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德公司探討輕足跡軍事行動的衛勤保障

2021-02-24 軍事醫學動向

2017年10月,蘭德公司歐洲分部發布輕足跡行動(Light Footprint Operations,LFO)衛勤保障研究報告,該研究是2015年10月受歐洲防務局(European Defence Agency,EDA)委託開展的,旨在確定在歐洲防務局共同安全與防務政策(CSDP)背景下向輕足跡軍事行動提供有效衛勤保障的新方式,促進歐洲各國更為廣泛的防務與軍事合作,推動CSDP關鍵能力發展。

一、研究背景

「輕足跡」的理念最先是由美國陸軍戰爭學院提出來的。20世紀90年代,該學院分析世界形勢,得出未來將是一個「動蕩(Volatile)、無常(Uncertain)、複雜(Complex)和模糊(Ambiguous)(簡稱VUCA)」的世界的結論。他們認為,軍方只有適應這樣的世界環境,具備快速反應能力、適應能力、調整能力與合作能力,才能發揮更強的戰鬥力。輕足跡管理在軍事戰爭中的體現有三點:以無人偵察機為代表,大規模實現無人化;開闢第五空間,主要指在網絡安全方面打響的「看不見的鬥爭」;建立各式特種部隊,靈活作戰。美國總統歐巴馬在任期間非常重視「輕足跡」理念,並將其納入美國軍事戰略,大力運用無人機、網絡戰和特種部隊來保衛美國國家安全,避免危及美國人生命財產安全的綿長的地面戰爭。

歐盟目前的軍事學說與條令條例中中尚未引入輕足跡行動概念,但近期歐盟開展的一系列軍事任務已經具有以下一些輕足跡行動的特點:部署人數有限,持續時間短,沒有東道國支持,試圖留下更少的基礎設施足跡等。軍事行動足跡相對較小對衛勤保障類型和規模也將產生一定的影響。到目前為止,歐盟的輕足跡行動任務一般為營或營以下規模,均未得到東道國支持,但都提供了傳統意義上的衛勤保障能力(包括1級、2級醫療設施)。這種衛勤保障能力是為了在相對廣泛的作戰環境下支持大規模軍事力量而設計的,而在小規模軍事行動中保障對象相對較少,現有的衛勤保障方案明顯不太適合,因此,歐洲防務局試圖確定小規模軍事行動的衛勤保障方法。蘭德公司歐洲分部受歐洲防務局的委託,深入研究分析了輕足跡行動的要素,確定了實現輕足跡行動衛勤保障適當水平所必要的資源和技能,以及相關條令條例所需的修訂。

二、主要觀點

蘭德公司提出了在歐洲共同安全與防務政策背景下,輕足跡行動衛勤保障面臨的一些問題和挑戰。

1、對輕足跡行動進行明確定義

由於歐盟或北約目前的條令條例中沒有輕足跡行動的正式定義,蘭德公司結合文獻綜述和專家訪談提出了一個新的定義。即:輕足跡行動是指這樣一種軍事任務,其參加人員數量有限,在寬鬆或半寬鬆環境下行動,沒有東道國支持,自主行動,缺乏基本的基礎設施,通信線路較長,持續時間不到12個月。該定義與歐盟現有的軍事政策和學說相一致,既是一個行動概念,又是一種實用的行動方法。

2、現有軍事行動衛勤保障方式多種多樣

為了確定現有衛勤保障方式,蘭德公司調查研究了三個案例:歐盟馬裡軍事訓練特派團(EUTM Mali),歐盟索馬利亞軍事訓練特派團(EUTM Somalia),聯合國中非穩定特派團(UN MINUSCA)。對這三項任務進行評估的原因是它們的特點都符合輕足跡行動定義。案例研究表明,雖然它們的衛勤保障能力都具備完整的標準行動程序、協議並符合條令要求,但每個國家部署的醫療設施或單元都遵循的是自己國家的臨床標準。此外,不同特派團的醫務人員類別並不總是相同,不同的職責和角色定位與特定的任務有關。例如,衛生員被視為在提供緊急幹預救治方面發揮關鍵作用,但歐盟或北約沒有共同認可的定義,也沒有培訓和認證的共同標準。此外,雖然外科手術能力對於某些損傷至關重要,但案例研究表明,更常用的外科手術能力是進行闌尾切除術或治療囊腫和膿腫的小手術。最後,特派團最常見的醫療問題包括胃腸炎、呼吸系統疾病、肌肉骨骼傷(包括運動傷害和道路交通事故)、皮膚病、環境特定疾病等,而不是與軍事行動有關的傷病問題。

