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皮美帝戰爭狂魔博爾頓!

2021-02-18 崑崙攬月

近日,NBC播放了對川普的獨家採訪。當被主持人問及「是否感覺自己被政府中的其他人『推入』與伊朗的衝突」時,川普強調,自己是聽了兩方面意見後,才做出的決定,並且表示:「我的人分兩類,一些是鴿派,一些是鷹派。約翰·博爾頓絕對是鷹派,如果由他來決定的話,他會跟整個世界開戰」

博爾頓外表文質彬彬,但內心強硬。他曾就職於裡根、老布希、小布希三任政府,是美國政壇著名的「鷹派」人物,以對外政策立場強硬著稱。

美國總統川普2018年3月22日宣布,美國前常駐聯合國代表約翰·博爾頓取代麥克馬斯特,出任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

曾有分析人士指出,麥克馬斯特和川普不僅「氣場不合」,在諸多外交政策上更是意見相左。反觀博爾頓,不僅同樣以口無遮攔著稱,他也和川普一樣厭惡聯合國等多邊國際機構、反對伊核協議、質疑美情報界有關俄羅斯幹預美國大選的指控。與川普的「氣味相投」,是他再次得到重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為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博爾頓的主要職責包括協調涉及防務和外交政策的聯邦機構的跨部門合作,在國家安全政策制定上將發揮重要作用。

但是,博爾頓的性格中卻擁有一份對戰爭近乎病態的狂熱。早年國會參議院關於伊拉克戰爭的聽證會資料顯示,為了能對伊拉克開戰,在2003年戰爭開始前,時任負責軍控和國際安全的副國務卿博爾頓涉嫌逼迫美情報人員偽造證據,謊稱伊拉克政府開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不只是伊拉克,還有敘利亞、伊朗.甚至中國,有人說,中國要煩惱的不是貿易戰,而應是博爾頓。

2012年7月,博爾頓宣稱「伊朗絕對不會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檢查」,但他又是如何知道這些檢查將會無功而返呢?很可能只是隨便猜測出來的。這就是博爾頓雷同於川普的風格:一句話背後的證據支撐越少,講大話的時候反而聽起來更理直氣壯。

總而言之,在宣告外交努力和經濟制裁都無效的情況下,博爾頓得出的結論是:除了戰爭別無他法。博爾頓繼而認為,對當時的歐巴馬政府來說,「走向戰爭是唯一選擇」的事實太令人無法接受。但他同時又告訴他的讀者稱,戰爭「並不算太壞的選擇」,因為他認為伊朗的領導人並不敢直接和美國軍隊做「硬碰硬」的直接對抗。那麼這樣的結論背後又是什麼樣的論據在加以支撐呢?博爾頓沒有引用任何的歷史依據,也沒有引用任何來自伊朗內部的信源。伊朗領導層幾乎就是他自我幻想的產物,他們的最終決策以博爾頓的意志為轉移。

對博爾頓來說,這些他想像中的戰爭都是「先發制人」的策略。這麼講顯然是錯誤的。因為在國際法下,「先發制人」是指為了應對敵方已經上膛且瞄準的槍,而提前進行打擊自衛的行為。而博爾頓所謂的針對伊朗和朝鮮的「先發制人」,顯然是不成立的。

博爾頓無疑又很會在語言上麻痺別人。在過去的許多場合裡,他都儘量不使用「戰爭」這一個詞語,以在潛意識裡降低人們對軍事對抗的恐懼感。在2015年8月,他對歐巴馬政府建議到,與其與伊朗籤訂協議,不如對其進行一次「小型的、先發制人的軍事打擊」。那麼所謂的「軍事打擊」和「戰爭」又有多大區別呢?前者聽起來更加好控制,而後者聽起來則並非如此。

博爾頓多次堅稱美國是無法與伊朗展開外交對話的,因為「伊朗的領導人已經鐵了心地要像瘋子般地追求核武器」,因此如果美國不採取軍事手段的話,就只能坐等伊朗成為擁核國家。他這條觀點的背後沒有任何證據進行支撐。而事實是,伊朗核談判在2015年最終依靠外交手段達成了協議。

