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簡介】遠程打擊:重塑防區內外打擊力量的平衡

2021-02-13 蘭德短評

原文作者:Col Mark A. Gunzinger, USAF (Ret.)  

原文出處:The Mitchell Institute for Aerospace Studies

原文標題:LONG-RANGE STRIKE: Resetting the Balance of Stand-in

and Stand-off Forces 

     報告時間:2020年6月

     

報告前言

過去的30年,中國和俄羅斯都在著手使其戰略、作戰概念和軍事技術實現現代化,希望以此抵消美國在「沙漠風暴」行動的戰爭方式中所體現的優勢。基於這一現實,國防部(DOD)已經戰略覺醒,認為均勢對手之間的衝突時代已經重現,這也已經被寫入美國國防戰略。這發生在當所有軍種都在慎重考慮是否要將必要的關鍵力量現代化並重新奪回威懾力(必要時在任何大國勢力中佔上風)的時候,

要實現與中、俄不斷上升軍事實力的有效競爭,美軍傳統作戰方式、作戰手段大都(即使不完整)需要進行重新設計;當然,儘管如此,美國武器庫中的很多關鍵打擊能力還在持久性地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全球遠程打擊能力——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對目標實施攻擊的能力。在配合摧毀敵方軍工企業的重要戰略目標使用時,遠程打擊是美國軍事指揮官可用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不久國防部將做出決定,重塑未來如何實施遠程打擊的平衡。如果不對這些決策進行分析,有限的國防資源可能會被濫用。

馬克·岡辛格完成了迫切需要的關鍵分析,即國防部(DOD)如何在穿透打擊(penetrating strike,即使用駐紮在美國本土的空軍隱形轟炸機部隊進行的防區內打擊stand-in strike)和防區外打擊(stand-off strike,從飛機、艦船、潛艇、陸地等平臺發射遠程飛彈)之間取得適當平衡。分析表明,從作戰或按效果成本的角度來看,將建設重點向遠程防區外系統傾斜對空軍沒有意義,可能導致五角大樓對防區外打擊能力過度投資。因此,本報告建議空軍應大幅提高穿透性強的防區內遠程打擊能力,為美國領導層提供一個成本收益率最高的方式以提高軍事能力,進而制定出對抗大國侵略的可靠方案。

美國空軍中將David A.Deptula中將米切爾航空航天研究所院長
2020年6月

摘要的建議部分

基於本報告的評估和相關研究的成熟證據,米切爾研究所提出以下建議:

美國空軍應該大大提高其遠程打擊能力。為了支持國防戰略,總共需要至少316架轟炸機,其中絕大多數應該是B-21。國防部1997年決定停止購買B-2隱形轟炸機,這導致了轟炸機部隊的規模現在已經太小且過於陳舊,而且以防區外機型居多。儘管這支部隊可能足以應付越來越少的區域性衝突,但多項分析得出結論認為,空軍應提高其在交戰區對均勢對手展開防區內打擊作戰的能力。這樣的話,美國空軍將需要購買至少240架B-21隱形轟炸機。

空軍應優先考慮穿透式打擊平臺。戰爭的成功歸結於對關鍵目標的迅速、壓制性攻擊,維持這樣的行動需要有相匹配的的打擊手段。如今,B-1B和B-52H穿越中俄不斷擴大的綜合防空系統(IADs)風險太高,任何非隱形飛機(無論新舊)都是如此。由於無法穿越中俄防空系統,轟炸機只能使用防區外武器打擊交戰區內的目標。這些武器在發射後飛行數百英裡所需的時間降低了它們對敵方機動飛彈目標(敵方正在大力發展,可以發起對美軍的攻擊)的效力。除此之外,遠程武器缺乏能摧毀非常堅硬或地下目標的彈頭。國防部選擇採購B-21正是希望以其攻擊這類堅固目標。與較小的直接攻擊武器相比,遠程武器更加昂貴,且每架次飛機攜帶的武器數量也很少。最後,如果面臨抉擇,美國空軍必須優先考慮穿透式作戰系統,因為它是美軍唯一同時擁有防區內、外打擊能力的軍種,而其他軍種都在試圖開發新的防區外打擊能力。為了避免資源浪費,空軍必須確保它可以向指揮官提供多樣的打擊選擇,確保能夠深入進入交戰區,且每次出擊都可以擊中大量目標。

