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戰國 爭霸天下

2021-03-05 少年預備役軍事冬夏令營


春秋戰國,狼煙四起,烽火相連,天下大亂,群雄爭霸!

所謂,亂世出英雄。讓我們在這戰火紛爭的戰國,一決高下,稱霸天下,睥睨萬物。可是,要想統一天下,憑一己之力是難以辦到的,那麼,應該怎麼做呢?

少年兵們來自全國各地以及海外,大家的關係還需要一個推力來幫他們,徹底打破相互間的隔閡。拓展課程之《七雄爭霸》的意義就在於增強營員們之間的凝聚力,發揮團隊協作威力,以及加強個人的領導力和決策力。

 

7天營的少年兵們,分別代表著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課程全程,只要聽到教官說到「戰神令!」營員們就得答覆「諾諾諾!」並且不能在說話以及有任何動作。違者,將受到懲罰。


為加強少年兵之間的團隊合作意識以及隊友之間的凝聚力,「攻城掠地」環節的意義就在於此。各個國家的成員緊緊抱做一團,堅持十分鐘,沒有人員離隊,才算勝利。

為次,少年兵們各種方法都用上了。年紀小點的,個子矮點的被大家圍在中間抱著,還有背著隊友的.

為了在群雄爭霸環節獲得勝利,得有制勝的武器。教官戰士的各種武器、法寶進行拍賣,每個國家積極參與拍賣,只為讓自己的國家在後面環節佔取有利地位。

此次的環節設置的各個有趣的遊戲,旨在增強少年兵的意志力,決策力,預見力。

背水一戰、黑鶴展翅、仰天長笑、鋒芒畢露等遊戲的開展,讓少年兵們深刻的體會到自己與團隊的重要關係。學會合理的安排隊友出戰,這是作為一名領導應具備的決策力和預見力。

遊戲結束,大家關於此次遊戲做出發言,講述自己的感想。大家都在遊戲中學到了如何更好的去與隊友相處,學會如何更好的發揮自己的作用,讓自己團隊更加優秀!

遊戲已結束,但是遊戲帶給大家的意義正在發揮作用,正在萌芽。


查看第八屆軍事夏令營精彩營期!