事後,博爾頓撰文批判歐巴馬政府在外交上「沒有骨氣」,並對歐巴馬政府籤署伊核協議、恢復與古巴外交關係等做法持絕對否定態度。2015年,博爾頓在《紐約時報》發表專欄文章,鼓吹對伊朗動武並轟炸其核設施,以阻止伊朗研發核武器。他還多次呼籲美國退出伊核協議。

在當年歐巴馬政府即將要出臺伊朗核協議的前夕,博爾頓做出了如下兩項預測:

★  第一,伊朗不會如實履行協議,德黑蘭會「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眼皮底下作弊」,還會和朝鮮展開合作;

★  第二,這項協議會讓其他的中東國家集體尋求發展自己的核武器,引發中東的核武器軍備競賽。「周邊國家都驚恐歐巴馬會扶持一個有核武器的伊朗,」他在2015年3月寫到,「這個協議觸發了無數個新的擁核國家。」

後來,歷史打了博爾頓的臉。伊朗並沒有研發核武器,其他的中東國家也沒有。國際原子能機構也多次表示伊朗確實履行了協議。包括美國和歐洲的情報機構也證實了此項觀察。

即便如此,博爾頓的意志也不會以客觀現實而轉移,2017年9月,他仍然發文渲染伊朗的核威脅:「(伊朗)履行了協議又怎麼樣?這不能說明任何的問題,因為他們最終還是會撕毀協議。」

日媒稱,美國總統川普下決心對敘利亞阿薩德政權採取軍事行動被認為受到了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約翰·博爾頓的影響。在美國國防部對川普宣稱的大規模攻擊存在慎重意見的背景下,博爾頓強烈鼓勵了川普。

據《日本經濟新聞》2018年4月16日報導,2018年4月13日晚間,在白宮宣布打擊敘利亞的決定時,川普身邊有兩位高官的身影。一個是白宮發言人桑德斯,一個是博爾頓。

日媒援引美國媒體報導稱,當時剛剛走馬上任的博爾頓主張對阿薩德政權採取更加強硬的舉措。據稱,由於2017年4月對敘利亞實施的打擊沒有取得充分效果,因此博爾頓便支持大規模摧毀重要基礎設施等的攻擊。

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等國防部官員則認為,大規模攻擊有可能把支持阿薩德政權的俄羅斯捲入,從而加劇混亂局面。也正因如此,後來軍事行動僅對有限的目標實施了打擊。

報導指出,儘管如此,博爾頓的存在感不容忽視。圍繞對敘利亞政策,他主張需要採取包括應對作為阿薩德政權後盾的俄羅斯和伊朗在內的「更大規模戰略」。

非常巧合且又諷刺的是,他在伊朗核問題上的立場和他當年在伊拉克問題上的立場非常相似。他當時堅稱國際監督對伊拉克政權起不了威懾作用。1998年他寫到,「依靠聯合國來解除伊拉克製造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想法是可笑的。」一年之後,他又宣稱,「現在只有推翻薩達姆政權,才有可能實現伊拉克的和平。」到2003年1月,在布希政府中任職的博爾頓又說:「如果聯合國派出足夠人手的話,他們肯定能夠找到伊拉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如果聯合國找不到的話,那美國只有挺身而出了。」

歷史已經證明,布希政府最後向伊拉克發動的這場戰爭是多麼可笑。而博爾頓這樣的戰爭狂熱分子要為其負責。

博爾頓在2002年辯解說,伊拉克人民需要感謝美國軍隊的到來,因為美國軍隊幫助他們除掉了薩達姆這個暴君——哪怕博爾頓有在任何一個發展中國家生活過,並且對第三世界有過研究的話,他就應該明白這些國家的人民對曾經作為殖民主義宗主國的西方並沒有什麼好感,更不會視西方大國為救世主。

博爾頓在這方面的經驗欠缺讓他顯得非常高傲和美國中心論。他不願意承認美國過去的許多軍事行動最終以失敗而告終。「智利人做出他們自己的選擇,」博爾頓在評價美軍對智利獨裁者皮諾切特的扶持時說到,似乎在這件事上美國一點責任都不需要負。鑑於美國的介入在許多地區造成了災難性的影響,伊拉克人民的反美情緒當然也是合乎情理中的。

