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美國副總統彭斯在位於休斯敦的詹森航天中心發表演講,指出中俄兩國都在飛速研發出新的航天技術以「對抗」美國,敦促美國工程師和太空人為川普政府的最新計劃「再次做出貢獻」,目標是於下一個十年在月球上建立起美國的永久基地,並最終開展火星之旅。
美國副總統彭斯在詹森航天中心發表演講(圖片來源NASA)
此次演講一經發布,便引發了全球媒體的關注。而在此前,美國總統川普已籤署了太空政策指令,要求NASA重新聚焦於載人航天項目,並且立下了「重返月球」的小目標。據說他正推動籌備在2020年之前建立起一支新的軍種,名叫「太空軍」,並稱該軍種將「專門致力於保障美國在太空的安全」。
事實上,美國追求太空開發領域的全球主導權由來已久。早在1969年,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將左腳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便宣告了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登月計劃的成功不但把人類航天技術推上了頂峰,也同時影響了二戰後國際政局的轉變。
阿姆斯特朗登月(資料圖)
在全世界還在從戰後逐漸恢復經濟的時候,美國就迅速獲得了壟斷性的發展優勢。登月計劃給美國高科技產業帶來了巨大的促進。我們今天所熟悉的IBM公司當時就在阿波羅計劃中為多個地面工作站提供了計算機,而曾經電子通信產業的領導者摩託羅拉公司當年則為阿波羅計劃提供了數千顆半導體元器件。
根據一項調查統計,單單阿波羅計劃及其相關研究就消耗了美國電子元器件產品的一半以上,巨額的投資直接把IBM、摩託羅拉這樣的公司推到世界領先地位。到了今天,川普不斷高呼「美國優先」的政治口號,如今又把「徵服太空」再次作為美國政府的首要目標,到底欲意何為呢?
無論航天飛行技術,還是太空資源開發技術,各個國家都在不斷取得重大突破。自從1970年,中國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以來,我國的航天事業也在高速發展當中。單從太空發射頻率來說,如今甚至已經與美國不相上下。國家國防科工局近日就透露我國「嫦娥四號」將於2018年底發射升空。「嫦娥四號」任務著陸器將進行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從月球背面登陸。
中國已經逐漸成為太空探索最活躍的國家之一,這也難怪美國充滿緊迫感,高調宣布要在月球建立永久基地的計劃。然而移居月球的挑戰是否只存在於科技層面?曾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影響一代IT人的傑出數字英雄,暢銷書作家尼爾•史蒂芬森在其新作《七夏娃》中,對這一議題展示了全面而獨特的視角。
尼爾曾在二十年前就預測了當今如火如荼的虛擬實境技術,早期工程師出身的他對於未來科技一向具有敏銳和前瞻的眼光,他在《七夏娃》這部硬科幻作品中細緻地勾勒出人類移民宇宙的宏大遠景及空前挑戰,使人們第一次開始以現實的眼光看待曾幾何時遙不可及的月球夢。
電影《星際迷航》劇照
挑戰一:政治結構的重組。在尼爾設定的情境當中,被各個國家發射到太空中的航天精英,美國人、中國人、俄羅斯人等,雖然各自原本隸屬於不同的政治與法律體系,但為了在太空中協同發展,他們必須找到一種新的組織模式。太空人類群體需要一個針對太空環境進行高效決策的領導者,而無法依靠地球上的領袖來遠程發布地面命令。
換句話說,太空移民就如同早年地球上那些初期殖民者一樣,他們可以在所到之處建立嶄新的國家和體制。這種模式或許是集權式的,或許是民主式的,但無論怎樣這個太空領導者將擁有前所未有的權力,因為假如地球未來遭遇重大生存危機,那麼這個領導者可能會成為全人類的最高領袖。太空憲法如何設計、太空警力如何部署將決定人類太空文明的形態。毫無疑問,地球上的政治格局在太空領域將面臨重新洗牌。
挑戰二:文化形態的重構。地球上各個國家的形成與其各自的地緣特點關係密切,不同風土養育不同文化,千百年來已經形成了穩定而不同的文化習俗。但在太空居住區上,人們將在相對狹小的可活動區域內共同生活,這樣一來,原本的原生文化就會很快融合、喪失,人們勢必會開始基於太空生活重構出太空文化來。
太空中不存在地球上的地理區隔,人類是否還會形成各自不同的文化?天下大同是否終於能在太空居民區實現?那些早期定居太空的精英,將作為未來太空人類的始祖,就像《聖經•創世記》中的亞當與夏娃一樣,決定和塑造後代子孫的文化基因,並且構建出特定的文化敘事,最終導致新種族的形成。
二十年前就預測了虛擬實境技術的尼爾·史蒂芬森
未來世界,人與人之間沒有了地理區隔,但心理的區隔或許更大。書中首先把人類的未來推向了一種極端,即地球遭遇了滅絕危機,之後類似於《聖經》諾亞方舟的故事那樣,人類試圖通過太空飛船盡最大限度去保存地球文明。接著,作者再次把太空人類的處境推向了極端,政治角力、宇宙災難的雙重作用下,全人類只剩下幾名精英倖存下來。這幾個人性格迥異,意見無法統一,最後只好按各自的偏好來建立自己後代的文化,並用基因工程技術給自己的後代做出特定的優化和處理。從此太空人類便逐漸出現了不同的種族。
《七夏娃》中勾勒的圖景或許只是一種針對未來情境的推測,但它讓我們從對科技的高度仰賴當中稍微地冷靜下來,讓我們看到人類在不斷破解各種科技難題之後,自身的文化困境非但沒有減輕,反而是增加了。網絡科技降低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成本,卻讓人們在接觸真相方面變得越來越被動。有時你真的很難分清究竟是我們在獲取信息,還是信息在獲取我們。
法國20歲攝影師安東尼·蓋革(Antoine Geiger)作品《手機攝魂怪》
假如我們在地球上沒有解決好資源消耗與文明發展、貧富差距與人人平等的問題,那麼多了外星球的殖民地之後,人類處境真的就能更好了嗎?
美國著名人本主義哲學家埃裡希·弗洛姆曾經向人類提出的拷問似乎猶在耳畔:生活到底是為了瘋狂佔有還是為了當下的存在?
尼爾提醒我們,或許在技術飛速發展的洪流當中,更緊要的是看清楚作為芸芸眾生的一員,我們到底應該如何自處,才不至於自以為被科技充滿,實際卻是被科技掏空,自以為在肆意消費,實際上則是任人收割。
相關書籍推薦
《七夏娃》
尼爾·史蒂芬森 著丨2018.8
購書詳情,請點擊「閱讀原文」
世界末日,其實只是一個新的開始而已。
沒有預告、沒有跡象、沒有衝擊,月球就這麼忽然爆炸了。科學家估算出,在月亮碎石造成的火流星雨降臨之前,人類有大約兩年的時間去尋找生存辦法。人類準備共同完成一項偉大的雲方舟計劃,選擇千餘人發射到以國際空間站為基礎的雲方舟群中。在地表被大火和濃煙覆蓋之時,倖存者在外層空間中目睹著這一切。然而,等待著他們的竟是一系列更加難以想像的困境。
-End-
編輯:Yoyo 責編:YQ
更多經典書單和深度好文
歡迎關注「中信出版集團」公眾號
近期新書一覽,點擊書封即可看到有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