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康維爾公司的「盜賊」——B-58超音速轟炸機

2021-02-18 逆火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誕生了各種各樣的轟炸機。但是在這些轟炸機中,有資格被稱為超音速轟炸機的,卻寥寥可數,而來自康維爾公司的B-58「盜賊」超音速轟炸機,就是其中之一。

B-58「盜賊」超音速轟炸機

B-58「盜賊」超音速轟炸機既是世界上第一款正式投入生產的超音速轟炸機,也是世界上第一款飛行速度達到2馬赫的超音速轟炸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包括美國和蘇聯在內的許多國家,都開始追求轟炸機的高速度。而康維爾公司則決定以三角翼作為研究方向,研製一款全新的「通用轟炸機」。

實際上可以把該機看成是大號的戰鬥轟炸機

一開始B-58超音速轟炸機的研究思路十分清奇,康維爾公司打算將B-58轟炸機的機身分為兩部分,上半部分機身包含主要的機身結構,而下半部分機身則只包含燃料和武器。當執行完任務後,B-58轟炸機就會拋棄掉下半部分機身,僅靠上半部分機身將機組成員帶回。

這個設計思路是如此的激進,以至於康維爾公司內部都存在相當大的反對聲音。因此,在後來的設計中,B-58超音速轟炸機原本的下半部可拋棄式機身設計,被改成了一個可拋棄式的下部巨型吊艙,這也成為了B-58超音速轟炸機大致的設計方案。

此時4臺發動機採用了分開安裝模式

此時的B-58超音速轟炸機和一開始時的設計在外觀上稍有不同,分部機翼兩側的各兩臺發動機之間分開,而不是像一開始時那樣並排安置在一起。同時,因為早期座艙設計導致在進行彈射逃生時,領航員無法順利彈射,所以後續B-58超音速轟炸機採用了一種整體式彈射座艙,能夠將飛行員、領航員和防禦系統操作員在2馬赫飛行狀態下整體彈射出去。

因為B-58超音速轟炸機本身並沒有設計內置式彈倉,所以B-58所有的武器系統都必須外掛安置,但有時候B-58超音速轟炸機又需要加掛副油箱以提升航程,這就導致外掛空間較為緊張。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最終B-58超音速轟炸機使用了「雙組成部分吊艙」。

「雙組成部分吊艙」

「雙組成部分吊艙」顧名思義,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上半部分為體積較小的武器吊艙,可以掛載核炸彈在內的各種武器,下半部分為燃料倉,主要裝載航空燃油。當下半部分吊艙中的航空燃油消耗完之後,就會自行脫落,只留下上半部分繼續掛載在機身上,降低飛機的飛行重量。

B-58超音速轟炸機上的另一款有趣武器是位於機尾的20毫米6管自衛航炮,這門航炮的最高射速可以達到4000發每分鐘的最高射速,但是其總備彈量卻只有1200發。為了保證射擊精度,這門自衛航炮採用火控系統瞄準。防衛系統操作員不需要觀察到敵機,只需要選擇火控系統上提供的目標光點進行瞄準射擊就可以了。

航炮上方的就是其火控雷達

除了六管20毫米自衛航炮這種「硬殺傷」手段之外,B-58超音速轟炸機上還安裝有各種誘餌彈和電子幹擾系統,用於對蘇聯國土防空軍的各種地面防空雷達進行大範圍的信號幹擾。

雖然總體上來看,B-58超音速轟炸機的性能不錯。但是因為其不同於其他常規轟炸機的設計,導致為了保障其進行正常的飛行和作戰,美國空軍需要為其再準備一套專門的維護團隊,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維護成本的增加。

沒有掛載任何武器和吊艙的B-58超音速轟炸機

這個問題在新任國防部長麥克拉馬拉上任後,成為退役B-58超音速轟炸機的重要原因。對於麥克拉馬拉來說,一切武器系統都必須在性能和成本方面取得最佳的平衡點,B-58超音速轟炸機顯然並不符合他的要求。

