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 | 美刊假想中美戰爭:或徹底改變東亞地緣政治形勢

2021-02-15 參考消息

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近日刊發帕特森外交和國際商業學院助理教授羅伯特·法利的文章《為什麼說中美之間的戰爭會比你想像的還要糟糕得多》稱,勝利有可能鞏固以美國為首的聯盟體系,進而大幅降低遏制中國的成本,這是有可能的。假設戰爭因中國在東中國海或南中國海採取咄咄逼人的舉措而起,美國似乎可以把中國描述成「侵略者」,並確立自身作為該地區制衡行為的焦點的地位。

戰爭可能讓美國政府及美國社會圍繞遏制中國這個長期計劃振作起來。美國可能以加倍努力超越中國軍隊作為回應方式,雖然這會引發一場軍備競賽,而事實還可能證明這場軍備競賽對雙方都是毀滅性的。然而,鑑於美國在意識形態或領土方面並未受到威脅,進行軍備競賽可能很難獲得認同。

美中兩國都無法擺脫地被鎖定在環太平洋國際貿易體系裡。一些人指出,這種局面使得兩國不可能開戰。一些人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所難免,而也有人曾認為一戰是不可能打起來的。

在本文中,我較少側重研究美中戰爭的作戰及戰術細節問題,而更多地側重主要對手在衝突前、衝突期間及衝突後的戰略目標。美中兩國若兵戎相見將在一些方面徹底改變東亞地區的地緣政治局勢,但也有很多至關重要的因素不會發生改變。十分悲慘的是,中美兩國發生衝突給世人留下的記憶可能只是「第一次中美戰爭」。

▲資料圖片:2016年6月25日,參加「環太平洋-2016」演習的中美海軍7艘軍艦,在向夏威夷航渡期間組織了編隊運動訓練。

15年前,「中國和美國怎樣才會開戰」這一問題的答案還只涉及臺灣問題和朝鮮引發的爭端。中國臺灣宣布「獨立」、朝鮮攻打韓國或導致局勢一觸即發的類似事件會迫使中美兩國不情願地開戰。

但這種局面已發生改變。中國國家利益和實力的擴張意味著,我們可以想見中美兩國可能爆發直接軍事衝突的多種場景。這些場景仍包括臺灣問題和朝鮮,但如今還涉及東海和南海爭端以及與印度可能發生的邊境衝突。

▲中印邊境的乃堆拉山口2006年7月重新開通貿易通道,被視為兩國自1962年邊境戰爭之後關係改善的重要標誌。(BBC)

當前的根本性因素包括:中國實力不斷壯大、中國對美國主導的地區安全體制感到不滿以及美國對該地區很多國家負有同盟義務。只要這些因素維持不變,開戰的可能性就會一直存在下去。

不論導火索是什麼,這場戰爭都不會以美國對中國艦隊及空中和陸基設施實施先發制人的打擊為開端。雖然美軍傾向於在中國的反介入資產把美國飛機、基地和艦船鎖定為打擊目標前與其交戰並將其摧毀,但當前極難想像這樣一種情景:美國決定付出升級緊張局勢所帶來的政治代價。

恰恰相反,美國需要準備承受第一輪打擊。這並不一定意味著美國海軍和空軍要乾等著中國飛彈如雨點般地打向他們,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美國需要一些明確且公開的信號表明中方有意將局勢升級為高強度的常規軍事作戰,才能開始與中國軍隊交戰。

▲美國空軍F-22「猛禽」隱形戰機

如果二戰歷史具有任何指示意義的話,那麼解放軍就不會坐任美國進行充分動員以進行先發打擊或妥善準備接受首輪打擊。此外,「突如其來」式的打擊也不太可能。相反,一場持續醞釀的危機會因為一些事件不斷升級,最終引發美軍採取一系列舉措,這些舉措會向北京表明,華盛頓真正做好了戰爭準備。這些舉措包括派遣航母戰鬥群、從歐洲和中東地區向亞洲調兵以及向太平洋地區派遣戰鬥機中隊。屆時,中國要確定是向前推進還是後撤。

