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法國貴族後代,卻在中國做了40年「洋教授」,為自己是中國人而驕傲……

2021-02-11 環球人物


在中國朋友和師生口中,他的稱呼很簡單——「讓」。

他生於法國,長眠於中國。他屬於兩座城市,一座是巴黎,另一座是中國的西安。 

在巴黎的讓·德·米裡拜爾,有著不一般的身世和經歷。他出身於貴族之家,祖父是法國軍隊的締造者之一,父親是法國空軍的飛行員,他的表姐曾任戴高樂將軍的機要秘書。 

讓的前半生經歷頗為坎坷。1940年4月,讓在勒哈弗爾軍營入伍,後在豐特奈勒孔特軍官學校就讀。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作為士兵,讓一度被俘又獲釋。

二戰結束後,他選擇遊歷世界,前往不同國家,學習當地語言,並了解不同民族的信仰和生活狀況。讓剛到中國時曾告訴中國朋友,他在中學時期就有一個夢想——走遍全球,而最嚮往的國家就是神秘而偉大的中國。為此,他1969年來到香港,等待著能夠踏上中國內地的時機。 

1976年7月,作為來華工作的法國歷史學者,57歲的讓終於實現了兒時的夢想。他本可以在北京或上海兩座大城市工作,卻選擇了條件比較艱苦、地處西北的西安,在西安外國語學院(現更名為西安外國語大學)教起了法語。

在這裡,他有一間不到60平方米的房子,室內非常簡樸,書架上擺滿了書籍。時鐘滴答滴答響著,旁邊是讓的照片,臉上帶著笑容。


上世紀70年代,讓在西安外國語學院。(照片提供 陸棟)


在這裡,他度過了自己的後半生。

在西安外國語大學教書第二年,讓就提出不再領取中國政府發給的工資,只領取法國政府發給他的工資。他每年回法國一兩次,每次都惦記著給學校捎點東西回來。學校第一批錄音機、電視機都是他從法國帶來的。他還經常為法語系添置圖書資料。

「在大家還看樣板戲的年代,他就把原版外語片帶給我們。」原西安外國語學院副院長沈友泰說。


中國的一切,似乎都對讓有著無窮的吸引力。他寫過一篇讚美中國人民的詩稿:「30年中我發現了中國人所具有的非凡才能,這是我一生之大幸。他們雙手靈巧,思想獨特,心靈中蘊藏著珍寶。」

工作之餘,讓經常跑到陝西師範大學查閱歷史資料,從中國的老子、孔子以及中國人從歷史到現在的生活方式、情感等,進行了多方位的學習研究。隨後,他歷時6年,完成了《明代地方官吏及文官制度——關於陝西和西安府的研究》專著,在法國出版後引起學界轟動。

讓對中醫有著濃厚的興趣。在西安他結交了許多醫生朋友,從他們那裡得到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和信息,然後以西方人的眼光,將中國傳統醫學寫成了《簡明中醫學》《中國古代傳染病》兩部著作。許多人通過他的書,增進了對中國文化的了解,被吸引來到中國參觀訪問和學習。


讓經常說:「中國人熱愛和平,我很驕傲,我是中國人!」 


他在西安的家裡,總是有很多朋友。這些人中,有學校的師生,也有普通市民。去他家的中國常客很多,許多人都有他家鑰匙,單元樓對面的賓館前臺也有一把。要是他不在家,就囑咐大家自己開門進屋。連他在巴黎的住處,也常是中國朋友旅法的第一落腳點。

多年來,讓先後介紹40多名師生出國學習,並資助了西安不少醫生去法國留學。他把自己在巴黎的公寓免費提供給師生居住,還說服法國政府官員,給留學的醫生們提供獎學金。 

同時,他家也是「法國遊客接待中心」。在中國的幾十年裡,讓無數次接待法國遊客,充當義務講解員和有關中國歷史文化講座的組織者。秦兵馬俑、大雁塔、法門寺、興教寺、党家村等旅遊景觀,他一年要跑十幾次。 


1999年, 時任法國駐華大使毛磊專程來西安祝賀讓八十歲生日, 並將親筆題詞「友誼」贈送給他。 (耿強 攝)

