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被稱為「二戰期間擊沉擊傷敵方戰艦最多的軍人」,又被後人視作「U艇艇長高估戰果的最典型代表」的布蘭迪海軍中校。
圖22-1 第22位鑽石騎士最高戰功勳章獲得者布蘭迪中校(獲勳時間1944年11月24日 ,時為海軍少校)
1941年7月創設的「鑽石雙劍橡葉騎士鐵十字勳章」,曾被納粹德國視為表彰非比尋常的戰場勇敢行為和成功指揮的「終極勳飾」。儘管此後的戰火愈演愈烈,但這一最富盛名的德國軍事榮譽直到二戰結束前也只頒授給過27名軍人。大兮文化(zvencn)公眾號將以這27名軍人為主題,試圖以圖傳的方式勾勒出他們的傳奇人生和戰場經歷。他們中既有競相突破空戰裡程碑的超級飛行員,也有隱伏於印度洋和地中海的王牌潛艇艇長;既有以戰役勝利苦撐帝國危局的統兵將帥,又有憑藉戰術成功躍上軍旅之巔的裝甲指揮官;儘管成長經歷各不相同、戰後命運大相逕庭,但他們的戰時經歷無一例外地豐富多樣,他們的傳奇、故事和傳說,時至今日仍迴蕩於眾多的軍人、戰史研究者與愛好者之間。他們效力的固然是一個邪惡的政府、參與的也是一場非正義的侵略戰爭,但從純軍事角度來看,這些軍人無疑構成了戰爭史上獨具魅力的一個人物群體。
「……布蘭迪是一位從不畏懼、從未失敗過的騎士。」——二戰期間德軍U艇部隊王牌艇長、雙劍騎士勳章得主祖倫 (Reinhard Suhren)
二戰期間,德軍U艇部隊先後約有1170餘艘潛艇下水服役,37000名官兵中約有28000人葬身海底或失蹤,另有約5000人被俘。與任何國家的海軍類似,德軍U艇部隊也擁有自己的英雄,由於U艇部隊是相對弱小的海軍的主攻力量,他們甚至還擁有更多的傳奇人物。類似於德軍王牌飛行員佔據著世界空戰戰績排行榜的前100名,U艇艇長們至少也牢牢把持著擊沉擊傷敵艦噸位數排行榜的前50名,擊沉敵方艦隻10萬噸以上的即有34人之多,29名艇長獲得過橡葉飾,5人獲頒雙劍飾,但僅有2人獲得了鑽石騎士勳章。這兩位艇長就是呂特海軍上校和本文主人公布蘭迪 (Albrecht Brandi) 海軍中校。
在所有鑽石騎士勳章得主中,布蘭迪無疑屬於知名度最低的一類,即便在U艇部隊,他也不是聲名顯赫之人。布蘭迪與早亡的普裡恩無法相比,他沒有後者奇襲斯卡帕灣的驚人戰功和在戰時德國享有的地位;他也不像傳奇人物克雷奇默,後者僅用了18個月便擊沉了近25萬噸的敵方艦船,如果不是在1941年3月被俘,那麼他所創下的世界紀錄將會更加高不可攀,而且勢必將會獲頒鑽石騎士勳章;布蘭迪也不同於有著「超級快手」之稱的U-96艇艇長萊曼-維倫布羅克 (Heinrich Lehmann-Willenbrock),後者曾在為時70天的三次出海作戰中擊沉16艘敵船;布蘭迪甚至也不及呂特,這位在戰爭結束的當月被哨兵誤斃的上校,不僅在戰績榜上高居第2,還曾創下連續出海作戰203天的記錄。與這些人相比,布蘭迪的戰績相對平庸,經歷也大為遜色,但他取得成功的戰場是被認為最危險的地中海,這裡的作戰難度使U艇指揮部自動地按雙倍計算艇長們取得的戰果。布蘭迪絕對屬於艇長中的「晚輩」,當其他王牌已獲橡葉騎士勳章,或被調往參謀和作戰訓練崗位時,布蘭迪才剛剛率艇獨立出海作戰。他獲得雙劍和鑽石騎士勳章的1944年,U艇部隊不僅再也難以重拾「快樂時光」,反而一再遭受沉重打擊,急需提振士氣和獲得認可——希特勒把鑽石騎士勳章掛在布蘭迪的脖子上,實際上是在為U艇部隊和海軍「授勳」。