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0C比蘇57更隱身?鑽進DSI進氣道看一看,瞬間就明白了

2021-02-14 魷魚汁軍事

殲10C是成飛在 殲10A 的基礎上研製的三代半戰機,採用了DSI進氣道設計,換裝了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和其他電子設備,綜合作戰能力僅次於 殲20 。不僅如此,它還有一定的隱身性能,正面RCS反射值甚至比俄羅斯五代機蘇57還要小。不相信?今天我們就鑽進殲10C的進氣道裡看一看,這句話到底是不是妄言。

鑽進殲10C的進氣道

殲10C正面隱身能力比蘇57強,不是小編說的

所謂DSI進氣道,又叫蚌式進氣道,專業術語叫無附面層隔道超音速進氣道,它最明顯的外形特徵是在進氣道口有一個鼓包。在戰機超音速和亞音速飛行時,這個鼓包和向前延伸的進氣整流罩可作為壓縮面,使進入進氣道的空氣減速並增大壓力,從而使發動機運在一個較為理想的工況下運轉。與傳統的附面層隔板進氣道和進氣錐相比,DSI進氣道結構更簡單、重量較小,還能提高飛機在亞音速和超音速飛行中的性能。

採用DSI進氣道的殲10C

而在隱身時代,DSI進氣道還有一個附帶好處,那就是增強了飛機的隱身性能。因為飛機正面最能反射雷達波的地方,除了座艙邊框、翼身結合處、掛架之外,就是進氣道了,特別是進氣道深處的發動機風扇葉片。蘇57就是因為可以從正面直接看到發動機風扇葉片,而被外界認為隱身性能不合格。

殲10C正面,看不到發動機葉片

蘇57發動機風扇直接「透視」,加了遮蔽網也無濟於事

蘇57進氣道

殲10C則不同,它的DSI鼓包正好擋在進氣道口,阻斷了雷達波入射的途徑,遮住了發動機風扇葉片,對雷達波反射的控制能力不是蘇57可以比擬的。而且從畫面中還可以看出,殲10C的進氣道內壁非常光滑,這與很多飛機裡面有各種凸起完全不同,一定程度上也減少了雷達波的反射。

殲10C進氣道內壁非常光滑

殲10C的發動機風扇

另外,殲10C的座艙風擋還鍍了金屬膜,防止雷達波直接照射進艙內,形成強烈反射。而它雖然只是一款和法國「陣風」相當的三代半戰機,但得益於成飛在研製殲20上的進步,機身製造工藝甚至比五代機蘇57更好一些,這一切,都讓殲10C的局部,比所謂的「隱形戰機」蘇57更隱身一些。

殲10C甚至細心到連鴨翼根部都有遮蔽

外界推測的蘇57隱身數據

當然,殲10C在隱身性能上還有需要可以改進的地方,比如它採用的還是傳統的武器掛架,這是一個巨大的雷達反射源。而美國曾為 F35 推出了一款名為SUU-96的新型格鬥彈掛架和配套的LAU-151發射導軌,在外形上狠下了一番功夫,能夠降低外掛設備整體的雷達反射截面積。這一點值得殲10C學習,甚至將來殲20不得不開啟全外掛的「野獸」模式時,也可以借鑑美國的設計。

F35的隱身掛架和導軌

另外,掛架和發射導軌雖然準隱身了,飛彈不隱身,也是白搭。在處理飛彈隱身方面,美國人想出了三種辦法,都非常值得我們學習。首先是改變飛彈的外形,按照隱身的平行原則對其進行設計,但這一點只適用於新研製的飛彈。而對老飛彈,美國人的辦法則是給它塗上隱身吸波塗料,比如AIM-9X BLOCK2「響尾蛇」格鬥彈,外表就被刷上了一層「漆」,能夠降低雷達波的反射。

