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箭頭處「藍色字」,關注我們哦!!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世界性與本土性交匯:莫言文學道路與中國文學的變革研究」項目組赴日本進行學術交流第5屆「世界和平與地域經濟社會創出」國際學術研討會與會代表合影
為響應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和文化輸出戰略的號召,切實有效地推動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為代表的中國當代優秀作家作品及相關研究人員和學術成果走向世界,通過推動中國當代文學的優秀代表性作品在海外的譯介、傳播、接受與研究來營造良好的中國國家形象,增進大陸地區中國文學研究者與港澳臺地區及東亞地區其他國家中國文學研究者之間的學術交流與良性互動,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世界性與本土性交匯:莫言文學道路與中國文學的變革研究」(13&ZD122)項目組首席專家張志忠教授和子項目負責人賀立華教授等12位項目組學者與國內其他10位莫言研究者共22人於2019年4月3-7日間訪問日本,參加了2019年4月4日在鹿兒島大學召開的第5屆「世界和平與地域經濟社會創出」國際學術研討會和2019年4月6日,在東京駒澤大學與日本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聯合召開「莫言研究中日學者對話會」。
第5屆「世界和平與地域經濟社會創出」國際學術研討會由日本全球地域研究會、東亞經濟國際學會和中國日語教學研究會山東省分會聯合主辦,我國駐福岡領事館何振良總領事應邀與會,並做了題為「中國改革開放·一帶一路&中日第三者市場協力」的演講,向與會代表介紹了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的輝煌成就、「一帶一路」構想提出5年來取得的建設成果和中日第三者市場協力的情況。項目組成員參與了會議的籌備工作,大會專列「中國的莫言·東亞的莫言」分論壇。2019年4月4日上午9:30,在日本鹿兒島大學法文學部大樓二層會議室,全球地域研究會會長、鹿兒島國際大學經濟學部教授康上賢淑宣布大會開幕,首都師範大學張志忠教授、香港大學黎活仁教授、臺灣地區東吳大學鍾正道教授、鹿兒島國際大學原口俊道教授分別代表兩國四地學者致開幕辭。
中國駐福岡總領事館何振良總領事(左四)及課題組部分專家
鹿兒島國際大學經濟學部康上賢淑教授致辭
首席專家張志忠教授
賀立華教授發言
臺灣東吳大學鍾正道教授發言
鹿兒島國際大學原口俊道教授發言
與會日本學者發言
與會日本學者發言
在「基調講演」階段,項目組首席專家張志忠教授做了題為「莫言研究的現狀與展望」的主題發言,介紹了莫言研究的起點、研究的規模和已經取得的學術成果的形式、數量和科研立項等方面的情況,總結了近幾年來學界在「莫言身世和文學年譜」、「對莫言作品的深度解讀」和「莫言海外傳播的影響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績,指出未來還可以在「莫言的文學思想研究」「莫言與同時代作家的比較研究」和「莫言與文學語言學、文學地理學、中國農民學、文化人類學等論域的研究」等方面做出新的拓展。
大會的主要工作形式是「分組研討」,共有60位來自中國大陸、臺灣地區、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日本等兩國4地高等院校、學術團體、政府機構和民間組織的代表圍繞「區域和平與經濟社會進步」「東西多元文化與文學」「莫言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日本社會文化與藝術形式發展」「中日交流研究」等議題展開熱烈的交流。參加「中國的莫言·東亞的莫言」分論壇的22位中國學者在各小組參加研討發言,與來自不同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交流互動,其中張麗軍教授、叢新強教授、翟瑞青教授、張瑞英教授、葉祝弟編審、朱軍副教授、王洪嶽教授、王西強副教授、張柱林教授、李騫教授等受會務組委派擔任了分組研討的主持人和點評人。從會議代表提交的莫言研究論文和發言情況來看,莫言研究者們越來越注重通過文本細讀來解讀莫言作品的思想內涵和藝術價值,研究所及涵蓋多個方面:
