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上已經有4款第五代隱身戰機開始量產,分別是F-22、F-35、殲-20和蘇-57,其中對蘇-57戰機的爭議非常大,許多觀點認為蘇-57戰機的隱身性能不達標,只能算四代半戰機。最近俄羅斯公開了蘇-57戰機的宣傳片,結果讓蘇-57戰機徹底露餡,畫面中蘇-57的進氣道清晰可見,,可以發現蘇-57在進氣道內安裝了雷達波遮蔽器,這也間接證明蘇-57戰機的隱身設計存在很大缺陷。
現代化戰機都配備了渦扇發動機,當發動機葉片開始高速旋轉後,雷達波照射到葉片上會產生類似平面的反射效應,然後在進氣道腔體內反覆反射,形成強烈的回波信號,是戰鬥機正面RCS的主要來源。許多高性能的機載雷達,甚至能夠根據反射回來的雷達波特徵,推斷出敵機的發動機葉片數量與轉速,進而推斷出發動機型號甚至機型。
第五代隱身戰機為了消除發動機葉片產生的強烈雷達信號,普遍採用了S形進氣道,這樣可以保證發動機葉片不會直接暴露在雷達波面前。不過S形進氣道會浪費一定的機體空間,同時這種進氣道的加工難度非常大,需要保證一次性成形。F-22、F-35戰機都採用了S形進氣道設計,光輝、IDF等輕型戰機也採用了S形進氣道,有效降低了雷達信號強度。
然而蘇-57戰機延續了蘇-27的升力體布局,發動機進氣道採用了直通式設計,導致發動機葉片直接暴露在雷達波面前,為了確保發動機葉片不會產生強烈的雷達信號,蘇-57隻能在進氣道內部按照雷達波遮蔽器,遮蔽器能夠透氣並且遮蔽電磁波,大幅度降低直通式進氣道產生的雷達信號。
超級大黃蜂戰機就配備了雷達波遮蔽器,證明能夠有效降低戰機的正面雷達信號強度,不過雷達波遮蔽器會影響進氣道的進氣效率,尤其對超音速飛行的影響較大,蘇-57戰機如果想要保持超音速巡航性能,很可能必須拆掉遮蔽器。
蘇-57戰機雖然採用了內置彈倉設計,但是對隱身細節的處理非常粗糙,機首的IRST探頭沒有進行任何隱身化處理、座艙蓋採用了分離式設計、可動邊條翼前端沒有進行任何隱身處理,這導致蘇-57戰機的隱身性能在五代機中是最差的,甚至在不掛載彈藥的情況下,蘇-57戰機的隱身性能與陣風、殲-10C差不多。
殲-10C戰機採用了DIS進氣道,進氣道的繭包能夠有效遮蔽發動機葉片,大大降低了雷達信號特徵,再加上殲-10C的機體更小,在不掛載武器的情況下,正面隱身性能差不多能夠達到蘇-57的水平。
印度曾經準備引進蘇-57戰鬥機,並在此基礎上研發FGFA戰機,不過印度後來對蘇-57戰機的性能不滿意,隨後終止了FGFA項目。從目前蘇-57戰機糟糕的隱身設計來看,就能明白印度人為何嫌棄這款戰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