首先,飛彈的外形可以隱身

外形隱身不了,可以刷吸波塗料

當然,美國人的第三種辦法更絕,那就是造一個外形類似副油箱的隱身飛彈吊艙,將飛彈放在裡面,就像五代機的內埋彈艙一樣,使用時打開艙門發射飛彈,不用時關閉艙門,也可以減少雷達波的反射。

這是個取巧的辦法,但代價也很大

當然,上面的三種辦法並非都需要殲10C學習,也許我國在這方面的設計更加「高大上」和徹底一些。曾經有論文介紹,我國測試過給外置掛架加上等離子發生裝置,由發生裝置產生的等離子云,包裹住掛架和飛彈本身,因此具備了良好的全向隱身能力。目前不知道這個技術路線已經發展到何種地步,如果屬實的話,這又是一個俄羅斯人提出設想,我們負責實現的經典案例了。

米格1.44的等離子隱身非常不靠譜

俄羅斯人的設想是用等離子云,包裹住整架飛機,從而實現隱身,並首次在 米格 1.44上進行試驗,試驗結果不得而知,但從米格1.44落選,俄羅斯五代機最終選擇蘇霍伊的蘇57來看,等離子隱身技術可能沒有實現。而我們另闢蹊徑,等離子云不必包裹整架飛機,而只用包裹飛彈和掛架,技術難度就降低了很多,如果成功,將會讓很多三代機都具備不亞於蘇57的隱身能力。