3、歐洲衛勤保障能力差異巨大

歐洲各國的衛勤保障能力存在差異,但是目前缺乏對各國能力的具體了解。加強對歐盟成員國衛勤保障能力的調查,有助於各國發展提高本國的衛勤能力。衛勤能力越複雜先進,就越有可能在整個歐洲內部出現差距。一般認為,衛勤醫療能力的差異很可能與各國社會經濟發展、武裝部隊實力、軍事部署時間等一致。此外,蘭德公司還調查了各國為軍事行動提供衛勤保障面臨的主要挑戰。10個受訪國表示,主要的挑戰是衛勤保障能力有限、任務和資源配置順序、部署成本過高、各國醫務人員培訓和經驗存在差異等。

4、需要加強和民用部門的衛生標準化和統一

蘭德公司研究發現,對於衛勤保障能力、衛生裝備差異以及其標準化與統一,不同國家存在不同的文化。總的來說,歐洲防務局成員國認為,制定共同標準是一種積極互信的建設理念,可以使各國對其他國家提供的衛勤保障有更大的信心。但標準化和統一除了提供聯合研發和採購的機遇與基礎,也可能帶來一些挑戰。研究發現,促進互操作性和標準化的解決方案必須遵守各成員國的國內法和國際法律法規,而且軍隊與民用部門之間也存在標準化與統一問題。此外,標準化可能會受到醫務人員的抵制,因為它可能被視為是對醫務人員的專業自主權利施加限制。因此,衛生標準化和統一必須具有明確的理由,能夠被該領域的醫務人員所接受,而且不應影響醫療服務的質量以及有效性和效率。

5、重視並謹慎發展衛勤保障新技術

遠程醫療、診斷和決策支持,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等技術可以在醫務人員失蹤、受傷或死亡的情況下提供幫助,或是在缺乏現場能力的情況下提供重要手段。軍事醫學專家們已經確定了一些對軍事行動特別重要的醫療技術,包括:氣道通暢、止血和輸血、現場診斷、醫療培訓、利用基因組學和基因編輯提高士兵彈性等。

雖然新技術可以提高士兵彈性並增強輕足跡行動衛勤保障,但需要進一步發展和監測以確保它們與軍事行動目的相符。對於軍事醫學領域引進應用新技術,蘭德公司確定了在作戰環境中使用和依賴新技術時可能面臨的若干挑戰。包括:(1)由於採用先進技術,導致對自身安全和能力的虛假認識;(2)知情同意、醫療水平、個人信息共享、醫療能力、現場延長救治與後送等相關倫理和法律影響;(3)過於依賴通信線路等使能因素;(4)只有熟練人員才能使用新技術;(5)醫療技術不適用於特定任務的戰術要求,如輕足跡行動;(6)自主和半自主機器人的應用存在不確定性風險。

6、評估不同場景的衛勤保障可行性

蘭德公司針對四種不同輕足跡行動場景的衛勤保障進行了可行性評估,具體場景包括亞熱帶氣候軍事訓練、熱帶氣候維和行動等,制定了相應的衛勤保障方案,並根據歐洲防務局認可的以下各項標準進行評估:跨國合作程度、時間安排、部署足跡大小、滿足行動要求、對醫療後送的依賴。根據寬鬆和半寬鬆環境下戰傷(WIA)和疾病與非戰鬥損傷(DNBI)減員預計,蘭德公司研究制定了輕足跡行動最低衛勤保障能力的方案。

評估發現,根據目前的軍事行動條令,輕足跡行動的現場衛勤保障很可能需要2級醫療救治機構。但經驗表明,當風險較低且人員較少時,歐盟國家更願意接受一些不符合行動條令的風險。當歐盟決定承擔這一風險時,軍事特派團的衛勤規劃人員會採取措施儘快提供醫療救治,而不用承擔在戰場部署醫療設施的負擔。在某些情況下,部署受過高級創傷生命支持(ATLS)訓練的醫師要比部署整個2級醫療機構是更有價值的選擇。

評估發現,部署衛勤保障必須包括幾項核心功能。一般來說,1級醫療機構必須包括:初級救治、預防醫學、急救、傷病員處理、分類和後送;2級醫療機構必須包括:常規外科手術能力、術後護理、患者留置。

