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內媒體2月18日援引俄羅斯衛星網的相關報導,俄羅斯聯邦總統國民經濟與國家行政學院國家安全系專家魯斯蘭·波隆丘克日前撰文稱,近年來中國在軍工領域所取得的成績,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超過了俄羅斯。受此影響,俄羅斯手中能夠引起中國興趣的俄制裝備已經所剩無幾。
報導顯示,波隆丘克本人在俄著名的《軍工信使》雜誌上刊發的文章中寫道,中國已經在謀求逐步放棄大批量採購原版俄制裝備的模式,同時他們正在嘗試向全新水平的雙邊軍事技術合作領域轉型,以此來與俄方展開密切程度更高的軍工項目合作。
針對這種全新的局面,波隆丘克在文章中也給予了高度的認可。他認為,中俄雙方應當大力推進兩國軍工領域的多樣化合作。而俄羅斯一旦放棄了這個機會,那麼中國的軍工行業將會在不久之後,獨立研發出各種足以與最先進的俄制裝備相媲美的武器系統。
綜合歷史資料顯示,中俄兩國曾於上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在軍工領域建立起了十分密切的合作關係。而在此後近30年的時間裡,中國軍隊先後從俄羅斯進口了包括「現代」級飛彈驅逐艦、「基洛」級常規動力潛艇、蘇-27/30系列戰鬥機以及S-300/400防空飛彈系統在內的多款先進俄制武器裝備。
有分析指出,這些俄制裝備的到來,不僅在短時間內強化了中國軍隊的現代化作戰能力,同時他們對於促進中國軍工相關領域的發展也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當然,以上提到的合作,絕大多數還是以單純引進現成的俄制裝備為主,整體合作深度並不算高。
而隨著近年來中國軍事工業實力的日漸增強,簡單的軍貿交流顯然已經不能滿足全新背景之下中俄兩國對深化相關領域合作的需求。對此,波隆丘克強調,中俄軍事技術合作的發展前景可能與一系列先進裝備的交易以及研製計劃有關。在他看來,兩國的深入合作可以彌補雙方各自的短板。比如俄羅斯就有可能從中國進口自動化指揮系統以及各自高技術材料,而中國依舊在航空發動機以及航天領域對俄羅斯技術保有一定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不久前的1月19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例行記者會上指出:「中俄戰略合作沒有止境,沒有禁區。」她說道,2021年對中俄關係具有十分特殊意義,雙方將迎來《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籤署20周年。中俄雙方都同意,將以此為契機,全面落實兩國元首達成的各項共識,重溫世代友好、合作共贏的締約初心,在更高起點、更大範圍、更深層次上推進中俄合作,繼續為世界經濟復甦注入中俄動力,為全球戰略穩定打造中俄支柱,為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築就堅固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