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咱們寫文章就於首爾舉辦的2019年首爾國際航空航天暨軍工業展覽會(ADEX 2019)展出的韓國空軍KFX項目的原型機全尺寸模型寫了一篇文章,文章發出來之後很多讀者覺得「不過癮」。
這也很正常,畢竟那篇文章大伊萬是伴著韓國海軍的航空母艦預研計劃放在一起寫的,KFX只是文章中的一個方面。今天咱們就趁著ADEX 2019的熱度還沒結束,重新開篇文章來寫一寫韓國空軍的第四代戰鬥機計劃,理清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KF-X」計劃的誕生
提到韓國空軍的第四代戰鬥機計劃,估計很多讀者老爺的第一反應肯定是「嗤之以鼻」,就算之前的那篇文章,很多人在文章後面的留言也都是以嘲諷為主,說「中國搞出來殲-20之後,很多中小國家也紛紛有了『我也能行』的錯覺」——其實不然,起碼在大伊萬看來,韓國、日本等國的第四代戰鬥機計劃,在研發進度上與我軍的殲-20型第四代戰鬥機關係不大,在作戰想定上基本符合本國空軍的戰術要求,在技術層次上也基本契合了本國的航空工業實際情況,細細想一想還是很值得分析一番的。
咱們就先以KFX型戰鬥機的預研/研發時間表來分析,其實韓國的第四代戰鬥機計劃開始的相當早,在中國空軍尚在緊鑼密鼓地組織殲-10型戰鬥機的試飛工作時,在2001年時任韓國總統的金大中就已經明確提到了「KF-X」這麼一個概念,「K」指韓國,「F」指戰鬥機,「X」不用說了指神秘的「次世代」戰機。起碼從那個時候起韓國的第四代戰鬥機計劃就已經開始預研了;
但是,預研時間早並不代表研發速度快,相比中國空軍在2004年開始裝備預生產型的殲-10型戰鬥機、後續的「下一代戰鬥機」也立即擺上研發日程,韓國空軍的KF-X項目卻顯得磨磨蹭蹭,儘管2003年時任韓國總統的盧武鉉再度宣布「KF-X計劃正式啟動」,並準備在2015年製造出首架原型機,而韓國空軍在2002年編列的未來空軍裝備發展計劃還將在2020年前首先裝備120架「KF-X」列進了計劃裡,但是實際上「KF-X」卻多年沒有動作,一直到2015年才由韓國政府與韓國航空航天工業公司(KAI)籤訂了正式研發合同,轉入正樣研製。
至於為什麼韓國空軍的「KF-X」計劃如此磨蹭,起了個大早卻趕了個晚集,既有技術上的問題,也有資金上的問題:四代機計劃剛開始沒多久,韓國方面就已經意識到,憑藉21世紀初自己靠組裝F-16C/D、自行研發T-50「金鷹」高級教練機攢下來的那點設計和製造經驗,去研發第四代戰鬥機堪稱步子太大扯著淡的典範。因此韓國方面試圖通過向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進行設計諮詢的方式開展研發計劃,但彼時的美國洛-馬公司無疑正在以F-22A的批生產和JSF的研發為核心,對第四代戰鬥機的核心技術嚴防死守,絕不容韓國人染指;洛馬公司當時正在全力推進F-22的生產韓國方面只好向歐洲求助,但歐洲各國只有一個瑞典的Saab防務肯出手相助,還開了一個180億美元的天價,遠遠超出了韓國能夠接受的範圍;瑞典的Saab希望藉此狠賺一筆
同時,資金上的問題也使得韓國「KF-X」計劃長期處於原地踏步的狀態,到了2010年,不知道韓國人用了什麼手段,居然成功地把印度尼西亞人拉進了研發計劃裡面,印度尼西亞提供了1000萬美元的先期研發資金,還派出了100多名技術人員參與研發,並後續視情況可承擔約1/5的研發經費(最多20億美元左右)。作為回報,韓國將與印度尼西亞分享戰機的核心技術,並將起碼交付1架原型機給印尼方面,與此同時泰國、土耳其等國也對「KF-X」計劃體現出很大興趣,韓國的第四代戰鬥機計劃才走上正軌。韓國和印尼一起研發四代機,讓土耳其也心動了
不過,啟動時間早也好,研發進度慢也罷,起碼在大伊萬看來,韓國人在「KF-X」計劃上還是頗下了一番工夫的,提出的幾個預研方案都頗有針對性,最後真的轉入正樣研製的方案也頗值得討論一番。從該計劃提出的預研方案來看可以分為幾個流派,一是以韓國國防研發局(ADD)為主提出的方案,二是以韓國航空航天工業公司(KAI)為主提出的方案,三是二者合作提出的方案。以ADD的方案來講,可謂是典型的「貪大求全」,最早提出的KFX-C100/C101兩個方案,是以兩臺F-100PW-220P或F-110GE-129型發動機為動力,機體尺寸則向F-22看齊,使用推力矢量發動機,空戰武器內置的重型戰鬥機。稍微想想也明白這個方案有多不靠譜;KFX101方案過於異想天開
