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說說國產105mm線膛高膛壓坦克炮

2021-03-01 輕武講堂

79式中型坦克就是用全套「三七」工程技術升級後的69坦克,其短身管105mm線膛高膛壓坦克炮尚未實現國產化,熱護套仍為猶太風格的抱箍固定石棉熱護套。

80式是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國產二代主戰坦克,注意105mm坦克炮已經更換國產鋁製空氣夾層熱護套抽菸裝置前的熱護套有兩節。

59D中型坦克上的長身管105mm坦克炮,抽菸裝置前的熱護套增加到3節。

因為性能更好的準三代主戰坦克ZTZ96定型,採用長身管105mm坦克炮的88A的生產只維持了大約一年即告停產。

63A水陸坦克和國產兩棲突擊車都裝備了長身管的105mm高膛壓低後坐力坦克炮,其中後者使用的是第二代改進型號,炮膛抽菸裝置改為與火炮同軸結構。

再利用100mm高膛壓低後坐力反坦克炮身管毛坯擴大內徑,加工出105mm線膛結構而成的105mm 高膛壓低後坐力反坦克炮,這是國內唯一一種105mm高膛壓反坦克炮,其炮身及炮尾外部輪廓與原100滑完全相同,主要用於PLT02改進的出口版105mm輪式突擊炮。

以下內容純屬忽悠,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中國在70年代中期真正認識到高膛壓火炮技術對新一代主戰坦克的重要性,並開始了獨立研製高膛壓坦克炮(反坦克炮)技術的探索之路。但是限於當時國內綜合技術水平的落後,國產第一代高膛壓坦克炮——120mm滑膛高膛壓坦克炮的研製在70年代末最終以失敗告終。與此同時,預想中的裝備120滑的國產前二代坦克研製也走進死胡同。為了能在80年代中期儘早裝備國產化的高膛炮,縮短國外先進坦克炮水平日益擴大的差距,中國在80年代初與西方國家正式開始了引進105mm線膛坦克炮及彈藥全套生產技術的談判。並準備在105線坦克炮實現國產化後裝備國產二代主戰坦克,從而為自行研製125mm高膛壓滑膛坦克炮及三代主戰坦克贏得足夠時間。

中國經過數年的探索,對高膛壓火炮技術已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在進口105mm線膛坦克炮來華演示期間,和中國方面利用120滑坦克炮技術改進的100滑高膛壓反坦克炮樣炮進行了對比穿甲試驗。試驗結果證明,國產100滑反坦克炮鎢合金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穿甲性能與西方準備賣給我們的105線穿甲彈性能相當。100滑鈾合金穿甲彈則有明顯性能優勢。這一試驗證明了中國在高膛壓坦克炮研製領域並非白開水,大大提升了中國談判人員的底氣,最終促使105線坦克炮技術以比較優惠的價格順利引進。105mm高膛壓坦克炮級相關技術的引進合同在國內被稱為「三七」工程,共分兩期進行。第一期引進項目包括:105mm線膛高膛壓坦克炮和全套彈藥(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榴彈、碎甲彈)、戰鬥室滅火抑爆系統、8000型電臺和VIC-1車內通話器。第二期引進項目包括:擾動式簡易火控系統、身管熱護套、夜視觀瞄設備等。

「三七」工程引進完成後,中國很快就利用簡化設計後的二代主戰坦克底盤和進口105線坦克炮設計出80式主戰坦克樣車。在這一樣車上試驗了二代主戰坦克的各種相關技術,80式坦克也成為所有國產二代主戰坦克的基型樣車。另一方面,中國還利用「三七」工程相關技術大刀闊斧地改進性能不甚滿意的69式中型坦克,並於80年代中期正式定型為79式中型坦克。79式坦克是共軍裝備的第一種性能達到或接近國際二代主戰坦克水平的坦克裝備,大大提高了中國坦克進攻威力。79坦克研製過程中,中國也逐步實現了「三七」工程引進技術的國產化進程,為研製真正的國產二代主戰坦克打下良好基礎。105線坦克炮除了改進69式中型坦克外,還被用於升級更老的59式中型坦克,同為80年代中期定型裝備的59B 中型坦克也採用了105線高膛壓坦克炮替代老式100線低膛壓炮。但是出於接口和成本的考慮,並未升級簡易火控系統,而是仍然使用原始的白光特沙直瞄鏡,因此59B中型坦克在共軍裝備數量很少。