為表彰讓在法中文化交流中做出的貢獻,1994年,法國駐華大使弗朗索瓦·普萊森代表法國總統將一枚拿破崙勳章授予讓。讓將它轉贈給了西安外國語大學永久收藏。他說:「將這枚勳章永遠保存在中國,讓法中文化交流永遠流傳。」

人們叫他「樂善好施的洋教授」。讓擁有一個「米睿哲中國愛心教育助學金」,用來資助山區的小學生。米睿哲,正是他的中文名字。

他對需要幫助的人慷慨解囊,對自己卻很「吝嗇」。他的漢語教師陸棟說,讓經常吃一兩天前的剩飯剩菜,穿著也極簡單。 


退休後,讓一直居住在西安外國語大學,學校給他安排了房子,並安排專人、學生志願者以及與他熟識的老師來照顧他的生活起居。但多年來,讓一直堅持自己幹很多事情,不願意麻煩別人,直到臨終前依然對志願者們的幫助心懷歉意。 

在行動不便之前的幾年裡,讓每個星期都要換一些零錢,遇到需要幫助的人慷慨解囊。他家裡陳列的各種中國民間工藝品,都是學生和朋友們送的禮物,也是被他視為最為珍貴的財富。 

2015年,讓安詳地去世。按照遺願,讓的遺體捐獻給了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法國駐華大使館副領事費德這樣評價:「讓是一個有信仰的人,他紮根於西安,不僅捐獻遺體,更是把精神留在了中國。」