博爾頓並不是唯一一個錯誤判斷了伊拉克形勢的人。包括希拉蕊·柯林頓,喬·拜登和約翰·克裡在內的很多高層,也都曾經支持了這場戰爭。但讓博爾頓變得如此出格的是,即使在證據如此確鑿的情況下,他還是為了保持自己鷹派的角色強詞奪理。在英美聯軍最終沒能在伊拉克發現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時,博爾頓為自己辯解到,「我們出兵當然不僅僅是為了解除這些武器,而是為了推翻薩達姆政權。」

十多年過去了,博爾頓仍然還是如此熱愛戰爭,至今仍堅稱美國應該發動伊戰。「我堅信,如果當時沒有除掉薩達姆的話,他還是會繼續研究新的武器,包括核武器,」博爾頓如此為當年的戰爭解釋到。儘管這場戰爭造成了4400名美國人和50萬伊拉克人的喪生,超過一萬億美元的開支,還催生出了「伊斯蘭國」這樣的怪胎,但這一切在博爾頓看來,似乎都是物有所值的。

「薩達姆政權無論如何都是不可持續的,所以即使美國沒有出兵,它也會陷入內戰,也會有戰爭爆發,也會陷入混亂」——博爾頓的邏輯是:用飛彈打倒一棟搖搖欲墜的危房是沒有任何道德負擔的,反正它自己早晚也會倒。假設一下當陣亡美軍士兵或是伊拉剋死亡平民的家屬聽到這樣的邏輯時,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對於博爾頓這樣習慣了頂層特權和美國霸權的人來說,有著這樣的世界觀其實也不足為奇:美國對它所做出的一切行為都不具有道義上的責任。博爾頓對於他所鼓吹起來的戰爭也是如此。

博爾頓對戰爭近乎病態的狂熱可能與他非常狹隘的個人履歷有關。

過去的許多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包括羅伯特·麥克法蘭、科林·鮑威爾、詹姆斯·瓊斯、麥克·弗林以及麥克馬斯特等人,都有著在軍隊高層的任職經歷。那些以學者、律師和政客身份躍升此位的人選,諸如亨利·基辛格、布倫特·斯考克羅夫特、弗蘭克·卡盧奇等人,也都在軍隊中服過役。不少國家安全顧問也都在國際關係學科等相關領域有博士學位。可以說,博爾頓的前任個個都比他夠格很多。

 

分開來講的話,那些曾經服過役的國家安全顧問有親身經驗體會過戰爭的殘酷性和後果。作為曾經的越南戰爭將軍,科林·鮑威爾「親眼看到上一秒還活蹦亂跳的年輕美國小夥,下一秒就葬身亂墳崗」。對於那些曾經對國際關係有著系統性學術研究的顧問,他們則能夠把美國的外交政策放入更廣闊的歷史視野中加以評估。亨利·基辛格的博士論文就將美蘇爭霸的背景與歷史上奧匈帝國和法國間的紛爭加以對比。

當然,從軍經歷和學術背景都無法阻擋一些國家安全顧問做出錯誤的決定。但正如基辛格曾指出的那樣,在諸如國家安全顧問這樣的崗位任職「將會消耗大量的腦力和知識成本」,而博爾頓似乎並不具有相對應的知識儲備用於消耗。他沒有軍事背景,也沒有在高等院校學習過政治和國際關係。他的一輩子都在美國右派和鷹派的智庫裡度過,他沒有接受過與之相左的政治理念的洗禮。在他看來,只有右翼媒體鼓吹的觀點才是正確的。狹隘的世界觀+國家安全事物助理=極端鷹派。

在過去二十年間,博爾頓發表了許多專欄文章和論文,清一色地都刊登在美國右翼的旗艦刊物上。它們的觀點都建立在如下幾個極端的預設立場上:美國的動機都是正義的,美國的對手都是邪惡的,外交談判是沒有任何作用的,戰爭才是有效的手段——這些立場都建立在很少證據或完全沒有證據的基礎之上。