在80式主戰坦克的基礎上,中國於1988年研製成功88式主戰坦克(也稱80-1式),使國產二代主戰坦克技術基本成熟,火炮方面,最重大的改進是淘汰笨重且性能落後的進口石棉瓦熱護套,改用中國自行研製的鋁合金空氣夾層熱護套,發射實用化以後的國產105mm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可以在大於2000的距離上擊穿300mm厚均質裝甲。到88式定型為止,國產二代主戰坦克各方面技術已基本成熟,但是限於國產聞像式火控系統剛剛開始研製,坦克行進間作戰能力仍然較差,所以88式坦克仍然沒有投入批量生產。90年代中期,採用國產新型下反聞像火控系統的88B主戰坦克最終設計定型,隨後立即轉入批量生產裝備部隊,中國二代主戰坦克的研製經過幾十年逡巡至此宣告成功。在二代坦克研製的同時,中國還利用自己多年積累大高膛壓火炮設計生產技術不斷提升105線坦克炮的性能水平,並於90年代前期研製成功了新型加長身管的105mm線膛坦克炮和第二代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使105線坦克炮的初速提高50m/s,2000m距離垂直穿甲深度達到500mm,性能達到90年代初國際先進水平。改用加長105線坦克炮和新型穿甲彈的二代主戰坦克很快定型,被稱為88A主戰坦克。除了改進二代主戰坦克外,中國還對手中數量最為龐大的老裝備,59式中型坦克展開全面升級改造。採用長身管105線坦克炮、FY-2爆炸反應裝甲、第二代光點投射火控系統、一代微光夜視儀、戰鬥室滅火抑爆系統和國產167系列電臺的59D中型坦克於90年代初研製成功,由此形成的一系列升級改造套件被大批量改進提升部隊現有的59式中型坦克。

但是由於國產125滑坦克炮及125二期脫殼彈經過多年攻關同一時期也趨於成熟,威力完全凌駕於所有105mm坦克炮之上。二代主戰坦克在換裝擁有新型複合裝甲和125mm坦克炮的焊接炮塔後,搖身一變稱為具有準三代水平的96式主戰坦克(88C)。就這樣,88B主戰坦克開足馬力生產僅數年之後(88A坦克改進的重要性在96坦克出現後大大降低,僅少量生產裝備於蘭州軍區某坦克部隊)便讓位於96式主戰坦克。中國裝甲矛頭105mm線膛坦克炮唱主角的時代至此結束,邁入使用125mm滑坦克炮的前三代主戰坦克時期。

參考數據:米帝三代105mm穿甲彈技術水平,中國105二期彈性能大約與M833相當,最新的105三期彈彈芯長徑比超過25: 1

型號初速m/s彈體材料彈體 直徑mm彈丸長mm彈體長mm彈體長徑比均質裝甲2000m垂直穿深mm定型時間M7351500~1600鎢合金或貧鈾合金31.684843059.63401978年M7441524貧鈾合金25475350143501979年M8331510同上2455142017.54301992年M900/M900A11500同上


