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軍報新媒體·西沙紀行」報導組和網友代表乘船來到西沙永興島參觀,是網友和軍報記者同步第一時間看西沙,軍報客戶端5月24日刊登了有關報導。
今年兩會期間,海南省三沙市市長肖傑曾表示目前永興機場的民用航班正在試航,永興機場民航業務的相關配套設施如航站樓等已經初步建成,年內永興機場的民用航班將有望正式通航。
而在這次「軍報新媒體·西沙紀行」的相關報導中提到,目前軍民合用的永興島機場正在改建擴建中。工程完工後,永興島機場將大型客機和運輸機的能力。
2016年4月永興島衛星圖
以下為報導全文:
「西沙!西沙!」當茫茫大海上驀地出現一片綠洲,甲板上頓時爆發出一陣歡呼。
這是4月中旬一個煙雨迷濛的早晨,「軍報新媒體·西沙紀行」報導組和網友代表乘船來到西沙永興島。
遙想42年前,解放軍報記者首次登上飄揚著五星紅旗的西沙群島採訪。從此,軍報的版面上,出現了這片常人難以涉足的遙遠海島。
雲捲雲舒,潮漲潮落。信息網絡時代的今天,我們再次走進西沙。我們的所見所聞,插上網絡的翅膀,呈現在億萬網友的電腦螢屏、掌心終端。
軍報新媒體看西沙,這是第一次;網友和軍報記者同步第一時間看西沙,這是第一次。
伴隨著海鷗的歡唱、海浪的潮聲,「全景西沙」瞬間呈現在億萬網友的微信朋友圈——
西沙,問你離我有多近
守望和平
藍天、碧海、沙灘、椰樹……
軍報記者看西沙,看了將近半個世紀。這次,看得最全面、最細緻的,不是軍報記者的眼睛,而是軍報新媒體採訪組攜帶的360度全景VR攝像機。
跨越時空,點擊滑鼠,「全景西沙·軍網VR新體驗」,一個全新的頻道出現在中國軍網。掃描二維碼,點擊分享鍵,西沙的將軍林、老龍頭、海洋館……一幅幅海天全景環視照片,伴隨著海鷗的歡唱、海浪的潮聲,瞬間呈現在億萬網友的微信朋友圈。
一覽無餘,身臨其境。從來沒有的沉浸感,深深吸引了網友的眼球。網友們如此留言感慨:「此時此刻,天涯不再遙遠,感覺我就在西沙,海風好像迎面吹來」「好真切,好像一伸手就能把西沙的海水掬在掌心」「沒想到,西沙的海水竟然這麼藍,藍得深邃、純淨、澄澈,藍色竟然還有這麼多種,淡藍、翠藍、深藍、墨藍……」
樂守海疆
從在報紙上讀文字、看照片暢想西沙,到在電腦上、手機上看VR感知西沙。這個變遷,和西沙的滄海桑田一樣動人心魄。信息網絡時代的西沙,前所未有地走近了每一個中國人。
走近!簡單二字不尋常。在永興島「北京路」附近的西沙賓館前,記者看到一塊指示牌,上面寫著:「距北京2680公裡,距海口452公裡,距三亞339公裡」。這組數字所說的,就是西沙之「遙遠」。
中國古代有句諺語「上怕七洲、下怕崑崙」,「七洲」指的就是西沙一帶海域。海路迢迢,風高浪惡,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船舶葬身海底。「西沙不一般,能來西沙的人也不一般。」守島官兵告訴記者,「永興島上現在主要生活著海軍駐島部隊、三沙市政府工作人員、常住漁民、建築工人,只偶爾有些零星訪客。」
島上一位漁民說,過去除了定期輪換駐守西沙的軍人,普通民眾幾乎沒有機會來到西沙,即便到了西沙,也只能登上永興島。直到2013年,西沙旅遊線路開始對公眾開放,遊客才有機會乘船登陸鴨公、全富、銀峪這幾個島嶼。統計顯示,西沙島礁遊客最多的年份也不超過兩萬人。迄今為止,總人數不超過5萬人。
軍嫂攜軍娃上島探親。
5萬:13.67億!可想而知,踏訪西沙是一個多麼難得的機遇。如今,近7億中國網民可以第一時間和軍報記者一起真真切切看西沙。難怪,網友代表劉倫自從登島,就用手機拍個不停,在朋友圈裡曬照片、發觀感。他告訴記者:「對西沙的認識,最初來自於《西沙,我可愛的家鄉》那首歌,西沙仿佛一個美麗斑斕而又神秘遙遠的夢,只能神往。沒想到,這一次跟隨軍報新媒體,不但讓我夢想成真,也替很多朋友圓了一個西沙夢!」
夢想,在信息網絡時代成真。2006年,永興島開通移動通信。2008年,偏遠的中建島也能打手機了。如今,3G信號已經覆蓋我軍駐守的南沙所有島礁。2012年,西沙守島部隊營區接通了軍內網。從此,守島官兵可以和全軍戰友一起,在網絡這個大平臺上獲得信息、交流思想,天涯變咫尺。
守島官兵與家人通電話。
雖說網絡是虛擬世界,西沙之夢卻很堅實。在永興島的一側,記者與網友們看到了改建擴建中的機場。西沙水警區領導介紹說,這個機場是軍民合用,工程完工後,大型客機和運輸機就可以在永興島起降了。
西沙,確實不再遙遠。在西沙軍民眼中,那伸向遠方的機場跑道,恰似祖國溫暖的手臂,把西沙抱在懷裡,把南海抱在懷裡……
自從記者上島採訪,西沙官兵的家人們就成了軍報新媒體的忠實粉絲——
西沙,問你和我有多親
有人說,美麗是西沙的名片。那麼,名片的背面寫的是什麼呢?
