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thedrive網站「戰區」(The warzone)專欄5月19日報導,美軍再次考慮將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研製的C-130「大力神」戰術運輸機改裝為大型水陸兩棲飛機,並部署在前沿瀕海地帶,以支持特種部隊的兩棲作戰。這一機型的尺寸,與中國正在研製的AG600「鯤龍」兩棲飛機相仿。
中國AG600「鯤龍」兩棲飛機
報導稱,這種在C-130系列運輸機的最新空軍特戰版MC-130J基礎上改裝而成的新型兩棲飛機(MC-130J Amphibious Capability,縮寫為MAC),可以穿越戰場封鎖區域運送特種部隊,或為他們提供補給,還可以為直升機與傾轉旋翼機加油。
這一消息,是在近日召開的美軍年度特種作戰部隊工業會議(SOFIC)上,美國特種作戰司令部(SOCOM)固定翼飛機項目執行官(PEO-FW)、美國空軍上校肯·庫布勒(Ken Kuebler)在一份簡報(下圖即來自該PPT)中披露的。
美軍PPT上披露的C-130兩棲飛機概念想像圖
雖然有關該項目的可行性和操作性研究正在進行中,但庫布勒稍後對媒體補充說,特種作戰司令部希望與工業界的「創新夥伴」合作,通過數字設計工具,亦即eSeries(數位化工程)來驗證該機的相關概念。這樣有助於加快研發速度,並有助於降低成本。這一方式已經在美軍下一代教練機T-7A「紅鷹」的研製過程中取得過成功,T-7A從一張白紙到首飛只花了不到3年的時間。
根據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為美國海軍海豹突擊隊提供的初步方案,C-130水上型的設計為在機身下方加裝兩個大型浮筒。這是一種相當「簡單粗暴」的改裝方式,常見於輕型水上飛機,在大型水上飛機的設計上相當少見。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早期的C-130浮筒式水上飛機方案
很顯然,這是參考了二戰義大利的大型浮筒式遠程水上飛機CANT Z.511的成功經驗。CANT Z.511的尺寸與C-130非常接近,原本設計為一種民用遠程水上客機,在戰時被意軍改為海上武裝巡邏和運載特種部隊(以及人操魚雷)的用途,可通過德軍潛艇在海上對其接力加油,突襲非常遙遠的目標。雖然其唯一可飛的原型機隨著義大利的投降很快毀於戰火,但在試飛中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
二戰義大利大型遠程水上飛機CANT Z.511,很少見地採用了浮筒式構型
美媒還稱,美國軍方希望C-130兩棲飛機能夠在陸地上起降。老式水上飛機無法在陸地機場運行,但是由於C-130兩棲型是在機腹下方安裝浮筒,那麼如果在浮筒上加裝輪子,則可使其具備陸上起降的能力(見下圖)。不過這一切目前尚屬於設想階段,並沒有經過嚴密的論證與測試。
越南海軍的水陸兩棲飛機狀態的400MPA「雙水獺守護者」海上巡邏機,此時也可在陸地機場起降
此外,美國軍方也擔心,如果只是簡單地給C-130機腹下方安裝巨大的浮筒,那麼當飛機在空中飛行時,必然會增加額外的阻力和重量,從而大大影響飛機的速度、航程和載重能力。因此,目前的概念想像圖與未來的實際設計可能會完全不同。美軍也提出了兩個替代方案:
一是將C-130的設計大幅改造,使其成為船身式水上飛機。其實早在冷戰中的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軍方就曾考慮過對部分C-130進行改裝,將其改為船型機身。但是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該項研究最終沒有成功,只有美國海軍採用縮比的無線電遙控航模進行了一些試飛研究。美媒表示,船型機身雖然不會對運輸機性能造成影響(實際上階梯式船體對飛機的性能影響相當大),但是需要進行更加重大的再設計。洛克希德·馬丁目前並沒有開展這項工程。
洛馬公司C-130船身式兩棲飛機方案模型和線圖,注意其具備起落架
二是採用滑橇式起落架。上世紀五十年代,除了著名的美國海軍「海標槍」噴氣式水上戰鬥機,美國YC-134運輸機也通過加裝滑橇,具備了在水上和冰雪上的起降能力。
「海標槍」噴氣式水上戰鬥機
YC-134運輸機利用滑橇在水上起飛
美媒還表示,無論採取哪種配置,MC-130J兩棲飛機都可以為美軍特種部隊提供更新穎的作戰模式,尤其是作為美軍未來遠徵和分布式作戰的一部分,這也是美國軍方近年來一直在探索的作戰概念。美媒還聲稱,目前美軍特種作戰主要針對中國和俄羅斯,特別在廣袤的太平洋地區,尤其亞太地區的一些小型島嶼,可能不具備修築機場的條件,部署兩棲飛機就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
美國軍方近年來一直在探索未來反拒止作戰的方式,重點是在基礎設施非常有限的遙遠地區,特別是在廣闊的亞太地區。軍方希望當已經建立的大型基地被摧毀或因其他原因無法使用時,依然能夠在那裡開展行動,這包括在亞太地區的小島上進行運作。在那裡,某些小島甚至可能沒有足夠的空間迅速建立適當的機場跑道。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早期的C-130浮筒式水上飛機方案
而水陸兩棲飛機可能是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特別是在衝突期間,現有的機場基礎設施可能受到相當大的威脅,它們可能在敵人的第一波攻擊中就被摧毀,而水陸兩棲飛機則可以在任何有水的地方操作。
該會議上的一份文件稱:「水上飛機是一種經過驗證的、具有成本效益的作戰飛機,可以為缺乏港口或機場基礎設施的遠程分散EAB站點提供運輸服務。」EAB指的是遠徵前進基地,這是美國海軍陸戰隊正在發展的執行遠徵和分布式行動的廣義概念。
美國海軍陸戰隊2016年開發的一款桌面兵棋中,也有關於水上飛機的內容,明確強調了在太平洋的作戰活動。該文檔PPT的一張幻燈片(如下圖所示)提供了三種兩棲飛機——塞斯納208大篷車,龐巴迪(現為維京航空)CL-415MP和日本US-2的數據,以及它們各自從菲律賓馬尼拉起飛的巡航半徑。
三種兩棲飛機的對比
除了美國空軍和海軍陸戰隊,美國海岸警衛隊可能會是另一個對「兩棲大力神」感興趣的部門。因為具備兩棲起降能力的C-130可作為遠程搜救飛機,在天氣和海況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前往離海岸數千英裡的海上直接搜救倖存者。同樣值得注意的是,海岸警衛隊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使用過格魯曼的Hu-16「信天翁」兩棲飛機。
美國海岸警衛隊HC-130遠程戰場搜救機
「兩棲大力神」也可以用於空中滅火任務,現裝備空軍國民警衛隊的C-130就採用模塊化機載滅火系統(MAFFS)執行滅火任務。「兩棲大力神」可以在沒有陸地機場的地方直接在海上或湖面滑行,同時直接從水中吸起大量用於撲滅火災的水,從而具備比一般飛機更高效率的滅火能力。
美國空軍國民警衛隊的C-130進行消防訓練
目前,傳統的大型水上飛機已經式微,但中國、俄羅斯和日本都研發了新型水陸兩棲大飛機。俄羅斯裝備有別-200兩棲噴氣飛機,中國也在著手開發大型的AG600「鯤龍」兩棲飛機,準備應用在南海島礁。另外,日本海上自衛隊也裝備有US-2兩棲飛機,在日本神奈川縣的厚木基地和山口縣的巖國基地都有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