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警惕!臺灣問題成中日關係新障礙

2021-02-28 參考消息智庫

4月29日,臺灣漁船被日本非法扣押並索取罰金事件發生後,民眾在臺北舉標語抗議日方行徑。 法新社

可以預期的是,蔡英文上臺後,臺當局與日方基於共同對付中國大陸的考量,未來的政治、經濟乃至安全關係將會進一步得到強化

本報特約撰稿 張華 發自北京 

5月6日,臺「立法院」宣告成立「臺日交流聯誼會」,由「立法院長」蘇嘉全親自擔任會長。據報導,成立當天,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胞弟岸信夫還特別偕同5位日本自民黨眾議員前往參與,盡顯日方高層與民進黨的「深厚友誼」。

只不過,這份其樂融融的情意來得未必合時宜。「臺日交流聯誼會」成立之際,臺日「衝之鳥礁」漁權爭議事件還未落幕。一艘臺灣漁船行至衝之鳥礁附近海域時被日本非法扣押並索取罰金,此事件引發國民黨當局與臺灣民眾強烈反彈。

一邊正在嚴正抗議,另一邊卻還扯著友誼大旗。於是,即將在島內「全面執政」的民進黨的對日政策再度引發外界關注。在普遍預期蔡英文團隊難以搞好兩岸關係的背景下,一直擁有媚日基因的民進黨在親日這條路上又會走多遠呢?

民進黨的兩岸政策一直被外界形容為「逢中必反」,意思是凡是與中國大陸相關的事情,民進黨一定是反對的、反抗的。無論是政治上的「一中原則」、「九二共識」,還是兩岸民間經貿交流;無論是對臺灣民眾有利的還是對兩岸民眾有利的,民進黨的政策是一貫的和明確的,就是「反對」二字。但在對日關係上,民進黨的態度就大為不同了,有人形容為「逢日腳軟」,即使是日本欺壓臺灣,民進黨不會也不敢有半句反對之聲。近日「衝之鳥礁」漁權爭議事件即是明證。

4月25日,臺灣屏東(蔡英文的故鄉)琉球籍漁船「東聖吉16」號在衝之鳥礁附近公海捕魚時,船員和船隻遭日本海上保安廳公務船野蠻扣押,船長遭遇脫衣檢查並戴上手銬。在強索600萬日元(100日元約合5.97元人民幣)訴訟保證金後,日本才將漁船釋放。

對於日本公然勒索臺灣漁民的行為,民進黨失去了「為民做主」的勇氣,集體失聲不敢對日本有半句強硬言論。民進黨的正式回應是雙方要保持克制,應該透過溝通方式解決。民進黨籍的「立法院」院長蘇嘉全以沒空為由拒絕臺灣漁民的請願,但卻有空出席「臺日交流聯誼會」的活動。陳水扁時期的「駐日代表」許世楷、羅福全等人更是齊聲呼籲,要從「臺日關係」的大局出發,臺灣是「小國」,沒有實力與日本對抗。更重要的是,對於衝之鳥礁是「島」還是「礁」這一核心問題,蔡英文和民進黨一直沒有明確說明,留給了外界豐富的想像空間。5月20日,民進黨正式上臺後,蔡英文是不是有意要承認日本對衝之鳥礁是「島」的定位?

與此同時,對於馬英九當局的護漁行為,民進黨則拉高聲調予以指責。事件發生後,馬英九兩度召開「國安」高層會議研商對策,發表了「捍衛公海捕魚自由、反對日本違法擴權、強力維護漁民權益」三點嚴正聲明。此外,馬英九當局還派出海巡署「海巡九」號、漁業署「漁訓二」號以及3000噸級「高雄艦」和最大噸位的巡防救難艦「宜蘭艦」前往衝之鳥礁海域進行護漁。更重要的是,這些艦艇持續駛入到衝之鳥礁的200海裡以內,以實際行動反對日本單方面對衝之鳥礁是「島」的界定。對於馬英九維護臺灣漁民權益的行為,民進黨不但沒有成為國民黨的堅強後盾,反而指責馬英九升高東海緊張局勢,破壞「臺日關係」。