網友薛飛、劉倫和守島官兵一起站崗。
正午過後,驕陽似火,記者、網友代表與守島戰士一起在西沙石島「老龍頭」站崗巡邏。海風裹著細沙,吹得人睜不開眼,打在臉上一陣刺疼。不一會兒,汗水就浸透了T恤衫,身上黏糊糊、溼漉漉的。
一名島上的哨兵說,西沙屬亞熱帶氣候,風和日麗的日子不多,每年平均有20多次颱風路過,無風三尺浪,有風浪滔天。白天酷熱,紫外線強烈,官兵們一年到頭都穿著長袖迷彩作訓服。記者看到,官兵領口、腋下是一片片白色的汗鹼。
守海守島守天涯。守島官兵牢記使命擔當,每天巡邏在天涯海角。
官兵駐守西沙的艱辛感動了億萬網友。「過去只知西沙美,如今才知守島苦。」網友薛飛的一句感慨,讓軍報新媒體各平臺留言瞬間刷屏:「這樣的活動多多益善」「我們的國防教育,不能停留在書本和口頭上,就是要走進軍營,到天涯海角去!」
記者把手機上網友的這些留言,拿給駐島高炮連指導員熊犇看。熊指導員笑著說:「我們這點小辛苦算啥?守島前輩們那才叫苦。那時,補給船每月來一次,只有船剛到的那兩天才有新鮮蔬菜吃。官兵休假和歸隊,要是遇到寒潮或颱風船隻不能開航,會拖上兩三個月甚至更長。一次,有個老兵休假結束買個鴨仔準備帶上島,一路輾轉,等最後上島時,鴨子都能下蛋了。」
「有些事情啊,你們用照相機、攝像機是拍不到的!」四級軍士長劉英奇至今記得,2006年那次寒潮一直持續到年底,補給船不能靠岸,官兵先是把海帶、粉絲、腐竹、南瓜這「西沙四大名菜」吃完。接著,罐頭吃沒了,麵粉吃沒了,甚至鹽也吃沒了。
「打住!打住!」四級軍士長穆志凱趕緊接茬說,「沒聽記者說嗎?家裡人正在手機上看著我們呢,應該給家人多說點高興的事兒。現在好多了,補給船除了瓊沙3號,還新增了三沙1號,補給頻率大大增加,平均一周就有一班,飯桌上每餐都能看到綠色,營房配上了空調,電視能收到上百個頻道……」
三沙市政府
確實,自從記者上島採訪,西沙官兵的家人們就成了軍報新媒體的忠實粉絲。惦念官兵的親人們,從手機上看到了官兵的日常生活,也和網友們聊起了他們所知道的西沙。中士何忠禮的家人在留言中講了一段趣事:「島上沒有汽車,他都習慣了在馬路中間走,回家探親見了汽車都不知道避讓。」雨水班老班長關延國的妻子說,西沙雨水班是專門收集雨水的,把雨水淨化後當飲水。對雨水班戰士而言,雷聲就是號令。一年,關延國回家探親,半夜突然雷聲大作,他像在島上一樣,一躍而起。妻子大驚:「想嚇死人啊!」
西沙官兵的家人講述的西沙散發著濃濃的鄉情,說的是官兵的第一故鄉,還是第二故鄉,已經很難分辨。那些天,守島官兵的故事通過軍報新媒體迅速傳播。一名網友在數個流淚的「表情符」後留言:「每一個時代都有一些不可替代的人,去做一些不可替代的事。西沙守島官兵你們辛苦了,時光流逝,歲月變遷,你們的故事永不磨滅!」
神奇的網絡,不僅拉近了一顆顆情系西沙的心,也讓遠隔千裡的西沙退伍老兵,依然心連心。記者在島上得知,海軍首批編配到西沙部隊的女兵,守島5年後退伍。其中,一個名叫蔡秀娟的退伍女兵特別想和當年共同守島的姐妹們恢復聯繫。於是,記者在軍網微信發文,最終在全國網友的幫助下,為她找到了失聯多年的女兵班戰友。蔡秀娟激動地說:「感謝軍報新媒體和全國網友,這次『尋親』讓我感覺和西沙更親了,和南海更親了。今生有機會,真想和守島的姐妹們回西沙看看。」
南海,情未了!西沙,情未了!
