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沱江」的由來
「沱江」艦並不是突然出現的,它的前身可追溯到5 年前的「迅海」計劃。2009 年,臺灣軍方公布《2010 年國防預算書》,透露了臺灣正在設計一型標準排水量900 噸的近岸巡防艦(即輕護艦)迅海艦。按照最初的設計方案,迅海艦外觀隱身化,採用穿浪雙體設計,這使得滿載排水量千噸出頭的迅海艦具有了與3000 噸級排水型艦船相當的適航性。續航力約2000 海裡。
2010 年臺北軍史館「海軍司令部特展」中,迅海艦想像圖首度公開,曾引起兩岸軍事迷的廣泛關注,《現代艦船》2010 年也曾對此艦做過專題報導。對於迅海艦本身,《現代艦船》的評價是:這還是一艘不錯的軍艦,至少艦體設計較為新穎,航行性能優秀。但對於臺灣海軍來說,在當前的形勢下,他們需要的可能不是一型千噸級的輕護艦。簡單地說,迅海艦是一型生錯了地方的軍艦。
(「沱江」艦艦首,獨特的穿浪船體水下部分非常尖銳。)
中國臺灣地區,自上世紀90 年代末以來,其海軍的活動範圍逐漸縮小,近年來更是將主要精力放在臺灣附近,即主要作戰目的是應對來自大陸方向的進攻。在此作戰想定下,千噸級輕護艦並不能完全發揮自己的價值。迅海艦較大的續航力、優秀的適航性和抗浪性都是為在中、近海長時間巡航而設計的,但在臺灣海峽,最適合臺灣海軍的卻是火力強勁、體量較小的隱身飛彈艇。
在2010 年,迅海艦的設計和建造沒有按照原先制定的財年計劃全面鋪開,據稱是為了解決具體的設計細節所導致。2011 年,迅海艦仍然沒有開工建造,而是繼續在後臺進行改進。這一次進行的修改是「瘦身」。2012 年,迅海艦的設計方案最終定稿,公布在世人面前的時候,該艦的滿載排水量已跌破千噸,更像是一艘大型飛彈艇了。不過由於它的排水量仍在500 噸以上,因此嚴格意義上說,它仍應被歸類為「艦」,還不能叫「飛彈艇」。當然在艦還是艇的分類上計較並沒有多大意義,總的來說,由於減小了排水量,該型艦更為機動靈活、隱身性能更好,提高了戰場生存力。2012 年5 月, 首艦「沱江」號(PGG-618)交給臺北龍德造船工業有限公司建造,2012 年11 月正式開工,2014 年3 月14 日下水,其稱呼則為「高效能艦艇原型艇」。
(下水後的「沱江」艦)
「沱江」艦性能分析
根據臺軍公布的資料,「沱江」艦長60.4 米, 艦寬14 米, 型深6 米,平均吃水2.3米。採用雙體穿浪船設計,船體主結構為鋼材,外殼採用鋁合金焊接建造。動力系統為2 臺船用高速柴油機、4 臺噴水推進器推進,最高航速38 節,航速18 節時最大續航力為2000 海裡。
關於該艦的排水量,現在則流傳著幾個不同的版本。在最初的「迅海」計劃中,這是一艘千噸級輕護艦。最終確定下來的設計方案,從外觀上看比原先略有縮小。當「沱江」艦下水之後,臺灣媒體披露的該級艦排水量說法不一,有千噸以上、900 噸、600噸、502 噸等數種。該級艦全長超過60 米,比022 型飛彈艇要長得多,對比其他穿浪雙體船的尺度與排水量,估測該級艦的標準排水量略大於500噸,滿載排水量應在600 噸左右。
在外觀方面,「沱江」艦具有完善的隱身設計。在雷達隱身方面,該艦的舷側全部具有一定角度的內傾,小型的主桅杆後傾,主炮炮塔採用隱身外觀設計,甚至舷側的兩個救生艇收放口也用金屬柵欄進行了遮擋,以減小雷達反射截面積。在紅外隱身方面,該艦的煙囪埋在上層建築之中,對於海平面附近而來的紅外探測手段具有很好的紅外隱蔽性。不過,水面艦艇的隱身不比空中的飛機,即便各方面的措施都做到位,艦艇本身的尺寸仍是無法忽視的一個因素。大艦的隱身效果比小艦差,比如在同等的隱身設計情況下,長60 米的艦艇,側面雷達反射截面積大致是長30 米的艦艇的四倍。
(「奧託」76 毫米速射炮)
在艦載武器方面,「沱江」艦突出了反艦火力,該艦的反艦飛彈搭載量達到了16 枚:2 座四聯裝「雄風」-2/2E 反艦飛彈發射裝置、2 座四聯裝「雄風」-3 超音速反艦飛彈發射裝置。艦上安裝2 種發射裝置、可發射3 種型號的反艦飛彈。據稱臺灣還在「雄風」-2E 的基礎上研製了一款對陸攻擊巡航飛彈,這意味著如有必要,「沱江」艦還具有對陸精確打擊能力。當然,鑑於「沱江」艦本身的觀測能力有限,在進行對陸攻擊和對海遠程飛彈打擊時,必須有其他作戰平臺為其提供目標指示和中繼制導。此外,該艦的主炮為採用隱身設計的「奧託」76 毫米速射炮(據稱該炮為臺灣中科院自行研發),這通常是千噸級輕護艦所使用的主炮,對於一艘五六百噸的小艦來說,也算得上是「小船裝大炮。」
「沱江」艦未裝備對空飛彈,只在艦體後部安裝1 門「密集陣」20 毫米近防武器系統。此外,艦體上還有機槍武器架,可安裝4 挺12.7 毫米重機槍。該艦也未裝備聲吶和反潛武器系統。
(「密集陣」近防武器系統)
「航母殺手」?