民進黨處理這一事件的態度,是民進黨對日政策一貫軟弱的延續,更有即將上臺後對外政策布局的戰略考慮。民進黨由于堅持不承認「九二共識」,反對任何「一個中國」意涵的政治詞彙,因此外界普遍認為蔡英文上臺後的兩岸關係將會遭受重大挫折,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將難以維繫。近期,美國方面對蔡英文的兩岸政策也提出了諸多要求,對其施加了一定的壓力,希望其做出積極地努力,以維繫臺海地區和平穩定。在中國大陸和美國都對其施壓的情況下,蔡英文唯一可以依靠的外部力量就剩下日本了。因此,蔡英文無論如何也不能因為日本強壓臺灣一艘漁船這件「小事」,就與日本鬧得不歡而散。

可以預期的是,蔡英文上臺後,臺當局與日方基於共同對付中國大陸的考量,未來的政治、經濟乃至安全關係將會進一步得到強化。

政治上,「臺日關係」的官方化將更加凸顯。中日建交後,日本與臺灣僅保持一般的民間經濟往來。雙方雖然有互相派往對方的機構,但是以民間的形式運作。臺灣成立了與日本交流的機構亞東關係協會,日本則成立了日臺交流協會。雙方互動的層級也有明確的限定,如與臺灣接觸的外務省官員應該是副課長以下。但近年來,這些限制都逐漸被打破。2002年,日本外務省修改內規,將與臺灣官員接觸的層級提升至課長級。多位日本卸任高官也數次訪臺,2010年11月當時在野的安倍晉三就曾短暫訪問臺灣。近日,安倍晉三的胞弟岸信夫也率團訪問臺灣。2012年7月9日,日本政府實施對旅居日本外籍人士的管理新制,旅日臺灣人的居留卡國籍欄改為「臺灣」,而非一直沿用的「中國」,被「臺獨分子」視為海外的「正名運動」。未來,「臺日關係」提升的趨勢不會改變。

經濟上,在貿易方面,日本是臺灣的第三大貿易夥伴,臺灣則是日本的第四大貿易夥伴。2015年雙方貿易額達到579億美元,其中日本從臺灣獲取超過300億美元的順差。日本還是臺灣最為重要的技術來源,尤其是在電子、金屬製造等方面。在經濟關係機制化方面,2011年9月臺當局與日籤署了《投資保障協議》、2015年11月籤署了《避免雙重課稅協定》等,雙方經貿及相互投資獲得進一步的制度保障。未來,在蔡英文推動「遠離中國」經貿政策的背景下,強化與日本的經貿關係成為重要選項。在馬英九當局執政時期累積的協議成果的基礎上,臺當局與日方很有可能籤署自由貿易協議。

安全上,長期以來,基於共同應對中國大陸「軍事威脅」的需要,臺當局與日方之間強化了在軍事安全方面的合作。但是,受限於臺灣當局的地位和中國大陸的強烈反彈,雙方在軍事安全方面的交流一直是私下秘密進行的。據了解,臺軍參謀本部已與日本自衛隊參聯會建立了秘密聯絡熱線,遇到重大突發情況可隨時聯絡。臺軍參謀本部情報機構也與日本外務省、防衛省情報部門建有定期交流機制,交流的內容既包括國際形勢等戰略情報,也包括雙方軍事行動互通以及大陸異常軍事活動的查證比對等。其中,每年10月固定在日本舉行的「臺日軍事情報交流會議」是雙方軍事情報交流的重頭戲。此外,美日臺三方還固定召開所謂的安保會議,協調相互之間的軍事戰略和策略。總體而言,「臺日軍事安全合作」將日趨密切和公開化。蔡英文上臺後,臺灣在安全方面將更為倚重日本。

3月,安倍胞弟岸信夫與蔡英文在臺北會面。輿論擔心蔡英文上臺後,擁有媚日基因的民進黨在親日這條路上會走得更遠。 路透社

在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和日本三者之間,日漸密切的「臺日關係」,將會對兩岸關係和中日關係造成非常惡劣的影響。

