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次原子彈試驗親歷者:就沒想著活著回來

2021-02-08 騰訊網

「執行任務前,我們機組的人將黨費都交了」

50年前的今天,中國首次原子彈試驗成功。我們獨家採訪了6位親歷者,讓他們講述原子彈的那些事兒。這些淡泊名利的耄耋老人,當年從事著最危險最艱巨的核試驗使命,風餐露宿,捨生忘死,並且保守機密,「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即使後來轉業到地方,也依然守口如瓶。

向周恩來報告爆炸成功的電話是他接通的

崔遂波:那一刻,我激動得落淚了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強光閃亮,巨大的蘑菇雲翻滾而起,直上藍天。原子彈試驗的現場總指揮張愛萍上將拿起直通北京中南海的專線電話,向周恩來報告核爆炸成功。

在50年前,總理與將軍的通話是絕對保密的,他們的通話有專人負責接通。崔遂波就是那個接通和保障這歷史性關鍵通話的通訊兵。

在第一次原子彈爆炸的前兩天,身為通訊連長的崔遂波下到距地面近20米深的地下機房,準備執行任務。下去之前,他把貴重物品打好包袱,並給家人寫信,信封上寫著「河南省登封市大金店鄉柿樹窪 崔遂波烈士 收」。

巨大火球轉為蘑菇雲沖天而起的這一幕,崔遂波都通過機房的小窗口看到了。就在看到蘑菇雲的同時,總指揮張愛萍的電話就打了進來,讓他「接北京」。崔遂波立即接通了北京周恩來總理的專線。按照工作要求,要先監聽一下以確保雙方通話正常,但又有嚴格規定,不能超過3秒鐘。

平時無論有怎樣十萬火急的軍務,張愛萍的聲音都是平靜的。但那天,明顯可以感受到那種抑制不住的激動。雖然只監聽了3秒鐘,崔遂波聽到將軍興奮地說了三個字:「成功了!」

那一刻,崔遂波也激動得落淚了。

原子彈爆炸5分鐘後,他駕駛飛機勇闖蘑菇雲

李傳森:40年後,女兒看電視才知道我開的飛機

1964年10月16日,原子彈爆炸成功。5分鐘後,一架飛機勇穿蘑菇雲成功取樣,獲得了寶貴的試驗材料。當年37歲的李傳森,就坐在這架飛機副駕駛的位置。

回憶執行任務的情景,老人眼神中泛出激動的光芒:「只見一個大火球仿佛火紅的太陽,『轟』一下躍出了地平線,遼闊的戈壁灘上,出現閃光、火球、煙團、蘑菇雲,伴隨著轟隆隆的巨響和狂風,四周通明雪亮,壯觀無比。」

來不及歡呼勝利,5分鐘後,李傳森和其他5名機組人員,駕駛飛機,飛至規定的7000米上空,準時進入蘑菇雲。「當時我看到的蘑菇雲的顏色是白色加灰色。」李傳森說,飛機鑽進去後,周圍是白茫茫的一片,只能看儀表飛行。飛機在蘑菇雲裡一共穿越了三次。

李傳森下了飛機,立即脫下防毒面具和身上的衣服。「整個飛機都被汙染得厲害,地面上的化學部隊測量了一下,儀器一下子就頂滿格了!」

就在原子彈爆炸前,李傳森和其他機組人員進行了一系列訓練。「執行任務之前,我們6個人將黨費都交了,就沒想著活著回來!」

出生入死,李傳森圓滿完成「穿雲取樣」,但這一英雄壯舉,他未曾向任何人提起。直至40年後,他的大女兒看電視,家人這才知道,開飛機穿越蘑菇雲的李傳森就是他。

戈壁徒步巡邏八千裡

王萬喜:沙漠裡3人合喝一支葡萄糖保命

為保障原子彈研究與試驗順利進行,當年7名軍人在茫茫沙漠中徒步巡邏8300裡的壯舉,如今依然令人動容。其中有一名軍人名叫王萬喜,七人小分隊副隊長。鄭州新密人。

王萬喜介紹說,出發前,基地副司令員張志善接見他們,指示他們用半年時間,徒步行走8300裡,對核爆中心東側羅布泊湖等區域進行巡邏。具體執行3項任務:一是防止敵對國空投搞破壞,二是查清場區外圍的地形地物,三是清出場區範圍內的流動人員。

王萬喜最難忘的是巡邏到樓蘭古城,原以為當晚就能趕回來,不巧路途難走,沙丘連綿,當天下午才到古城。帶的水已用完,僅剩下3支葡萄糖液劑,戰友們互相推讓,誰也不肯喝。為此3名黨員開了小組會,決定4名團員每兩人喝一支,3名黨員喝一支。

