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戰臨時烹飪方法:
一般來講,二戰時期的德軍地面部隊是靠俗稱為「燉菜大炮」的野戰炊事車來獲得熱食供應的。但有時會存在野戰廚房跟不上部隊速度或者熱食送不上前線的情況,這時候就需要前線官兵自行解決夥食問題了。
二戰期間的德軍曾編纂過有關於野戰臨時烹飪方法的軍用手冊,指導前線官兵如何在沒有野戰廚房的情況下自行解決夥食問題。出於節省燃料的考慮,手冊並不鼓勵官兵單獨進行烹飪,最好以5人一組進行烹飪,如果有合適的炊具的話,則最多可允許10—20人同時就餐。
在使用M31野戰炊具進行烹飪的時候,需要把蓋子蓋上,以防食物受到灰塵和下方燃料產生菸灰的汙染。在這種情況下,蓋子蓋得不宜過緊,因為炊具罐體受熱後會發生膨脹,可能會導致蓋子難以打開。如果將炊具的蓋子用於其他烹飪用途(如煎炒),可以用木頭或金屬製品充當臨時的口蓋。
在野戰環境下,野戰炊具也可以充當量具。罐體容積約為1.71升,蓋子容積約為0.54升。某些罐體側面帶有0.5升的測量標記,但在二戰期間生產的大多數該型野戰炊具都並無測量標記。
一個野戰炊具在裝滿後能容納的食材重量大致如下:穀物或豆類425克,大米500克,糖425克。野戰炊具中所附帶的勺子容量大約為15毫升,大約可以盛下麵粉15克,融化的油脂/牛奶/糖20克,鹽25克。
M31野戰炊具,蓋子和罐體可以分離,平時用固定帶固定在士兵的腰帶或乾糧袋上攜行,存在若干變種和仿製品,在很多國家都有生產。國內通常認為這是德軍的制式飯盒,但其實它的功用要遠遠超出飯盒的範疇。
常見的一種德軍制式餐具,可以旋轉摺疊,一頭是勺子,另一頭則為叉子。
按照食材不同,每個野戰炊具中烹調的食物可供1—2人進餐。例如在烹調燉菜時就需要兩個M31野戰炊具,含有肉類的燉菜在其中之一中燉煮,而含有澱粉的食物(如土豆、大米或通心粉)則在另一隻野戰炊具中煮熟,這樣的一份食物足夠兩人食用。
在使用野戰炊具烹飪的時候,需要先行在地上挖出一條溝,或者使用石頭、磚塊等物在地面之上搭建爐灶,以防火被風吹滅。如果吃飯的人數較多,則在地面挖坑生火,用兩條角鐵搭在火坑上面,支撐著鍋或者烤盤進行烹飪。
使用臨時搭建的爐灶配合M31野戰炊具進行烹飪,固定架是使用鐵絲彎成的。野戰炊具把手中間的凸起可以很方便的掛在橫梁之上,如果提起橫梁,就可以一次提起多個野戰炊具。
一套M15制式炊具(Kochgerät 15),可以一次做出足夠15人食用的飯菜。其中包括3個可以套在一起的鍋,容量分別為9升、10.5升和12升。還有鍋蓋和用來把鍋吊在火上進行烹飪的鏈條與鉤子。一些其他裝備也包括在其中,例如容量為20毫升的勺子。
左:在地面挖坑形成的爐灶;右:用石頭壘砌的爐灶。
左:用於烹飪少量食物的鐵鍋;右:臨時用來充當炊具的金屬盆。
用於一次烹飪大量食物的烤盤。
德國陸軍燉菜(Gulasch),1942年時的菜譜
該種燉菜使用德軍常用的牛肉或豬肉製作,可以將兩者混合使用。也可以使用羊肉、小牛肉和野味等其他肉類,但按照德軍手冊規定,就地獲取的動物製品需要經過獸醫醫官檢驗之後方可使用。除了基於鮮肉的菜譜之外,還有一種基於罐頭肉類制訂的菜譜。如下菜譜中所顯示的分量為烹飪一份燉菜(足夠兩人食用)所需,部隊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配料
種類
分量
牛肉、豬肉,或者兩者各佔50%
125克
洋蔥
30克
麵粉
15克
油(菜油、豬油等)
30毫升
鹽
適量
胡椒
適量
辣椒粉
適量
做法:
1.將肉類洗淨,切去多餘脂肪。
2.將肉類切成約2.5釐米的丁。
3.使用胡椒和鹽對肉類進行調味。
4.洋蔥切成小塊。
5.把油放在野戰炊具的蓋子上進行加熱。
6.將肉放入熱油之中直至變為棕色,在此期間應時不時加入一些水,以防燒焦。
7.與此同時,將其餘的油放入野戰炊具罐體內加熱,之後加入洋蔥煎至金黃。
8.將加熱過的肉和肉汁倒入罐體。
9.加水直至浸過肉類。
10.開始燉煮,直至肉類變軟(德軍建議豬肉需要1.5—2小時,牛肉需要2.5—3小時),如有需要隨時加水。
11.用少量水將麵粉調製成芡汁。
12.在肉將熟之時倒入芡汁並攪拌。
13.繼續加熱,直至形成濃湯。
14.按口味再加入適量鹽和胡椒。
15.與煮熟的土豆或通心粉一起食用。
以罐頭肉類為主料的燉菜做法則如下:
配料
罐頭肉類
125—175克
洋蔥
30克
麵粉
15克
油(菜油、豬油等)
15毫升
水或肉湯
425毫升
鹽
適量
胡椒
適量
辣椒粉
適量
做法:
1.洋蔥切成小塊。
2.將油放在野戰炊具罐體內加熱。
3.將洋蔥和麵粉一起放入罐體,加熱至略呈棕色。
4.加入水或肉湯並充分攪拌,加熱至沸騰,不斷攪拌直至變為濃湯。
5.加入罐頭肉類,再加熱至肉類熱透。
6.用鹽、胡椒和辣椒調味
7. 與煮熟的土豆或通心粉一起食用。
長徵路漫漫:一個古羅馬士兵的行軍日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