中日關係發展持續低迷的關鍵原因是日本當政者對中國發展的認知出現了問題,具體表現為歷史問題和釣魚島問題的爭議。未來,如果「臺日關係」持續深化,臺灣問題也極有可能成為阻撓中日關係發展的第三大「攔路虎」。而且,臺灣問題的破壞性遠遠大於歷史問題和釣魚島問題。值得外界關注的是,2016年4月30日,外交部長王毅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與近年來首次到訪的日本外相岸田文雄舉行會談時指出:日方應恪守《中日聯合聲明》等中日四個重要文件,真誠地正視和反省歷史,不折不扣地恪守一個中國政策,這是兩國關係的重要政治基礎,不能有絲毫模糊,也不能有任何動搖。這是近年來少有的中國方面主動特別要求日本方面遵守「一個中國」政策,應是王毅外長為蔡英文在島內執政後「臺日關係」發展提前劃紅線。

按目前形勢看,雖然蔡英文一直聲稱其上臺後將會在兩岸關係上「維持現狀」,但由於其始終不承認「九二共識」,也提不出具有「一個中國」內涵的其他概念,因此維持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現狀可能性進一步降低。學界普遍預估,如果蔡英文堅持不承認「九二共識」,那麼政治上,國臺辦-陸委會溝通機制將會中斷,兩會高層協商也將隨之中止;經濟上,包括大陸遊客赴臺旅遊等對臺施惠政策將會檢討,兩岸經濟合作也將受到巨大衝擊;國際事務上,臺灣擴大參與國際組織的可能性幾乎為零,臺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可能性也將下降。在兩岸關係上,如果蔡英文當局轉而強化與日本等國的關係,將重新喚起大陸對臺灣赤裸裸地充當外國「制華棋子」的記憶,大陸對蔡英文團隊的不信任程度將進一步加深,兩岸關係維持現狀的可能性進一步降低。

與此同時,中國維護東海和南海主權將出現新的變數。當前,中國維護東海和南海主權面臨美國、日本和東南亞部分國家的聯手挑戰。令中國大陸欣慰的是,馬英九當局雖然堅持不與中國大陸在東海和南海議題上合作,但是並沒有配合美日等國的要求。這不僅極大地牽制了日本、菲律賓等國挑戰中國主權的努力,而且實際上與大陸形成了「不合作的合作」,減輕了中國大陸的壓力。如果將來蔡英文當局像在此次衝之鳥礁事件上的表現一樣,不敢對日本侵權行為進行抗爭,甚至完全「倒向」美日等國一邊,將增加中國大陸維護東海和南海主權的難度。(作者系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更多精彩詳見《國際先驅導報》(即《參考消息》原創版)紙質版,由新華通訊社主管,參考消息報社主辦,周五出版,4開32版,國內外發行,全國各地郵局均可訂閱,各大城市報刊亭均有發售。

