適性,音響等擴音設備,都是全軍大院中最好的,號稱「第二人民大會堂」。
曾經的八個革命樣板戲,無數次的全軍文藝匯演,總後大院的孩子們在大禮堂看這些演出就像吃家常便飯,「穿林海.」「阿慶嫂..」這些精彩的選段張口就來。
曾走出過中國「裝甲兵之父」許光達的裝甲兵司令部,簡稱「裝司」。
裝司大院中的筒子樓
在物資匱乏的時代,很多人家三月不知肉味兒,可裝司的孩子們卻隔三差五能在院內的食堂裡吃上燉帶魚、紅燒丸子,過年的會餐上,還能吃到糖醋排骨、紅燒肉和醬豬蹄。
燈光球場、旱冰場、遊泳池,這些都是令外人羨慕的設施,但在裝司這樣的部隊院裡卻是標配.
騎著二八車出去瘋玩,和隔壁炮兵司令部的孩子互懟互損:裝死(司)總比你們泡死(炮司)強!
或許,嘹亮的軍號,紅五角星大禮堂,宏偉的院門,高聳的偉人像,持槍挺立的人民子弟兵,靚麗颯爽的文工團女兵,只是部隊大院威嚴肅穆的表象。
身居在各個大院裡的頑主們,父輩多半是「貧農」出身,可到了他們這一代儼然已是「紅色貴族」了,在校園裡普遍盛氣凌人,傲視一切。
「從小偷幼兒園裡的向日葵,從樓上往過路的行人吐痰玩」是他們的口頭禪。
茬架、茬琴、順東西、拍婆子,在外人看來這就是群「混世魔王」;
為了個姑娘,一言不合,能集體蹬車去昆明湖碼人約架,彈簧鎖、短棍甚至小片刀已攥在手裡;
又能因為彼此陣營裡兩個熟人的寒暄客套,相視一笑,接著去老莫或者其他「紅色據點」暴搓一頓,冰釋前嫌,化敵為友。
究竟是兇猛無畏,還是可愛單純?或許是兩者都有吧!
等到度過了因荷爾蒙過於旺盛的青春期胡鬧夠之後,在經濟轉型的浪潮中,這批握有資源、先天優越的大院「頑主們」,又成為了時代的弄潮兒。
出身於軍委訓練總監部大院,當過兵,幹過職員,做過買賣,後來主要是寫書。《玩的就是心跳》《看上去很美》《動物兇猛》.王朔的作品自80年代末期直到世紀之交,一直備受大眾喜愛。
獨到的語言魅力,匪夷所思的情節,前瞻性的社會剖析,將批判精神融入戲謔元素,王朔的作品直到今天看其實也沒有過時,那句「我是流氓我怕誰」的口號,更是透著大院子弟十足的優越感。
出身於總後大院。著名導演、編劇。您若覺得這名字看著生分,那小北就說說鄭導的代表作吧:《北京人在紐約》《金婚》《甄嬛傳》《羋月傳》《紅高粱》,哪一部播的時候,沒引發收視狂潮?
既是演員,又是導演,幹的還都不錯。雖然他的很多作品小北都沒太看懂,比如《太陽照常升起》、《一步之遙》,但有些作品小北又能喜愛到把每個情節片段都記住,比如《陽光燦爛的日子》、《讓子彈飛》。
出身於空政文工團,內地搖滾第一人,他的搖滾被稱為「苦搖」,可謂獨樹一幟。《一塊紅布》《花房姑娘》《一無所有》。
當年,就是這樣一群三環內有2套房的人,一起搖著手吶喊著「可你卻總是笑我一無所有」。
這是和王朔同一個大院的髮小,當年是王朔的帶頭大哥。除了客串演戲,葉京自己也導了很多影視作品,《夢開始的地方》《貽笑大方》《與青春有關的日子》。有人說他身上及作品中的的「頑主」氣質更甚於王朔,對此小北亦深有同感。
葉京的路子有多硬?據說當年馮小剛拍攝《甲方乙方》,是依靠葉京的關係,無償調來了一個營的裝甲部隊,這才有了「巴頓將軍」那場戲。
如今華誼兄弟的這兩位「掌柜」的,也都出身部隊大院,上個世紀末,王中軍在美國留學期間兼職當外賣小哥,賺了10萬美金,回國後即創立了華誼兄弟。
而華誼兄弟所牽動的影視圈、娛樂圈,那陣仗可就大了去了。
馬爺出身於五七幹校,是一位把文玩古董「玩」到極致,或者說把任何事情都能玩到極致的主兒。
在自己二十多歲的時候,馬未都憑藉著在《中國青年報》上發表的一篇愛情小說《今夜月兒圓》一炮走紅,並成功進入了文學圈。之後作為出版社的編輯,馬未都幫助王朔出版了人生的第一本書 ——《空中小姐》。
劉震雲、莫言、蘇童,這些時下影響力超群的作家,都是馬未都一手挖掘和提攜的。
至於玩古玩、淘換舊物,那都是後話了。
如今的馬爺憑藉觀復博物館的那幾隻「喵掌柜」,吸粉無數,小北的媳婦就一直想去那兒擼貓,什麼「黃槍槍」、「花肥肥」的。
這是大院中成功人士們的口頭禪,大院是社交圈,是身份象徵。大院子弟是同學、同僚、同床、同席、同襟這樣人情關係網密布的社會姻親關係縮影。看懂這些,或許才能體會「 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這句歌詞的奧義。
紅色情結,放蕩不羈,痞氣十足,優越感強,這些大院文化的核心氣質,至今仍在京城的街頭飄蕩。
大院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