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今天咱們繼續來講故事,今天這個故事呢,咱們講講關於戰艦設計方面的。咱們都知道,每一艘戰艦,尤其是大型的主力艦,設計起來可以說是難上加難。設計論證過程可能長達數年之久,每一年都要畫出幾十張圖紙來代表不同方案進行論證。
例如,從一個基本設計裡面,誕生出了好幾種不同的戰艦?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咱多了不說,就光說日本人一家,就足夠舉出三個例子來了。各位知道這事的應該不少。日本海軍第一艘走進超無畏艦時代的,是英國人給他們造的金剛號戰列巡洋艦。四艘金剛級裡面,第一艘是英國船廠直接造的,第二艘是完全進口英國部件在日本組裝的,後兩艘就成為了日本的國產戰艦。
既然金剛級已經國產了,後面計劃中的四艘戰列艦就也得國產,對不對?哦對了,不光是船的設計功底不夠,炮更是完全沒有自己設計的型號。那麼,如何讓戰列巡洋艦的設計方案變成戰列艦呢?加裝甲師必須的。換更大的炮不可能,因為沒有。解決辦法,就只能是加更多的炮。
啊對,扶桑級就是這麼來的——加長了艦體,減了幾座鍋爐和一座煙囪,在金剛級中部多塞進兩個炮塔。
扶桑級本來打算造四艘,因為預算原因,後兩艘耽擱了一年,結果變成了伊勢級。區別是啥?啊,日本人發現扶桑中間的兩座炮塔放得不合理,改成背負式,多少能剩下點地方來。好,伊勢級,就這麼出來了。
畢竟,金剛、扶桑、伊勢三級一脈相承,而作為基礎的金剛級,又是戰列巡洋艦,扶桑和伊勢,自然也就成了當時世界上,防護最弱,但跑得又最快的戰列艦之一。
各位知道不知道,長門級戰列艦,在日本被稱為「第一艘純日本式的戰列艦」,原因就是長門級脫離了金剛-扶桑-伊勢的這一套純英國設計方案,變成了完全出於日本需求,完全按照日本人想法建造的日本式戰列艦。
長門級性能可以說是很優秀了,航速又快,火炮又史無前例的裝了410毫米日本國產巨炮,裝甲水平也並不比其他國家戰列艦差。
日本人自己也很滿意長門級。所以在1919年設立八八艦隊計劃,要求建造六艘新戰列艦和八艘新戰列巡洋艦時,前兩艘加賀級戰列艦的設計,就變得非常簡單了——把長門改成傾斜裝甲,然後加一座炮塔……
加賀+長門,八八艦隊的八艘戰列艦有了一半了,接下來要解決下八艘戰列巡洋艦中的前四艘,也就是天城級。
超簡單,把加賀的裝甲削掉25毫米,然後把船體拉長,懟進一大堆新的鍋爐去,再取消佔用重量的艏樓甲板。不不不,讓老王跟你說,還有更簡單的。不是八八艦隊嗎,不是還有四艘紀伊級戰列艦要設計嗎?這四艘戰列艦不是要面面俱到嗎?得,最近好運氣,有了新輪機。直接把天城的輪機換掉,把加賀的裝甲裝回來,航速雖然從天城的30節,降到29.5節,但根本沒差啊對吧?最絕的是啥你猜?紀伊長得和天城一模一樣,外觀誰能看出差別,誰就是……愛是啥是啥吧,反正紀伊沒看空,設計圖的外觀是真·一模一樣。
啥?你問最後那四艘戰列巡洋艦怎麼設計的?那位被稱為13號巡洋戰艦的玩意,真的是新東西了。因為日本人本打算給它裝8門460毫米炮……
不要在意天城和紀伊的煙囪不一樣,人家畫圖的只是實在想找點區別第三條線緊接著第二條線,只不過不是主力艦。1922年《華盛頓條約》一籤,主力艦全部停工,加賀、天城改航母,紀伊就沒得到開工機會。
但咱不造戰列艦,不能就不發展海軍了對不對?發展方向,就跑到萬噸級巡洋艦上了。
第一級,四艘妙高級。火力強大、航速超快、防護也比別人更強,除了偷偷超了1600噸排水量,簡直完美。第二級高雄級,完全用的就是與妙高一模一樣的圖紙,唯一的區別,妙高在指揮設施上,只要求能指揮一個戰隊,高雄級要求能指揮一個艦隊。艦橋大兩圈,其餘完全一樣。哦好吧,其實炮塔也換了新型號,但那不重要,因為數據、性能、重量完全一樣,只是生產方便多了。
到第三級,最上級變化就出來了,上層建築配置變化超大,裝甲布置也變了。但是,如果你把最上的艦體投影和高雄、妙高比對一樣,仍然是,咳、咳,一模一樣……對,老王當年做模型時,對這點影響實在太深刻了。
啥,最後的利根級?不就是最上級去掉一座炮塔、全懟到艦首,然後其餘東西整體往後挪嘛!
Yes,最後一條線,妙高—高雄—最上—利根,也出來了。好了好了,今天故事就講到這了。其實這些發展脈絡,各國都有。美國人北卡—南達—衣阿華—蒙大拿也是一樣(只不過那幾位變化還挺大的),英國人也是一樣。
【遊戲官方資訊】
《巔峰戰艦》官網:dfzj.yingxiong.com
玩家貼吧:巔峰戰艦吧
官方微博公眾號:巔峰戰艦
官方客服電話:4009393333
官方QQ群:445038792 、552900332 、199289294
長按識別或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