郵發代號:1-65

年定價:98元

零售價:2元

發行:(010)63071851

廣告:(010)63076051

相關焦點

  • 呂耀東:中日復交後「臺灣問題」的凸顯與外交對決
    日本政壇保守勢力和親臺派合流相互配合,違背《中日聯合聲明》的宗旨和精神,使得中日關係中的「臺灣問題」進一步表面化、複雜化。歷史事實表明,日本的親臺勢力在中日復交後隨即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臺」事端,導致「臺灣問題」成為日後影響兩國關係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
  • 【中日關係】門洪華:日本變局與中日關係的走向
    其主要內容為:國民投票的對象僅限於修憲;不設最低投票率限制,過半數贊成憲法修正案即正式通過。《國民投票法》的通過,從法律上解決了修改憲法的程序性問題,為日本今後的修憲開啟了通道。在憲法修改問題上,日本越來越注重雙管齊下。
  • 淺談琉球獨立問題與中日關係||原創
    原標題:淺談琉球獨立問題與中日關係談到中日關係,釣魚島事件是一個分割線,釣魚島事件以後中國加強了釣魚島的常態化巡邏,並且劃出了東海防空識別區,……再到中國戰機,軍艦成體系,常態化前出第一島鏈戰巡。釣魚島是中國的!這個毋庸置疑!包括釣魚島,包括琉球都是中國的!
  • 智庫 當前中日關係怎麼看?
    期間,安倍政府如何面對歷史問題仍是矛盾的核心所在。 一、中日關係有所回暖,這符合雙方戰略利益 中日兩國政府都不希望中日關係消耗在對抗中,合作互利有利於雙方各自的戰略和長遠利益。自去年中日兩國首腦會晤,兩國政府達成四點共識後,雖然基本層面上的矛盾問題沒有什麼變化,但中日關係的緩和是明顯的。期間一系列從官方到民間的互動交流,都說明雙方為緩和局勢採取了務實舉措: 1. 海空安全問題磋商。1月中日兩國防務部門在日本東京舉行了海上聯絡機制第四輪專家組磋商。
  • 王在希:拜登上臺後的中美關係與臺灣問題
    這是當前大家普遍關注的兩個問題。從目前情況來看,儘管拜登本人還沒有對中美關係的定性定位和臺灣問題明確表態,但已基本可以看出端倪。早在拜登就職前,其核心幕僚、外交政策顧問艾利森就放風,拜登「明白一個中國政策,一個中國首都在北京,不會承認臺灣是一個獨立國家」。緊接著,美「國安會」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表示,希望海峽兩岸能進行和平對話。
  • 王鍵:中日關係回暖與當前亞太形勢
    15日當日,中國商務部部長鐘山在東京與日本經濟產業大臣世耕弘成會談時指出,2017年中日雙邊貿易重返3000億美元規模,日本對華投資加快回升,中國對日跨境電商、行動支付、共享經濟等新經濟模式投資增多,訪日中國大陸遊客超過73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5%。就深化中日貿易投資合作的議題,鐘山提出六點建議。
  • 【中日關係】泛海洋時代中日海洋事務的協調與合作
    2019 年 4 月 23 日,中國領導人在人民海軍成立 70 周年海軍活動中,提出「海洋命運共同體」,認為「我們人類居住的這個藍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個孤島,而是被海洋連結成了命運共同體,各國人民安危與共」。
  • 國臺辦原副主任王在希:拜登上臺後的中美關係與臺灣問題
    【國臺辦原副主任、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原副會長王在希】 拜登上臺後,中美關係會出現什麼樣的變化?兩岸關係是否會趨向緩和?這是當前大家普遍關注的兩個問題。從目前情況來看,儘管拜登本人還沒有對中美關係的定性定位和臺灣問題明確表態,但已基本可以看出端倪。
  • 臺灣問題:川普時代中美關係新障礙?《震海聽風錄》有內幕(下)
    邱震海:先這麼說,剛才羅援兄說川普又是政客又是生意人,他在下一盤大棋,如果是生意人的話,他肯定要看這邊的生意、那邊的生意,現在川普不是在朝鮮問題上需要中國全方位的合作嗎?如果我是川普的話,我就會在臺灣問題上稍微讓一讓,來獲取中國在朝鮮問題上跟我全方位的合作。
  • 一衣帶水藏殺機,吳越同舟懷歹意:中日關係惡化與RCEP的走向