儘管臺灣各界對「沱江」艦的期望非常高,甚至給了它「航母殺手」的名號,但「沱江」艦的出現並不能改變臺灣海軍的海戰模式,實際上,它本身就是臺灣海軍新的戰術思想下的產物。作為小型艦隻,「沱江」艦本身的探測能力有限,必須依靠外部探測系統——其他水面艦艇、空中觀測平臺的支持,反艦飛彈如要實現遠距離攻擊,也需要中繼制導協同,否則其射程將不會超過40 千米。目前,「沱江」艦最理想的外部探測系統就是空中預警平臺,如臺灣購買的美制E-2T預警機。但依賴空中平臺的結果,是「沱江」艦的戰鬥能力能否發揮,完全取決於制空權的爭奪。戰時「迅海」艦離不開臺灣空軍的防護圈,一旦空中的防護圈消失,那麼「迅海」艦即便不被空中打擊所殲滅,所能發揮的效果也非常有限了。更何況,臺海攻防中,真需要航母出場嗎?
混搭的反艦飛彈
「沱江」艦同時搭載亞音速和超音速反艦飛彈, 也非常獨特。「雄風」-3 超音速反艦飛彈問世時,臺灣海軍先將其安裝在一艘「成功」級上進行測試,採取的就是「雄風」-3與「雄風」-2 混搭配置的方式。照片披露後,引起了許多猜測。當時一些人認為,「成功」級的使命只是將「雄風」-3 帶到海上試射,因此這種混搭方式是臨時舉動。但在「沱江」艦上,這種混搭成了制式。
一艘艦上搭載兩種不同型的反艦飛彈,在世界海軍中都是很少見的。這意味著在艦上要安裝兩種不同的發射系統、兩套發射控制裝置、兩套顯控臺,在系統複雜度和後勤補給難度上都大為增加。但在作戰使用上,兩型反艦飛彈可能也會使「沱江」艦獲得一些特殊的優勢:「雄風」-2 飛彈為亞音速掠海飛行彈道,而「雄風」-3為超音速飛行,巡航高度比「雄風」-2略高,末端剩餘動能較大,理論上可進行末端機動變軌。安裝兩型不同彈道的反艦彈齊射可增加目標艦攔截系統的攔截難度,增加突防概率。不過,混裝作法也可能是出於重量、成本等方面的考慮,畢竟「雄風」-3 的重量並不小。
(反艦飛彈發射箱)
「國艦國造」
下水儀式上,臺灣海軍司令提到的另一個理念,就是「國艦國造」。近年來臺灣重新提出「國艦國造」,一是節省軍事採購經費、刺激臺島造船產業的發展,二是能為臺灣海軍選擇更合適的艦型。不過,由於在建造「成功」級護衛艦之後臺灣造船產業再未承接到軍方戰艦的訂單,企業自行對軍船生產線實施改造,轉產、轉型,到2012 年臺灣發現,自己已暫時失去了建造水面戰艦的能力,不得不考慮購買退役的「佩裡」級護衛艦。「迅海」計劃的推出,也有這一方面的意思:先建造「迅海」,然後再逐步設計建造更大的軍艦,逐步讓臺灣本島恢復造艦能力。
但是,即便「國艦國造」的計劃順利執行,今日的臺灣海軍乃至三軍都無法迴避這樣的事實:在兩岸軍力競賽中,臺軍已被超越並越拉越遠,「國造」艦艇計劃目標經歷了從大到小的變化,從最早的PFG-1 型護衛艦、加裝相控陣雷達系統的「成功」級到後來的「錦江」、「光華」6 號,已經愈發底氣不足,「迅海」,或曰「沱江」級艦即便能順利批量投產,也已不可能海峽力量對比有所改變了。
(易水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