高超音速武器是必需的,但不是萬能的。敵人的防空系統對傳統武器(如亞音速「戰斧」對地攻擊飛彈以及非隱形飛機)的防禦效能日益增強。高超聲速(5馬赫或更快)武器在速度、機動性等方面的優勢特徵使其能夠更好地在這些威脅環境中生存。使用生存力更強的高超聲速武器可以減少我們對防區外武器數量的需求。但是,與可以在短短幾分鐘內抵達目標的直接攻擊型PGM相比,從遠程防區外發射的高超聲速武器對敵方能夠快速機動目標的打擊效果依然差強人意。另外,高超聲速武器價格不菲。吸氣式高超音速巡航飛彈需要動力裝置、燃料和其他設計特徵才能遠距離飛行,這會增加其尺寸(減少每架次的武器數量)和成本。與其他防區外彈藥類似,對高超聲速武器的投資應主要在其生存能力、大小、武器架次率、打擊挑戰性目標的效能、成本等要素之間進行權衡取捨。

改裝空運飛機執行打擊任務沒有任何操作意義。已經有跡象表明,空軍提供重型空運以迅速部署和維持部隊運行的能力越來越不足。為一些改裝的運輸機分配攻擊任務而不是運輸任務,可能會嚴重影響美軍阻止中、俄取得快速勝利。

開發一種新的防區外轟炸機不是一個更快和更廉價的選擇。有一個長期存在的謬論,即一種新的具有超高有效載荷能力的防區外軍火庫飛機可以獲得迅速發展,且成本比購買B-21要低。這種觀點是錯誤的。重新啟動C-17這樣的軍用運輸機的生產線將需要數年時間、數十億美元的前期計劃資金。除此之外,將C-17或現有的商用運輸機改裝為攜帶武器的攻擊機也將需要更多的資金和時間。對我的判斷尚有質疑的人,應該想一想在以商業設計的角度發展海軍P-8海上巡邏機以及圍繞空軍KC-46A加油機的持續爭議。一架攜帶武器的寬體飛機的成本可能會等於或超過B-21的成本,且操作靈活性低、只具備單任務執行能力;一架全新設計的遠程轟炸機可能比改造一架成熟的運輸機來發射武器的計劃更昂貴。

 