蘑菇雲升起時,他開著第一輛卡車衝進爆炸現場取樣

吉元望:每天在70℃高溫下訓練5個小時以上

我國首顆原子彈爆炸時,承擔著回收取樣這項艱巨任務的負責人名叫吉元望,鄭州人,在核試驗基地奮戰了22個春秋,多次組織參與核試驗的運輸、布點、取樣、回收等工作。

經過實測,一次取樣從出發到完成需要4個小時以上。為確保圓滿完成任務,戰士們戴防毒面具、穿橡膠防護衣每天在烈日下連續行走5個小時以上。吉元望說,七八月份的戈壁灘溫度高達70℃,防護衣密不透風,戴上就像進了蒸籠。「戴上防護服後,1個小時後感覺兩額發疼,2個小時後頭疼,3小時後胃疼,4小時後全身麻木了。每次訓練結束後,戰士們就像從水裡撈出來似的,脫掉防護衣往下一倒,僅汗水就能倒滿一茶缸。」

吉元望自豪地回憶,蘑菇雲升起時,他開著第一輛卡車衝進爆炸現場。當時參與取樣車輛1000多輛,沒有一輛車跑錯位置,沒有一輛車在沾染區拋錨。

(鄭州機械廠研究所孫繼棟對本文也有貢獻)

參與制訂首顆原子彈裝配方案

劉海清:脫下的防護服裡倒出半盆汗水

原子彈爆炸前,能否順利爆炸便是提前需要考慮的問題。學過通信專業的鄭州人劉海清,曾參與解決這一方案。「當時我們既沒見過原子彈,也沒資料可以參考。」劉海清表示,對於剛組建的「三處」來說,這項工作困難重重,他們只能「閉門造車」。劉海清等人擬訂了兩個方案,但均被退了回來。沒過多久,接觸過原子彈的防化兵處參謀向他們簡要介紹了一些原子彈的原理、結構的名稱和用途。根據這些信息,劉海清等人又加班加點做出了第三稿,司令部審定後終於通過。

成功爆炸後,指揮部組織力量回收儀器。劉海清主動請纓,穿著防護服,戴上防毒面具,趕到距離爆炸中心東側1000米的地下室內幫忙。劉海清說,當時清洗時,脫下的防護服裡倒出的汗水足有半盆。

她接到了周恩來總理的祝賀電話

常淑英:住的是帳篷,喝的是苦水

1963年,常淑英和丈夫劉海清雙雙被調往核試驗基地工作,來到了馬蘭。當時這裡還都住的是帳篷,喝的是苦水,生活非常艱苦。

雖然是兩口子,但一到基地他們就分開了,相距數百公裡,幾個月都不能見面。丈夫劉海清在基地試訓部任參謀,她被分到通訊二分站做接線員。

為了做好原子彈爆炸的通訊保障工作,通訊連經常展示競賽,苦練技術。常淑英還練出了一種特殊本領,那就是「聽音辨人」。她熟悉不同領導的不同方言及工作習慣,耳靈手快,快捷高效,專門負責總理專線和備用線。

原子彈爆炸成功後,周恩來總理專門給馬蘭基地總機打來電話表示祝賀,接線員正是常淑英。

聽到總理的祝賀,機房裡的姑娘都高興得跳了起來,大家互相擁抱,歡呼雀躍,有的拍手鼓掌,有的放聲高唱,有的熱淚盈眶……

(鄭州晚報)