約30500~60090年代末

相關焦點

  • 99A坦克125滑膛炮威力無比,15式輕坦為何不用,裝備了105線膛炮
    中國的15式輕型主戰坦克,是我國最新型的輕型坦克,也是世界最先進的輕型坦克。15式的定位是擁有主戰坦克的作戰能力,同時還有輕型坦克的噸位,整體靈活輕便,機動性能高,適合水網稻田地帶和高原作戰。15式輕型主戰坦克配備一門加長型的105毫米線膛炮。很多人疑問,滑膛炮不應該是坦克的主流嗎?為何我國的15式形象坦克不採用威力更大的滑膛炮呢?
  • 卻裝105線膛炮?
    很多人疑問,滑膛炮不應該是坦克的主流嗎?為何我國的15式形象坦克不採用威力更大的滑膛炮呢?首先要說說現代滑膛坦克炮和線膛坦克炮的區別。滑膛炮出現得非常早,其炮管內壁沒有膛線。人們早期發明火炮的時候,由於技術落後,炮彈和炮膛之間並不能達到密閉性,火藥燃氣非常容易從這些縫隙中外洩,從而降低射程和殺傷力。
  • 我國15式輕坦為啥只用105mm「小炮」?
    由於國產坦克炮的相關數據未知,只有「94式105坦克炮比俄式125毫米坦克炮高出10%」的信息。如果以俄制2A46 型125 mm炮為基準,其膛壓為510MPa,那麼94式就是約560MPa。 所以裝備了L7炮的59坦克,進行平射時,往往會後退一到兩個履帶板的距離。
  • 滑膛炮與線膛炮有哪些區別?
    ,炮管內有膛線的就是線膛炮,沒有膛線的就是滑膛炮。滑膛炮就是炮管內沒有膛線,一般這種炮的口徑不會很大,但是他可以發射炮射式飛彈且造價低。線膛炮是在炮管內刻有不同數目的膛線,能有效保證彈丸的穩定性,提高射程.現代大多數炮都是線膛炮. 滑膛炮與線膛炮的主要區別在於膛線,而膛線的主要作用在於付予彈頭旋轉的能力,使得彈頭在出膛之後, 由於向心力的作用,仍能保持既定的方向,以提高命中率。
  • 【講堂522期】採用液氣懸掛系統的74式坦克,配備105mm主炮,卻只能當本土防禦坦克
    文|老白522 配備105mm主炮的 74式坦克在日本研發出戰後第一款國產坦克之後
  • 【軍理知識】89式120mm自行反坦克炮
    作為解放軍裝備的第1款履帶式120mm自行反坦克炮,89式自行反坦克炮從1967年開始研發。從1950年代晚些時候中國與蘇聯出現政治摩擦,至1960年代逐步發展成東北、新疆方向的邊界武裝摩擦,至1969年3月中速珍寶島戰爭爆發,蘇軍已經做好對中國進行「一場外科手術式核打擊」。
  • 為何現在的坦克都採用滑膛炮而不是精準度高,射程遠的線膛炮?
    > 與線膛炮相比,滑膛炮的主要優點是:火炮身管內沒有膛線,可以發射大長徑比的動能彈,對裝甲的穿透能力較強;滑膛炮膛壓較高,彈丸在炮管內加速度快,無膛線阻力,彈丸初速也高;與線膛炮相比,當彈丸初速相當時,滑膛炮身管可以設計得更短一些,而短炮管更容易實現平衡穩定,可提高行進間的射擊精度;滑膛炮炮彈無滑動彈帶,減輕了炮彈質量;滑膛炮膛內阻力小,不存在膛內燒蝕等問題,火炮身管使用壽命長,
  • 15式輕型坦克,裝備DTC02-105穿甲彈,2000米外可擊穿印度T-72M1
    同時,這款穿甲彈也可以用在88A,59D等裝備94式105mm坦克炮的老坦克上,讓這些老坦克在面對二代坦克乃至早期三代坦克時仍有一戰之力。  解放軍的105mm線膛炮衍生自英國L7線膛炮,解放軍在使用過程中對其進行了深度改進,各方面性能均有很大提高,以94式105mm線膛坦克炮為例,其倍徑高達62倍口徑,身管長達6.3米,在發射長杆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破甲彈和碎甲彈的千米立靶精度,分別能達到0.2×0.2米、0.23×0.23米和0.3×0.3米,精度非常高。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好的105mm線膛坦克炮。
  • 100mm滑膛炮能擊穿二代坦克,炮射飛彈能擊穿三代坦克
    02式突擊炮,採用6×6輪式底盤,裝備有1門100mm滑膛炮,是由86式100mm滑膛反坦克炮改進而來,裝有炮口制退器,以及抽菸裝置,擁有較高的首發命中率。這門100mm滑膛炮,採用了電渣重熔、身管自緊等技術,最大膛壓有450兆帕,初速1610米/秒,發射鎢合金、鈾合金脫殼穿甲彈時,直射距離大於1800米,能有效穿透450-500mm均質裝甲鋼板。
  • 北約105偷炮小分隊
    坦克世界中有一類車輛,它們扛著同一門炮,用著同一種戰術,高穿深高精度的L7及其改型是它們的對敵神器,機動強裝甲弱讓它們更多時候是打一炮就跑
  • 中國反坦克炮發展史:成為世界主戰坦克的「剋星」
    ,又能打擊主戰坦克和各種戰場目標的新型多用途武器系統,代表著反坦克武器裝備的發展方向。我軍的輪式自行反坦克炮是從87式100毫米6×6輪式自行反坦克炮起步的,該炮在WZ551底盤上面安裝一門86式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及裝甲炮塔,填補了我軍此類裝備的空白。但是,87式也存在著威力不足的弱點,沒有大批量生產裝備。近年來,我軍研製裝備了多種輪式自行反坦克炮,分別採用105毫米和120毫米反坦克炮,以及6×6或8×8輪式底盤。
