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話說,豬的全身都是寶。其中,豬身上有一種最不起眼的東西,甚至是很多人不了解的重要戰略物資,那就是豬鬃。
一般來說,豬的頸部和脊背部分所生長的鬃毛長度都要在5釐米以上,而這部分鬃毛彈性極佳、穩定性好,是軍事和工業領域各種刷子的主要原材料。
特別是武器裝備領域的槍械、火炮、裝甲車輛等,其清潔保養工作,都離不開豬鬃毛刷。這是因為像戰列艦,飛機,坦克這類的武器如果不刷漆的話,很快就會生鏽報廢,像是戰列艦這種泡在海水的武器,而給他們刷漆就需要這種軍用刷,得用上乘豬毛,質量上不能馬虎。中國一直是豬鬃生產大國和出口大國。特別是在二戰期間,我國佔據了全球豬鬃出口量的75%。值得一提的是,美國還將豬鬃作為A級戰略物資,將其和眾多軍火視為等價。
----
---
根據歷史資料記載,中國的養豬歷史要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在隋唐時期開始迎來了大規模普及。可以說,千百年來,養豬成為中國各個地區特別是農村地區重要的副業。在飲食方面,豬肉也成為中國人糧食作物之外最主要的肉食來源。由於家豬的品種得到了不斷改良,除了豬肉產量和品質不斷提升之外,中國生產的豬鬃數量和品質也遠遠高於世界各國。一般來說,中國人對豬鬃的使用主要還是體現在生活方面。而隨著二戰爆發,武器裝備的生產數量急速上升,由此也帶來了對豬鬃需求量的節節攀升。
數據顯示,在二戰爆發之前,中國豬鬃年產量大約為65100公擔,除了少量內銷之外,近7成全部外銷海外,主要出口給歐美各國。而伴隨著抗日戰爭爆發,日軍封鎖了我國的東部海岸,這對於當時主要依靠海運的豬鬃出口貿易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由於國內大量豬鬃運不出去,全球市場的豬鬃價格水漲船高,迅速成為與武器彈藥一樣緊缺的軍需用品。
在當時,中國豬鬃的海外客戶中,美國是最大的採購商。據悉,中國每年出口海外的豬鬃,有30%以上都是供應美國市場。眾所周知,在二戰中後期,由於同盟國陣營中的英、法、蘇等國損失慘重,其後勤補給幾乎全部依賴於美國,這也讓美國成為整個盟軍的「後勤大本營」。由於美國本土的家豬養殖規模有限,高品質的豬鬃無法得到持續供應,因此不得不加大從中國的採購力度。美國與中國積極開闢陸上「滇緬公路」和空中「駝峰航線」兩大運輸通道。此後,即便是在運輸任務艱難、成本居高不下的情況下,中國出口美國的豬鬃數量也持續增長。到了1940年,中國出口美國的豬鬃數量佔據海外總出口規模的60%以上。與此同時,美國在本土建立了多達500家制刷廠,全力生產軍用毛刷。
除了出口豬鬃換取無數外匯之外,豬鬃也成為中國持續獲得海外戰略物資的重要橋梁。早在1939年,美、英、蘇三國就圍繞中國豬鬃海外出口分配問題,在華盛頓專門成立了分配協調機構。而隨著此後美國頒布「M51號豬鬃限制法令」,進一步強調豬鬃的戰略物資地位,中國也就此和其進行了談判磋商,希望將豬鬃加入「易貨償債」的框架,以抵充部分海外借款,並且能夠換取急需的戰略物資。數據顯示,僅僅是1938-1944的七年內,中國就先後和蘇聯、美國、英國等籤定12種貸款協議,總借款金額高達11億美元。由於常年戰火紛飛,捉襟見肘的中國根本無力承擔巨額還款壓力,包括豬鬃在內的眾多原材料物資都成為了還款的一部分,有力地支撐了抗戰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