「美國同世界的關係就是錘子與釘子的關係,美國愛敲打誰就敲打誰。」

「只有符合美國政策的國際條約才會成為法律。」根本不存在聯合國這種東西,(聯合國)秘書處在紐約的大樓有38層,即使少掉10層,也不會有什麼區別。」

「如果讓我來改革聯合國安理會,我只會設一個常任理事國,那就是美國,因為這才是當今世界力量分配的真實反映。」

「聯合國大會需要更多地將工作重點轉移到國際反恐行動等領域中去,而聯合國需要進行改革,成為一個『更具效率和沒有腐敗』的國際機構,美國的領導力將『非常重要』。」

「在伊朗問題上,所有選擇都在考慮之中。」

....

這些言論以及思想已經刻在了博爾頓的靈魂裡。

博爾頓的「鷹派」作風在美國國會也並非完全吃得開。當初小布希對他出任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的提名便被共和黨控制的參議院直接否決了。最後,小布希只能憑藉「休會任命」的手段繞開國會來任命博爾頓。

如今隨著臨近G20川普的不斷轉「鴿」以及對麾下「超級鷹犬」的博爾頓多次表示不滿,美國似乎又要開始打「鴿派」的牌。

那麼鴿派和鷹派都有何利弊呢,「鷹」代表強硬,「鴿」象徵和平,都是國家的外交手段,目的都有一個:強大自己,瓦解敵人。

崑崙最後跟大家分享一下漢朝時的削藩策與推恩令,來評估一下美國的兩種手段:

大風起兮雲飛揚,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漢高祖劉邦在推翻了秦王朝自立為帝之後,總結了前朝滅亡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秦始皇沒有諸侯王為羽翼替他鎮守四方剿滅麻匪,於是,劉邦一邊剿滅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王,一邊大肆分封劉氏子弟,希望他們能為國羽翼,拱衛大漢王朝。

可是後來,大漢朝建立了半個世紀之後,這些諸侯王們紛紛利用自身的優勢急劇擴張,很多擁有了跟中央分庭抗爭的實力,於是,大漢王朝的有識之士們紛紛提出了不同的削藩之策。

其中最有代表的兩個人,分別是漢景帝時的晁錯和漢武帝時的主父偃,而他倆分別給出了鷹派方案和鴿派方案。

「鷹派」晁錯的削藩策,是利用大漢朝的經濟和軍力優勢,公開不斷削減各個諸侯王的領地與權力,於是各位王爺們發現,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得一夕安寢,然起視四境,晁錯又至矣

這使得王爺們對漢王朝不斷撕毀協議的不滿迅速累積,最終使得七個實力最強的諸侯王在吳王劉濞的帶領下,以「清君側」為名聯合起來,差一點讓漢景帝完犢子了。

而「鴿派」主父偃的推恩令則高明很多,打破了過去嫡長子世襲制,允許諸侯王爺們可以分封嫡其他子弟。 

這一招,不僅讓原本一致對抗大漢王朝的諸侯國聯盟分崩離析,還使得這些王爺們陷入到巨大的內亂之中,每個孩子都要求根據中央的指令得到封地。

於是,在推恩令之下,大的諸侯國就變成了小的諸侯國,越分越小勢力越來越弱,而且人一多,也就無法形成統一的意見,便再也無法跟大漢中央對抗了。

最終,在漢景帝時代危機重重的削藩策,在漢武帝時代變成了糖衣炮彈的推恩令之後,得以迅速推行,也得以實現武帝的中興。

其實,所有的政治家們都明白,遏制諸侯國的強大對於中央意義非凡,但是主父偃比晁錯明白,政治的精髓就是讓朋友變得多多,讓敵人變得少少,只有穩坐江山。

就像世代傳承的黃老爺明白,對付張麻子的最佳方案不是火拼,而是給他的師爺和兄弟們屁股兜裡揣五張委任狀。

而政治的思維,是全球通行的,美國在成為霸主之後,一邊需要各個諸侯國來維護其霸主的權威,一邊又要將這些諸侯國門削弱,以防止對自身造成威脅。

譬如老美將自家門口的中美洲聯邦,很早就肢解為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五國。

後來在二戰中,老美更是打著民族自決的旗號,從大英帝國中肢解了印度、巴基斯坦、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家,從法國肢解了出了越南、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摩洛哥、馬達加斯加等國家。