祖國萬歲
在軍報新媒體的留言欄中,無數網友在複述西沙官兵的鏗鏘誓言——
西沙,問我愛你有多深
到過南海的中國人,人生中都多上了一堂課。
琛航島烈士陵園,是距祖國大陸最遠的烈士墓地。這裡,長眠著西沙海戰為國捐軀的18位英烈。
軍報新媒體網友代表在琛航島主權碑前合影留念。
4月13日,「軍報新媒體·西沙紀行」報導組和網友代表一行登上琛航島。全體人員面向紀念碑鞠躬、敬酒,緬懷先烈。當天,網友代表劉倫在軍網微信公號撰文《西沙行,最難忘向烈士致敬那一幕》。劉倫說:「那一刻,我真正懂得了西沙和南海對於祖國的價值,懂得了我們的安寧生活從哪裡來。」
此行走西沙,駐琛航島某守備營一對主官令記者和網友印象深刻。營長田豔博與教導員陳明陽,上軍校時是同學,畢業後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西沙。11年裡,兩人三次共同守島,兩次成為搭檔,經歷令網友稱奇。
這11年裡,兩個人中但凡有一人對守島有點畏難,就沒有這種機緣了。」西沙某水警區政委柯和海對網友們說。
守島官兵格鬥訓練。
那麼,這又是為什麼呢?「答案,就在那兒!」柯和海指向永興島碼頭,那裡矗立著一堵紅色的標語牆,上面刻著8個大字——愛國愛島,樂守天涯。
在連不鏽鋼都會生鏽的彈丸小島,靠什麼讓守島官兵樂守天涯?「中國軍網有一篇文章的標題說得好,叫做《南沙,世界上最重的那粒沙》。官兵們樂守天涯,靠的是一種信仰,這種信仰來自一個共同的情感紐帶,那就是對眼前祖國這片海疆發自心底的愛。」柯政委說,在祖國版圖上,西沙、南沙群島雖然只是幾個點,但它們承載了不一般的分量。
「身前是戰場,身後是家園,我們不能後退一步!」西沙某水警區司令員劉堂對記者和網友們說,「當前南海形勢嚴峻複雜,丟了一寸領土,我們就是國家的恥辱、民族的罪人。」這番話,激起全國許多網友的強烈共鳴。在軍報新媒體的留言欄中,無數網友在複述西沙官兵的鏗鏘誓言:「人在島在國旗在,誓與島礁共存亡!」
那些天,讓全國網友心潮起伏的,還有他們與記者一起看到的官兵訓練場景:烈日下,官兵們臥倒起立、匍匐前進,身上的皮曬脫了;沙灘上,他們全副武裝,腿上綁著5公斤重的沙袋摸爬滾打;大海中,他們手持匕首,練習格鬥,全身上下不知被珊瑚礁劃破了多少道口子……
登島的知名網評作家周小平發現,在西沙,官兵巡邏時都是全副武裝、荷槍實彈,就連休假歸隊後的報到方式也與眾不同——面向國旗,立正敬禮,大聲呼喊:「向祖國報到!」在西沙,他還聽到這樣的故事:一名守島軍官的母親去世,他不能回去,只能面對家鄉的方向跪下,深深地叩頭。當他轉身時,卻發現全連官兵整齊地跪在身後……
於是,周小平動情撰文《青春不僅是瀟灑,還有家國和邊關》。他寫道:「在石島老龍頭,有一塊刻有『祖國萬歲』4字的礁石。聽說,這4個字是一位守島多年的士兵在離開那年刻下的。他吊著安全帶在這塊懸崖上前前後後一共雕了半年才完成。在他走後,一代又一代的守島兵便不斷地用紅漆去描這4個字,讓它始終鮮紅如血。我很想知道那位老兵去了何方,如今過得怎樣……」
軍報新媒體西沙行,還讓億萬網友和西沙衛士一樣,對中國版圖的形狀有了全新的理解:「站在南海的方向看,祖國大陸就像熊熊燃燒的火焰,南海就是火炬的手柄。守島官兵就是祖國的火炬手!」
信息網絡時代,西沙與祖國大陸天涯變咫尺。
記者手記
西沙·潟湖·同心圓
告別西沙,恰逢落日西下,霞光映照海面,永興島周圍出現了一圈令人心醉的碧綠。
送別的水兵說,這種環礁內部的湖叫做潟湖,西沙的許多島嶼都有這樣的美景。有一位曾經登島的軍旅詩人說,環礁與潟湖,是大自然的藝術品,是地球上最壯觀、最精緻的同心圓。
聽到這裡,記者心裡一動: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此次西沙行,網友和記者網上網下同步看西沙,把西沙捧在掌心、愛在心裡,一起感受家國和邊關。那些在網友們心裡激起的浪花、泛起的漣漪,不也是萬眾一心的同心圓嗎?
西沙潟湖
本文來自:政經資訊新媒體觀察者網
聯繫·合作:2920915625(QQ)
微信公眾號可以像聊天那樣置頂了,想試試嗎?長按公眾號就能設置
回復「置頂」獲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