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鴿子叨
今天的消息,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宣布對中國駐美官媒機構實行人員上限,近60名中國籍僱員將被驅逐回國。
這是美國開闢了又一條打壓中國的戰線。剛剛十幾天前,美國國務院宣布將中國環球電視網(CGTN)、中國國際廣播電臺(CRI)等5家新聞媒體駐美機構定義為「外交使團」。
美國這一波對華打壓,背後站著一個操盤黑手。
他就是美國現任副國家安全顧問馬修·波廷格(Mattew Pottinger),他曾在十幾年前擔任過《華爾街日報》駐華記者,現在被認為是川普政府內唯一一個「中國通」,對華極端派,貿易戰的主要推手之一。
他有多「恨」中國呢?
反正他一上臺,不少媒體就直言,他是向中國「報仇」來了。
1998年,在結束了麻薩諸塞州大學中國研究的學習之後,能說一口流利普通話的馬修·波廷格來到了中國。
他先在《路透社》擔任了2年多駐華記者,隨後又在《華爾街日報》擔任了5年的駐華記者。
據說,他在華期間,以大膽聞名。
關於他在中國7年多的新聞事業,後人知道的最多的,就是他2005年在《華爾街日報》上和後來接受美國廣播公司(ABC)訪問時稱,他在北京一家星巴克裡被一個「政府打手」迎面打了一拳。
關於這一拳,已經無從考證。但在波廷格的記憶裡,對中國的記憶似乎也只剩下這一拳,他總要找機會揮回去。
於是,他憤憤然離開了新聞圈,在31歲時克服了自身的體能障礙,超齡加入了美國海軍陸戰隊,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擔任情報部門工作,也因此得到了弗林的賞識,為他進入白宮政策圈提供了敲門磚。
從海軍陸戰隊退役後,他曾經創辦過一個小公司,做的工作主要就是代表投資者對中國企業進行調查,他還曾在對衝基金幹過,擔任過美國外交關係協會的成員,但他的工作都跟中國有關,而在工作中他對中國積累起來的認識越來越負面,也越來越偏執。
2017年,在弗林的提攜之下,他進入川普政府的國家安全委員會,成為負責亞洲事務的高級主管,由於川普政府內部非常缺乏像他這樣有實地經驗的人,很快他就成為川普政府內部制定亞洲政策的核心人物,尤其是對中國的政策。
麥可·賽爾尼甚至發文章評論說,波廷格是對中國冷戰的建築師。他被認為是美國對中國進行貿易戰的幕後主要推手之一。
他還被一些臺獨分子親切地稱為「友臺派」,對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香港修例風波中的黑暴分子背後也有他支持的身影。
川普上臺以來,白宮鬥爭殘酷,波譎雲詭,國務卿、國家安全顧問、國防部長等都換了幾茬,而政策經驗並不豐富的波廷格憑藉著對華的一貫強硬態度和務實鷹派的作風,在白宮穩如泰山,還在2019年9月升任副國家安全顧問。
雖然在奧布萊恩之下,但由於奧布萊恩缺乏亞洲事務經驗,但他實際上已經成為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對華政策的一號人物。
這也是為什麼在他上臺之後,美國在對華的多條陣線上步步緊逼,鬥爭不減,他比較熟悉的新聞和情報上更是對中國刁難不斷。
一段時間以來,美國對中國在美新聞機構頻頻出手,背後都有他的親力推動。
對於他來說,當中國外交部因為《華爾街日報》的辱華文章驅逐其三名在華記者時,不管是出於自己當年的不愉快回憶,還是遏制中國的目的,他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揮一拳回去的機會。
在三名《華爾街日報》駐華記者被驅逐後,川普政府表示考慮懲罰中國記者和國有新聞機構以及中國情報機構。據彭博社獨家報導,內部主持這個討論會的,正是波廷格。
在會議上有兩種言論,一種認為應該對中國在美新聞機構進行限制和懲罰,另一種認為不應該這樣做,認為這違反了美國的新聞自由。
毫不意外,今天的結果表明,在波廷格的主持之下,自然是採納了前一種強硬言論。
這符合他對中國的固有偏見。這種偏執已經取代了理性和客觀,更超越了美國一貫倡導的新聞自由價值觀。
在他的認知裡,中美之間不可能有「相互尊重」與「合作共贏」。他曾經在一個備忘錄中警告說,「相互尊重」與「合作共贏」是中國在該地區影響力的代碼,在這些方面向中國讓步,會讓中國相信華盛頓已經接受了相關條件。
據說,當他後來成為國家安全顧問委員會中負責亞洲事務的高級主管來北京開會時,他都只喝自己帶的礦泉水,不喝官方準備的水。
很難想像,在他的腦子裡,中國已經被妖魔化到了一種什麼樣的地步。
而讓這樣的一個人來主導對華政策,華盛頓很可能會越走越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