在他去世後,西安外國語大學雁塔校區為他立下一塊用黑色大理石砌成的紀念碑,碑的正中鐫刻著「耕耘友誼」四個大字,右上方鑲嵌著讓的頭像。


他的一生,沒有什麼驚天動地、轟轟烈烈的事跡,但他給這個世界留下的,是滿滿的溫暖回憶……

本文作者:《環球人物》記者 張憶耕

原創稿件,轉載務經授權,否則維權到底。

相關焦點

  • 春秋時代的「貴族精神」
    當然,歷代批判宋襄公的言論以毛主席那句名言為登峰造極。後代中國人對宋襄公的唐突,其實證明了貴族傳統在中國大地的斷裂。由於中國的貴族傳統中斷太久,今天的中國人確實已經很難理解先秦時代祖先們的內心世界。好在大量的西方文學影視使我們對歐洲的貴族多少有一些了解。也許通過援引一些歐洲中世紀的歷史,我們更容易理解我們的祖先,因為貴族社會的一些精神原則是一脈相通的。
  •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我為自己是中國人而驕傲!
    《紅海行動》主要講述中國海軍8人小隊在異國他鄉以撤僑和解救人質為主線的特種作戰,影片的尺度之大,可謂是達到了中國戰爭電影的新高度,八名隊員,犧牲兩人,重傷多人,戰士手指被炸斷,半張臉被炸爛,深陷敵人陷阱,彈盡糧絕之際絕望呼號
  • 中國勞工被外國女人霸佔,爭相與其繁衍後代
    2002年,馬驪教授在法國任教的時候,偶然間發現了一個華人墓地,多方查詢之後才得知,這是法國的華工墓地,中國人講究魂歸故裡,然而他們卻只能長眠異國他鄉
  • 他是清朝貴族後代,16歲參軍,僅用38年的時間,從上尉晉升為上將
    其實,于永波是滿族正黃旗的後裔,若再往前倒騰幾十年,那他的待遇可是正兒八經的貴族標準,應是錦衣玉食的。但是,清王朝終究還是在歷史的進程中覆滅了,沒有祖宗的庇護,他們家族的生活一落千丈。在那個戰火連天、社會混亂的動蕩年代,人民時時刻刻都活在槍彈、大炮的恐懼之下,單單能夠保全自己的生命就已是不易。
  • 中國最後的貴族
    這位退休前全心於教育、退休後致力於清史研究的老人,平生從不炫耀自己的顯赫家族,以至於身邊的很多人很長時間裡並不知道他的真實身份。受父親的教育和影響,金毓嵐對自己的家族出身也很低調。雖然他三歲時就搬出了後海的醇親王府,對王府生活幾乎沒有什麼記憶。但是,皇族的背景,讓金毓嵐從小便得到了非常好的教育,物質條件上也優於普通百姓,多少沾上了些「貴族出身」的光。
  • 他是愛穿中山裝的日本首相,堅稱自己是中國人後裔,後來怎樣了?
    不如今天小編來給大家介紹一位一生致力於維護中日關係的日本前首相,他多次在公開場合堅稱自己是中國人的後裔,然而僅僅64天,他就被趕下臺了。 羽田孜,出生於1935年的東京都,是日本著名的政治家、前首相,1994年的春天,他成為了日本首相,生前,羽田孜保持著每年最少4次到中國訪問的記錄,為中日友好關係做出巨大貢獻。
  • 洋垃圾,莫在中國撒野
    19年前的這一天,為捍衛祖國領空、駛戰機與美軍偵察機相撞的英雄飛行員王偉不幸罹難。而在19年後的這一天,在中國土地上,幾個外國人竟然叫囂著「Chinese get out」。就在4月1日,拍攝於青島嶗山區的一段視頻讓人看了氣憤不已。
  • 【男人槍】法國男人的驕傲情懷———FAMAS
    戰後劫後餘生的法國作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一直努力發展自己的軍事力量和武器工業。世界上僅有美、俄、中、法四個國家能實現海陸空三軍主戰武器全部自行生產而且水平先進的國家。然而2016年9月22日,法國國防部宣布,今後其三軍的步槍將從國產的FAMAS步槍(CS:GO中的警察步槍之一)更換為德國產的HK416步槍。
  • 我是中國人不做臺獨軍 陳廷寵刺痛誰的玻璃心
    陳廷寵說,"我大中華的子孫以擁有5千年歷史文化傳統自豪,我是中國人,是驕傲的象徵",但中華民族仍有不少敗類,不顧祖宗的榮耀,要做美日的走狗,竟說今天的鳳山黃埔軍校是臺灣軍校,以統帥自居,"我為她的無恥而慚愧"。 陳廷寵的慷慨陳詞引來圍剿。
  • 貴族的選擇
    他知道,這些人都是國家的精英,是幾年前遠徵法國打敗拿破崙的英雄,他們生活優渥、榮譽加身,並不是為麵包、為自己的利益揭竿而起,他們是為國家的前途、為心中的理想和價值觀而戰。可是,他們的理想將撼動沙皇專制的基石,這是身為沙皇的尼古拉所不能接受的。在談判無果的情況下,下午5點,他終於下令開炮鎮壓。俄羅斯播撒民主火種的普羅米修斯們有三分之一倒在了血泊中,其餘人成為了悲壯的囚徒。
  • 貴族的起源和中世紀的貴族