相關焦點

  • 春秋爭霸戰國兼併,為何戰國七雄中只有秦國有統一的想法?
    自周天子遷都進入春秋以來,列國爭霸,互相兼併,經過幾百年的戰爭,最後剩下十多個強國,進入戰國時代,世界沒有和平,反而攻伐更加的頻繁,早期周天子制度的宗法制度也崩潰
  • 世紀大對決15 前4世紀:亞歷山大帝國顯赫一時,華夏戰國七雄大爭霸
    同時,在古希臘地區,雅典和斯巴達互相爭霸之時,古希臘的第三大城邦底比斯趁機崛起了。因此,在前395年至前371年之間,底比斯開始向上世紀末取得古希臘霸權的斯巴達發起了強有力挑戰。經過二十幾年的爭霸大戰,底比斯最終成功地把斯巴達拉下了馬,登頂了古希臘諸城邦的霸主寶座。然而,底比斯坐了霸主的寶座也才剛十餘年,又一場「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超級大幕即將上演了。
  • 戰國秦齊爭霸,為何5次合縱沒打崩秦國,一次合縱就打癱了齊國?
    文|飛魚說史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故其辯,扶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救急之勢也。——(西漢)劉向《戰國策·原序》戰國時期有一群特殊的人,他們不擅長帶兵打仗,也不善於治理國家,但他們卻對天下大勢瞭然於胸,憑藉著三寸不爛之舌能改變整個歷史的走向,實現出將入相,位極人臣,這群人被稱之為縱橫家。
  • 戰國時期沒什麼「建樹」的韓國,為何能登上「戰國七雄」榜單
    【來源:歷史D學堂(ID:lishi1600)春秋戰國時期,是中華歷史上較為璀璨而又混亂的時期,各個諸侯政權並起,天下大亂
  • 部編版:七上歷史第7課《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
    1.識記戰國七雄的名稱,理解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兼併戰爭,了解這一時期的社會變化。2.掌握商鞅變法的背景、主要內容及作用,認識改革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3.知道都江堰的修建概況、構成、功能和意義,通過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戰國七雄」的含義;戰國時期的著名戰役和著名軍事家;商鞅變法的內容及歷史作用;都江堰的修建。
  • 春秋戰國打仗都不缺糧,為何魚米之鄉的諸葛亮,卻次次缺糧
    戰國七雄打了幾百年一直都不缺糧。而諸葛亮在北伐的時候,只打了6年時間(228年至234年),他卻幾乎每次北伐都缺糧。要知道,戰國七雄並不是都生活在魚米之鄉的地區。當時真正的魚米之鄉並不多。而益州卻是一個真正的魚米之鄉。諸葛亮在給劉備進行軍事規劃的時候,之所以選擇益州,就是因為益州是天府之國,有沃野千裡。
  • 戰國時蘇秦、張儀與連橫破合縱的故事
    合縱連橫:( hézòng lián héng)"合縱連橫"簡稱 "縱橫",指戰國時期縱橫家所宣揚並推行的外交和軍事政策。合縱連橫的實質是戰國時期的各大國為拉攏、打擊其餘國家而進行的外交、軍事鬥爭。戰國時期兩個最強大的國家分別是位於東部(今山東一帶)的齊國與位於西部(今陜西一帶)的秦國,其餘五國從北至南分別為燕、趙、魏、韓、楚,楚國也是一個大國。「合縱」就是南北縱列的國家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強國,阻止齊、秦兩國兼併弱國;「連橫」就是位於西東方向的秦或齊拉攏一些國家,共同進攻另外一些國家。合縱的目的在於聯合許多弱國抵抗一個強國,以防止強國的兼併。
  • 戰國時期,周天子為何不招兵買馬,效仿其他諸侯國壯大自己?
    第三就是春秋戰國交替時期的「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韓趙魏能分晉,天下諸侯就分不得周了?田氏能代齊,諸侯就代不了周嗎?於是大家都撕開了面具,肆意爭霸,強橫的諸侯國也各自稱王,周天子徹底失去權威,連最後一塊遮羞布都沒有了。
  • 【精品圖書】戰國的策|古戰場考證20年,再現大國角力的智慧與機謀
    內容簡介公元前286一前255年,是決定戰國歷史走向的關鍵三十年。經濟、軍事、文化強權齊國由盛而衰,三晉(趙、魏、韓)聯盟分崩瓦解,老牌強國楚國江河日下,曾經積貧積弱的素國強勢崛起。戰國的格局由秦、齊兩強對峙下的多方混戰,演變為秦國獨大、傲視群雄,一舉奠定了統一天下的基礎。戰國是個亂世。
  • 日本戰國總覽
    戰國時代(戦國時代/せんごくじだい),簡稱戰國。戰國一詞出自甲斐國(今山梨縣)大名武田信玄所戰制定的分國法「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條。
  • 春秋戰國-吳王夫差劍
    吳王夫差  自作用鈼春秋中期開始,吳國緊跟著諸侯爭霸的步伐,憑藉著豐富的礦藏資源和雄厚的冶鑄實力,在以舟師步兵為主要兵種的,吳王夫差劍圖冊與軍隊建制
  • 到日本,應該去看看這些戰國時期的城池遺蹟
    翻看日本戰國時代的知名戰例,但凡涉及大名滅亡的戰役,幾乎都以攻城戰的方式結束。而這所攻的就是日本戰國時代的城池。 戰國初期日本的城狹義上是指「戰鬥據點」,城內的主要居住者為戰鬥人員,也就是武士。這一時期的城池必須滿足兩項職能:其一,保護武士的日常居住地;其二,戰時在山中作為關隘進行防禦。在戰國時代初期,日本的城池大多數仍為「山城」。
  • 【戰國時代】戰國大名家徽隊旗匯總
    8.酒井忠次:德川四天王之首,與石川數正被時人稱為「德川二之重臣」、「德川天下之元老功臣」。除了戰功無數外,同時也在行政、外交上也有優異的表現,但他的一生卻受到「岡崎信康之死」而蒙上汙點。 15.高山鍾友:高山右近,是他是利休七哲之一,戰國時期有名的天主教大名,後因信仰問題沒收領土,發配馬尼拉。 16.武田信玄:大膳大夫(從四位下),信濃守,甲斐守護,甲斐武田氏第十七代家督。原名武田晴信,信玄是其法名。幼名太郎,源氏名門新羅三郎義光之後,武田信虎的嫡長子。日本戰國時期的名將。
  • 現在的國際局勢,就是春秋戰國時代的放大
    實際上,兩千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老祖宗就已經給出了答案。01秦楚爭霸戰國末期,「橫成則秦帝,縱合則楚王」,是當時士人對天下局勢的總結。秦孝公繼位之後,秦國重用衛鞅開始了變法圖強。一系列的舉措,讓秦國正式走上爭霸的舞臺。
  • 在組團打架的戰國時代,「合縱連橫」與普通的諸侯結盟有何區別?
    本       文       約   4027  字閱       讀       需       要11 min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爭霸至今為人津津樂道。各諸侯國彼此亦敵亦友,時而聯盟時而作戰。直到戰國時秦國逐漸一家獨大,縱橫家們提出了「合縱連橫」的主張。
  • 安治天下:《三略》的時代精神
    《孫子兵法》是春秋晚期諸侯爭霸戰爭的產物,也是直接為諸侯爭霸事業服務的,因而孫子在戰爭問題上公開宣稱的是「掠鄉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是所謂的「伐大國」,立足於「安國全軍」的根本立場。在作戰原則上,也與「動之以仁義,行之以禮讓」的「軍禮」傳統截然不同,是主張「兵者,詭道」「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體現出「出奇設伏,變詐之兵並作」的鮮明時代特色。
  • 戰國七雄簡史:一文了解戰國七雄
    此戰商軍被打敗,商朝末代天子商紂王也點火自焚,周武王取得勝利,自此商朝滅亡,周朝建立,史稱西周,周武王稱天子,成為天下之主。周平王深知,如果繼續坐落都城鎬京,難免不會經常受到西戎侵擾,為了安全起見,於是決定把周朝的都城向東遷移到洛邑,這樣處於天下中心,就很難受到影響了,於是說幹就幹,公元前770年,平王叫上了幾個國家幫忙護送,開始東遷,最終定都洛邑。
  • 戰國篇——合縱與蘇秦
    戰國時期,蘇秦遊說六國諸侯實行縱向聯合,一起對抗強大的秦國的政策。但後來被秦國範雎的遠交近攻所打斷。提倡者為縱橫家公孫衍、蘇秦等人,最後被連橫計所破解。當時戰國七雄中以秦國實力最強,嚴重威脅山東六國的生存。
  • 中國真的會與美國爭霸天下?大手筆建造首個海外基地有何戰略意義?
    其是否意味著中國將與美國「競爭天下」?請看花熊的分析:同美國「爭霸天下」?——我們依然需要認清當前的自身實力花熊認為,中國在吉布地建立基地的舉動隨可謂是具有開拓意義,但我們確實尚不具備同美國在全球範圍內「爭霸天下」的實力,中國政府也不會有這種稱霸思想與霸權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