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近日擊落美軍無人機後,與美國的戰爭幾乎一觸即發,似乎只是川普總統在最後一刻改變了主意。劍拔弩張的美伊軍事對峙,會引發大中東地區下一場大規模戰爭嗎?
以浪子的看法,擦槍走火的意外固然難以排除,至少在中短期內,雖然川普政府的國家安全顧問和國務卿都是主張對伊朗強硬的有名鷹派,華盛頓對伊朗開戰的可能性並不很大。
一個簡單因素,是國際幫手問題。
近幾十年來,美國針對穆斯林國家的所有軍事行動,無不靠拉起廣泛的「聯合陣線」。最成功的例子,莫過於老布希總統所發動的第一次波斯灣戰爭,除了北約盟國,幾乎整個阿拉伯世界都站在華盛頓一邊。
美國推翻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則是北約破天荒引用第五條款發起的「共同防禦」戰爭。然後是小布希總統的伊拉克戰爭,雖然德、法兩國不肯參與,華盛頓還是和英國一起拉起了一個頗為可觀的「情願同盟」。
頗諷刺的是,在上述三場戰爭中,伊朗都實際幫助了華盛頓。還有便是推翻利比亞卡達菲政權,是歐洲英法兩國領頭的戰爭,總統歐巴馬落得一個「從背後領導」的名聲。
當前的美伊對峙,是華盛頓退出歐美共同籤訂的伊朗核問題國際協議所引發的。如此單方面廢止國際協議,引起歐洲英法德三大國共同反對。後者正在與華盛頓的全面經濟制裁針鋒相對,設法幫助伊朗設立一個繞過美國控制的國際支付系統的貿易結算機制。
就連在敘利亞內戰中與伊朗敵對的土耳其,也與伊朗建立了緊密經貿關係。而且穆斯林移民已經成為歐洲基督教文明的「生存性」危機,根本沒有可能製造更多的中東難民來搬石砸腳。
目前在美伊對峙中,支持華盛頓的其實只有沙烏地阿拉伯和以色列。作為不肯吃虧的商人,川普應該知道,單靠這兩個「盟友」來發起另一場對穆斯林國家的戰爭的成本代價。
第二個因素是戰場的範圍。
過去10多年來,伊朗的精明觀察,是從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亞等例證看到,美國在軍事上收拾穆斯林國家的一個關鍵,是單個擊破。伊朗於是在大中東地區積極擴展影響,建立了從阿富汗邊境直到地中海的「什葉派新月」,代表了一種積極防禦戰略。
由於這一「區域霸權」,美國如果對伊朗發動戰爭,必然蔓延到整個大中東地區,從阿富汗直到伊拉克、黎巴嫩、葉門,甚至沙特的東部省份和其他中東小國。考慮到單單一場阿富汗戰爭,已經耗費美歐天文數字,可以想像對山姆大叔的財政而言,伊朗戰爭會是何等噩夢。
與此相關的是對手的實力和戰鬥力。還在伊朗革命政權草創之初,在敘利亞之外整個阿拉伯世界和美國支持下,薩達姆政權發動兩伊戰爭,甚至用上歐洲援建工廠所製造的化學武器,卻未能佔領一寸伊朗領土。以色列半個世紀來打遍中東無敵手,卻對付不了伊朗武裝訓練的黎巴嫩真主黨。
敘利亞內戰之初,國際上普遍認為阿薩德政權敗亡在即,今天卻鹹魚翻身。敘利亞固然有俄羅斯空軍的幫助,但伊朗組建的「什葉派國際縱隊」起了最關鍵的作用,它擁有宗教信仰外加民族主義支撐的頑強戰鬥力。
這次伊朗一舉擊落價值超過1億美元、具有多種主動防禦功能的美軍無人機,連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都承認,這顯示伊朗的高科技武器並不落後。
順便提一下,伊朗這次使用的是Khordad3號地對空飛彈。Khordad是與阿拉伯回曆(陰曆)不同的伊朗日曆(陽曆)中的3月份名字,起源古老,可以追溯到拜火教時代的神祗。由此可認識到伊朗古老深厚的文化淵源,以及因此產生的強烈國家凝聚力和民族主義。
最後是基本的國際地緣政治。美國把中國看作競爭對手並不新鮮,歐巴馬總統任上已經是「圈路」(Beltway, 圍繞美國首都的495號州際公路,常常泛指華盛頓政界)中的一種共識,所以才有向亞太地區的戰略轉向。
可是《經濟學人》周刊當時就有一篇封面專評,指大中東是華盛頓難以擺脫的戰略包袱,會嚴重拖住美國向亞太地區轉向的後腿。川普發動美中貿易戰,是把中國看成美國世界霸權的最大威脅。
美國如果發動曠日持久的伊朗戰爭,北京絕對是最大的國際贏家。川普的智商再不如歐巴馬,也不至於愚笨到如此地步。
華盛頓的如意算盤,是想通過嚴厲的經濟制裁,來促成某種「顏色革命」和政權更易。要我說,伊朗政權雖然有重大缺陷,卻絕非大多數阿拉伯國家政府,如川普所聲稱「沒有美國支持,連兩個星期也撐不到」。不過這是另外一個題目了。
「新時評」秉持客觀理性的原則,全新解讀國際政治、大國博弈和國內時政,有趣更有料哦!請關注本微信公眾號,持續收看全部浪子原創文章。關注方式:長按下方二維碼,自動識別,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