布蘭迪自己曾坦承,他的鑽石騎士勳章的象徵意義大於對其戰功的褒揚,是「對所有U艇官兵堅持不懈、共渡難關的認可。」但他同時也認為,在他獲得高規格勳章時,已經很少能聽到振奮人心的勝利,而他還能在艱難的地中海把成功的消息傳回德國。其實,布蘭迪的過人之處在於,即便在極危險的水域裡他也從不畏懼向戰艦發起進攻——他所在的地中海戰場有強大的英國皇家海軍艦隊和空軍基地,英軍對直布羅陀海峽的控制亦很嚴密,而地中海本身相對較淺,多數時候還清澈見底,使德軍U艇活動的空間和躲閃餘地都很小,但即便如此,布蘭迪也極少讓進攻敵艦的機會溜走。據說,被他擊沉的戰艦至少包括一艘輕巡洋艦、一艘布雷艇和三艘驅逐艦,他還擊傷過「羅德尼」號 (HMS Rodney) 戰列艦、「卓越」號 (HMS Illustrious) 航母和「可畏」號 (HMS Formidable) 航母,因而被稱為「整個戰爭期間擊沉擊傷敵方戰艦最多的人。」在U艇部隊損失慘重、對戰爭全局的影響日漸式微的艱難時刻,布蘭迪的這種奮勇作戰的堅定信念,無疑是鄧尼茨最為賞識、也認為最值得褒獎的。
但是,U艇部隊實在是強手如雲,對布蘭迪「意外」獲頒最高戰功勳章,並非人人都感到心悅誠服。布蘭迪最為人詬病的地方,就是上報的戰績與戰後確認的戰果差距實在太大 (上報擊沉11萬餘噸,實際確認的僅為31689噸),許多海軍歷史學家和研究者都把他作為U艇艇長中高估戰果的最典型的代表。軍史家沃瑟(Jordan Vause)曾寫道:「……如果布蘭迪不是故意偽造戰果的話,那麼他也太過於明目張胆地誇大或拔高戰績。他在各個時段聲稱先後擊沉了1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和幾艘驅逐艦,此外還有數量驚人的商船,事實上,他得到確認的戰果非常平庸。布蘭迪也使呂特獲得的最高戰功勳章蒙上了陰影。這枚勳章授給布蘭迪顯然是出於權宜之計,而不是以戰績和榮譽為基礎。每當有人把德國的軍事榮譽勳章貶得一錢不值時,他們總會拿布蘭迪做例子。」英國海軍史學者康普頓-霍爾 (Richard Campton-Hall) 說得更加直白:「……只有一位叫布蘭迪的艇長看起來一直在矇騙海軍總司令部,而他卻獲得了所有戰功勳章中最高的一等。」的確,由於確認的戰果僅有31689噸 (12艘),布蘭迪不僅無法躋身於戰績在10萬噸以上的34名頂尖艇長之列,就是在下一檔次——擊沉敵船5萬噸——的50名艇長中也找不到他的名字。他是如何成為獲頒鑽石騎士勳章的兩名艇長之一的呢?有後人曾尖刻地寫道:「……布蘭迪靠的是欺騙。交戰各方戰時都有高估戰果的情形,但布蘭迪所做的遠不止是高估,他是明目張胆地弄虛作假……如果你聲稱擊沉了一艘英軍戰列艦,那麼你最好有點把握,因為英國皇家海軍總是趕在德國人前面公布自己被擊沉的某艘戰列艦,但布蘭迪從未真正地擊沉過任何戰列艦……在一個由騙子們組成、建立在謊言之上、並靠撒謊過活的政權裡,布蘭迪在騙術方面勝過幾乎每個人……這就是布蘭迪一生中真正的成就。」不過,也有一些史家為布蘭迪進行辯護,如德國著名的海軍歷史學家、斯圖加特大學教授羅韋爾 (Jürgen Rohwer) 曾寫道:「……我認為判斷潛艇的戰果報告是相當困難的。布蘭迪是個年輕指揮官,遲至1943年才進入U艇王牌的行列。那時已經很難有機會直接目擊是否擊中了敵船。多數情況下,艇長們都是根據回聲判斷是否命中目標並做出相應報告的,報告中出現錯誤也有多種原因,特別是當U艇使用聲自導魚雷時更是如此。可能布蘭迪以過於樂觀的方式解釋了他所收到的回聲,但在此方面他並不非什麼特例。他進行過很多次出海作戰,更向盟軍戰艦發起過許多次大膽的攻擊。」