    2017年,川普訪問日本,當時為了羞辱一下日本,川普的飛機沒有降落在日本東京的羽田機場,而是穿越橫田空域,直接降落在橫田美軍基地。 所以表面上看是川普訪問日本,但實際上就像三軍統帥視察軍事基地一樣,完全不顧日本的法律和外交慣例。這個舉動對日本傷害不大,但侮辱性極強。
  • 從明治到令和,中日關係的下一次拐點
    明治維新,日本對華政府援助,中日一攬子深化合作,發生在今年的三件事就好像是一百五十年歷史的三個窗口。明治維新是近代中日關係的起點。日本對華政府援助是中日關係在我們親身經歷的這個時間段的特殊標誌,它的開始與結束,既是中國人經歷了一個時代,也是日本人對一個時代的記憶。而中日一攬子深化合作則是現在與某種未來的可能。
  • 【臺灣問題】中美關係新態勢下的臺灣問題∶走向與評估
    楊澤軍研究了川普籤署所謂"與臺灣交往法"的目的和影響。汪曙申梳理了美國所謂"臺北法案"成法的過程及該法案的主要內容,分析了該法案對美國介入臺灣問題的意涵和影響。 第四,臺灣當局對美國的政策。國內學者主要強調了臺灣蔡英文當局利用川普政府推行"印太戰略"之機,圖謀"借美抗陸"、"聯美抗陸"。
  • 【中日關係】卜振興:運用無限次鷹鴿博弈模型研究國際關係 以中日關係為例
    根據中日關係發展的歷程,本文將中日關係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通過對於中日兩國關係歷史的回顧一方面使我們對中日關係的發展和演變有了一個清晰的印象,中國歷來堅持和平共處,以鄰為伴,與鄰為善的原則,造成目前中日關係緊張的原因在日本改善中日關係的主動權也在日本;另一方面也使我們歸納出了中日關係衝突的焦點,中日在以下方面存在明顯的利益衝突和矛盾: 一是領土邊界問題, 包括釣魚島及附屬島嶼的歸屬問題
  • 馬勇:近代中日兩國師生關係的轉換——日本明治維新150周年研討會(1)
    中日兩國打開國門的方式其實中日兩個國家在過去一千多年的歷史上來往密切,就是一個典型的師生關係。包括到明清之際,滿洲人入關以後,中原的士大夫流亡到日本去的,最著名的像浙江的朱舜水,開啟了後來日本近代的儒學化的思維,就是中國的儒家明顯深刻地影響了日本後來的發展。
  • 【中美關係】中美競合關係與臺海問題
    我在早些時候的一個研討會上提出,就中美關係和臺海局勢來說,有一個「四個不會改變」的現象值得注意:第一,美國把中國視為戰略對手的共識不會改變,在相當長時期中國會是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第二,蔡英文「臺獨」傾向不會改變;第三,川普打臺灣牌的做法不會改變;第四,中國在臺灣問題上的主權立場不會改變。如果沿著這四個不會改變發展下去,中國國內已經沒有多少空間可以退讓了。
  • 警惕日本對華兩面手法
    安倍晉三政府在錯綜複雜的世界大局勢下,終於順應中日兩國人民的呼聲和歷史潮流,轉變政策,與中國政府相向而行,中日關係出現了由冷趨常的勢頭。以李克強總理訪問日本為契機,兩國政治、軍事等方面的聯繫逐漸熱絡起來。不過,雖然包括安倍在內的日本高層領導人不斷表達改善與中國關係的願望,但是在軍事上,日本防範和針對中國的動作不斷,日本向軍事大國邁進的步伐有提速小步快跑之勢。
  • 吳懷中:未來中日關係的走向與前景展望
    (1)自由理想主義國際關係論的「拉日穩日」論:日本在一段時間內仍很強大和重要,不重視日本要吃虧,宜給日本一定的位置和角色、拉住並穩住日本;(2)現實主義國際關係論者的「壓日制日」論:中日實力差距拉開後,中日關係就好處理了;日本不是世界戰略力量,是心懷不滿卻又力不從心的地區大國;中美關係順暢則中日無大問題。 (2)從主觀方面來看。
  • 牡丹社事件:中日關係從此易位
    出兵前,日本政府做了各種配合、組織、準備……1874年,是改變中日關係史的一年。在飛馳的歷史歲月中,很少有人會特別記住1874年,但就在這一年,發生在恆春北邊二十公裡處石門山谷的一場小戰役,徹底改變了中日數千年來的「華夷秩序」,使得日本一躍加入了西方列強的陣容,埋下了日後侵略瓜分中國的伏筆。
  • 警惕:臺灣「蹭會」聯合國論壇成功!
    但此次會議主席、臺灣「友邦」巴拉圭官員卻回應:「這個會議是在討論政策而非政治,並沒有意思要涉及其他問題。」中國代表再次指出:「這幾位臺灣發言者自稱是臺灣政府官員,還有人稱臺灣『是一個小國家』,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聯合國會議永遠不能被拿來作為臺獨主張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