從經濟方面講,北京和華盛頓都會以制裁進行威逼(美方制裁可能涉及開展多邊工作),還會凍結對方及其戰時盟國的資產。這會讓環太平洋地區乃至世界其他地區的資本和消費者開始在經濟上感受到痛楚。此外,發生高強度衝突的危險還會擾亂全球航運模式,進而可能給工業生產帶來嚴重瓶頸問題。

至於美國的盟友是否會支持美國實施遏制中國戰略,那要取決於戰爭因何而起。如果戰爭因朝鮮崩潰而起,美國或可指望韓國和日本予以支持。如戰爭因東海爭端而起,那肯定會牽扯到日本。如果是南海局勢引發的戰爭,美國或許可以指望部分東協國家——可能還有日本——予以支持。澳大利亞也可能因範圍廣泛的潛在情況出面支持美國。

在盟國方面,中國面臨的局面就沒有這麼複雜了。北京可能指望俄羅斯持中立態度,也寄希望於俄方能提供軍火和零部件,但基本上也僅此而已了。中國外交官面臨的主要挑戰是讓美國的潛在盟友確定並維持中立立場。這將是一項極其複雜的工作,其中包括消除人們對中國長期意圖的疑慮以及展示中國對取勝前景的自信(後者也是一種含蓄威脅:如果支持美國將遭到報復)。

▲6月3日,韓美日三國防長當天在新加坡舉行三邊會談。左起依次是韓國國防部長官韓民求、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日本防衛相稻田朋美。(韓聯社)

最大的難題就是判斷「誰將獲勝」,因為這個問題要對大量未知因素作出估測。我們不知道中國的反艦彈道飛彈的運行情況,也不清楚美國針對解放軍海軍的網絡戰具有多大破壞力,還無從搞清解放軍海軍各方面在實際作戰中的協同效率有多高。最後,我們不知道戰爭何時打響。解放軍和美軍在2020年和2014年的狀況會大相逕庭。

但總的來講,這場衝突將取決於以下這些問題:

美國對中國的通信及偵察能力會造成多麼嚴重的幹擾?對美軍發動攻擊將取決於觀察方和實施方之間的通信水平。如果美國可對通信實施幹擾的話,那無異於拔掉了解放軍的利齒。相反的,中國對美國開展網絡戰則可能平添美國決策者在國內的風險。

美國海軍和空軍挫敗中國彈道飛彈和巡航飛彈攻擊的能力有多強?解放軍海軍、空軍和火箭軍通過飛彈對美國已部署及正在實施部署的部隊發動攻擊的選項之多令人眼花繚亂。美國能否經受住猛攻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防禦系統對巡航和彈道飛彈的防禦效率,以及能否對中國境內及周邊地區的發射架實施打擊並將其摧毀。

▲解放軍東風-21A中程彈道飛彈發射車(維基百科)

解放軍各部協同執行高強度破壞性軍事行動的效果如何?與美軍不同,解放軍在過去30年裡幾乎沒有相關作戰經驗。反過來講,美國海軍和空軍對協同開展「空海一體戰」的準備情況又如何呢?

▲資料圖片:2016年12月,以遼寧艦航母為核心的艦隊在南海水域進行演習。(路透社)

就一些類型的資產——主要是飛機和潛艇——而言,中國軍隊極有可能取得局部上的數量優勢。而美中兩國在技術和訓練上的差距(但差距在不斷縮小)將對美軍如何在此類情況下經受住打擊並最終獲勝起到決定性作用。