並將英法德荷比等國在中東、撒哈拉以南非洲以及東南亞建立殖民地變成了如今百餘個主權國家。

而且,對於最大的宗教競爭對手,也利用以色列瓦解了阿拉伯國家的聯盟,更通過挑動兩伊戰爭割裂遜尼派與什葉派。

甚至在冷戰結束後,美國也像漢朝肢解匈奴那樣分化其競爭對手,推動蘇聯解體為十餘個加盟共和國,將南斯拉夫分裂為七個國家。

嗯,美國的這一些列動作,人為的製造出來百餘個國家,導致了原本可以躺著進世界盃的中國隊,國際排名斷崖式下滑,深深的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

而根據蘭徹斯特方程,國家民族的統一會讓其實力呈指數級的增長,譬如原本被欺負了數百年的德意志邦國統一之後,其實力能夠挑起兩次世界大戰,原本被列強們分裂成軍閥混戰的中國統一之後,其實力足以在上甘嶺擋住武裝到牙齒的「聯合國軍」。

所以,對於任何一個合格的政治家來說,最根本的原則就是分裂競爭對手和敵人,譬如基辛格的那場秘密旅行和布熱津斯基的那場秘密家宴,讓那個曾經耗費了無數錢財,對抗了幾十年都無效的鐵幕蘇聯從內部轟然倒塌。

這不是因為美國人有多聰明,而是他從大英帝國那裡繼承了世界霸主之位後,就必然要通過「分裂」競爭對手來維護自身的霸權。

所以呢,無論是當年的英國還是如今的美國,遏制競爭對手是必須的,不過歷史的經驗,讓我們明白,殺人不見血的更是推恩令的「鴿派」主父偃,而不是削藩策的「鷹派」晁錯。 

畢竟,「跟全世界開戰」的晁錯,搞不好就能催出「吳楚七國聯軍」,動搖漢朝的根基,而主父偃潤物細無聲的搞分裂,反而才是老練謀國之道。 

以古鑑今,超級鷹博爾頓這個「鷹派晁錯」倘若能繼續發揮力量,推動美國挑戰全世界,那反而會使美國走向孤立被圍攻的絕路。如果美國開始實施主父偃的推恩令,那我們需要謹慎提防了。

