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瘋子李 / 編輯:冷小軍
提起貝爾公司,軍事迷往往會想起越南戰爭中漫天飛舞的UH-1休伊眼鏡蛇直升機以及大名鼎鼎的AH-1眼鏡蛇攻擊直升機。
美國海軍陸戰隊裝備至今的眼鏡蛇武裝直升機
事實上,貝爾公司的歷史十分悠久,可以追溯到二戰前的1935年。
作為一家老牌的航空企業,貝爾公司在二戰時期的處境一度非常尷尬。因為生產任務相對較少,美國陸軍航空隊(美國空軍前身)一度將預研下一代噴氣戰鬥機的任務交給了貝爾。
XP59美國第一款噴氣式戰鬥機
相較於馳騁藍天的北美公司P51野馬戰鬥機、共和公司的P47閃電戰鬥轟炸機,貝爾的當家產品P39飛蛇戰鬥機則十分不受美國軍方待見,以至於大量將其轉交給英國皇家空軍。
可是到達英倫三島的飛蛇延續了在美國的遭遇,約翰牛們寧願使用駕駛火力孱弱的的P40(寇蒂斯公司產品,美軍代號小鷹,英軍代號戰斧,同時也是陳納德飛虎隊的主力戰機),也對火力強勁的飛蛇不屑一顧。
國軍塗裝的P40,飛虎隊的座駕
1941年6月,隨著蘇德戰爭的爆發,飛蛇戰鬥機被英國佬迅速打包給了下家蘇聯空軍。沒想到的是,在英美兩國被冷落的飛蛇卻受到了蘇聯飛行員的青睞,被應用於各個戰場,成為蘇維埃飛行員獵殺漢斯的利器。蘇維埃空戰藝術之父波克雷什金(也是戰爭期間蘇聯空軍二號王牌)、三號王牌列奇卡洛夫、四號王牌古拉耶夫都曾駕駛飛蛇縱橫沙場,令德國空軍聞風喪膽。
同樣的飛機,在不同的戰場待遇差別怎麼就這麼大呢?這就需要從飛蛇的性能說起。
一般而言,螺旋槳時代的戰鬥機都採用發動機前置的方式,而飛蛇採用了當時少見的發動機後置,通過傳動軸驅動機頭螺旋槳。
這一結構帶來了一系列的的問題,充當其衝的就是機體結構複雜,操作困難。同時也導致機身後部重量較大,飛機只能採用當時較為另類的的後三點式起落架,嚴重影響了飛機的起降性能。不過好處就是,機頭有足夠的空間,可以塞進去一門37mm機關炮,卻又帶來後坐力巨大的問題,進一步加重了操作困難的問題。
不知道是為了控制成本,還是其他什麼原因,飛蛇沒有採用其他美系戰鬥機常用的渦輪增壓器,導致飛機的高空性能極差,而這一性能在英美兩國的空戰體系中至關重要。原因就在英美兩國都裝備了大量戰略轟炸機,如英國的蘭開斯特轟炸機、哈利法克斯轟炸機以及波音公司的堡壘們(B17飛行堡壘、B29超級堡壘)。
由於轟炸機機動性極差,在遭遇戰鬥機攔截時,十分危險。所以美英戰鬥機都十分強調高空性能,渦輪增壓至關重要。本來就風評不佳的飛蛇因此更加不受待見。
B-29超級堡壘
而給飛蛇致命一擊的則是奇葩的飛機座艙設計。飛蛇採用了類似於家用汽車前門的側開座艙門,艙門直接開在機體上。一旦飛機出現故障或者被擊傷,高速運動的的艙門非常難打開,飛行員逃生幾乎成為不可能的任務。
因此,P39飛蛇被西線戰場上的英美飛行員各種不待見,被邊緣化,裝備數量相當有限。
這些問題對於蘇聯飛行員來說統統不是問題。裝備飛蛇的往往是蘇聯空軍精銳部隊,比如波克雷什金的第16近衛殲擊航空團(他在該團從大隊長開始,最終成為團長)。
熬過戰爭初期的這群老鳥連地獄級操作難度的伊16都能夠玩出花來,甚至誕生過數位伊16王牌,P39那種操作暗度就不夠看了。而機頭那門40mm機炮非常符合毛熊「口徑即正義」的暴力美學。
高空性能差更不是問題了。東線戰場上,蘇德雙方都沒有裝備類似於美英的多發戰略轟炸機,雙方戰機的搏殺更多集中在中低空空域,很少有高空作戰的機會。而蘇聯空軍還有米格3那種高空性能近乎變態另類存在,連蘇聯自己研製生產雅克系列和拉系列戰鬥機都不強調高空,而是著重於中低空。一款進口的戰鬥機更不會苛求太多。
至於逃生,把撞擊視為常規操作的蘇聯陸海空軍戰士很多時候都會不自覺跳過這個選項。尤其是蘇聯空軍,從衛國戰爭爆發的第一天,蘇聯空軍就有撞擊敵機的操作。
整個衛國戰爭期間,類似的行為在整個蘇聯空軍中並不罕見。不僅有男飛行員,甚至連女飛行員也執行過類似的作戰行動。而且這一傳統一直被蘇聯空軍保留了下來,1982年,著名的「巴倫支海手術刀」讓西方飛行員至今仍心有餘悸。
全金屬的機身,相對於木質的拉系列,抗打擊能力提升十分顯著。飛蛇上搭載的無線電在當時的美英戰機十分普遍,但在蘇軍戰機上卻十分罕見,尤其是在衛國戰爭早期更是如此。而無線電對於戰機之間協調與指揮的作用明顯,因此飛蛇在剛進入蘇聯之時頗受飛行員的喜愛。
真正讓蘇聯人對飛蛇愛不釋手的原因是衛國戰爭初期的巨大損失。戰後有人統計過,在戰爭爆發的十八天內蘇聯損失飛機1500架,至1942年11月,蘇軍損失近23,000架飛機。更可怕的是傳統工業區的淪陷,蘇聯工業開始了史無前例的大搬遷,大批工業轉移到遙遠的烏拉爾和西伯利亞地區,甚至是中亞地區。
P-39戰鬥機
在新工廠安定下來並恢復生產之前,蘇聯各軍兵種都將面臨武器彈藥、後勤物資極度短缺的困境。蘇聯自己的產能在當時肯定無法補充損失,來自西方盟國的各種戰機開始補充蘇聯空軍各部隊。讓蘇聯空軍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隨著東遷各工廠陸續恢復生產,蘇聯空軍的裝備體系也逐漸轉變為國產戰機為主。
應該說飛蛇在合適的時機來到蘇聯,成就了一批王牌,也成就了自己。不過它和來自於英美的其他戰機成為了蘇聯空軍最後一批裝備的主戰裝備了。後來的蘇聯只有教練機來自於國外,其他所有的裝備都是國產的了。
-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