目前在1級醫療機構,醫務人員沒有受過高級救生程序的統一訓練。在緊急情況下,他們需要負責傷員救治、分類和後送。在某些情況下,成員國可能更希望通過加強醫務人員的專業訓練來降低風險,而不願意承擔部署2級醫療機構的過高負擔。在戰場提供高級創傷生命支持程序/高級心臟生命支持(ATLS / ACL)能力可以比普通的1級醫療機構為部署軍隊提供更好的衛勤保障。

三、主要建議

蘭德公司共提出了六項主要建議,其中每一項都對輕足跡行動衛勤保障的決策具有重要影響。

1、修改歐盟現行條令

蘭德公司研究發現,小規模行動的衛勤保障方式非常廣泛,但目前的歐盟衛勤條令(EU Medical Doctrine)沒有區分不同規模的軍事行動,也缺乏輕足跡行動的定義。因此,蘭德公司建議歐盟解決這一根本性的條令問題,其研究結果為「歐盟危機管理任務和行動的全面衛勤與醫療概念」(Comprehensive Health and Medical Concept for EU-led Crisis Management Missions and Operations)進行實質性改變提供了證據支持,今後修訂歐盟衛勤條令時應納入輕足跡行動,明確輕足跡行動衛勤保障的需求,促進衛勤保障行動的總體協調統一和標準化。

2、提高各國軍隊衛勤保障之間的互操作性

蘭德公司建議重點發展所有歐盟成員國衛勤保障行動的總體協調統一和標準化,為輕足跡行動提供更好的衛勤保障。可以制定一個總體性的歐盟軍事行動傷病員救治路徑(EU Operational Patient Care Pathway),詳細列出歐盟軍事任務的臨床要求、共同標準和框架,並提出一組臨床要求標準以供衛勤人員規劃和實施。這一措施將明確歐盟成員國軍事行動衛勤保障的期望、標準和時限,來自不同國家軍隊的人員與裝備也能夠更容易地交換和轉移。

3、重新考慮分級救治概念和模塊化方案

蘭德公司研究發現,目前的衛勤保障分級救治系統可能不適合輕足跡行動。分級救治體制主要是設計針對大規模軍事行動,對於輕足跡行動的衛勤需求而言,其代價高昂、能力過剩。應重新考慮分級救治概念,並將前沿部署手術單位(Forward Deployed Surgical Unit)等模塊化觀念納入部隊編組。

4、發展部署新技術方面考慮多國合作

發展新技術可以使軍事衛勤保障大大受益。蘭德公司研究發現,為了實現技術創新,不同行為體之間合作最為有效。因此建議各國加強合作,確定和推動新技術的發展。同時,該研究也對衛勤保障中新技術的應用提出了一些謹慎的建議。例如,該研究發現軍隊在作戰環境中越來越依賴於技術,從而面臨一定的風險。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研究報告建議,在歐洲防務局設立相關論壇,討論軍事行動中新的顛覆性技術應用日益增加所導致的倫理、法律、理論和現實影響。

5、發展和培育醫學領域的軍民融合

最後,蘭德公司研究發現軍隊和地方醫療界之間在眾多領域存在交叉融合,包括醫療專業人員培訓、部署醫務人員組建、醫療信息和醫療技術共享等。為了解決軍民融合問題,研究報告建議歐洲防務局在各利益相關者之間建立信任和合作,加強相互之間的經驗學習,使得地方與軍隊的醫療技能和經驗能夠共同造福於雙方。