相關焦點

  • 中國首顆原子彈爆炸成功56周年:親歷者揭秘「傳奇故事」
    關於中國科學家如何在一窮二白基礎上突破原子彈的經歷,外界流傳著不少似是而非的故事,兩彈元勳鄧稼先率「二十八星宿」攻關就是其中之一。真的有「二十八星宿」嗎?為還原原子彈突破背後的歷史細節,胡思得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小組搜集各種公開資料,並開展了多次口述訪談與資料採集……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這一時刻是永恆的,這一成就是永遠值得紀念的。
  • 核彈到底有多可怕,原子彈親歷者:全國都是行走的鬼
    戰爭給人類帶來的是無窮盡的傷害和悔恨,而高科技武器也並非是侵略他國的戰略性武器,而是一種保護自己國家的武器,原子彈是殘酷的,但是比原子彈更殘酷的是戰爭本身
  • 廣島核爆75周年:親歷者直言像地獄 安倍談「日本使命」
    ▲安倍在儀式上發表講話(時事通信社)日本廣島市6日舉行原子彈爆炸75周年紀念活動,首相安倍晉三在儀式上表示,作為唯一的曾遭受原子彈爆炸的國家,實現「無核武世界」是日本這個國家的使命。據日本《產經新聞》6日報導,1945年8月6日8時15分,美國轟炸機在廣島扔下原子彈,城市在瞬間化為廢墟,約21萬人在爆炸中身亡,倖存者終生遭受後遺症的折磨。
  • 55年前的今天,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是怎麼引爆的?
    為什麼第一顆原子彈代號是596?↓↓↓「兩彈元勳」鄧稼先曾說過,核武器事業是成千上萬人的努力才取得成功的。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的背後,既有我們現在熟知但在當時隱姓埋名的科學家,也有千萬普通科技工作者。在研究原子彈並將其成功引爆這個長長的鏈條上,他們是各個環節的「操刀者」、親歷者。
  • 親歷原子彈爆炸後的長崎:我明白「死亡之城」是什麼意思了
    本期《見字如面》以「親歷記」為主題,分享了一位美國消防員的信。在長崎被夷為廢墟六周後,他來到這裡參與戰後善後工作。目之所見,令十九歲的他內心震撼不已。從凱思·林奇寫給父母的家書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關於二戰,關於人類史上首次原子彈爆炸事件的真實細節。二戰末期,德國在投降書上簽字,歐戰戰場大局已定。但在亞洲,日本帝國主義幻想深入骨髓,堅決拒絕投降,日本士兵對戰爭的狂熱不減,同盟國每向日本本土攻進一步,都要付出慘痛的代價。
  • 1946年,美國原子彈試驗的絕密現場,出現了一個中國人
    原子彈爆炸的場面,讓人不由得想到印度古代史詩《薄伽梵歌》中的一段詩句:「漫天奇光異彩,有如聖靈逞威,只有一千個太陽,才能與其爭輝。我是死神,我是世界的毀滅者。」比基尼島核試驗產生的蘑菇雲在原子彈爆炸的現場,有兩個中國人在美國「潘敏挪」號驅逐艦上,親眼目睹了這一人類的奇蹟。其中一個中國人的名字,叫趙忠堯。
  • 親歷者講述齊齊哈爾「八四」芥子氣救治始末
    抗日戰爭過去了73年,但日軍遺留化武給中國人民留下傷痛卻一直持續著。某部宣傳辦主任田國慶當年是203醫院政治處的幹事,負責組織和宣傳工作,也是2003年8月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8.4」芥子氣中毒事件親歷者、見證者和記錄者。2015年八四前夕,田國慶和東北網記者講述了他耳聞目睹的「8.4」芥子氣中毒事件整整100天救治過程中的點滴。
  • 廣島原子彈設計者對廣島遇難者說:我有很多朋友死在普通子彈下, 而死在原子彈下, 對死了人都一樣的,你們活著只能說你們很幸運
    隨著範柯克的離世,從空中目擊人類歷史上首次核攻擊帶來慘狀的歷史證人全部離世。特別是當年參與曼哈頓計劃的D.K博士,60年後攜全家首次訪問日本,在廣島原暴和平紀念館接受日本媒體專訪時,對日本人說的一段話,相當硬氣,並令中國人欽佩。
  • 野人山的死亡穿越:只有我一個人活著回來,我難受啊
    而今,遠徵軍老兵任錚已經歸隊了,但編者希望他的經歷,以及他背後的中國軍人以及苦難經歷者們所處的真實歷史能被我們知道,敬畏和銘記。遠徵軍老兵任錚唱起了《黃埔軍校軍歌》:怒潮澎湃,黨旗飛舞,這是革命的黃埔。主義須貫徹,紀律莫放鬆,預備作奮鬥的先鋒。
  • 不是因為毛主席這句話,中國差點沒有原子彈!
    赤炎尊者心裡那個氣啊,簡直就要被氣爆了,自己整整籌謀了數百年,暗中建立火離島,最後總算是一舉蕩平了赤炎公國最大的對手凌劍宗,擊殺了千羽尊者,把玄靈尊者逼得自身難保,眼看一統東玄島的偉大事業就要在自己手上實現了。   可是。。。。。
  • 日本人揭露侵華暴行 731部隊的真相 「精英」醫者與人體試驗
    《731部隊的真相》中,對戰時日本高校醫學者參與731部隊試驗的情況有具體的呈現紀錄片中,NHK首次發掘二戰結束後不久在蘇聯舉行的審判錄音資料,用真人錄音和親歷者採訪還原了731部隊核心成員開發細菌武器的真實情況。紀錄片稱,二戰時期,731部隊在中國秘密開發細菌武器並用於實戰。戰後,731部隊將證據徹底銷毀,原部隊成員守口如瓶,真相被隱藏。