全文翻譯可後臺回復關鍵詞「遠程打擊」獲取

相關焦點

  • 重置防區內外打擊力量平衡—— 反介入/區域拒止環境下的美國空軍遠程打擊體系
    ——《遠程打擊:重置防區內與防區外打擊力量的平衡》。本報告評估了美國國防部兩類遠程打擊力量體系的優勢和局限性:一類是可入侵至中國或俄羅斯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系統打擊範圍內,向目標投射彈藥的隱身轟炸機滲透打擊力量;另一類是非滲透型轟炸機力量,它們必須避開反介入/區域拒止體系威脅範圍向目標投射遠程彈藥。
  • 美空軍「遠程打擊」力量的再平衡將何去何從
    《遠程打擊:恢復防區內與防區外力量的平衡》報告信息引起了讀者的廣泛關注,也因此引發了對美國「遠程打擊」力量發展的密切關注。那麼米切爾研究所為何要研究美國「遠程打擊」力量的再平衡問題?美國軍方遠程打擊力量的組成是什麼?存在什麼問題?未來又將如何發展?等等,這一系列問題可能都與美國的最新國家安全戰略緊密相關,歸根結底與針對中俄的大國競爭戰略相關。美國遠程打擊力量當前主要是服務於其大國競爭戰略而發展。遠程力量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受預算調整、新遠程力量發展以及武庫機發展的影響。
  • 縱深打擊「利器」:美國陸軍下一代遠程地對地精確打擊飛彈丨附視頻
    縱深打擊(DeepStrike)飛彈是擬議的下一代遠程地對地精確打擊飛彈(PrSM),應該由雷神公司開發,用於美國陸軍的PrSM競賽。它的目的是取代即將到期的陸軍戰術飛彈系統(ATACMS)。旨在滿足美國陸軍精確打擊飛彈的要求,縱深打擊飛彈有望進行遠程、精確、快速的攻擊,與目前在美國陸軍服役的飛彈系統相比,下一代飛彈的射程旨在延長40%,預計它可以使美國陸軍的火力增加一倍,同時還能削減成本。
  • 美研究在日本部署中程飛彈 施洋:將成默認打擊對象
    隨著中導的解禁之後,包括我們看到日本自己也有研製和獲取這種較遠射程的防區外打擊武器的企圖。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把日本和自己「捆綁」,無疑也是對日本防務政策的一種「綁架」。只要五年 美國就可以追平高超音速武器技術差距直新聞記者羅代姣:美國退出《中導條約》之後,一直在謀劃復活一些中程飛彈項目。
  • 戰術戰斧巡航飛彈打擊敘利亞化武設施行動之——戰前任務規劃
    ,摧毀其作戰能力打開突防通道;方案3:完全摧毀地導陣地群,為後續可能通過的空中作戰力量開闢安全飛行走廊。P-40遠程預警雷達陣地遠程預警雷達陣地1低建議方案1:由於P-40無法實現對西側低空目標的有效探測,建議不予以打擊卡拉蒙軍事基地建築物4備選建議方案1:卡拉蒙軍事基地不屬於針對化學武器威脅的打擊行動目標類型,考慮到其位置,建議在作戰任務規劃中將其作為備選目標進行考慮
  • 火箭軍六大撒手鐧,從沿海到第二島鏈,全面打擊來犯之敵
    無論是使用近程戰術飛彈威懾和打擊臺獨分裂勢力,還是在第一、第二島鏈範圍內實施遠程精確打擊摧毀敵方軍事基地,遏制敵軍飛彈和航空兵力量,配合掩護其他軍兵種的作戰行動,火箭軍彈道飛彈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一,是作為一種射程較遠的戰區戰術武器(比陸軍遠程炮兵旅的300毫米遠程火箭彈和155毫米榴彈炮射程遠得多),為戰區內的陸軍、海軍陸戰隊和海軍聯合作戰部隊提供遠程精確火力打擊能力。
  • 美國只會空想,中國幫他們實現:央視曝光國產網火遠程打擊武器!
    以其非常獨特的外觀形狀,引發了現場相關客戶的關注,吸引了場內外的目光,成為本次防務展的焦點和明星軍品,引發了轟動效應。採用一個比較小型的多管發射箱,飛彈採用垂直發射,發射後改平飛,依靠衛星導航,以及遙控和末端光學制導系統,可以接收任何節點的目標指示信息,並自動構成發射火控諸元,達到遠程精確命中的效果。可裝填兩種飛彈和2種巡飛彈,射程20~70公裡。
  • 國產JDAM量產列裝,中國空軍進入全面精確打擊新時代
    前面說過慣導系統需要衛星導航定位糾偏,但是衛星導航定位長期被美國GPS壟斷,因此國際市場上JDAM也被美國壟斷,美國還憑藉GPS長期控制了北約遠程投送、防區外打擊能力。由於美國拒絕對非北約盟友開放高精度GPS信號,所以其他國家使用INS/GPS存在較大障礙。中國早就研製成功這種炸彈,國產飛騰系列慣導/衛星制導炸彈早在2006年就參加珠海航展,但是遲遲沒有裝備部隊就是這個原因。
  • 【裝備發展】無限打擊!美三巨頭研發空射高超巡航彈;美海軍研發AGM-158C-2巡航彈
    』(LRASM)AGM-158C-2打擊能力」一詞,並表示該飛彈將是美海軍自AGM-84K「增程型防區外對陸攻擊飛彈」(SLAM-ER)後的首型空射對陸打擊巡航飛彈。 圖為AGM-84H外形圖,以及該型彈在打靶試驗中,末段大角度俯衝命中靶標的畫面(美國波音公司圖片)AGM-158C-2基於AGM-158C飛彈,後者是美空軍AGM-158B「增程型聯合空地防區外飛彈」(JASSM-ER)的反艦型別,主要配裝美海軍F/A-18E/F艦載戰鬥機和美空軍B-1B轟炸機。