相關焦點

  • 歷史美帝是如何成為我們敵人的?
    從這個時候起開始了反美教育,當時的重點,是清除知識分子的親美、崇美情緒。 1950年6月25日,韓戰的突然爆發,改變了事情發展的進程。面對強大的外敵,統一廣大民眾的思想,進行廣泛的政治動員,成為新政權的當務之急。
  • 美帝政壇的人類公敵們
    所以,我們來討論幾個三番五次登上《人民日報》《求是》和《新聞聯播》這種重磅媒體的「人類公敵」面目,那些光在美帝叫囂,而沒有資格被中國鄙視的鷹派,實在太多,按下不表。這些「人類公敵」有沒有什麼共性,又有沒有特點?
  • 帝國謀士:從基辛格到博爾頓
    一邊是中國代表團離京前往華盛頓,出席第二輪中美外交安全對話,楊潔篪與博爾頓會面,另外,應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邀請,中國國防部長魏鳳和將同時對美國進行正式訪問。另一邊是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第N次訪中國,95歲高齡的人,仍舊思路清晰,觀點鮮明。
  • 平析 |《博爾頓和索羅斯上演「換臉戲法」》-在中美貿戰升級時皺眉的博爾頓走了,公開叫囂要擊敗中國的索羅斯來了.
    博爾頓是鷹派不錯,對華態度也比較強硬,但是博爾頓真正想下手的目標是中東國家,包括伊朗和阿富汗以及伊拉克。可能大家已經忽略了一個細節,那就是在上一輪中美貿易談判受阻,川普宣布對5500億美元中國商品追加關稅,然後中國立刻宣布反制措施對美商品同樣追加關稅的時候。有一個人卻皺起了眉頭,這個人就是博爾頓。當時我就已經預料到這個人,很可能即將離開政壇。
  • 那些被美帝始亂終棄的艦娘:戰時功勳卓著,戰後身世飄零
    回望美帝艦娘史,戰時功勳卓著,戰後身世飄零,雲北扼腕之時與諸君聊一聊那些被美帝始亂終棄的艦娘。「企業號」說起二戰的美帝海軍,就不得不提象徵美帝海軍戰鬥精神的企業號(暱稱「大E」)。由於戰時各型航母如下餃子般的服役,加上美帝「喜新厭舊」的性格。戰爭結束沒多久「企業」號就被打入冷宮 - 擱置在岸邊看風景,並在1947年就匆匆退役。按照原計劃,「企業號」會被移交給紐約州,作為博物館而傳頌後世,卻終因湊不夠贖身錢而作罷。
  • 川普起訴博爾頓案判決書書(全文)
    該書是博爾頓擔任國家安全顧問期間的政治回憶錄,已經印刷、裝訂並運往全國各地。預計2020年6月23日在全國發行。政府堅持認為該書包含的敏感信息可能有損國家安全,並認為博爾頓為了出版該書,而過早地停止了出版前的審查程序。但被告博爾頓對自己行為的描述則完全不同。他強調自己實質且廣泛地遵守了審查程序,他把政府最近對其作品的反對看作是一種藉口和政治動機而不予理會。
  • 川普起訴博爾頓案判決書(全文)
    違反保密協議導致的結果是,披露、出版、透露不符合表格[SF 312]的機密信息所產生的(不論過去產生還是將來產生,或是可能產生)所有版稅、報酬和酬金歸美國政府所有。博爾頓同意遵守表格SF312的限制,直到美國政府授權代表已書面方式解除他的這一限制。另外一份協議,表格4414,詳細說明博爾頓必須遵守獲得高度機密信息(簡稱「SCI」)的條件。
  • 「狗頭軍師」博爾頓為何突然被解僱?
    半夜裡突然傳來了白宮解僱現任的美國總統安全事務助理博爾頓的消息,當然我們這邊的半夜,正是美國那邊的大白天,進行人員任免也屬於正常操作
  • 解職博爾頓:川普這是間接對華釋放積極信號?
    在中美磋商的敏感時刻,解除「鷹派大佬」博爾頓的職務,不能不使人產生某種聯想。 一、川普對華間接釋放一種積極信號? 這是或許川普在對華釋放積極信號。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博爾頓不僅是鷹派代表,更是反華的急先鋒。近一段時間以來,原本與中美磋商無關的博爾頓,卻一直公開攻擊中國。
  • 第82回 美帝催歐亞制裁 普京作戰爭宣示
    我曾經說到:自烏克蘭危機以來,主要基於三重因素,中國將「制裁俄羅斯」劃為語言交談「禁區」,至令任何國家——包括美帝在內,在與中國交往的任何公開場合,都必須在「制裁俄羅斯」問題上閉嘴。 可見,上述集中在同一日的會見與通話,是中美之間的安排,而作為美英帝國體系成員的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的外長,只是執行者。中國以此方式,「承認」美英帝國體系在當今國際秩序中的主導地位,「承諾」不對美帝的「獵熊」行動實施破壞性活動。當然,這些「承認」與「承諾」,都屬於臨時「約定」的「肢體性」語言,是因局勢變化而隨時可以「撕毀」的。