相關焦點

  • 外軍衛勤系列:奧地利國防軍衛勤保障與軍醫培訓
    衛勤力量總體上按照少而精的原則配置,雖然數量較少,但是職業化和專業化程度很高,以很小的建設和運行成本發揮了足夠的保障效能。現就奧地利國防軍的衛勤保障與軍醫的選拔和培訓簡介如下。該國衛勤保障採取聯勤保障和建制保障銜接,通用保障和專用保障結合的方式。中央衛勤部門,包括軍醫院、全軍性醫學研究單位、全軍性衛生培訓部門,負責全軍專科門診及住院治療、全軍性醫學科研及培訓工作。各軍兵種衛勤部門負責該軍種平時專科門診及住院治療、戰時醫療後送、軍兵種特勤保障、軍種醫學科研及培訓工作。
  • 蘭德公司警告:中美軍事衝突三大「燃點」可能引爆
    成立於1948年11月的蘭德公司,是美國最重要的以軍事為主的綜合性戰略研究機構。蘭德公司是想說,中國不斷崛起和強大之後,軍事力量也會越來越強,那麼到時候美軍在亞太部署的前沿部隊,在西太平洋的海空再想展開軍事行動,難度會變得更大,因為中國的軍艦和飛機將會實施相應的限制。
  • 【乾略觀察】蘭德公司:臺灣如何發展後備役部隊拒阻解放軍
    Cooper、Arthur Chan 合著 本文專為美國國防部副部長辦公室撰寫已核准,可公開發行;不限定發行範圍國防研究所 有關本出版物的更多信息,請查詢 www.rand.org/t/RR1757蘭德公司出版,加州聖莫尼卡版權所有 © 2017 蘭德公司是蘭德公司的註冊商標。
  • 蘭德公司如何展開未來機器人戰車(RCV)運用兵棋推演?
    同時,逐步展開實裝試驗,同步委託蘭德公司進行兵棋推演,研究論證其運用。2019年,美國陸軍成功測試了其最初的任務使能技術演示器(MET-D)和機器人戰鬥車輛(RCV)的能力,開始發布系列RFP的第一個RFP,用於開發輕型、中型機器人戰車和可選的有人戰鬥車(OMFV)。
  • 俄格「五日戰爭」中的俄軍後勤保障
    ——《戰役後勤學》2008年8月8日,俄羅斯與喬治亞在南奧塞梯爆發了武裝衝突,軍事行動持續5天,被稱為「五日戰爭」。此次軍事衝突,對俄實施大國戰略重新崛起及俄美關係有著長遠的影響。深入研究「五日戰爭」中俄軍軍事行動後勤保障的做法,特別是後勤保障中暴露的問題,對於我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參考價值。
  • 蘭德公司發布《多重困境——全域指揮控制的挑戰與選擇》報告
    因此,美國空軍近期委託蘭德公司研究空軍應如何調整條令、權力和系統以實現多域作戰,要求蘭德公司在研究該問題時,不只是專注於整合空軍在空中、太空和賽博領域的行動,而要充分考慮在聯合作戰的背景下任意領域組合的集成,也就是說,研究的著眼點是聯合全域指揮控制(JADC2)。
  • 蘭德公司「中美印太地區競爭」系列報告之二:越南篇
    蘭德公司近日發布題為《美中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競爭的地區對策
  • 蘭德公司重磅報告:預測2050年的中國,崛起或停滯最有可能
    蘭德公司(RAND)是美國最重要的以軍事為主的綜合性戰略研究機構,曾已精準與預判中國出兵朝鮮而著名於世,被譽為「超級軍事學院」,以及世界智囊團的開創者和代言人,是當今美國乃至世界最負盛名的決策諮詢機構。
  • 蘭德公司報告建議美國「放棄臺灣」?實際情況是——
    前述自媒體提到的蘭德公司報告題為《實施克制——美國地區安全政策的變化,走向實施現實主義的克制大戰略》(下簡稱《克制戰略》),為蘭德公司今年1月21日發布的長篇報告,報告中文譯文約12萬字。▲蘭德公司網站截圖《克制戰略》並非蘭德公司的「建議報告」。蘭德公司是以這份報告梳理總結美國近年來「克制戰略」倡導者的主要觀點,並分析如果此類觀點付諸實施,美國地區安全政策將如何變化。
  • 唐古拉山兵站:世界屋脊上的衛勤後盾
    青藏公路上各個兵站的主要職能是為在青藏線上執行運輸任務的青藏兵站部的官兵提供食宿,訓練等衛勤保障,同時也為途徑此地的兄弟單位的官兵提供相應保障。特殊情況下,也為往來此地的地方人員提供幫助。唐古拉山兵站站長曹紹軍介紹,該兵站現有衛勤保障人員40餘人,根據職能分工,分為菜班,面班和勤雜班。 「像今天這樣的就餐人數是我們兵站的基本保障,最多的時候能同時供千人用餐」曹紹軍說。
  • 蘭德發布《火箭軍與中國軍改》報告 | 附全文下載