莫言的文藝觀念、世界觀(宗教觀、哲學觀等)和寫作「立場」研究
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王洪嶽教授在題為《論莫言的哲學觀》的發言中指出:莫言的哲學觀體現為其宗教觀、人性觀、自然觀和藝術觀。其宗教觀呈現為融合道佛的眾生平等的齊物論思想;人性觀表現為複雜人性論甚至是黑暗人性論,而且他在傳達自己的這一觀念時,非常講究辯證思維方式,提出「把好人當壞人寫,把壞人當好人寫,把自己當罪人寫」,最後抵達的是超善惡的人性觀境界;其藝術觀融合了宗教觀、人性觀、自然觀,有一種文化哲學的意味,「飢餓、孤獨、屈辱、恐懼」等身心體驗轉化為藝術創作的情結或酵母,成為莫言小說世界的主題。王洪嶽教授認為莫言善於融合各種藝術營養並獨創的「巫幻現實主義」藝術法則正是他的近乎超善惡的藝術哲學和倫理學思想的體現。曲阜師範大學文學院張瑞英教授在題為《「殊途同歸」 ——莫言與張愛玲之女性觀研究》的發言中提出:莫言筆下看起來離經叛道的眾多女性,張愛玲信仰的地母娘娘,內蘊以生命為核心的母性崇拜,有意無意中接通了原始時期以「地母」「女媧」為代表的女性定位;兩位作家於不同時空對《霸王別姬》的改寫,生動體現了他們對女性生命認知、理解的深度一致。
曲阜師範大學李曉燕博士在題為《馬克思主義文藝觀與莫言小說創作》的發言中指出:曾經擔任政治教員、閱讀過大量馬恩著作,莫言在小說創作中遵循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思想原則,尊重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他汲取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思想以及矛盾論的精華,通過對人類生存狀態的持續關注和深刻描繪,創作了一系列經典文學作品,塑造了具有獨特風格的人物譜系,為中國文學乃至世界文學的發展做出了獨特貢獻。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俞敏華教授在題為《莫言的小說與他的「老百姓」立場》的發言中提出:莫言真正觸摸到了中國鄉土民眾所秉持的生活邏輯、價值理念,體會到了他們的悲苦喜樂,找到了一種能書寫中國老百姓的生存方式、理解他們生活邏輯的創作路徑,為小說如何實現本土性和現代性話語表述找到了一種方式。
莫言作品的主題、思想內涵及其濃鬱的現實關懷情緒研究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翟瑞青教授在題為《莫言小說對生育文化的沉重書寫——生育文化從傳統向現代發生艱難轉型》的發言中指出:莫言對生育文化的思考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第一,對母親生育苦難的悲憫與關照。第二,對「重男輕女」傳統文化的思考與批判。第三,對計劃生育政策的反思。然而由於其自身男性性別的原因,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反思的深度,呈現出性別的局限與不足。莫言對生育文化的思考實際上也是與其童年生活經歷有關。
山東大學文學院叢新強教授在題為《論<蛙>的未完成的「懺悔」》發言中指出:《蛙》中的姑姑創造並供奉泥塑娃娃的行為屬於「認罪」之後的「自我」贖罪方式,表現為緩解恐懼的一種自我安慰,與所謂的「懺悔」意識相去甚遠。具有「懺悔」精神的不是作為計劃生育執行者的姑姑,而是提供懺悔契機的收信者杉谷義人和作為受害者的劇作家蝌蚪。蝌蚪在計劃生育事件中發生的「無罪之罪」的層面上具有「懺悔」意識;但在後續的代孕事件中發生的「共同犯罪」的層面上,又顯示出「罪惡」的再生和「懺悔」的未完成性。