圖22-2 1930年代末的一幅德國海軍徵兵宣傳畫,圖中的背景是一艘VIIC級U艇。
圖22-3 攝於1938年,一艘德國潛艇正在波羅的海進行訓練。
圖22-4 時間地點不詳,一艘VII級U艇上的官兵正在進餐,從背景中排列整齊的其他潛艇來看,本圖應攝於戰前或戰爭初期。
圖22-5 攝於1940年7月,德軍掃雷艇編隊在北海巡航,布蘭迪此時為掃雷艇M-1的艇長。
圖22-6 時間地點不詳,一艘U艇正在舉行下水儀式。
圖22-7 可能攝於1942年,託普的「紅魔」艇U-552正在進港。1941年12月至1942年2月間,布蘭迪作為見習艇長曾在U-552上服役。
圖22-8 攝於1941年夏,獲得騎士勳章時的託普。
圖22-9 攝於1941年末或1942年初,託普正在籤發傳給U艇指揮部的電文,布蘭迪此刻在前者的U-552上任見習艇長。
圖22-10 攝於1941年底或1942年初,一艘U艇正在北大西洋頂風破浪地前行,據說這艘U艇就是正朝加拿大東海岸開去的U-552。
圖22-11 攝於1942年4月9日的漢堡,布蘭迪的U-617正在進行下水服役儀式。
圖22-12 攝於1942年,幾位U艇軍官在一起,右一為布蘭迪。
圖22-13 鄧尼茨U艇指揮部的軍官們正在研究作戰計劃,中為鄧尼茨的作戰部長戈特 (Eberhard Godt) 海軍少校,左為厄爾恩 (Victor Oehrn) 海軍上尉,圖片攝於1940年前的某個時候。
圖22-14 時間不詳,一艘U艇正在水面上乘風破浪地航行。
圖22-15 可能攝於1942年初秋的出海作戰期間,布蘭迪在U-617的瞭望塔上抽菸。
圖22-16 圖為1942年9月23日被布蘭迪擊沉的英國油輪「阿瑟爾蘇丹」號。
圖22-17 圖為1942年9月23日被布蘭迪擊沉的英國商船「田納西」號。
圖22-18 攝於1943年初,停泊在義大利波拉港基地的U-617。
圖22-19 攝於1943年,U-617艇的幾名艇員正在工作中,背景是義大利波拉港。
圖22-20 攝於1943年,布蘭迪的U-617正在出海或返回基地。
圖22-21 攝於1943年1月21日的薩拉米斯港,布蘭迪上尉 (右) 獲得了騎士勳章,左為愛琴海德國海軍指揮官弗爾斯特 (Erich Förste) 少將。
圖22-22 攝於1943年1月21日的薩拉米斯港,獲頒騎士勳章的布蘭迪上尉。
圖22-23 攝於1943年1月21日,布蘭迪獲得騎士勳章後接受艇員們的祝賀。
圖22-24 攝於1943年1月27日的義大利拉斯佩齊亞港,布蘭迪準備率領U-617艇出海作戰。
圖22-25 1943年2月1日,布蘭迪率U-617擊沉了英國皇家海軍2650噸的布雷艇「威爾斯人」號,圖為該艇的檔案照。
圖22-26 1943年4月11日,布蘭迪獲頒橡葉騎士勳章,圖為授勳後拍攝的標準照。
圖22-27 布蘭迪獲頒橡葉騎士勳章後拍攝的標準照。
圖22-28 攝於1943年6月至7月的出海巡航途中,布蘭迪坐在指揮塔邊,表情顯得非常輕鬆。
圖22-29 時間不詳,某位U艇艇長正藉助潛望鏡觀察海面的情形。