▲中國海軍094型戰略飛彈核潛艇

這場戰爭不會以投降方在戰艦上簽字的方式結束。戰爭的結束方式反倒會是:一方因吃敗仗而被激怒,由此很可能去籌備下一輪戰爭。

如果中國打贏了呢?中國可通過迫使美國調整自身目標或摧毀促使美國採取行動並為其行動正名的聯盟框架等方式宣布獲勝。如果韓國、日本、中國臺灣和菲律賓不再有參戰意願的話,美國肯定不會繼續打這場戰爭。但上述兩個獲勝方式都需要對美軍乃至美國經濟造成嚴重破壞。

從美國國內政治講,吃敗仗會造成什麼影響很難預測。美國曾打過敗仗,但那一般只涉及通過談判在一些對美國全球利益並非具有特別重要意義的領域達成妥協。目前尚不清楚美國民眾會如何解讀在軍事上慘敗給一個同等地位的競爭者,特別是這個競爭者的軍事和經濟實力還在不斷壯大。把美國拉入戰爭的那位總統及其所屬政黨很可能在選舉上慘敗。

兩國面臨的最大外交和政治挑戰可能是,要想方設法讓對手認輸,同時還要保住其顏面。如果這場戰爭成為一場對兩國政權來說你死我活的爭奪戰或國家聲譽爭奪戰的話,那沒有人會受益。

美中兩國開戰的時間窗口很可能會在很長一段時間維持打開狀態。防止戰爭需要外交官和決策者具備高超的技巧和才幹。同樣地,在可預見的未來,雙方對取得獲勝優勢的需求會繼續消耗外交、軍事和技術資源。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們不應忘記的是,中美兩國構成了這個世界有史以來生產力最強的一個經濟區域的核心。這種局面應加以保護和促進。(編譯/王超)