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張麗軍通過題為《民間情懷的堅守與自我慣性的突破》的發言分析了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後的系列新作,認為「民間」作為莫言文學世界中的審美觀照對象,在他獲得諾獎之後的系列新作中仍舊是核心所在,顯示出他對民間情懷的堅守。莫言在新作中改變了對鄉土大地精神素描的慣性呈現,在對民間苦難命運的情感抒發上表現出理性的克制。這種變化無疑是莫言對突破自我藝術慣性所做的努力。而在文體形式上對現代詩歌和戲劇文體的關注,則體現了莫言文學創作意識的當下變化。
山東財經大學王美春博士通過題為《論莫言作品中的悲憫情懷和憂患意識——從莫言構築的地母傳奇說起》的發言分析了《豐乳肥臀》中的「母親」形象:吃苦耐勞、無私堅忍、豁達博愛,這類忍辱負重、像大地一樣深厚廣闊的母親形象,是莫言構築的大地之母傳奇。母親形象的構築,跟莫言的苦難意識和荒誕感緊密相連。大地之母有擔當、任勞任怨,通過展示母親的遭遇和韌性,凸顯了莫言的狂歡精神和荒誕意識。從大地之母到眾生之母,莫言禮讚母親的偉大和生命力。地母傳奇成為祖國母親的圖騰,地球母親的象徵。地母傳奇的構築,傳達出莫言深深的悲憫情懷和憂患意識。
蘭州交通大學文學院任紅紅博士在題為《「輕」的書寫和「重」的思考——莫言人類學書寫中的鄉村兒童》的發言中指出:莫言在多部小說中對鄉村兒童的人類學書寫,不但深描了兒童的複雜天性,而且也通過對自己童年的回憶與文學虛構的增值性重複,以其不經意的語言和「作為老百姓的寫作」的「輕」的書寫,反思鄉村兒童存在與生存境遇的「重」。莫言以其多元的敘事藝術,細緻描摹了鄉村兒童這一邊緣群體的多元存在。這種看似對大人眼裡無足輕重的孩童的書寫和全面關照,其實是作者本人不經意間對其童年創傷性經歷和體驗的倫理召喚。並在此基礎上深入反思了父權文化和家長制思維在養育和撫育孩子方面的文化痼疾。
莫言小說「有意味的形式」和「形式的意味」研究,即敘事研究(敘事空間、人稱和視角研究)
《探索與爭鳴》雜誌社主編葉祝弟副編審在題為《論莫言的新感覺》的發言中指出:莫言小說綜合調動聽覺、觸覺、視覺等多種敘事手法,在感覺的內置與靈魂的外爍、感覺的具象與抽象上,接續了魯迅等開創的現代以來的感覺—變態的現代性譜系。這個譜系旨在探尋現代性的另一條隱秘的線索,或者稱之為現代性的「暗面」——一種融軀體感覺—心理變態為一體的變態現代性。從《黃衫客傳奇》、《海上花列傳》的倫理與藝術的雙重激進主義,到魯迅的《狂人日記》中的狂人的癲狂體驗為變態現代性之開端,經由鬱達夫的「Dead City」裡的虐戀體驗,郭沫若 「民厚南裡」的「煉獄」體驗,以及茅盾革命以頹廢的左翼都市暈眩體驗,再到新感覺派的劉吶鷗、穆時英、施蜇存,現代作家們劃出了一個從「痴」到「狂」到「魔」的病態—變態狐步舞,尤以施蟄存「魔道」的癲狂情慾世界達到高潮,畸態、雜糅的綻放出最絢爛、詭異、怪誕的惡之花。莫言的小說則描摹了一個與都市變態現代性雙峰並峙,傳統與現代交織的鄉土中國的變態現代性,並將之推進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朱軍副教授在題為《莫言小說的「戀地情結」》的發言中指出:在莫言將七部長篇小說和大量中短篇小說故事的發生地放置在了充滿想像力、具有歷史縱深感的高密東北鄉,這個「高密東北鄉」既是一個地理概念,又是作家虛構的藝術世界,是一個經過作家的藝術想像和藝術創造而成的文學之地,是蘊涵著鮮活的生命和原始狀態的文學地理。莫言以故鄉情結為創作立足點,但是不局限於此,而是以現代知識分子的自覺理性和文化眼光,用文學豐富了大地景觀的生態狀況,又使得地方景觀豐富了人的情感體驗,從而完成了對故鄉的回歸與超越,實現了對地方族群文化的夢幻化與情感化書寫,最終建構出異彩紛呈的「高密東北鄉」文學王國。
