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七隻小狼
上周看到一篇文章,說印度知道中國在新疆部署殲-20這件事兒了,然後有印度媒體放話,說印度的米格-21就能對付中國空軍了。
(圖源:環球時報)
我心想忍了吧,因為這個寫一篇文章粉絲又該說戰忽局的同志們「黑阿三」了。
結果今天看到又有印度媒體警告(注意,是「警告」不是「報導」), 如果中國再敢在邊境地區「秀肌肉」,那就要打到解放軍「流鼻血」。
……
咱一個一個說。
上周,有眼疾手快的外國媒體發現了中國部署在邊境的殲-20隱身戰鬥機,據說就在新疆和田機場。當時不少西方媒體都把這件事當成大新聞來寫,瘋狂@印度,生怕這位「友鄰」不知道。然後印度就說了,我們不但知道這件事,而且完全不怕殲-20!為啥呢?因為我們用米格-21就能「消滅」解放軍了~
(圖源:社交媒體)
根據印度「雷迪夫」新聞網站報導,說這話的是印度空軍前司令南比亞爾。他認為殲-20雖然說是隱身戰鬥機,但有鴨翼的飛機怎麼能隱身呢?所以殲-20的隱身性能和蘇-30差不多。已知「陣風」>蘇-30、殲-20≈蘇-30、則「陣風」>殲-20,所以印度「陣風」戰鬥機就能完勝殲-20隱身戰機。
南比亞爾
(圖源:PTI)
南比亞爾說,那除了殲-20之外,中國還有拿得出手的飛機嗎?沒有!所以只要印度知道中國的機場在哪,印度就可以「不受限制地打擊」,印度空軍可以用米格-21戰機甚至「鷹」式教練機來對付並消滅解放軍。
2019年印巴空戰期間
被擊落的印軍米格-21
(圖源:路透社)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對於印度這些退休之後還想發揮餘熱的老幹部的心情我們理解,但這畢竟不能代表印度軍隊或者印度政府的觀點。
但接下來這位可就不一樣了。
當地時間8月27日,《新印度快報》援引數名知情人士說,除了建造公路、部署數個戰略飛彈外,解放軍正新編要塞旅,在打造的駐防基地能承納六個營包括各指揮部,還有行政管理區,逾600輛車,以及武器彈藥裝備庫。
報導稱印度旁遮普邦(Punjab)第15任首席部長、邦議會委員會主席、曾是印度陸軍上尉的阿馬林達·辛格怒不可遏,稱解放軍「入侵」拉達克多處是在「秀肌肉」,印度可以朝他們臉打到「流鼻血」:
(圖源:印度快報)
他們不是第一次到加勒萬河谷來了, 1962年他們就來了……再來一次,他們的鼻子就再出血一次。
這段話說的真是,15式坦克聽了會沉默,殲-20戰鬥機聽了會流淚,以德服人-41聽了都會饑渴難耐……但凡有一粒花生米,也不會醉成這樣啊。
我西藏軍區近期
舉行的一系列演習
(圖源:高原戰士)
如果這句話出自部分在野黨政客或者退役軍人,不能說「情有可原」,只能說「不出所料」,但問題是這句話出自一個印度現任的邦議會委員會主席之口,實在是讓人難以琢磨印度政府的真實想法。
一會是陣風「吊打」殲-20、一會是把解放軍打到「流鼻血」,要麼就是2017年陸軍參謀長提出的打贏「2.5線戰爭」,就讓人很費解,到底是誰給了印度這樣的迷之自信?
自本月開始,應網友們的熱切要求,《張召忠說》開啟了一個的全新系列——「50年,印度打過的那些仗」。局座通過分析半個多世紀以來印度國內外重大的軍事行動,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探討印度的國家戰略、外交政策、國防建設、軍事力量。
掃碼即可觀看節目
雖然目前我們只更新了4期節目,但是不難看出印度在發動對外戰爭或者軍事行動上的一些顯著的特點:
第一,印度大多數對外戰爭都是與鄰國展開的,就算是反恐或平叛等軍事行動也是非法進入鄰國領土,並沒有經過鄰國允許(大多數情況下甚至沒有提前通報)。這造成印度與周邊國家關係十分緊張,並容易招致報復,形成惡性循環。
2016年印度進入巴控克什米爾
地區反恐行動(的電影)
2015年印度入緬平叛(的電影)
第二,半個多世紀以來,印度其他對外戰爭幾乎無一敗績,大都是憑藉壓倒性的優勢取得勝利,這也讓印度成為了二戰之後少有的能通過戰爭開疆擴土的國家。但唯獨1962年被中國在邊境上吊打,印度人普遍視其為一種羞辱。
(圖源:中國軍視網)
取得獨立和對外戰爭勝利的民族自豪感和1962年慘敗的恥辱感,讓民族主義在印度大行其道,使印度國內長期對中國持敵視態度;與周邊國家的長期交惡和國內民族問題、階級矛盾的加深,讓印度經常面臨內外交困的局面,所以才會出現「2.5線戰爭」這種說法。
(圖源:印度國防評論)
現任印度總理莫迪深諳「遠交近伐」之道,通過大量軍購與俄羅斯交好,連年舉行軍演與美國保持戰略合作,同時又因為與中國的對立而得到了西方國家的廣泛聲援。無論是在地緣政治上還是在戰略上,印度都是在西進戰略上遏制中國的重要一環。
(圖源:路透社)
(圖源:PTI)
但此次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包括美國、俄羅斯、印度和西歐各國在內,很多國家都成為了疫情的重災區。這讓很多國家顧及不暇,對於6月份中印在加勒萬河谷的衝突也只是表達「關切」而已。
印度或許也難以預料,在新冠疫情暴發之後,2.5線戰爭中最不起眼的「0.5線」戰爭,幾乎成為了壓倒大象脊背的最後一根稻草。在莫迪頒布「封國」令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印度失業人數從5000萬升至1億,近4億人陷入貧困。而一刀切的封鎖政策使民眾恐慌大量逃回家鄉,造成了病毒大規模擴散,致使6月份開始印度新冠疫情完全失控。
印度達拉維平民窟
(圖源:路透社)
昨日印度的新增確診病例
超過了7萬名
(圖源:新浪新聞)
6月份中印加勒萬河谷對峙事件發生後,莫迪一方面安撫國內民眾,稱中國軍隊沒有「入侵」印度領土。另一方面又迎合民族主義者,對在印中國企業進行制裁,封禁中國手機APP。隨著後疫情時代的到來,莫迪政府激進的政策必然會反噬本國經濟。
印度警察逮捕一名激進的民族主義分子
(圖源:路透社)
從印度身上,我們也能學到很多東西——儘管是反面案例。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得意忘形。無論是中國還是印度,現在的戰略環境並不樂觀。對於兩國目前存在的衝突和矛盾,可能還不至於通過一場戰爭來解決。
(製圖:馬克)
龍象之爭,坐收漁利的,一定是他人。
— 本文到此為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