圖22-30 攝於1943年,布蘭迪的潛望鏡中出現了敵軍的一艘大型船隻,最後一刻他認出這是艘醫療船,於是放棄了進攻。
圖22-31 一位U艇艇長和艇員們正在指揮塔嘹望,圖中戴白帽的是艇長,其側面輪廓酷似布蘭迪。
圖22-32 攝於1943年夏,在一次成功作戰之後,情緒高漲的布蘭迪和艇員們面對鏡頭大笑。
圖22-33 攝於1943年夏,橡葉騎士勳章得主布蘭迪與U-617的艇員們在一起。
圖22-34 攝於1943年夏,橡葉騎士勳章得主布蘭迪作戰歸來時受到熱烈歡迎。
圖22-35 1943年9月6日,1050噸的英軍驅逐艦「帕克裡奇」號被U-617擊沉於直布羅陀以東40英裡處,圖為該艦的檔案照。
圖22-36 一艘德軍潛艇正在高速逃逸,試圖躲避空中的「解放者」反潛轟炸機的攻擊。
圖22-37 攝於1943年5月的一幅經典圖片,美國海軍的一架PBM-5 Mariner水上飛機正在南大西洋某處攻擊一艘德國潛艇。
圖22-38 反映U艇遭受攻擊場景的另一幅經典圖片,圖中的潛艇被深水炸彈迫出了水面,然後又遭到一架「解放者」反潛轟炸機的攻擊。相似的一幕也發生在布蘭迪的U-617身上。
圖22-39 攝於1943年9月12日,布蘭迪的U-617遭到英軍第48和第233中隊的「哈德遜」轟炸機攻擊的場景。稍後又有來自第833和第886中隊的戰機前來參加「射擊練習」。
圖22-40 攝於1943年9月12日,地點在西屬摩洛哥梅利利亞附近海岸,圖為已側翻的U-617。
圖22-41 攝於1943年9月12日,從另一個角度拍下的U-617。
圖22-42 1943年9月中下旬,U-617的艇員曾被西班牙當局拘禁,布蘭迪被分開關押在西班牙本土的加的斯軍官營地。圖為布蘭迪設法從加的斯向U艇指揮部發出的電文抄件,簡要描述了英軍戰機攻擊擱淺的U-617的情形。
圖22-43 1943年11月,布蘭迪化名為貝格曼, 經法國回到了德國。圖片是「貝格曼」護照上的照片。
圖22-44 攝於1944年,被盟軍炸沉在地中海某海港的一艘德國潛艇,雖然不能確定該艇就是布蘭迪的U艇,但被炸沉在土倫的U-380的命運應與此相仿。
圖22-45 攝於1944年5月4日,芬斯基的U-371艇官兵在北非海岸向盟軍投降的場景。
圖22-46 布蘭迪的U-967艇的徽記。
圖22-47 布蘭迪任U-967艇艇長期間,唯一得到確認的擊沉戰果就是美國海軍1300噸的護航驅逐艦「費希特勒爾」號。圖為該艦1943年7月1日舉行下水儀式時的場景。
圖22-48 攝於1944年5月17日的法國土倫,U-967艇艇長布蘭迪結束了自己在戰時的最後一次出海巡航,回到基地時受到人們的歡迎。
圖22-49 攝於1944年5月,U-967艇艇長布蘭迪在法國土倫港。
圖22-50 1944年5月,布蘭迪成為U艇部隊第5位、也是最後一位雙劍騎士勳章得主,圖為授勳後拍攝的標準照。
圖22-51 圖為布蘭迪的雙劍騎士勳章獲勳證書。
圖22-52 攝於1944年11月,圖為希特勒向布蘭迪頒發第22枚鑽石騎士勳章的場景。
圖22-53 圖為布蘭迪的鑽石騎士勳章。
圖22-54 圖為1944年4月後負責領導德國海軍特種兵的海耶 (Helmuth Heye)。本圖攝於1939至1940年間,當時他還是「希佩爾海軍上將」號重巡洋艦的艦長。
圖22-55 圖為一艘小型潛艇,以荷蘭為基地的德軍小型潛艇單位一直作戰到戰爭結束。