▲4月26日上午,中國首艘國產航母船塢下水瞬間。

打開參考消息客戶端看更多外媒資訊>>

中美要避免沒有贏家的戰爭。歡迎轉發分享↗↗

相關焦點

  • 兩岸視點 | 大爭初現:臺灣問題中的地緣政治角力
    在兩者之中,前者具有一定彈性,兩國的分歧可以通過外交技術予以相當的彌合,而後者則是非此即彼的地緣政治問題,在關鍵歷史時期更能對兩國關係帶來轉折性的改變。所以,我們不得不明辨,在特定時段是哪個面向在對中美關係施加影響。上世紀七十年代兩國建交之時,中蘇已由同盟轉為對抗,美國深陷越南戰爭,且在與蘇聯的對抗中漸居守勢,兩國在戰略上的相互需要成為關係緩和的主要動因。
  • 地緣政治:庫德為什麼「必須」要鬧獨立?
    當然,20世紀後,在英美的大力推廣下(英美此舉的目的,參見地緣政治:解碼伊斯蘭系列》,中東政治從帝國體制向民族國家的模式轉移,中東穆斯林的民族意識被陸續喚醒。但即便如此,也不意味著庫德人就一定能產生如此強烈的民族意識。雖然在這個期間,中東穆斯林的民族認同度確有加強,但總的來說還是比較有限,遠沒有東亞國家那種強烈的民族意識,伊斯蘭宗教和教派認同,依然有相當的影響力。
  • 地緣理論漫談(六)
    甲午戰爭形勢圖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戰,在朝鮮豐島海面偷襲清朝的軍艦,甲午戰爭爆發。甲午戰爭以清朝徹底失敗而告終,但是面對日本的完勝,卻讓沙俄如坐針氈。20世紀30年代,隨著德日關係的走近,豪斯霍費爾的 「生存空間」地緣理論開始對日本的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日本的地緣政治學者如:小川琢治、石橋五郎、飯本信之等開始研究「生存空間」理論來。1933年,阿部市五郎的《地緣政治學入門》一書出版,該書對德國地緣政治理論做了體系性論述。其實,英美兩國只是想要日本對付俄國,而不是讓日本佔領中國,因為這將損害英美兩國的利益。
  • 地緣政治:中國為什麼要「抗美援朝」?
    目前,對「抗美援朝」戰爭的分析很多,也很透徹,但是從地緣政治上分析「抗美援朝」戰爭的幾乎沒有。我們這篇文,重點是從地緣政治上說明中國為什麼要「抗美援朝」。關於朝鮮,很多人都是無法理解的,因為從古至今,中國為了朝鮮和其它國家打過好幾次大仗:三次和日本打的,一次和美國打的。
  • 《地理的復仇》:地緣政治如何影響世界戰略?
    地緣政治學雖然銷聲匿跡,「地緣政治分析」(geopolitical analysis)卻始終存在,而且在冷戰後強勁復活,席捲各國的政治軍事分析。以致於知名的美國制度主義學派學者伊肯伯理(G. John Ikenberry)在2014年撰文極力主張,地緣政治並未回歸,自由秩序依然支配國際社會。
  • 地緣政治與中美博弈(第三章 第四節)美國的全球軍事戰略
    但是這個改變在本質上和以前是非常不同的,讀者要知道,[布雷頓森林協議]中,美國提出保證的黃金是美國擁有的,但是中東的石油並不是美國擁有的,之所以同意用美元計價,只不過是因為這些石油生產國畏懼美國的軍事力量。美元的基礎性質徹底改變了。 換言之,1971年以後,美元作為唯一世界貨幣的基礎是美國的軍事力量。
  • 【地緣政治110】
    當然,20世紀後,在英美的大力推廣下(英美此舉的目的,參見地緣政治:解碼伊斯蘭系列》,中東政治從帝國體制向民族國家的模式轉移,中東穆斯林的民族意識被陸續喚醒。但即便如此,也不意味著庫德人就一定能產生如此強烈的民族意識。雖然在這個期間,中東穆斯林的民族認同度確有加強,但總的來說還是比較有限,遠沒有東亞國家那種強烈的民族意識,伊斯蘭宗教和教派認同,依然有相當的影響力。
  • 頭條 美國智庫假想中美交戰:南海勢均力敵 臺海中國佔優
    文章稱,在美國與中國關係越來越緊張的背景下,擅長軍事領域研究的美國智庫蘭德公司進行了名為「假如中美兩國交戰」的模擬實驗。實驗假想在臺灣與南沙群島的紛爭從偶發性戰鬥發展為正式交戰,得出的結論是,現階段「美軍仍然在綜合實力上佔據優勢」。
  • 中美在南海的緊張關係可以改變
    1、中美在南海的緊張關係可以改變[「信息分析」陳功]美國的核心利益與中國的核心利益是不一致的。
  • 中美海權爭霸戰(上)
    相對保守的說法是,中國海軍至少會改變西太平洋地區的力量平衡。這支新興力量有著怎樣的使命?未來30年會有多大的上升空間和前景?它將如何改變全球海上格局? 儘管中國海軍從硬體上而言已經是世界第二大海上力量,但受到地緣環境和思維傳統的影響,力量發展和布局是 「由陸向海」,主要從中國大陸向外延伸力量和影響力,這與美國海軍的 「全球存在、全球攻防」思路有著極大的不同。
  • 地緣政治與中美博弈--朝鮮半島:朝韓軍事衝突的起因與經過(第五章 第一節)
    ,一打開東亞的地圖,朝鮮半島會立刻吸引他的目光。 答案是:朝鮮半島位於中國、日本、美國和俄羅斯四個大國勢力範圍的交會處,這是一個地緣政治所形成的火藥庫。它不可能平靜,更不可能長期地平靜。 朝鮮半島是地緣政治的戰略要地,其戰略傾向牽動整個東亞,比如1950年的韓戰,直接關係到中國在臺灣海峽兩岸的分裂情況,因為1950年前,最先入朝參戰的中共軍隊原本是準備用來解放臺灣的。 2010年3月,黃海(朝鮮人稱西海)爆發了[天安艦事件]。平靜了57年的朝鮮半島硝煙又起,其影響超過半島本身,直接輻射到釣魚臺和[北方四島]。