殲10C戰鬥機

相關焦點

  • DSI進氣道很先進嗎?為何只有中美兩國在研製?有哪些優缺點?
    DSI進氣道沒有那麼難,在這個技術成熟應用之後,歐洲就沒有新研製的戰鬥力問世,而對於三代機,改不改DSI,對非隱身飛機沒有實質上的性能大幅提升,
  • 蘇57戰機露餡了,隱身性能與殲10同檔次,難怪連印度都嫌棄
    目前世界上已經有4款第五代隱身戰機開始量產,分別是F-22、F-35、殲-20和蘇-57,其中對蘇-57戰機的爭議非常大,許多觀點認為蘇
  • 和中國殲20比隱身能力,俄羅斯蘇57鐵定尷尬
    而隱身戰機身為善隱者進可攻退可守,誰擁有誰亦能自保而全勝。所以,沒有哪一國不渴望擁抱隱身戰機。但目前能拿出隱身戰鬥機比試一番的只有中美俄,怎麼看中國殲-20、美國F-22和F-35以及俄羅斯蘇-57(俄羅斯將五代機正式命名為蘇-57)隱身性好壞?圖為典型的RCS雷達電磁波反射截面圖看其RCS雷達反射電磁波截面大小。
  • 俄軍批准蘇57出口,報價匪夷所思,中國要買嗎?
    4S」標準,主要是隱身能力備受質疑,且這些質疑並非憑空捏造,而是蘇-57的確有許多設計明顯違反了隱身性能的基本特徵,比如那兩條近乎直通的進氣道。除了進氣道,蘇-57還有許多隱身性能不足的疑點,比如紅星電視臺的主持人葉戈羅夫在做節目時,徑直踩到飛機上安裝攝像頭,招致了大量「蘇-57根本沒有吸波塗層」的質疑。
  • 中國殲20隱身數據對俄震動有多大:或動搖俄投產蘇57
    另一方面,殲-20在2017年3月10日不動聲色地達到初始作戰狀態,現在已經有不明數量的殲-20入役,並投入南海巡邏,並在2018年珠海航展上,有4架作戰塗裝的殲-20作緊密隊形飛行。但蘇-57預計要到2019年才能入役,這還是最好的情況。  有人把蘇-57歸結為隱身化的蘇-27,雖嫌刻薄,但並非沒有道理。
  • 隱身彈艙誰更強?蘇57淚奔,F22花落去,殲20和F35各具匠心
    全世界目前已經研發完畢,正式服役的第五代隱身戰機,只有中、美、俄三國的殲-20、F-22、F-35和蘇-57四種戰鬥機,而隱身戰鬥機的主要特點就是採用內置彈艙技術
  • 解放軍需要蘇57嗎?其實就是一個帶彈倉的蘇35,真沒啥吸引力
    但是就隱形戰機的設計來說,俄羅斯的SU57無疑是最差的,甚至都稱不上真正意義上的隱形戰機,說其是一個帶有內置彈倉的蘇35也不為過,然而早前俄羅斯軍事專家甚至妄言中國應該考慮進口蘇57戰機,然而對中國來說根本不需要,對於解放軍來說也沒有任何吸引力。
  • 蚌式進氣道絕非萬能:殲20戰鬥機進氣道的弱點
    ),這使得隱身戰鬥機的設計如虎添翼,緊隨其後,我國成都所的梟龍戰鬥機04架,殲10B和殲10C戰鬥機,殲20戰鬥機,貴州飛機公司的海山鷹教練機,瀋陽所的FC-31外貿戰鬥機都紛紛跟進。殲20戰鬥機採用蚌式進氣道,使得飛機更輕,隱身更好,發動機工作更穩定BUMP蚌式進氣道取消了傳統超音速戰鬥機的3-4個沉重的斜板和作動筒,從這個角度來講,每臺發動機進氣道就可以減少100公斤多的重量,對於蘇27或者F15這種雙發重型戰鬥機幾乎就是300公斤的重量,幾乎就是5-6%的結構重量,非常可觀了,而且蚌式進氣道取消了附面層隔道,使得飛機進氣道截面尺寸減小
  • 蘇57戰鬥機最大謎團揭開,機翼下繭包原來裝的是格鬥空空飛彈
    >首見蘇-57從側彈艙發射R-73格鬥空空飛彈蘇-57戰鬥機試飛以來,機翼下面兩個巨大繭包就是外界關注的焦點。近日俄羅斯方面公開了相關視頻,視頻之中蘇-57戰鬥機從機翼下面發射R-73格鬥空空飛彈,位置正好是繭包位置,因此可以確定這個繭包應該就是R-73格鬥飛彈側彈艙。
  • 中俄五代隱身戰機空戰能力誰更強?殲-20多個性能突出
    就兩款飛機的雷達隱身性能而言,殲-20和蘇-57的設計比較類似,即注重前向隱身,忽視側向和後向隱身,殲-20由於當前發動機推力的限制,在側向還保留腹鰭,在尾部未做任何隱身處理,而T-50也因發動機原因,不得不暫時使用AL-41F
  • 殲11隱身能力為何比F22遜色萬倍?軍方最新酷炫照揭示真相
