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本身就是當年菲爾柴德給美國空軍生產的一種近距離對地攻擊,而且還是對裝甲車和坦克攻擊為主的Close air support攻擊機,也就是以近距離空中支援為主的攻擊機。它本身就是在韓戰和越戰的基礎上總結了當時攻擊直升機和固定翼戰鬥轟炸機的經驗之後研發的,當時的思維是「攻擊直升機速度比較慢,但像是F-111這一類的戰鬥轟炸機在某一特定空域的滯空時間短,前者機動性慢,而且對付裝甲目標比較吃力,後者巡曳時間短,沒法給地面部隊持續性火力支援。」所以做的一種能高效對付坦克,飛的比直升機快,但比戰鬥轟炸機滿的專用攻擊機。
可以說A10就是為了那門GAU-8七管30mm轉管炮設計的,一門炮就佔了A-10空重的16%重量,這玩意每分鐘射速3900發,配合貧鈾穿甲彈能在500米距離擊穿69mm均質鋼板,看起來確實沒多少,但是考慮這門炮主要是攻頂用的,再加上驚人的火力密度,也足夠應對絕大部分主戰坦克。
但為了照顧在低空照顧這門炮,A-10也謂是煞費苦心:A-10的機體整個就一二戰時期短距轟炸機的垂直機翼布局,要速度沒有,要高度上不去,很容易遭到襲擊。所以A-10的防護等級也很高,4個內油箱全是自封油箱、三重保護的飛控系統、540公斤重的駕駛艙鈦合金裝甲,足夠讓A-10在接收23mm高射炮的穿甲彈或者是高爆彈的基礎上,掉了一個引擎、一個尾翼、一個升降舵、半個主翼的情況下都能繼續存活並且晃晃悠悠把飛機開回去。
A-10本身就是為了反坦克設計的,即便後期修改之後的主要攻擊模式也是以反裝甲為主。初期型的A10壓根沒有多少航電系統,後期為了發射小牛反坦克飛彈才加上去的,所以說作用很局限。
其實說白了,A-10的作戰環境很局限,就是在制空權獲得的情況下,地面防空火力相對較少的時候對地面裝甲目標展開攻擊,算是武裝直升機plus版。所以說一般情況下沒有制空權的時候A-10隻能在家憋著,即便出動攻擊也是派出F-16或者是海軍協同的F-18作為護航機,效果很局限。
本質上A-10就是一款冷戰思維,而且是冷戰前期思維的一個產物。拿到現在來說性能也只能說夠用,但是落伍,他能繼續用到現在而不被退役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美國目前沒有足夠強大的對手+再加上曾經開過這種戰機的飛行員,現在的共和黨議員瑪莎•麥克薩麗的努力。當然也不是沒考慮過外銷,不過真的是有這種需求的國家不多,俄羅斯需要的是制空權不完全下快速穿插作戰的「前線轟炸機」,例如蘇-24、蘇-34等等,其他國家需要的是兼顧制空和對地攻擊能力的多用途戰機。而且該機現在已經落伍,真的沒必要拿錢去買這個五十年前的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