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網絡小說,小說名為《重生軍工子弟》。一看「重生」二字,一般我就會放棄閱讀。這類東西實在太無聊了。正如什麼穿越、玄幻之類,都感覺很無聊。不過,這部小說,我開始讀了以後,不僅不覺得無聊,而且覺得很有趣,同時也有很深的感觸。
書中的主人公從21世紀的今天穿越回20世紀的八十年代。一個在大漠深處的軍工企業,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國家要求軍隊忍耐,給軍隊的投入大大地減少。那麼靠軍隊訂單吃飯的軍工企業日子就更難過了。軍工企業中有不少人才離開了軍工單位,企業發不出工資。好幾萬人等著要吃飯。那麼企業就必須自己找飯轍。軍工企業與軍工企業的員工對於國防事業,對於國防科技和國防工業都有著很深的感情。他們不願意眼睜睜看著企業走向沒落,而且他們自己的未來都希望與企業緊密聯繫在一起,不願意讓自己的前途一片渺茫。
小說的情節這裡就不多說了,有興趣的朋友自己可以在網上找來看。只是我對當年這類軍工企業的艱苦處境的了解,真的是讓人扼腕不已。這讓我想起1960年,由於經濟困難,有不少1958年剛剛從農村進入到城市工業企業的員工,又不得不被下放回農村。他們那一代人吃了很多的苦,也實在是沒有辦法。那時國家窮啊。儘管這些人受了委屈,國家也無力對他們進行補償。城市裡供應緊張,在有些農村,可能生活上還能有那麼一點保障。
軍工企業在那個時候的遭遇,國家也是出於無奈,讓企業自己想辦法。企業那時的困難真是難以想像。只是這個困難時期的具體時間,我以為書裡所寫成八十年代初期,可能並不與實際情況相符合。八十年代初期,企業的日子一般來說還不是太難過。至少與高等學校相比,企業的日子算是還能過得去的。那時,企業獎金髮得多,工人還時不時會浮動一級半級的工資。國家還沒有完全實行市場經濟,計劃經濟還佔有較大的比例。真正困難的時期是在九十年代中期。1996年,我去齊齊哈爾,那裡的一個國防工廠十分困難,雖然也生產了一些民品,而且銷售得還不錯,但一次非產品質量所造成的事故,給企業幾乎帶來滅頂之災。那時的企業員工好幾個月都沒有拿到工資。只是偶爾能拿到一點加班費。企業裡很多技術人員與技術工人離開了企業,被南方的私營企業挖走了。但有些員工對企業還是有感情的,對於國防工業還是有感情的。他們寧可好幾個月拿不到工資,但是他們相信,這樣的狀態不可能長期延續下去。所以,沒有工資,也堅持按點上下班。
到了2006年,我再去齊齊哈爾做調研時,情況已經有了較大的好轉,但好多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當時一個1999年的炸館事件,一個2000年的民進黨上臺執政,讓國家改變了繼續讓軍隊過苦日子的政策,開始加大對軍隊的投入。軍隊有了錢,當然要立刻改進裝備,把十多年來虧空給補上來。於是,國防工業企業有了生氣,訂單增加了,工資也能按時發放了。企業開始顯現出一種活力來。但企業員工的收入還是一種較低水平的,這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過程才能得到改善。
那幾年,我每年都到一個軍工企業進行調研。2002年,我去貴州011基地調研,那裡的情況很不樂觀。一個企業中層領導幹部,每月工資僅500元,可見基層員工的工資就會更低一些。但是,企業通過自行籌資,一定要上一個新的型號。國家沒有投資,企業找銀行貸款。貸款的利息還是有所優惠,但這仍然給企業帶來很大的壓力。因為如果型號沒有搞成,企業根本就無力償還貸款。型號不僅必須要搞成功,而且軍方必須還要給訂單,企業才能繼續生存下去。這種苦撐苦熬的日子,今天的人們真是難以想像。
2003年,我去漢中012基地調研。這時,軍工企業的情況比之前已經有所好轉。主要的原因,是企業在最困難的時候,一天都沒有放棄過研發。國家沒有給錢,自己想辦法找項目。他們瞄準國家亟需的國防短板,自行研發一些不需要太多投資,而企業的能力又可以做到的項目。而國家一旦需要,他們立刻就能投入生產。這給企業能夠在較短的時間走出困境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我小時候,生活在北京工業學院(當時簡稱為京工,即今天的北京理工大學)。那是一所國防工業院校。後來上中學的時候,由於幹部子弟比較集中,學校裡的高中畢業生中,有很大一部分的第一志願是報考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簡稱哈軍工)。再有一所為學生們所吸引的就是北京航空學院。哈軍工是中央軍委直屬,所以通常被列為我的學長們的首選,北航與京工則同屬於聶榮臻元帥領導的國防科技工作委員會,雖然聽上去比哈軍工稍遜一籌,但也是學生們很嚮往的學校。北航與京工在五十年代,日子很好過,國家進行了大量的投入。到了經濟困難時期,學校分別歸屬於三機部和五機部,國家投入大幅度減少。而到了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與軍隊和國防工業企業一樣,這兩所高校也進入了最困難的時期。
雖然那個時候,學校的日子不好過,也有不少人離開了學校。但是留下來的老師們沒有情緒低落,他們還是想方設法找項目為國家繼續做貢獻。等到了1999年與2000年這兩個時間點,形勢開始好轉,學校開始重新起步騰飛。
看到這部網絡小說,雖然它是以一種所謂玄幻的超現實的寫法,但書中那種反映人們在那個時代的精神面貌的描寫,反映軍工人艱苦奮鬥的精神,反映他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一腔熱血撲在國防工業事業上的熱情,還是很能打動人的。當然,軍工單位有他們自己的弱點。包括像北航或者京工這樣的院校,也有一些被外人看作是有某種僵化的東西。至於是不是真的僵化,這裡不做論斷。但其中的那種為國家為國防勇於奉獻的精神,恰恰就是這類軍工企業和軍工院校的靈魂。而這樣的靈魂是最高貴的,是令人敬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