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0C是成飛在 殲10A 的基礎上研製的三代半戰機,採用了DSI進氣道設計,換裝了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和其他電子設備,綜合作戰能力僅次於 殲20 。不僅如此,它還有一定的隱身性能,正面RCS反射值甚至比俄羅斯五代機蘇57還要小。不相信?今天我們就鑽進殲10C的進氣道裡看一看,這句話到底是不是妄言。
鑽進殲10C的進氣道
殲10C正面隱身能力比蘇57強,不是小編說的
所謂DSI進氣道,又叫蚌式進氣道,專業術語叫無附面層隔道超音速進氣道,它最明顯的外形特徵是在進氣道口有一個鼓包。在戰機超音速和亞音速飛行時,這個鼓包和向前延伸的進氣整流罩可作為壓縮面,使進入進氣道的空氣減速並增大壓力,從而使發動機運在一個較為理想的工況下運轉。與傳統的附面層隔板進氣道和進氣錐相比,DSI進氣道結構更簡單、重量較小,還能提高飛機在亞音速和超音速飛行中的性能。
採用DSI進氣道的殲10C
而在隱身時代,DSI進氣道還有一個附帶好處,那就是增強了飛機的隱身性能。因為飛機正面最能反射雷達波的地方,除了座艙邊框、翼身結合處、掛架之外,就是進氣道了,特別是進氣道深處的發動機風扇葉片。蘇57就是因為可以從正面直接看到發動機風扇葉片,而被外界認為隱身性能不合格。
殲10C正面,看不到發動機葉片
蘇57發動機風扇直接「透視」,加了遮蔽網也無濟於事
蘇57進氣道
殲10C則不同,它的DSI鼓包正好擋在進氣道口,阻斷了雷達波入射的途徑,遮住了發動機風扇葉片,對雷達波反射的控制能力不是蘇57可以比擬的。而且從畫面中還可以看出,殲10C的進氣道內壁非常光滑,這與很多飛機裡面有各種凸起完全不同,一定程度上也減少了雷達波的反射。
殲10C進氣道內壁非常光滑
殲10C的發動機風扇
另外,殲10C的座艙風擋還鍍了金屬膜,防止雷達波直接照射進艙內,形成強烈反射。而它雖然只是一款和法國「陣風」相當的三代半戰機,但得益於成飛在研製殲20上的進步,機身製造工藝甚至比五代機蘇57更好一些,這一切,都讓殲10C的局部,比所謂的「隱形戰機」蘇57更隱身一些。
殲10C甚至細心到連鴨翼根部都有遮蔽
外界推測的蘇57隱身數據
當然,殲10C在隱身性能上還有需要可以改進的地方,比如它採用的還是傳統的武器掛架,這是一個巨大的雷達反射源。而美國曾為 F35 推出了一款名為SUU-96的新型格鬥彈掛架和配套的LAU-151發射導軌,在外形上狠下了一番功夫,能夠降低外掛設備整體的雷達反射截面積。這一點值得殲10C學習,甚至將來殲20不得不開啟全外掛的「野獸」模式時,也可以借鑑美國的設計。
F35的隱身掛架和導軌
另外,掛架和發射導軌雖然準隱身了,飛彈不隱身,也是白搭。在處理飛彈隱身方面,美國人想出了三種辦法,都非常值得我們學習。首先是改變飛彈的外形,按照隱身的平行原則對其進行設計,但這一點只適用於新研製的飛彈。而對老飛彈,美國人的辦法則是給它塗上隱身吸波塗料,比如AIM-9X BLOCK2「響尾蛇」格鬥彈,外表就被刷上了一層「漆」,能夠降低雷達波的反射。
首先,飛彈的外形可以隱身
外形隱身不了,可以刷吸波塗料
當然,美國人的第三種辦法更絕,那就是造一個外形類似副油箱的隱身飛彈吊艙,將飛彈放在裡面,就像五代機的內埋彈艙一樣,使用時打開艙門發射飛彈,不用時關閉艙門,也可以減少雷達波的反射。
這是個取巧的辦法,但代價也很大
當然,上面的三種辦法並非都需要殲10C學習,也許我國在這方面的設計更加「高大上」和徹底一些。曾經有論文介紹,我國測試過給外置掛架加上等離子發生裝置,由發生裝置產生的等離子云,包裹住掛架和飛彈本身,因此具備了良好的全向隱身能力。目前不知道這個技術路線已經發展到何種地步,如果屬實的話,這又是一個俄羅斯人提出設想,我們負責實現的經典案例了。
米格1.44的等離子隱身非常不靠譜
俄羅斯人的設想是用等離子云,包裹住整架飛機,從而實現隱身,並首次在 米格 1.44上進行試驗,試驗結果不得而知,但從米格1.44落選,俄羅斯五代機最終選擇蘇霍伊的蘇57來看,等離子隱身技術可能沒有實現。而我們另闢蹊徑,等離子云不必包裹整架飛機,而只用包裹飛彈和掛架,技術難度就降低了很多,如果成功,將會讓很多三代機都具備不亞於蘇57的隱身能力。
殲10C戰鬥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