陝西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王西強副教授在題為《論莫言小說的第二人稱敘述》的發言中指出:莫言使用第二人稱敘述視角創作了長、中、短篇小說和報告文學作品。雖在其所有小說中佔比不高,但是其文本實驗和探索意味濃厚。莫言主要通過使用第二人稱來表現敘事主人公和敘述對象迷思、迷幻、迷惘、恐懼的畸變心理甚或是陷入錯亂的精神狀態,以實現他對生活和精神重壓下的人的生存狀態的深切關懷和細緻描寫,並以此作為其敘事創新的一個發力點,以便在人物形象塑造、人物關係設置、人物情緒表達、敘事情感抒發、故事結撰和意象營造等層面實現「奇詭」與「陌生」的新穎獨特性,莫言這種創新追求的源動力來自於他對小說形式之於主題表達的作用的充分認識。
雲南民族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李騫教授在題為《<蛙>的敘事藝術》的發言中從書信體敘事、時間敘事、人物敘事三個層面探討《蛙》的敘事藝術,指出《蛙》的文本是以敘述者蝌蚪向日本作家杉谷義寫信的方式來構建的,而《蛙》的時間敘事由兩部分組成,即蝌蚪給日本作家杉谷義寫信的時間,文本結構的美學意義的時間,《蛙》的人物形象眾多,但每一個人物的出場都彰顯其獨特的敘事立場。
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張柱林教授在題為《莫言與中國寓幻現實主義的興起》的發言中提出了「寓幻現實主義」的概念,他認為:所謂寓幻現實主義,就是這樣一種敘事,它把情境和結構統一起來,把具體和普遍統一起來,把現實和幻想、寓言雜糅成一個統一體。莫言的小說雖然描寫細緻、情節曲折而內容豐富,人物的命運也具有相當的特殊性,但卻籠罩在一種寓言式的氛圍之中,在一種諷喻性、象徵性的意義上,讓作品獲得了總體性、普遍性和典型性,從而仍然可以視為一種現實主義寫作。 他的小說常常虛擬出一個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出現的開端,然後一切都按照現實生活實際存在的可能性與邏輯展開,甚至細節都非常真實,高度可信。
淮南師範學院田宏宇博士在題為《莫言的「童心」說——以<蛙>為例》的發言中提出:《蛙》是一個成人童話。它選擇蛙「娃」作為主題,在技巧上呈現了童心式的非理性的、天真和狂歡的藝術視角;在內容上選擇兒童與成人相抗衡的主題,反省了重男輕女觀念下人性的蛻變和自我的懺悔;在意境上用了象徵手法突破了現實主題的局限,呈現了「童心」的詩性光輝,從而超越時代局限性,展現了平凡世界令人驚奇的一面。
葉祝弟副編審發言
莫言作品對中國文化傳統和審美基因的承續與發展研究,即風格緣起研究
山東省莫言研究會趙靜博士在題為《莫言小說的神秘性探源》的發言中提出:莫言小說瀰漫著神秘性,它的神秘資源主要來自童年爺爺奶奶所講的鬼怪故事、高密特殊的地域民俗文化、地方史志故事、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齊國文化的大背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道教佛教故事、古希臘神話以及世界文學作品、特別是諾貝爾獎得主的作品等。莫言的敏感、以及超乎常人豐富的想像力,出神入化的語言駕馭能力,創造了神秘莫測的高密東北鄉文學大世界。
李光貞教授發言
山東師範大學李光貞教授在題為《藤井省三對莫言的翻譯與研究》的發言中指出:在莫言作品在日本的傳播過程中,翻譯與研究相互促進。東京大學教授藤井省三對莫言的翻譯與研究頗具代表性。截至2018年12月,在日本學界已發表的56篇莫言研究學術論文中,署名藤井省三的就有21篇,佔1/3強。藤井省三還是《酒國》等的日文譯者之一,其學術研究影響大,反過來又促進莫言作品在日本的傳播。
作為莫言的多年摯友,山東大學文學院賀立華教授受邀做了題為《莫言創作的心路歷程》的「特別講演」。賀立華教授是大陸學界最早的莫言研究者、全國首屆莫言創作研討會的主要發起組織者、國內第一本《莫言研究資料》的主編之一、《怪才莫言》的策劃者和主撰者之一,是莫言在山東大學招收研究生的合作導師。賀立華教授飽含深情地回憶了他與莫言的相識、相交、相知。結合莫言的人生階段和心理心態的變化,對莫言的文學創作及其創作心路歷程進行了分期:莫言在青年時代的創作,有著功利的心態,代表作有《春夜雨霏霏》《民間音樂》等十幾個短篇小說;30歲左右的莫言創作心態突變,進入了一種藝術迷狂忘我的境界,代表作有《紅高粱家族》和中篇小說《透明的紅蘿蔔》等;40歲前後的莫言進入了一個成熟的年齡,進入了文學創作的自覺時期,代表作應該屬於《檀香刑》;50歲左右的莫言完成了「向內轉 」,不再張揚,作品瀰漫著宗教般的懺悔意識,代表作是《蛙》。縱觀三十多年的莫言創作,可以發現作家莫言和他作品中的人物在一起成長。