    當中有一張殲-11的正面照片非常有意思,因為燈光達到了飛機進氣道,我們恰好可以很難得的看到飛機發動機的葉片,殲-11採用直挺挺的進氣道設計,但平時因為光線問題,要直接看到最裡面倒也真是難得。眾所周知,殲-11/蘇-27這類飛機沒有考慮隱身,而這個進氣道其實正是飛機雷達反射面積的「源泉」之一。(來自:北國防務)
  • 俄蘇-57比中國殲-20更具有優勢?俄羅斯人:別瞎扯,知道你們另有目的
    蘇-57五代戰鬥機同殲-20隱身戰鬥機誰更強大?
  • 蘇57摔機一年後終於補上,3套雷達6臺相機,外加2小雷射炮!
    -57戰鬥機終於交付,接收單位是俄羅斯國家試飛技術中心,該中心拿到蘇-57戰鬥機後,將探索新飛機的使用戰術和技術,並為未來列裝該機的部隊提供飛行員培訓,這也是蘇-57戰鬥機自從去年年底摔機之後,第一架交付的量產型號。
  • 蘇-35被殲-16超越,俄羅斯終於搞出T-50,改名為蘇-57
    另外,在隱身戰鬥機的研製上,中國的殲-20早就服役,而此次也是首次在朱日和基地大閱兵上亮相。而俄羅斯的T-50隱身戰機項目終於再次迎來重大消息:俄羅斯對T-50原型機正式命名為蘇-57!這可能意味著,一路磕磕絆絆的T-50隱身戰鬥機終於取得重大突破,將要定型量產,不久便能在俄羅斯空軍中服役了。
  • 都是升力體設計,為何蘇27獲巨大成功,而蘇57卻慘遭失敗?
    到了90年代,美國ATF計劃展開,YF22和YF23競爭,這是自F117攻擊機之後美國戰術飛機第二次衝擊隱身科技的大門,和F117一樣,大獲成功,由於性能更均衡,風險更低YF22勝出,隨後的10多年,F22在隱身,超音速巡航,高機動,綜合航電上得到了無與倫比的成功,在亞音速格鬥和超音速機動取得了相對於三代機前所未有的優勢,就機動性而言,任何一款三代機都遠遠不是對手,也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單方面絕對優勢
  • 注意了,殲-10C不是殲-10
    採用了更先進的光電系統和雷達系統。在航電系統綜合作戰能力方面,殲-10C明顯優於殲-10戰機。而在這方面,同為四代半戰機的蘇-35,也不如殲-10C,其也只採用了Irbis—E(雪豹)型無源相控陣火控雷達系統。現階段,F-22、殲-20等第五代戰機,其雷達系統都採用了有源相控陣雷達,在這方面,殲-10C已經不落於後。
  • 波音叫囂新型「超級大黃峰」可獵殺殲-20、蘇-57,果真如此?
    近日,美國《國家利益》網站刊出一篇題為《海軍新型「超級大黃蜂」戰鬥機可擊敗中國殲-20與俄羅斯蘇-57》的文章。文中稱,美國海軍即將裝備最新批次F/A-18E/F Block3戰鬥機,是對現役 「超級大黃蜂」艦載機的重大升級。文中特意將這款戰機與中國的隱身戰機殲-20和俄羅斯的蘇-57相比,並稱在網絡中心戰的模式下,該機可以與第五代隱身戰鬥機相抗衡!果真如此嗎?
  • 殲-20到底有沒有機炮?機炮位置在哪裡?成飛殲-20新模型引發熱議
    但與殲-20同為制空型的美國F-22A、F-35A和俄羅斯的蘇-57隱身戰鬥機,都安裝有機炮呀,成飛難道真的超前到連機炮都不給殲-20安裝了?殲-20如果有機炮的話,機炮位置又在哪裡呢?】機炮曾經是戰鬥機的主要武器,咬尾攻擊曾是機炮的典型攻擊戰術,不過後來隨著戰鬥機進入超音速時代,再加上近距格鬥飛彈技術的飛速發展,機炮開始退居次要地位,甚至出現了機炮無用論的說法。
  • DSI進氣道+渦扇10B+有源相控陣雷達,殲-10C在全球處於什麼水平?
    而相關殲-10戰機機能究竟怎樣、在環球處於甚麼程度?能夠說是鬚生常談的話題了。降生之初的殲-10/殲-10A機能普通,只能算是初入三代機的門檻;以後,在殲-10A的底子長進行晉級改善,換用了無源相控陣雷達和DSI進氣道,推出的殲-10B戰機曾經能夠躋身優秀三代機隊伍;而現在的非常新式殲-10C經由再次晉級後,曾經能夠到達了一活程度了。
  • 蘇57開彈倉投巡航飛彈很牛?殲20隨便整整輕鬆虐你
    其實,這款飛彈和蘇57一樣,打著隱身的名義,卻沒有隱身設計的實質簡單點說,這不是一款隱身飛彈,隱身飛彈外形不是這樣的。,和展開的彈翼正好形成90度最佳角反射,可以將飛彈反射信號增加上百倍-我們俄羅斯人都是正人君子,絕對不會偷襲,老遠就打招呼了,看飛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