  • 500本美君條令+34本美軍空軍條令+全球軍力平衡報告十年合輯——祝一直支持戰例譯註的諸位大佬節日快樂!
    500本美君條令+34本美軍空軍條令+全球軍力平衡報告十年合輯——祝一直支持戰例譯註的諸位大佬節日快樂!全球一體化行動聯合能力集成及開發系統為明日之戰養成今日之聯合君官美空君保障中心手冊核事務手冊2020開放未來:5G的未來之路喜歡的可以看看,一本軍語辭典9月12日:(限時1天)全球軍力平衡報告
  • 國產JDAM量產列裝 我空軍進入全面精確打擊新時代
    節目之中有一個消息讓我們欣喜,那就是國產慣導/衛星制導炸彈已經批量生產,這樣意味著中國空軍即將告別鐵炸彈,進入全面精確打擊新時代。從相關畫面我們清楚看到國產慣導/衛星制導炸彈和美國JDAM一樣,都是在現有航空炸彈基礎上改裝而來。這樣好處就是可以利用現在庫存炸彈,降低系統成本和費用。國產慣導/衛星制導炸彈與美國JDAM改裝也大同小異,都是去掉原來尾錐,取而代之是制導組件艙。
  • 「大艦巨炮,遠程打擊」丨衣阿華戰列艦
    衣阿華戰列艦定位從衣阿華戰列艦的屬性和戰場實戰表現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衣阿華戰列艦屬於遠程攻擊型戰艦。衣阿華戰列艦可以在很遠(21公裡)對敵艦進行毀滅性打擊,衣阿華戰列艦擁有3門三連發406毫米高爆穿甲彈,殺傷力巨大。衣阿華戰列艦的偵測能力也十分強大依靠Mk9-2型雷達,一架格魯曼F4F-3S水面偵察機,可實現艦艇水面偵測距離為16.2公裡,空中偵測距離為14.2公裡,再加上超強的裝甲防護力,衣阿華戰列艦是一艘威力巨大的戰艦。
  • B-21「突襲者」遠程轟炸機
    一、簡介2015年10月27日,美國國防部宣布,授予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研發新的遠程打擊轟炸機(Long Range Strike-Bomber,LRS-B)的合同。隨後,空軍部長宣布,新的遠程打擊轟炸機將被命名為B-21「突襲者」,以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杜利特空襲東京行動」1。
  • 伊朗的無人機打破了中東地區的力量平衡
    《華爾街日報》最近一篇題為《伊朗武裝無人機威力重塑中東安全》的文章透露,「德黑蘭使用現成的材料製造武裝無人機,挑戰美國及其在該地區的盟友。」這篇文章接著引用了歐洲、美國和以色列未具名的消息來源,他們說伊朗在設計、製造和部署無人機方面的快速擴張能力「正在改變該地區的力量平衡。
  • 轟6K部隊具全疆域全天候遠程精確打擊能力
    日前,廣空轟-6K部隊數架戰機乘夜色從華南某機場起飛,連續航行數千公裡,成功對多個目標實施精確打擊。現場指導的上級軍訓部門領導介紹,今年這支部隊還多次飛出第一島鏈1000餘公裡赴西太平洋開展遠海訓練,出色完成任務。他們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標誌著我轟-6K部隊已具備全疆域全天候遠程精確打擊能力。  轟-6K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代戰略轟炸機,素有「戰神」之稱。
  • 美陸軍為新式偵察攻擊直升機尋找遠程精確打擊彈藥
    這樣的驗證活動不僅能為遠程精確彈藥的研發提供信息,也將為當前在用及未來即將投入使用的攻擊偵察機承包商提供信息。驗證活動是陸軍採辦和列裝遠程精確彈藥過程中的一次重要事件。 驗證、數字仿真性能及鑑定結果會進行匯總,然後形成一份協議,授予一個或多個承包商,由他們據此生產60枚遠程精確彈藥,供定於2026財年進行的飛機集成和質量認證鑑定活動使用。
  • CSBA2017報告:《決勝灰色地帶—用電磁戰重獲升級優勢》中英文版
    CSBA-2015年報告Winning the AirwavesRegain America's Dominance in the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決勝電磁波——重塑美國在電磁頻譜領域的優勢地位》
  • 防區外精確打擊空射巡航飛彈-SLAM-ER
    前身SLAM飛彈的局限性在於其「魚叉」飛彈的機體限制了防區外範圍和彈頭尺寸,並且自主性有限。而725千克(1600磅)的SLAM-ER則成為了「魚叉」飛彈家族最激進的發展成果。另外,根據美國海軍2005年4月底的測試報導來看,前面F/A-18戰機所發射飛彈的ATA系統自動捕獲目標後能為身後防區外的其他F/A-18戰機飛行員提供實時的目標信息。
  • 「標準」-6飛彈裝備日艦引關注,這款飛彈打擊能力究竟有多強
    對此,有評論認為,一旦日本的宙斯盾驅逐艦裝備「標準」-6飛彈,將進一步打破地區軍事平衡,對地區穩定產生不利影響。作為世界上第一款攻防兼備,空、海、陸目標「通吃」的近乎「全能型」飛彈,「標準」-6飛彈的打擊能力究竟有多強?「標準」飛彈是美國於1964年研製的一款全天候艦載防空反導飛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