2019年4月5日,以項目組成員為主的22位大陸莫言研究學者移師東京,參加於2019年4月6日下午在東京駒澤大學召開的、由項目組和日本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聯合主辦的「莫言研究中日學者對話會」。
來自中國大陸多所高校和來自日本東京大學、中央大學、拓殖大學、神戶學院大學、和光大學、首都大學(東京)、駒澤大學、名古屋大學、二松學舍大學大學院、公愛學園前橋國際大學、立教大學、三重大學等高校和中國日語教學研究會山東省分會、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山東省莫言研究會、中國同時代小說翻譯會(日)、中國女性史研究會(日)、東方書店(日)、駒澤大學中國語研究會等8家中日學術團體的43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
駒澤大學佐藤普美子教授致開幕詞,介紹了「對話會」的籌備情況,對來自中國大陸的莫言研究專家表示歡迎。日本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和光大學副校長加藤三由紀教授向與會代表介紹了日本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歷史與發展歷程、研究會的規模與會報的出版發行情況、研究會中國當代文學讀書會活動的情況,特別提到在研究會成立36年來的323次例會和讀書會活動中,被閱讀討論最多的中國當代作家就是莫言。張志忠教授代表項目組和與會中國學者致辭,對日方主辦方表示感謝,對與會日本代表表示歡迎。會議安排14位中日代表分兩場四組進行主題發言和討論由日本駒澤大學教授、日本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秘書長鹽旗伸一郎和受日本文部科學省科學研究費資助、在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擔任特別研究員的北方工業大學馮雷博士分別主持。
張志忠教授在「莫言研究中日研究者對話會」開幕式上致辭
莫言研究中日研究者對話會與會代表合影
中國莫言研究學者赴日交流團在東京大學紅門合影
張志忠教授發言
叢新強教授發言
第一組有四位老師發言,基本集中在對莫言文學創作的精神內核、文化教養和藝術氣質的討論上。
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張志忠教授做了題為《大悲憫與拷問靈魂》的發言,他指出近年來莫言多次講到大悲憫,講到拷問自我、拷問靈魂,講到反思與懺悔的命題。莫言從魯迅那裡學到了「不但同情弱者,也悲憫強者」的大悲憫情懷,這樣做不是模糊了善與惡、是與非的界限,而是獲得了更高的視界,是一種大悲憫。莫言將大悲憫與拷問靈魂關聯起來,在至高的視角下面,所見皆是悲劇,眾生平等,無論高下強弱。悲憫眾生,是悲憫他們各自的命運,更是從那些邪惡的權勢人物那裡,反觀自身,發現自己心靈中的幽暗和卑汙,引發自我的靈魂拷問。這正是莫言悲憫書寫的深意所在。
山東大學文學院賀立華教授在題為《莫言:文化教養與文學底色》的發言中指出:莫言是山東高密人,山東古稱齊魯,管氏家族的家風是孔孟之道,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經漢代大儒董仲舒定於一尊之後,經過千百年的風化流行早已化作人們的心理模式和行為規範 ,齊魯大地尤甚。管氏家族重義輕利、重倫理道德規範、重人格氣節尊嚴、重「恕道」而反對「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復仇,重耕讀傳家、敬畏文字。令人心酸、悲愴不已的是,在「反智主義」盛行的「文革」年代裡,恰是莫言母親一樣的社會底層不識字的百姓在真誠地傳承著中國的傳統文化。