在B-58超音速轟炸機被新任國防部長幹掉後,頂替的F-111戰鬥轟炸機在性能上也沒有顯示出有比B-58超音速轟炸機更強的地方。就這樣,B-58超音速轟炸機也就成為了美國空軍歷史上,又一款因為非性能因素而提前退役的戰機。

相關焦點

  • 超音速惡魔——小記B-58「盜賊」轟炸機
    康維爾公司研製的B-58「盜賊」超音速轟炸機無疑是有史以來在設計和製造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飛機之一,該機在性能方面開闢了新天地,但其服役時間太短,而且未達到人們的期望。B-58「盜賊」是第一款投入生產的超音速轟炸機,也是首架可飛到2馬赫的轟炸機。
  • 歷史上最囂張的「盜賊」美國空軍戰略司令部B-58超音速轟炸機
    1965~1969年,美國空軍第43聯隊的B-58「盜賊」戰略轟炸機部署在小石城空軍基地。
  • 【講堂310期】美軍超音速B-58轟炸機,能攜帶核武器,代號盜賊
    文|老白310 美軍超音速B-58轟炸機在二戰末期,美國陸軍航空兵從陸軍獨立出來
  • B-58轟炸機服役10年就退役,究竟是什麼缺點讓美國空軍都忍受不了?
    當一個國家耗費巨資成功研製出一款轟炸機時,通常會讓其服役幾十年時間才會退役。
  • 【B-58盜賊轟戰機】世界第一架超音速轟炸機,冷戰時期航空工業的天花板,僅只服役10年就被迫退役
    1947年10月,美國空軍召開了設計代號為XB-55的中型轟炸機招標會,但由於資金緊張,1949年1月27日空軍裝備司令部取消了該機的發展。而空軍部分高層官員看上了一般只有戰鬥機採用的三角翼布局的非常規轟炸機,而且,他們提出了當時近乎顯得有點荒唐的要求,即超音速轟炸機。
  • 紅色背鰭,蘇聯神秘的超音速轟炸機,圖-98超音速轟炸機發展簡史
    圖-22超音速戰略轟炸機在冷戰時期,隨著噴氣式發動機的成熟,很多國家開始研製超音速戰略轟炸機,相繼問世了多款超音速戰略轟炸機,其中有美國的B-58「盜賊」超音速戰略轟炸機、蘇聯的圖-22超音速戰略轟炸機、圖-22M超音速戰略轟炸機。
  • 破碎的超音速水上戰鬥機之夢——康維爾F2Y「海標槍」
    康維爾XF2Y-1「海標槍」超音速水上飛機  聯合和伏爾梯兩家公司在1943年合併成為聯合和-伏爾梯飛機公司(Consolidated-Vultee),簡稱康維爾。XFY-1在軍艦上操作的想像圖  由於康維爾公司此時也在並行研製世界上第一種無尾三角翼戰鬥機(最後發展成F-102「三角劍」全天候截擊機)和大型的R3Y「貿易風」渦槳運輸飛船,所以康維爾工程師把兩者的技術綜合應用在
  • 進擊的巨人(一)——康維爾B-36狂想曲
    這種洲際轟炸機在當時看起來簡直是異想天開,軍方制定的性能要求都遠超當時的航空技術水平。  陸航邀請聯合飛機公司和波音飛機公司開始初步設計,一個月後又邀請了諾斯羅普飛機公司就其飛翼方案就行進一步的研究。4月19日道格拉斯飛機公司獲得了一份合同,來評估艾利森V-3420 W形液冷發動機是否適合安裝在轟炸機上。陸航後來還邀請格倫·L·馬丁公司參加項目,但馬丁公司因技術人員短缺而拒絕了。
  • 美國戰略轟炸機發展歷程
    X-1飛行器試驗中的載機B-50(圖中上部)(二)B-36「和平締造者」(Peacemaker)1948年,美國康維爾(Convair)公司(後被拆分分別出售給麥道公司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1960年3月,美國康維爾(Convair)公司的一款噴氣式戰略轟炸機——B-58「盜賊」(Hustler)正式開始服役,使用了四臺GE公司的J79-GE-5A加力式渦噴發動機。B-58採用中單翼、無尾三角翼布局,後掠梯形垂尾、機翼為蜂窩結構,採用鋁合金、玻璃纖維以及粘膠劑製成,蜂窩夾層結構佔了機體表面的85%,這種結構的重量比鉚接結構輕30%。
