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朋友和師生口中,他的稱呼很簡單——「讓」。
他生於法國,長眠於中國。他屬於兩座城市,一座是巴黎,另一座是中國的西安。
在巴黎的讓·德·米裡拜爾,有著不一般的身世和經歷。他出身於貴族之家,祖父是法國軍隊的締造者之一,父親是法國空軍的飛行員,他的表姐曾任戴高樂將軍的機要秘書。
讓的前半生經歷頗為坎坷。1940年4月,讓在勒哈弗爾軍營入伍,後在豐特奈勒孔特軍官學校就讀。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作為士兵,讓一度被俘又獲釋。
二戰結束後,他選擇遊歷世界,前往不同國家,學習當地語言,並了解不同民族的信仰和生活狀況。讓剛到中國時曾告訴中國朋友,他在中學時期就有一個夢想——走遍全球,而最嚮往的國家就是神秘而偉大的中國。為此,他1969年來到香港,等待著能夠踏上中國內地的時機。
1976年7月,作為來華工作的法國歷史學者,57歲的讓終於實現了兒時的夢想。他本可以在北京或上海兩座大城市工作,卻選擇了條件比較艱苦、地處西北的西安,在西安外國語學院(現更名為西安外國語大學)教起了法語。
在這裡,他有一間不到60平方米的房子,室內非常簡樸,書架上擺滿了書籍。時鐘滴答滴答響著,旁邊是讓的照片,臉上帶著笑容。
上世紀70年代,讓在西安外國語學院。(照片提供 陸棟)
在這裡,他度過了自己的後半生。
在西安外國語大學教書第二年,讓就提出不再領取中國政府發給的工資,只領取法國政府發給他的工資。他每年回法國一兩次,每次都惦記著給學校捎點東西回來。學校第一批錄音機、電視機都是他從法國帶來的。他還經常為法語系添置圖書資料。
「在大家還看樣板戲的年代,他就把原版外語片帶給我們。」原西安外國語學院副院長沈友泰說。
中國的一切,似乎都對讓有著無窮的吸引力。他寫過一篇讚美中國人民的詩稿:「30年中我發現了中國人所具有的非凡才能,這是我一生之大幸。他們雙手靈巧,思想獨特,心靈中蘊藏著珍寶。」
工作之餘,讓經常跑到陝西師範大學查閱歷史資料,從中國的老子、孔子以及中國人從歷史到現在的生活方式、情感等,進行了多方位的學習研究。隨後,他歷時6年,完成了《明代地方官吏及文官制度——關於陝西和西安府的研究》專著,在法國出版後引起學界轟動。
讓對中醫有著濃厚的興趣。在西安他結交了許多醫生朋友,從他們那裡得到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和信息,然後以西方人的眼光,將中國傳統醫學寫成了《簡明中醫學》《中國古代傳染病》兩部著作。許多人通過他的書,增進了對中國文化的了解,被吸引來到中國參觀訪問和學習。
讓經常說:「中國人熱愛和平,我很驕傲,我是中國人!」
他在西安的家裡,總是有很多朋友。這些人中,有學校的師生,也有普通市民。去他家的中國常客很多,許多人都有他家鑰匙,單元樓對面的賓館前臺也有一把。要是他不在家,就囑咐大家自己開門進屋。連他在巴黎的住處,也常是中國朋友旅法的第一落腳點。
多年來,讓先後介紹40多名師生出國學習,並資助了西安不少醫生去法國留學。他把自己在巴黎的公寓免費提供給師生居住,還說服法國政府官員,給留學的醫生們提供獎學金。
同時,他家也是「法國遊客接待中心」。在中國的幾十年裡,讓無數次接待法國遊客,充當義務講解員和有關中國歷史文化講座的組織者。秦兵馬俑、大雁塔、法門寺、興教寺、党家村等旅遊景觀,他一年要跑十幾次。
1999年, 時任法國駐華大使毛磊專程來西安祝賀讓八十歲生日, 並將親筆題詞「友誼」贈送給他。 (耿強 攝)
為表彰讓在法中文化交流中做出的貢獻,1994年,法國駐華大使弗朗索瓦·普萊森代表法國總統將一枚拿破崙勳章授予讓。讓將它轉贈給了西安外國語大學永久收藏。他說:「將這枚勳章永遠保存在中國,讓法中文化交流永遠流傳。」
人們叫他「樂善好施的洋教授」。讓擁有一個「米睿哲中國愛心教育助學金」,用來資助山區的小學生。米睿哲,正是他的中文名字。
他對需要幫助的人慷慨解囊,對自己卻很「吝嗇」。他的漢語教師陸棟說,讓經常吃一兩天前的剩飯剩菜,穿著也極簡單。
退休後,讓一直居住在西安外國語大學,學校給他安排了房子,並安排專人、學生志願者以及與他熟識的老師來照顧他的生活起居。但多年來,讓一直堅持自己幹很多事情,不願意麻煩別人,直到臨終前依然對志願者們的幫助心懷歉意。
在行動不便之前的幾年裡,讓每個星期都要換一些零錢,遇到需要幫助的人慷慨解囊。他家裡陳列的各種中國民間工藝品,都是學生和朋友們送的禮物,也是被他視為最為珍貴的財富。
2015年,讓安詳地去世。按照遺願,讓的遺體捐獻給了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法國駐華大使館副領事費德這樣評價:「讓是一個有信仰的人,他紮根於西安,不僅捐獻遺體,更是把精神留在了中國。」
在他去世後,西安外國語大學雁塔校區為他立下一塊用黑色大理石砌成的紀念碑,碑的正中鐫刻著「耕耘友誼」四個大字,右上方鑲嵌著讓的頭像。
他的一生,沒有什麼驚天動地、轟轟烈烈的事跡,但他給這個世界留下的,是滿滿的溫暖回憶……
本文作者:《環球人物》記者 張憶耕
原創稿件,轉載務經授權,否則維權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