我與莫言幾十年交往,可謂知根知底,見證著管氏家族的文化血脈在莫言身上的傳承:他重仁重義、重情守信,文壇朋友圈裡莫言口碑 極佳。朋友有難他可以「兩肋插刀」,不吝千金;在自己家境並不寬裕的情況下,依然將稿費、獎金拿出去捐助失學的兒童、資助在讀的研究生……莫言恪守傳統倫理規範,長幼有序、男女有別,是個好兒子、好丈夫、好父親、好兄弟、好朋友,有著近乎嚴酷的道德自律,仁行天下,善待八方,頗具君子之風。在十一部長篇一百多部中短篇近四十年的創作過程中,一直伴隨著對莫言的質疑和批判的聲音,而莫言依然堅守人的寫作立場,不避艱險,愈挫愈勇,在向藝術高峰攀登的路上,莫言的確有一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精神,令人動容……我們在闡釋莫言作品與齊文化有關的怪力亂神、花妖狐魅、 天馬行空、 自由想像的時候,在闡釋莫言作品受拉美作家、世界文學影響、張揚自我、個性解放、人性批判的時候,請留心莫言作品背後的母體文化的底色,即中國傳統儒家文化裡那些溫暖的普世價值:愛、恕和自省。
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王洪嶽教授做了題為《論元現代理論視野中的莫言文學》的發言,他認為:莫言的文學創作充分體現了元現代主義的特點。元現代主義是吸收了後現代及中國既有的元話語、元敘事、元理論而成的一種觀照當代文學和文化的新理論,具有包容性、生成性、自反性、超越性等特徵和維度。莫言作品的元現代性主要表現為:(1)包容的宗教觀;(2)雜糅的世界觀;(3)巫幻寫實的敘述觀;(4)反(狹義)美的美學觀和反諷且自我反諷的藝術觀。莫言文學世界所呈現出來的這種元現代主義,極其類似於馬克思所說的「人體解剖是猴體解剖的前提」的「人體解剖」,是對人性和社會最為複雜的立體的表現與揭示。
山東大學文學院叢新強教授作了題為《莫言文學的「鯨魚精神」》的發言,他由劉再復與莫言關於「鯊魚精神」和「鯨魚精神」的對話說起,認為莫言是世界文學海洋裡的「鯨魚」,這體現在莫言所主張的「捍衛長篇小說」在「長度、深度和密度」上的尊嚴的強烈的文體意識上,也體現在莫言作品所表現出的「海納百川」的氣度上:他的創作既汲取中國民族文學的精神傳統和審美氣度,主動接續以「聊齋」「紅樓」「金瓶梅」為代表的古典傳統、以魯迅為代表的現代傳統和鄉土民間生活傳統,又大膽學習借鑑世界文學的優秀因子如馬爾克斯、福克納、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等。叢新強教授還對莫言晚近以來文學精神的「向內轉」作了論述。
第二組有三位學者發言,基本是對莫言新作審美特點和風格的研究和討論。
日本拓殖大學教授、中國同時代小說翻譯會會員立松昇一多年來致力於在日本翻譯、研究、傳播莫言作品,他的論題為《「講故事的人」真的回來了嗎?——淺析莫言新作》,對莫言獲得諾獎以後的所有作品列目概評,重點分析了莫言的短篇小說《天下太平》,認為這部作品在個別細節上與《拇指拷》很相近,「但《天下》太平充滿著安全感」,「這個作品沒有狂歡的敘事,也沒有審醜的敘事,有清新,溫暖的風格。這是莫言以前初期的風格。我最喜歡這樣風格的作品。」立松教授還對《故鄉人事》、《等待摩西》、劇本《錦衣》和《高粱酒》等作了細緻分析,認為「『講故事的人』真的回來了」!
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張麗軍教授作了題為《莫言最新作品審美探析》的發言,他認為莫言獲諾獎之後的新作審美風格有了理性、節制、寬恕等新變化,這為其重新創作長篇小說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新審美嘗試。
廣西民族大學文學張柱林教授在題為《莫言的「民族國家寓言」書寫》的發言指出:莫言的小說創作,用極具自身特色的筆墨,書寫了別具一格的民族國家寓言。如《酒國》中的迷醉與清醒,《豐乳肥臀》中的大地母親的苦難與包容,《生死疲勞》與《蛙》中的生死循環,總是從某種特定的事件與狀況中,再現現代中國的總體結構。總而言之,從特殊性走向普遍性,從個人情感體驗走向民族國家寓言。
會議間隙,王洪嶽教授與日本拓殖大學立松升一教授探討關於莫言研究出版物中的細節真實性問題