圖22-56 攝於1945年2月的荷蘭艾默伊登,在這張罕見的圖片中,「海豹」部隊指揮官布蘭迪中校 (前景四人中最靠右者) 正在碼頭與下屬們交談。右下方是一艘「海豹」小型潛艇。
圖22-57 攝於1945年,布蘭迪手下的「海豹」小型潛艇U-5074號。這艘潛艇在最後時刻還在向敦刻爾克的德軍運送彈藥補給,並在那裡與其他兩艘「海豹」一起投降。
圖22-58 攝於1945年戰爭結束後,被美軍俘獲的XXI級潛艇U-2513,該艇最後的艇長就是託普。
圖22-59 攝於1945年6月的法國土倫港,被遺棄的德軍潛艇U-471。
圖22-60 攝於1945年,被俘的XXIII級潛艇U-2361。這種潛艇雖然速度很快,但只能攜帶兩枚魚雷,過小的尺寸也使它在遠洋作戰中基本無用。圖中的這艘U-2361被拖往英國後被鑿沉。
圖22-61 攝於1945年,一批未及參戰便被炸毀的XXI級潛艇 (只有4艘XXI級潛艇在戰爭結束前參戰)。
圖22-62 圖為U艇部隊的三位著名人物,左為時任U-48首值星官的祖倫,中為U-48艇艇長布萊希羅特 (Heinrich Bleichrodt) , 右為U-48艇的輪機長齊恩 (Erich Zürn)。祖倫是布蘭迪早年的同學,1966年他曾在後者的葬禮上致悼詞。
1945年5月6日,加拿大第1步兵師接受了艾默伊登地區德軍的投降。在大群面容憔悴的官兵中,出現了布蘭迪和「海豹」部隊成員們的身影。布蘭迪在U艇部隊效力的日子裡,從未失去過任何一位艇員,現在他將伴隨著「海豹」部隊的特種兵們在戰俘營裡共同面對未來。「海豹」部隊的一位老兵曾這樣描寫過投降當日的情景:「……我們大約有3000人來自於布蘭迪的小型作戰艦艇部隊,大家都被關進了戰俘營。『鑽石布蘭迪』在對手那邊有著很高的知名度,聽說過他的敵人,甚至比知道他的德國百姓還多.我們把武器好好擦洗了一番,最後檢查一遍後,把槍枝彈藥完好無損地放進一排卡車裡。我們這些『布蘭迪海軍師』的人保持著良好的紀律,邁著整齊的步伐進入了由帳篷搭成的一處營地,那裡設有專門的食物供給點。盟軍命令不得再佩戴刻有納粹萬字圖案的勳章……布蘭迪向聚在鎮子中央廣場的部隊發表了講話,他說『這些勳章是我們的最高指揮官頒發的,如果不能再原樣佩戴,那麼我們就要把它們都摘下來。』隨後他摘下了自己的鑽石騎士勳章,3000人中得過勳章的也都紛紛效法……」
出於布蘭迪的威望,加拿大部隊任命他擔任艾默伊登戰俘營的德軍指揮官。幾周後,他被轉移到「埃姆登掃雷艇支隊」投降的地方,擔任一處拘有萬餘戰俘的戰俘營指揮官。雖然布蘭迪是鑽石騎士勳章得主,但盟軍有關方面認為他是個真正的軍人,經過一番甄別後便在1945年9月允許他自行回家了。在返回家鄉多特蒙德的途中,布蘭迪認真思考過今後的生活方向,他意識到戰後重建這個巨大的工程將會產生大量就業機會,對建築師、工程師和技術人員的需求會非常旺盛。由於就業殊為不易,年近32歲的布蘭迪先得從泥瓦工幹起,在建築工地上活灰搗漿的經歷,幫助他熟悉了建築業的各項流程,同時,他也打定主意要實現自己青少年時代即有的建築師夢想。但是,就在他充滿信心地申請進入亞琛技術學校學習時,發現自己曾經的「戰爭英雄」身份帶來了無盡的煩惱,埃森的國立建築學校也因類似的原因拒絕了他。四大佔領國開展的大規模去納粹化運動此時已進行了一段時間,曾受歡呼崇拜的英雄們現在都被視為「軍國主義的幫兇和急先鋒」。布蘭迪雖被拒之門外,但他並未垂頭喪氣,他設法通過一位表親的關係,找到英國佔領軍官員出面說項,最後如願進入了埃森國立建築學校。