    近日,蘭德公司發布了《火箭軍的現代化與中國人民解放軍改革》報告,這是蘭德公司資深政治學家麥可·蔡司,於2018年2月15日在「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
  • 獨家|蘭德公司:中國轟-6K三年內38次進入太平洋,實現四大目標
    文章作者是美國蘭德公司參與撰寫2017年關於中國空軍報告的研究員德裡克·格羅斯曼。格羅斯曼稱,美國和俄羅斯可以進行轟炸機遠距離飛行以維護其大國地位,中國是否也有權利這樣做?這一信念是中國積極開展轟炸機飛赴太平洋遠程飛行的原因之一,中國認為這種做法是「大國標配」。
  • 【好書推薦】《料敵從寬:蘭德戰略評估系統的演變》(蘭德系列之一)
    ,在兵力與戰術分析方面,在尋找差距謀求打贏戰爭方面,都通過設計和運用兵棋推演系統,「料敵從寬」,「預己從嚴」,以戰前求敗的姿態探求戰時制勝之道。為深入摸清蘭德戰略評估系統和聯合一體化應急模型,並為我所用,航天科工集團飛航技術研究院第三總體設計部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和知遠戰略與防務研究所共同組織策劃了此次美國蘭德公司新書系列,該叢書在中國國際戰略研究基金會研究部呂德宏主任和軍事科學院易本勝主任的指導下,雙方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歷時兩年才得以完成。知遠戰略與防務研究所的研究員郭慧志與廖凱也為本書完成提供了優秀建議,在此一併感謝。
  • 臺專家:大陸「武統」臺灣至少還要15年,蘭德公司:2020年足矣
    林郁方認為,如果現在就要對臺動武,大陸要付出極大代價,大陸不會莽撞行動。資料顯示,現代航母作戰是綜合一體全方位、多艦船的集群作戰。以美國為例,一個航母戰鬥群在正常情況下,包括核動力航空母艦一艘,巡洋艦兩艘,驅逐艦兩至三艘,反潛巡防艦一艘,攻擊性核潛艇兩艘和綜合補給艦一艘。
  • 平戎 | 印太司令部成立,蘭德公司開始放屁,預言中美必將大戰?瘋了吧.
    解構時局,深入了解,值得關注~如果要說起美國的「超級軍事大腦」,很多人都會想到蘭德公司。蘭德公司作為美國的智庫,為政府出點子,搞手段,逐漸受到美國的青睞,蘭德的地位也一步步從小三升到正室。以至於美國對某事開聽證會的時候,BOSS們看到蘭德成員坐在下面才安心。所以,今天咱們的開場主角是蘭德公司。先別急,我們先看看蘭德是如何聲名鵲起的。
  • 蘭德公司兵棋推演給出意外答案
    3月11日,美國「Breaking Defense」網站報導稱,蘭德公司模擬了「第三次世界戰爭」情景,以測試美國如何對抗其他強勁的軍事對手。模擬包括陸地,海上,空中,太空和網絡空間攻防。蘭德公司得出的結論是,在大多數情況下,美國都會輸給俄羅斯或中國。然而,美國每年只要能夠多拿出240億美元用於改善美軍建設,戰爭結果就可以逆轉。
  • 蘭德公司報告預測中美戰爭
  • 陸軍合成旅後勤保障問題研究
    當旅執行戰術、戰鬥及單兵層級任務保障時,其後勤保障應優先依靠合成營下屬的支援保障連及營部下設通信排、衛生排,以及兵種營內部保障力量,實現部隊任務部隊的保障。同時在旅後勤指揮機關統一指導下,以勤務保障營為主體,抽調其他相關專業,參加綜合保障隊編組,形成集軍需、衛勤、運輸和裝備保障多能合一的小型綜合保障實體。
  • 蘭德公司評估的美中核戰爭
    蘭德在報告中討論核戰爭問題,並不是認為美中核戰爭即將發生。 蘭德在報告中研究了美中核武庫數量及演變、雙方在遭受核打擊後的抗打擊力和反擊力。  在任何時候,美國核力量都比中國要強大,抗打擊力也更強。在1996年,這個優勢更加明顯。
  • 蘭德建議:美政府放棄臺灣丶釣魚島,與中國商貿合作!
    而蘭德公司在對當時的中國國情、領導人毛澤東的性格以及當時的國際環境等眾多證據詳細分析後得出兩個結論:一是中國定會出兵朝鮮;二是美國會以不光彩的姿態從朝鮮戰場上失敗而退出。而近日,中國軍事專家楊承軍撰文稱,美國蘭德公司1月22日向政府呈送了一份諮詢報告,報告建議,中國已經崛起,為了臺灣對抗中國大陸吃力不討好。可以實質放棄臺灣,降低對臺灣承諾,承認中國大陸在東亞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