張柱林教授發言
第三組有四位教師發言,基本集中在對莫言某一部作品(被論及的作品有《生死疲勞》《豐乳肥臀》和《白狗鞦韆架》)的文本細讀分析或對莫言作品的某一方面書寫的理論分析(如風景描寫)。
陝西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王西強副教授作了題為《一個「遊魂」的「寄居敘事」——論莫言<生死疲勞>的敘事形式創新》的發言,通過對《生死疲勞》的故事敘述者身份和敘述視角的細緻考察以及將其與中外文學作品中較為別致的敘述者的比對分析,他認為莫言在《生死疲勞》中創造出了能夠出入陰陽兩界、人畜之間、兼有「物形」、「人性」和「物性」、通過「視角疊加」獲得了「超級視域」的「寄居敘事者」和「對話敘事者」。莫言所獨創的這種「寄居敘事」,脫胎於其創作早期的擬人化「動物視角」以及「人」與「物」視角疊加的「物視角」敘事,既超越了以卡夫卡為代表的西方現代派「異化」敘事和中國古典小說的誌異志怪敘事,又不同於當代戲劇藝術中的「穿越」敘事,是古今中外文學史上所罕見的一種旨在拓展敘事者的視域、知域和敘述能力的頗為成功的嘗試和創新,是一種嶄新的現代性敘事策略。莫言通過「寄居敘事」的「視角疊加」所獲得的高度的敘事自由和強大的敘事能力以及他藉助這種敘事能力所表達的現實關懷情緒,是莫言小說藝術魅力的重要支撐。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翟瑞青教授作了題為《莫言小說中的風景描寫》的發言,通過對莫言所有作品的細緻閱讀分析,她發現與其他作家相比,莫言對風景的描寫呈現出不一樣的景觀和情懷,他是能把風景、心景、聲景有機結合起來的最著名作家。在他筆下不僅有原始野性的自然風景,慘敗絕望的民生風景,還有神秘靈動的幻化風景,但這些風景都不是外在於創作主體而單獨存在的客觀風景,而是蘊含了創作主體二十年的故鄉和童年經驗,呈現出的一種獨特景觀。
雲南民族大學文學院教授李騫作了題為《<豐乳肥臀>「批判」事件概略》發言,介紹了《豐乳肥臀》在獲得「大家文學獎」之後所遭遇的批評和批判經過。李騫教授認為,這些批判文章釆用無線上綱的方式,對一部在敘事藝術、主題內蘊都有所突破的新歷史主義小說進行了主觀武斷的批判,既誤導了讀者理解小說的途徑,對莫言的人生也有較大的影響。現在回過頭去客觀梳理這一「批判事件」,對淨化中國當代文壇的批判空氣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日本中央大學兼任講師齋藤晴彥作了題為《小說裡的潛意識:以莫言<白狗鞦韆架>為例》的發言用榮格的心理分析學的性格類別論來分析莫言「高密東北鄉系列的第一作」《白狗鞦韆架》中的人物如第一人稱敘事主人公「我」、暖和啞巴丈夫的性格特點,認為暖是一個非常重視直覺的人,又是一個非常理性的人;作品中最後一個場景中「什麼也別說」的要求,暖(潛意識、感情)剝奪了「我」(意識、思考)的語言。剝奪語言在某種意義上,代表著作為知識分子的主人公的死。這也展示作家莫言本人的自我實現的過程。而暖的丈夫和孩子都是啞巴。沒有語言(logos),也即意味著非理性。從這樣的角度去思考,啞巴丈夫和他的孩子們就是與思考機能相對立而壓制到潛意識裡的感情的象徵。齋藤先生認為白狗就是直覺和感覺的世界(非合理機能)的象徵,也可以把它看作肉體的、身體的、自然的,通過細緻的文本分析,齋藤先生得出結論:白狗象徵著價值的顛覆,充當起劇情反轉者(trickster)的角色,是丑角,而且更深一層來說,白狗就是潛在作家莫言潛意識裡面的丑角,不止來自於作家莫言個人的潛意識,還來自於漢民族文化裡的潛意識。《白狗鞦韆架》講述的就是莫言的意識和潛意識之間的進退兩難與自我實現的故事。
第四組有三位專家分別就莫言與張愛玲比較研究、山東作家房偉及王安憶父親的王嘯平研究發言。
曲阜師範大學文學院張瑞英教授作了題為《「地母」與「蹦蹦戲花旦」——莫言與張愛玲之女性觀比較研究》的發言,她通過分析莫言和張愛玲的言論指出,莫言對男女兩性的核心觀念是:男人打江山,女人對江山收拾縫補,家國就是靠女人縫補得以延續的,男人滿懷英雄夢想,女性飽含地母情懷。張愛玲崇拜奧涅爾《大神勃朗》一劇中的地母娘娘,欣賞北方蹦蹦戲裡有著頑強生命力的蹦蹦戲花旦。莫言與張愛玲筆下的女性形象主要是這兩類:「地母」與「蹦蹦戲花旦」,她們能以其生命之愛對後代包容、擔待,也可以屈就,可以乾嚎,可以忍辱,一旦打定主意,就會堅毅地生存下去。「地母」與「蹦蹦戲花旦」作為女性的一體兩面,共同闡釋著女性在人類生存和延續中的作用和地位。莫言《豐乳肥臀》中的「上官魯氏」、張愛玲《連環套》中的霓喜,分別呈現了女性「地母」情懷與「蹦蹦戲花旦」的生存韌性。