  •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叫邱小姐
    一窮二白的中國研發原子彈十分艱難,在1959年6月,蘇聯政府單方面撕毀了中蘇雙方籤訂的關於國防新技術的協定,拒絕向中國提供原子彈樣品和生產原子彈的技術資料。面對險惡的國際環境和嚴峻的經濟形勢,中央決定,削減其他一些科研項目和常規武器的生產,集中一切力量把「兩彈」研製出來。
  • 揭秘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背後的十件大事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志願軍在甚為劣勢裝備的條件下,英勇無比,取得節節勝利,美國的當權者為了挽回戰局,多次企圖對中國使用原子彈。1950年11月30日,合眾社報導,杜魯門總統說:「他已考慮同朝鮮戰場有聯繫的原子彈問題」。美聯社也隨即報導:「杜魯門總統正在積極考慮使用原子彈來對付中國共產黨人,如果有必要這樣做的話」。
  • 75年前的今天:三位一體原子彈試驗徹底改變了世界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今天是原子彈首次爆炸75周年。
  • 納粹德國為什麼沒研製出原子彈?
    此後的事情就是,誰能首先把它轉為實用,誰就有可能製成威力無比的原子彈。1939年4月,德國納粹頭子召集6位出色的核物理學家在柏林秘密開會,討論如何利用這一科研成果製成核武器。並且成立由德國鈾學會的科學家指導並直接對柏林陸軍武器部負責的原子彈研製小組。科學家們普遍認為,德國人在核裂變研究方面遠遠走在美國的前面,按原子彈研製的發展進程而言,德國人原本是有可能在1942年前造出原子彈的。
  • 【漲姿勢】究竟誰是中國原子彈之父
    朱光亞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科學技術計劃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他親自主持起草《原子彈裝置的科研、設計、製造與試驗計劃綱要及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提出關鍵性的部署,對當時中國原子彈的研製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的開拓者之一,我國核武器試驗事業的創始人之一。在國內第一個計算出原子彈爆炸的彈心溫度和壓力,其內爆機理研究解決了原子彈的關鍵問題,為原子彈爆炸威力、彈體結構設計提供了重要依據。他創建了核試驗研究所,成功地設計和主持了首次原子彈、氫彈、飛彈核武器和增強型原子彈等不同方式的幾十次核試驗,推動了核武器設計、改進和試驗技術協調發展。
  • 普通人坐著神舟5號能活著回來嗎?楊利偉猶豫了一下說...
    5月16日在接受記者專訪時,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介紹說,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完成首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這是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的收官之戰,正式宣告中國航天邁入「空間站時代」。新時代來臨,需要新時代的航天員。5月16日,楊利偉接受本報記者專訪。
  • 二戰最後投降日本老兵橫井莊一:我很慚愧,活著回來了.
    橫井一開始怕被美軍發現不敢點火,後來沒了火源更是統統生吃。有很多次,他吃了不知名的野果上吐下瀉,有次他幸運抓到一隻野豬,大快朵頤吃生肉的結果卻是肚子劇痛差點死掉。圖:橫井莊一的餐具關島是美軍在太平洋的重要軍事基地,每天都有戰鬥機轟鳴起降,橫井看在眼裡更是不敢稍動。
  • 有趣青年|戰地記者彭光偉:我要活著回來
    選擇國家的原則基本上都是沒去過或者觀眾不太熟悉的國家,或者是特殊新聞事件發生的國家。節目主要是希望讓大家知道世界各個地方正在發生的事情。當時節目成立的原因是大家都覺得臺灣的國際新聞太少了。所以對觀眾來說是比較耳目一新的,反響也不錯。而且超過10年,算是蠻長壽的節目。
  • 中國原子彈之父——鄧稼先
    楊振寧並不知道在他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後的一年開始,鄧稼先就在中國西北的大漠深處裡風餐露宿著,用最原始的辦法探尋著原子彈的奧秘。 1971年,楊振寧首次回國訪問,在周總理的安排下和二十年杳無音信的摯友鄧稼先見了面, 楊振寧返程上飛機的時候,向鄧稼先問了一句話:聽說中國的原子彈氫彈研製有美國人的參與,是這樣麼?鄧稼先聽了後笑笑,不置可否,只說了句:你先上飛機,我回頭再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