    871年,才能傑出的阿爾弗烈德登上威塞克斯王位,經過多方努力,他於876年5月率領各地民軍,在愛丁頓與丹麥人展開激戰,取得決定性勝利,迫使敵酋籤訂和約退居北英格蘭。南部4國由他統一治理。886年阿爾弗烈德進駐倫敦,成為除英格蘭北部的「丹麥法區」之外所有英格蘭人的公認領袖。在他身邊,同樣聚集著一批貴族親信。公元892年,又一支丹麥大軍由歐洲大陸進攻英格蘭,阿爾弗烈德給予迎頭痛擊。
  • 騎士 一個人一匹馬孤獨而榮耀著 華天為中國而戰
    他是華天。「我要做第一個在奧運會上騎馬的中國人」——這是華天的夢想。8年來,華天一直是中國馬術的領軍人物,裡約奧運會華天作為唯一的中國馬術運動員參賽。在馬術三項比賽中,華天獲得了第8名,創造了中國馬術運動的歷史。
  • 法國外籍軍團裡的中國僱傭兵
    有人稱其為犯罪者的天堂,是冒險者或是失勢貴族用假名服役之處。但因為其輝煌的歷史和神秘性,對於諸多年輕人仍有著強大的吸引力,其中也包括中國面孔。「每天都有咒罵、羨慕的聲音,以及詢問如何加入的,我答了千百遍已經很膩了。」法國科西嘉波尼法西亞外籍軍團第1騎兵裝甲團的上等兵傅晨頗為煩惱,這個來自中國天津的僱傭兵,在法國外籍軍團已經服役4個年頭,明年將是他與外籍軍團籤訂的5年期合同的最後一年。
  • 法國大革命前夜:謠言到底長什麼樣兒?
    喬治•勒費弗爾(George  Lefebvre,1874—1959)20世紀研究法國大革命史獨一無二的大家,他終生孜孜不倦地在檔案中發掘,著作等身,不僅開農民研究的風氣之先,而且探索了許多社會史研究方法,1937年起擔任索邦大學法國革命史講座教授,並在此創建了法國大革命史研究所,培養了好幾代大革命史的研究者。
  • 託馬斯·潘恩:當一個人已經腐化而侮辱了他思想的純潔,從而宣揚他自己不相信的東西,他已經準備好犯其他任何的罪行
    他本人在美國獨立十年之後,回到倫敦,希望為英國做出自己的貢獻,但卻一度要被英政府逮捕;而且英國還曾通過議案,永遠拒絕他回國。但潘恩完全不考慮這些,他像被世界最多作家推崇的《唐.吉柯德》中的主角一樣,是個理想主義者。他堅信、並親身實踐「權利高於國界」的人權價值。這使他成為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先行者之一。
  • 追憶克努特爾教授
    在米健教授的影響下,我對比較法和法律史一直保持濃厚的興趣,碩士論文寫的是《論羅馬法上的原因理論及其在德國法上的變遷——以原因理論的歷史考察為中心》。讀博士期間我想繼續法典化歷史的研究並去德國做聯合培養,恰逢克努特爾教授來中國參加學術研討會,他也是米健教授獲得洪堡獎學金期間的德方合作導師,於是米教授就將我推薦給了克努特爾教授。
  • 他以臥薪嘗膽,為國人雪恥,也向世界證明
    2012年,魏立華受邀去德國參加一場展會。但下了飛機後,同行的大群中國人卻直撲藥店,一箱箱地搶奶粉。德國店員被逼急了,扯著嗓子來制止,卻擋不住搶紅了眼的中國人。君樂寶當時是做酸奶的,跟奶粉業務從沒沾過邊。但這樣的場景,讓魏立華臉紅耳熱胸口堵,總覺得「奶粉做不好,是中國乳業人的集體恥辱!」另一件事更讓人屈辱。
  • 最後的貴族
    這恰恰證明蘇格拉底家庭的殷實,而正是這種殷實為蘇子贏得了多於常人的閒暇。在雅典帝國巔峰期,雅典城中擠滿了外邦來的演說家和修辭家們,他們被蘇格拉底稱為智者,青年捕手。《高爾吉亞》篇中柏拉圖借蘇格拉底之口描繪了智者們在雅典的生存狀態,他們會在雅典城中圍獵富有的雅典貴族青年(當然也包括外邦富商之子),教授他們高超的演說技巧和修辭方法,為他們鋪就步入公共生活的坦途。
  • 這個101歲的留學生「捨棄」諾獎,沉寂20年只為讓那聲中國「巨響」震徹世界!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參觀現場程開甲院士是中國當之無愧的「核司令」他的名字曾列為國家最高機密他「捨棄」諾貝爾,隱姓埋名了20餘年>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祖國今天的頭條,主頁君只為他而寫程開甲曾說過「這輩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 從旁觀者到世界秩序的塑造者,中國如何做大國? 薦書
    現任中國戰略與管理研究會副會長,外交學院教授,中國外交部國際諮詢委員會委員,歐洲科學院院士、副院長,國際展覽局名譽主席。  1959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法語系,1959-1971年曾為毛澤東、周恩來、陳毅等老一輩國家領導人擔任過法語翻譯。1971年,成為中國駐聯合國第一批代表團工作人員。曾任外交新聞司司長和發言人,中國駐荷蘭大使,中國駐法國大使,外交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