而以KAI獨立提出的方案看,又顯得過分保守,它最早提出的KFX-C501方案就是一架放大版本的FA-50「金鷹」戰鬥機,只不過,將作為FA-50動力的1臺F-404GE-102中等推力發動機換成大推力的F-110GE-132,基本氣動布局跟FA-50有相當的承繼關係,武器也全部都是外掛的,簡單來講這就是一架經過有限升級了的F-16C;KFX-C501方案
至於KAI和ADD合作提出的方案就更有意思了,方案KFX-C103是「縮小版的C101,放大版的C501」,在繼續使用加萊特進氣道和雙發雙垂尾構型的情況下,將大推力渦扇發動機換成了兩臺中等推力渦扇發動機,推力下去了自然機體也就縮小了,同時部分武器還外掛了。KFX-C103方案
而方案KFX-C203則因為將機體外側邊條變成了上反式鴨翼,同時延續了雙發雙垂尾的構型,還被當時的中國軍宅們拉出來嘲諷了一番,說是「山寨殲-20」。但是,鴨翼這種東西作為韓國航空工業從來沒有接觸過,連美國航空工業的實際工程運用都經驗不足的東西,韓國人怎麼可能輕易將它用在實際的戰機設計上。故鴨翼版的韓四代最後也被淘汰。KFX-C203擺明了就是抄襲
這樣來看,韓國的第四代戰鬥機預研計劃中提出來的這三個流派、五個方案(實際方案可能更多,還有一些方案可能沒有公開)最後真正「落地結果」的應該也就是KFX-C103方案的發展型了,即「常規布局、雙發雙垂尾、中等推力發動機、加萊特進氣道、武器外掛」。在大伊萬看來,韓國最後選中的這一方案還是比較實際的,既符合韓國所能弄到的航空技術水準,也符合國際環境的需要,也相對比較符合韓國空軍的戰術要求。從航空技術水平的角度來考察,此番展出的韓國第四代戰鬥機的氣動構型與各分系統技術水平較接近於美國上世紀90年代左右的水平,以韓國自身掌握的航空技術加上美國能提供的一些援助,尤其是在美國能夠向韓國供應航發、全套航電、液壓系統(第四代戰鬥機的液壓系統設計難度非常高)並提供相應的空氣動力學或雷達反射面校核的情況下,韓國把這架飛機真的造出來並沒有太大的難度;同時,這架飛機所體現出種種的「低端四代機」性質,也就是咱們在前面的文章中提到的「重型載荷外掛、空戰武器半埋、光電雷達外露、各型號電子對抗天線外露」的細節,也等於是昭告美國人「這架飛機不會對F-35的外銷造成威脅」,變相給美國人提供足夠的技術援助加了一道保險,也算是韓國人「難得糊塗」的一面;KFX計劃裝備的雷達
最後,即使是所謂的「低端四代機」(其實,更相當於一架比較高端的三代半戰鬥機),在其用於協助F-35A/B型戰鬥機奪取戰區制空權的情況下,韓國空軍的這架「KF-X」作為可以部署在次要方向上的制空戰鬥機還是可以發揮出相當好的戰術作用的,北方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空軍就不用提了,以日本空自而言,負責對面攻擊的畢竟還有F-2A/B型戰鬥機而且數量不少,垂垂老矣的F-15J/DJ型戰鬥機在10到15年內也不可能一次性全部退出現役,在此情況下「KF-X」作為「打時間差」入役的裝備,即使無法與諸如F-35、殲-20這樣真正的第四代戰鬥機抗衡,但在面對日本空自乃至周邊其它國家戰術空軍的三代半戰鬥機時,這場空戰相對來講,還是有的打的。KFX對付一下周邊的三代半戰機還是可以的
同時,韓國空軍也暫時不滿足於將「KF-X」就停留在「三代半」的技術狀態上,按照韓國空軍的發展規劃,「KF-X」起碼還需要分兩個步驟,最終目標是達到F-35A同檔次的水準。F-35A
儘管在大伊萬看來,韓國空軍的「KF-X」計劃這種「三步走」的策略最後兩步未必靠譜(按照計劃,到21世紀30年代才能真正裝備一型性能比肩F-35的戰鬥機,這顯然已經嚴重過時了)。但作為一型在後年就要造出原型機、預計在2025到2026年左右開始量產的「低端四代機」,其發展路徑與實際運用效果,都值得我們認真評估,不可大意。韓國選擇研發的四代機對抗周邊國家是有原因的,歷史上日本曾多次襲擊韓國大肆劫掠,損失慘重讓韓國至今銘記!在《率土之濱》中的三國戰場上就出現過這樣的戰例,地處青冀的一方霸主,佯裝成散人「白衣渡江」再接閃電突襲,連斬三個敵方盟主。隨即轉向西面,對敵側翼包抄攻擊。僅用時半月,青冀霸主就以500人力壓三倍敵軍,其殺伐果決,兵貴神速的用兵之道,譜寫了策略戰爭史上的傳奇。了解並體驗這場大戰的更多細節,下方視頻&閱讀原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