山東師範大學日語系李光貞教授在題為《房偉的歷史小說與日本》的發言中講到:房偉是近年來中國現代文壇頗為引人注目青年作家,其小說入選多個年度選本,入選2016年中國小說排行榜,2018年收穫文學排行榜。他從未到過日本,其文學創作卻受日本文學影響很大。房偉最新的小說集《獵舌師》,由多部短篇小說組成,其中對日本侵華戰爭時期的描寫,不同於以往那種抗戰小說的宏大敘事,而是將著墨重點放在日本青年士兵、普通的抗戰廚師等小人物身上,場面真實,藝術性高。房偉的作品在時空表達上較為寬泛。
神戶市外國語大學松村志乃客員研究員作了題為《文藝之家中的王嘯平——從王安憶和茹志鵑的角度出發》的發言,呼籲學界關注王安憶的父親、茹志鵑的丈夫王嘯平的文學成績。松村志乃認為,因為王嘯平曾被錯劃為「右派」,其名不彰。可是,茹志鵑的《百合花》(1958)和《一首古老之歌》(1980)瀰漫著對親愛的老同志王嘯平的感情。王安憶則自《叔叔的故事》(1990)以來,不斷講述著對父母這一代人愛恨交織的情。松村志乃的發言探討了王安憶、茹志鵑以及王嘯平三個人創作之間的互文關係,從而思考了王嘯平文學在當代文學中的意義。
張瑞英教授發言
賀立華教授發言
翟瑞青教授發言
崔春(亞斯明)副教授發言
與會中方學者葉祝弟、朱軍、俞敏華、崔春、王美春、李曉燕、馬芳芳、趙靜、任紅紅、田宏宇、李濛濛等均作了發言,介紹了個人的學術旨趣、研究專長和所提交論文的主要內容和核心觀點。
日本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和光大學副校長加藤三由紀教授向大會提交了題為《韓少功<山南水北>——我們將在這個世界裡缺席》的論文,論文提出:《山南水北》四分之一的文章都和回不去的往事和逝者有關。關於消失的思索顯然是貫穿整個作品的一個基本旋律。《山南水北》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來回穿梭,含有歷史文化意義的山水和藏有個人記憶的風景、虛構和非虛構的並存,構成了一道多層次時空融合的場景。作家把鄉村將要消失的生命嵌在作品的風景裡,隨之獲得的是感激和感悟,感激為他人消失的生命,感悟自然給出的生命應答,就這樣默默地接受著生命的消失。韓少功這種對生命的凝視和生態意識與梭羅和佩索阿的作品遙相呼應。
總體來看,與會代表提交的論文和發言都能緊密結合莫言的作品細讀深挖,進行既有深度的理論探索、又有思維縝密的鑑賞分析,立論立足於文本,結論高於文本,能有所發明、有所創見,既將莫言及其作品作為個案作家和個案作品進行個性化研究解讀,又能在其典型性的代表作中發現當代文學乃至整個中國文學、世界文學的普遍性規律。學者們的論述所及,既有嚴肅的學術上的崇高之感,又不乏其各各不同的人生體悟和妙文妙語。
2019年4月6日晚,與會中日學者、日本中國當代文學翻譯界、出版界人士共約50人在駒澤大學種月館一層駒膳室舉行懇談會,與會代表互贈禮物,進行深度交流,達成合作譯介中國文學作品到日本、聯合創辦編輯學術刊物、校級交流合作(學生互換、教師互訪)、接受日方大學圖書捐贈(100箱)等豐碩成果。
以張志忠教授為首席專家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世界性與本土性交匯:莫言文學道路與中國文學的變革研究」項目組此次組織的中國大陸莫言研究學者赴日本學術交流活動,完成了預定的學術交流目標,取得了豐碩的交流成果,項目組計劃將於年內組織項目組成員和有關莫言研究學者赴韓國進行學術交流活動。
張志忠教授、加藤三由記教授、王美春博士
張麗軍教授發言
叢新強教授
訪問學者馮雷博士
與會專家合影
與會專家合影
與會專家合影
感謝山東師範大學李光貞教授、陝西師範大學王西強副教授提供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