  • 美帝的螺旋槳飛機,依舊是螺旋槳飛機
    大概就是他兩啦也就是說,無論選誰,可以肯定 ,美軍未來的輕型攻擊機將是螺旋槳飛機了,呃 這可以說是很倒退了吧,小編完全已經可以想像,在未來那一天駕著這樣攻擊機的美帝飛行員被人擼下來後,美帝媒體一片跳腳,稱這個項目的人都是蠢蛋,但實際上啊,真要能節省下來成本,一兩個大兵的安危嗎...
  • 美帝就是會玩:遊艇玩膩了,來艘戰列艦吧!
    中文版截屏「厭倦了豪華遊艇甚至超級遊艇嗎?您的人生需要更特別的經歷。戰後,又參加了韓戰,越南戰爭及冷戰任務,為保護國家立下了卓越功勞。現在,這條退役的超級戰列艦靜靜的停泊在洛杉磯海港,您願意喚醒這位曾經的英雄,駛向藍色的大洋嗎?」這一番宣講,土豪們心動了嗎?而且僅需六十萬美元哦!有沒有,六十萬美元你買不了吃虧,也買不了上當!而且開著戰列艦出去玩一趟,比那些開豪車的檔次不知道要高到哪裡去了!
  • 武兵 | 策動委國政變 美帝本性難移——回眸1·23政變與反政變鬥爭20天
    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博爾頓還暗示,美國將有5000軍隊被派往委內瑞拉鄰國哥倫比亞。對此,馬杜羅警告川普,一旦美國入侵委內瑞拉,會讓越南戰爭重演,會讓美國滿手血汙,總統川普將帶著血債纍纍下臺。在國際關係上,美國人民也同世界各國人民一樣,是愛好和平反對戰爭的。對於美國當局到處發動的侵略和掠奪別國的戰爭,幾乎每一次都遭到美國人民的強烈抗議和反對。例如美國發動的侵略南斯拉夫、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等戰爭,美國人民都開展過遊行示威等聲勢浩大的反戰活動。這一次,對美國策動的委內瑞拉1·23政變,美國人民也是態度鮮明的。
  • 哈雷圖鑑 | 美帝第二艘航母「列剋星敦號」CV-2
    本期我們就順著美帝的CV編號一睹小夥伴口中「列太太」的芳容 小夥伴們都知道「列剋星敦」是戰巡改建的產物而這張照片就能很好的詮釋美帝有女初長成即將完工服役的列太太這是1927年11月在伯利恆鋼鐵公司造船廠拍攝到的照片
  • 美國準備制裁咱「基建狂魔」了
    今天看到一個新聞,美國防部準備制裁包括「中國鐵建」在內的多家中國公司。之前是高科技製造業,現在輪到基建狂魔,作為中國交建的員工,有點不淡定。
  • My God 誰幹的 美帝
  • 從美帝委曲聲稱「被侮辱」看,那些不顧美軍在日韓針對中國部署核武事實,一味指責朝鮮的人與觀點,該醒醒啦!不要被美帝賣了還幫對方數錢
    當一個流氓國家用核武器和洲際彈道飛彈威脅你的時候,你是不會採取降低戰備水平這一步驟的。沒有一個國家會這麼做。"東方# 這個說法呢,也不錯,站在美國(西方)的角度,的確是在」侮辱它們「,,因為,如果就此暫停針對朝鮮的美日、美韓軍事演習,美帝就不用在西太混了!【傳說】子佩(1301203180)  上午 11:43:33侮辱人?
  • 一天3起襲擊,美帝很不太平
    爆炸發生處原本要舉行一場慈善籌款馬拉松,目的是為在戰爭中犧牲的老兵家屬募集資金,馬拉松原定上午9點舉行,但因為有人遲到而被迫推遲。這一推遲,直接拯救了無數人的性命。定時引爆的炸彈在爆炸時,現場空無一人,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就在新澤西人民慶幸逃過一劫時,幾十公裡外的紐約,又出事兒了。
  • 哈雷圖鑑 | 美帝第四艘航母「突擊者號」CV-4
    說到「突擊者號」也算頗為特殊,其雖然沒有列剋星敦和薩拉託加那樣偉岸的身軀,卻也算不得小,而且是美帝第一艘專門設計的航母。 1933年2月25日,突擊者號在「紐波特紐斯」造船廠下水的場景。 1945年10月12日,此時戰爭已經結束。而「突擊者號」則要過巴拿馬運河,去紐奧良參加海軍節慶祝活動。
  • 笑不死人的軍事搞笑合集第二期:美帝的飛機原來是紙糊的
    ——搞笑軍事圖沒看過的兄弟們戳這裡→笑不死人的軍事搞笑合集今天咱們接著放第二期👇👇👇美帝最新追腚巡航飛彈原來,美帝的飛機都是紙糊的啊~~電影看來都是真的,美帝原來真的有變形金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