  • 昨天,世界地緣政治發生了一件重大事件
    昨天,世界地緣政治發生了一件很重大的事件:美國軍隊悄悄從位於中國西側、被自己佔領20多年的、最大的軍事基地悄悄消地撤了!
  • 地緣政治與中美博弈-- 朝鮮半島博弈各國的得失(第五章 第四節)
    在戰爭開始之前,敵人總會做出很多諸如演習之類的軍事行動,目的是試探對手的戰爭意志。所以如果真要避免戰爭,就需要在敵人試探你的時候做出強硬的回應,叫敵人知難而退。 你也許會問:俄國這種帶點瘋狂的強硬回應真的有什麼用嗎? 答案:有的。
  • 【俄羅斯研究】俄羅斯地緣政治思想的演變及影響
    這種對立, 其實質就是海洋和陸地的歷史對立, 反映了不同的地緣政治觀, 即海洋的自由民主、貿易體系、實用主義和陸地的思想專制、等級管理、宗教思想佔優勢的對立。薩維茨基的觀念對後來俄蘇地緣政治思想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巨大空間的客觀形勢迫使蘇聯按慣性成為一個具有強烈地緣政治意識的歐亞大陸國家, 其在地緣政治實踐中的許多方面同薩維茨基的觀念是相通的。
  •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與臺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成功舉辦第十七屆「兩岸和平研究」學術研討會
    出席此次會議的臺灣學者有臺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王信賢教授、臺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前所長邱坤玄教授、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趙春山教授、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趙建民教授、臺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寇健文教授、臺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鍾延麟教授、黃瓊萩副教授、王韻副教授。    開幕式由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林紅教授主持。
  • 【印太戰略】陳昕宇:美國對華戰略決策中的地緣政治因素與中國應對 ——以川普政府「印太戰略」為例
    在地緣布局上,該戰略與「一帶一路」倡議有明顯的重合之處,這給中美關係的發展帶來一定挑戰。其二,具有延續性和擴展性。「印太戰略」是「亞太在平衡」戰略的補充,是新時期美國對華戰略的一次調整。在地緣概念上,「印太」地域是「亞太」地域的擴展與延伸,「拉印入盟」,說明該戰略在地緣政治上有更深層次的考量。其三,多邊機制是重要支柱。
  • 8張世界地圖,告訴你改變中國戰略地位和國際地緣政治的關鍵之舉!
    講「兩彈」就不能不提二戰之後的世界格局: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勝利,而中國作為戰勝國卻因為《雅塔爾協定》成為「五常」中唯一損失領土的國家;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通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新中國,然而卻不得不面對嚴峻的外部地緣政治形勢。
  • 中印邊境衝突背後的地緣政治邏輯
    今年5月開始,印度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地區頻繁挑釁,導致雙方在班公湖和加勒萬河谷等地爆發了較大規模的肢體衝突,國內媒體對衝突原因的解讀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印度政府最終沒能遏制新冠病毒在國內的蔓延,引發民眾不滿;二是印度近年來經濟持續下滑,莫迪經濟學破產,引發民眾質疑,因此政府需要緩解國內政治壓力。但是如果我們深入挖掘中印兩國衝突的地緣政治邏輯,會看到更深層次的原因。
  • 大國新博弈之艱難的東亞聯合之路(二)
    和他的前任安倍晉三數次訪問東南亞各國時的國際形勢不同,這幾年亞洲的政治、經濟甚至是軍事的格局演變都非常快。菅義偉所要面對的是一個變化更迅速、形勢更為複雜的亞洲。過去,自從日本在二戰後經濟復甦並騰飛,開始向國際開展經濟援助之時,越南就是最大的受援國——不同於日本對華政府開發援助貸款(O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