  • 東瀛武士的秘密:簡析日本坦克【1】
    這雖然較適合國情,但是坦克的裝甲防護性能卻受到一定的削弱。對此弱點,7 4式坦克用良好的防彈外形相應地予以彌補。在控制外形尺寸方面,以降低車高為主。61 式坦克車高2.4 9m ; 74 式坦克的車高僅2.25 m,藉助液氣懸掛裝置還可降低200mm,是世界上有旋轉炮塔的同代坦克中最低矮的。90式坦克的車高為2.34 m,而德國豹2為2.4 6m ,美國M1為2.3 8m,M1A1 為2.44m。
  • 三菱重工74式主戰坦克,日本特色的國產兵器,外形低矮可以防揍
    這款坦克是日本三菱重工在上個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為日本陸上自衛隊研製生產的中型主戰坦克。這款坦克前前後後生產了873輛,至今依然是日本陸上自衛隊的現役裝備。本文的圖片為航空新視野原創攝影,文字部分引用網絡公開資料。對於這樣一款特色的國產陸上裝備,雖然已經落後,但是從中還是能看到當年日本設計時的思路。
  • 大部分中國坦克為何出生即落後?
    ▲79式坦克隨著上世紀80年代中國從西方引進了著名的英制L7型105mm線膛炮後,59的魔改之路迎來了新天地。在獲得這門代表西方最高水平的高膛壓坦克炮後,中國立即給性能不佳的69式坦克換裝,換裝105mm主炮的69-III型就是79式坦克,其標誌性特徵就是炮身帶有濃厚英國風格的石棉熱護套。
  • T62主戰坦克前傳:1950年代左右為難的蘇聯坦克發展之路
    他的中型坦克裝備著D-10 100mm線膛坦克炮,反坦克單位也裝備著牽引式或自行式100mm炮。但是,這些武器對北約坦克越來越厚的裝甲到底有多少效果越來越值得懷疑。D-10 坦克炮並不能確保擊穿諸如美國陸軍M48A2這類坦克的前裝甲,而面對更新型的北約坦克,比如美國陸軍的M60和英國的酋長,就更不足以勝任。
  • 有圖為證:海灣戰爭美軍使用了105mm主炮的M1主戰坦克
    這名坦克兵手裡抱著的是105mm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是該部隊裝備的M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所用的彈藥。最初的M1坦克配備是就是105mm主炮,M1A1才升級到120mm主炮,通過炮管上的抽菸裝置可以將兩者區分開來。
  • 99A坦克主炮威力無比,能打穿1米厚的裝甲,為何壽命只有3秒鐘?
    一款坦克先不先進,厲不厲害,主要取決於它所使用的坦克炮。所以,主炮也成為了坦克上最吸引外界注意的裝備,很多人對各式坦克的主炮都有一定的了解。而高膛壓的火炮壽命比較短,例如國產的59-1式130毫米加農炮,膛壓為300兆帕左右,全裝藥的炮管壽命大概800發。《陸戰之王》中96A坦克的壽命計算也存在誤差。96A主戰坦克的主炮為125毫米滑膛炮,發射穿甲彈時有500發的使用壽命,炮口初速最高1600米/秒,以其極限初速為考量,則炮彈在其身管內的平均速度為900米/秒。
  • 蘇聯上萬輛坦克大兵壓境,中國當年如何打贏「反坦克大會戰」?
    不過《坦克世界》中的C系頂級中坦、採用122mm主炮的121並不是69式坦克,現實中的69坦克從來沒有裝122mm主炮的型號。69式在《坦克世界》中真正的對應型號應該是採用炮身抽氣裝置100mm主炮的WZ-120,遊戲中這門主炮的編號是60-100T型100mm線膛炮,而實際情況應該是滑膛炮。
  • 【周末長文】飛馳的輪式坦克:國產ZTL11輪式裝甲突擊車詳解
    1980年代後,以德國萊茵金屬Rh-105-11超低後坐力高膛壓火炮和英國L7低後坐力線膛炮研製成功為標誌,更多輪式裝甲車輛得以安裝威力更大的坦克炮,擁有了與中型坦克捨命一搏的能力。除了AMX-10RC繼續使用低膛壓火炮外,其他裝甲車輛普遍裝備了105、120毫米高膛壓低後坐力火炮,採用6×6、8×8、10×10重型輪式裝甲底盤,具有較好的機動性和防護性。
  • 國產「風暴」坦克不懼英法意,VT坦克都是他兒孫輩
    追溯歷史,該系列主戰坦克與整個中國外貿坦克研製歷程緊密相連,不可分割。其初始車型正是作為國產外貿坦克先驅者的85系列主戰坦克,而該系列的初樣車有著國產坦克中唯一的響亮中文名字——「風暴」。「風暴」工程不僅催生出一個外銷數量龐大的外貿主戰坦克家族,也最終為其後三十年中國三代坦克研製奠定了堅實基礎,標誌著中國坦克設計開始完全擺脫蘇聯影響,逐步形成自己的鮮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