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城市鎮西鎮(今嶺下鎮)的查幹浩特旅遊經濟開發區,有一處面積約為10平方公裡的日本侵華時期日本關東軍所建的軍用飛機場遺址。此遺址呈南北走向,長5000餘米,寬2000餘米,是當年日本關東軍建在白城地區的最大一處軍用機場。這裡見證和記錄了侵華日軍的殘酷罪行!
近期,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與白城市博物館聯合對嶺下鎮侵華日軍機場遺址進行了系統的調查,採集到大量日軍遺物,並對遺址的性質有了新的認識。
侵華日軍白城慰安所遺址
侵華日軍機場給水處遺址
日軍軍官宿舍
掩體壕
嶺下日軍機場建築群平面圖
部分採集日軍遺物
土肥原賢二向東條英機呈送的關於白城子陸軍飛行學校的文件
遺址總面積約10平方公裡,由機場建築群、跑道、掩體壕群、高炮掩體群組成,規模龐大,布局縝密。機場建築群位於遺址群的中央,由格納庫群、維修廠、發電廠、給水站、辦公樓、食堂、宿舍等60餘處建築組成,呈扇形向心布局。其中4處宿舍址保存較好,其餘破壞嚴重。跑道已被闢作農田,難尋痕跡。掩體壕,即飛機野戰掩體,共有18處,分為南北兩區,其正面呈拱形,整體呈蛋殼狀,為鋼筋混凝土澆築,保存較完好。2至3個掩體壕共用一處彈藥庫,現存有6處。在遺址的東、南側,環形排列著32座夯土高炮掩體,構成強大的交叉火力網。
遺址地表遍布瓦礫,融化變形的玻璃碎片散布其間,可見日軍撤退時曾對這些建築進行過破壞。在宿舍、食堂遺址附近,我們發現了數處垃圾傾倒地點,採集到大量日軍廢棄的陶瓷器、玻璃器、鐵器、彈殼、彈夾等。其中陶瓷器可分為民用瓷器和軍用餐具。民用瓷器主要產自日本、韓國,多採用描金工藝,較為高檔,推測其使用者應為高級軍官或機場的工程人員。軍用餐具規格統一,數量較多,可分為大小兩型食缽和湯缽,釉色灰暗,製作粗糙,內壁多裝飾有日本陸軍的五芒星標誌,應為長春興隆山窯場燒造。在辦公樓遺址附近,我們發現了一處軍用餐具集中掩埋地點。這些瓷器多被原地打碎,層層堆疊,深埋土下。根據文獻記載,該部日軍在撤退時曾向陶瓷器皿、麵粉等遺留物資中投放鼠疫病毒,在1945至1950年間,造成駐地附近的太本站、青山、大嶺、平安鎮等村落共884人感染鼠疫死亡。這處集中掩埋地點,可能與鼠疫流行時中國人民採取的防疫措施有關。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為了加緊侵略中國,在吉林省白城市嶺下鎮至大青山一線修築了規模龐大的航空基地,並在此建立了「白城子陸軍飛行學校」,為侵華戰爭培養了大量飛行人員。抗戰勝利後,這些建築工事大多被拆毀,漸成廢墟。在2007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嶺下鎮等處機場遺址被相繼發現和記錄,並被列入吉林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
以往學者多認為嶺下鎮侵華日軍機場遺址屬於關東軍第二飛行集團第七飛行團。但根據日軍戰史資料,該團分駐新京、公主嶺、延吉、東京城、敦化,在白城未曾駐軍。據關東軍飛行第204戰隊戰史載:「昭和14年5月8日,滿洲國龍江省鎮西(即嶺下)飛行場展開」,第205飛行場大隊戰史載:「昭和17年6月6日,駐屯地興安南省科爾沁右翼前旗鎮西……共教導飛行第204戰隊協力。」由於第204戰隊受屬於白城子陸軍飛行學校教導飛行團司令部,第205戰隊受屬於白城子陸軍飛行學校教導航空地區司令部,而兩隊皆駐於嶺下鎮相互「協力」,據此推測嶺下鎮機場遺址可能為白城子陸軍飛行學校教導飛行團及白城子教導航空地區司令部所在地,南北兩區掩體壕群應當為飛行第204戰隊及第205飛行場大隊的駐所。
從1935年左右營建至1945年日軍戰敗,侵華日軍白城子陸軍飛行學校所培養的飛行員及其戰鬥部隊在中國、東南亞以及太平洋地區犯下了累累罪行。同時,這些侵略者也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苦難。為了修建這些工事,日軍從河北、山東等地誘騙、強擄了大量勞工,這些勞工多因高強度的工作而死亡。2001年,村民在南區掩體壕南一千米處開挖魚塘時曾挖掘出大量無名骸骨,應當就是這些勞工的遺骨。除此之外,該部還曾參與化學武器作戰的演習和實戰。在1940年冬季,該部在平安鎮崗上開展化學武器作戰訓練。1945年8月20日,該部派遣飛機向王爺廟(今烏蘭浩特市)噴灑細菌武器,試圖在興安盟地區造成大規模瘟疫,以拖延蘇聯部隊的南下。時至今日,一些遺留的化學武器仍然威脅著當地居民的生命安全。
作為侵華日軍罪行的重要見證物,嶺下鎮侵華日軍機場遺址值得我們保護與銘記!(趙裡萌 王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