  • 三馬赫夢幻轟炸機,XB-70「女武神」的故事
    原創不易 認可價值 轉載請務必註明作者 以及來自空軍之翼  2018年1月,波音公司宣布了一種5馬赫渦噴/衝壓複合動力無人攻擊/偵察機概念
  • 半個世紀前,一隻黑熊在超音速條件下被彈射出艙
    彈射座椅實驗是十分危險的...於是他們想到了熊
  • 紅色空軍的速度怪獸,米亞西舍夫M-50「野蠻人」超音速轟炸機(上)
    直到七年後,當M-50A轟炸機成為莫斯科附近莫尼諾航空博物館的一件展品時,關於該機的秘密才被揭露。圖西諾機場上空的M-50A  M-50的歷史始於上世紀50年代,在這個人類瘋狂追逐超音速性能的年代,不僅所有新設計的戰鬥機被要求能超音速飛行,戰略轟炸機也是如此。
  • 給全身機密的B-21來個「懸絲診脈」
    (雙關「精神」,由於B-2數量稀少,每一架都被以「某某精神號」命名,搞的跟戰艦一樣)而這一次的B-21,這個「侵入者」的名字,其實讓熟悉美國轟炸機名號的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當年康威爾公司的B-58「盜賊」(Hustler),沒錯就是西方奇幻小說、電影和遊戲中經常出現的那個職業,也可以叫做「飛賊」。
  • 美國波音飛機公司研發B-52同溫層堡壘轟炸機的辛酸歷史
    B-52「同溫層堡壘」(英文:B-52 Stratofortress)是美國波音飛機公司研製的八發動機遠程戰略轟炸機,用於替換B-36和平締造者轟炸機執行戰略轟炸任務
  • 美軍首架B1B轟炸機退役,為新型隱身轟炸機讓位
    B-1B「槍騎兵」是美國戰後的研製的一款可變後掠翼超音速轟炸機,也是具有傳奇色彩的一種機型,甚至可以說是美國三代戰略轟炸機(B-52H、B-1B、B-2A)中的顏值擔當,該機的退役並不代表美國空軍全球打擊力量的萎縮,反而隨著B-21隱身轟炸機的服役,其打擊力量將進一步提升!
  • 康維爾XB-53中型轟炸機,美國的前掠翼嘗試,原來又是德國技術
    二戰期間,德國研製了Ju-287轟炸機,該飛機一開始採用後掠翼設計,後來為了保證飛機的低速飛行穩定性,將其改為前掠翼結構,這款轟炸機雖然沒有正式量產服役,但在德國投降前已經近乎完工,相關技術輾轉流落到美國,直接影響了美國在二戰後的前掠翼轟炸機研製,其機型就是康維爾XA-53。
  • 兵器鑑賞--B-29 轟炸機
    B-29轟炸機由美國波音公司於1940年開始研製,1942年9月21日首飛,1945年8月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擲了原子彈,二戰後在美國空軍繼續服役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20世紀60年代早期全部退役。研製歷史二戰末期,美國陸軍航空部隊(USAAC)提出新的需要,來取代B-17,波音公司及時做出了回應,繼B-17後推出了B-29新型遠程戰略轟炸機。
  • 逆火身後的陰影:蘇聯第一款超音速轟炸機
    說起圖-22,很多人眼中會浮現出這架威力強大的蘇聯轟炸機:其實,這架轟炸機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圖-22。真正的圖-22,是蘇聯空軍裝備的第一種超音速轟炸機,北約代號:眼罩。圖-22最初設計的目的是取代當時蘇聯空軍中大批服役的圖-16中型轟炸機,用它具備的超音速突防能力突破北約的防空網和空中攔截,對歐洲的戰略目標投擲核武器,進行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