像布蘭迪一樣在戰後學習建築的還有託普,他於1946年6月進入了漢諾瓦工業大學學習建築。當年9月,託普發動他能找到的幾十名U艇艇長,聯名致信盟軍管控委員會,為他們最敬畏的「領路人」、即將在紐倫堡出庭受審的鄧尼茨辯護。布蘭迪、祖倫、舒哈特 (Otto Schuhart)、施內 (Adalbert Schnee)、拉森和拉施等人都在信上籤下了大名。這封信可能並未起到任何作用,但託普表示從不後悔這麼做過,即便在加入戰後的西德海軍,逐漸晉升為海軍作戰部長和副總司令時,他的態度依然如故。
布蘭迪以超人的毅力勤奮學習,畢業後又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建築設計工作,到1950年時,他已經成功創立了自己的建築師事務所。適逢西德正在創造經濟起飛的奇蹟,設計水準上乘的布蘭迪很快便在建築業闖出了名氣,個人事業可謂蒸蒸日上,他不僅在多特蒙德當地頗有名望,在西德乃至境外也都有了相當的知名度。布蘭迪曾擔任過三年的西德建築師協會 (Bund Deutscher Architekten,1903年成立) 主席,這當然是對其成就的肯定。此外,有資料稱布蘭迪曾在1964年「經過競選出任威斯伐倫州州長或大區區長」,這種說法實際是一種誤解——布蘭迪並未從政,他在1964年擔任的是國際慈善組織「扶輪社」(Rotary Club) 第150區 (即多特蒙德所在的威斯伐倫州) 的負責人。
1966年1月6日,不滿52歲的布蘭迪因長期疾病去世於多特蒙德。為表達對這位曾因勇敢而獲頒鑽石騎士勳章的老戰士的敬意,西德海軍派出多名軍官組成護衛隊,為布蘭迪舉行全套軍人榮譽的葬禮。在多特蒙德的中央公墓裡,布蘭迪的妻子和六個子女、親朋好友、U-617艇的老兵、小型潛艇部隊的一些倖存者們環立在墓地前,布蘭迪的「35級」同學、雙劍騎士勳章得主祖倫致以簡短的悼詞,他稱讚布蘭迪是「一位從不畏懼、從未失敗過的騎士。」隨著棺槨被緩緩放入墓穴,老兵們仿佛看到了布蘭迪的音容笑貌,還有他安靜但堅定的神情,耳邊也仿佛迴蕩著他低沉的聲音:「……我的勳章也屬於你們大家,我永遠是為艇員佩戴勳章的艇長。」
二戰德國27位最高戰功勳章獲得者圖傳:
01- 維爾納·莫爾德斯 | 02- 阿道夫·加蘭德 | 03- 戈登·戈洛布 | 04- 馬爾塞尤 | 05- 赫爾曼·格拉夫 | 06-埃爾溫·隆美爾 | 07-沃爾夫岡·呂特 | 08-瓦爾特·諾沃特尼 | 09-舒爾茨 | 10-魯德爾 | 11-施特拉赫維茨 | 12-吉勒 | 13-胡貝 | 14-凱塞林 | 15-倫特 | 16-迪特裡希 | 17-莫德爾 | 18-哈特曼少校 | 19-巴爾克 | 20-拉姆克 | 21-施瑙費爾
本文摘自汪冰先生歷時十年,增刪八次著成的心血之作《帝國騎士:二戰時期德國最高戰功勳章獲得者全傳》,全書四卷、100萬字、1500幅圖,忠實記錄了27段輝煌的人生。
長按識別二維碼,添加「指文小編-行走的問號」(微信號:zven03),可免費獲得《帝國騎士:27 位二戰德國最高戰功勳章獲得者圖傳》完整版精美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