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美國航天系統試驗與驗證經驗教訓案例分析》成果發布

2021-12-27 空間技術及應用標準化

     航天系統試驗具有高度的複雜性和特異性,主要體現在試驗系統性強、試驗子樣數量極少、試驗環境構設困難等,往往造成地面試驗驗證不充分而導致在軌故障。美國航天系統試驗理念和技術在大量故障教訓的驅動下不斷進步,形成了對試驗驗證能力更深刻的認識和新的試驗理念:認為大部分在軌故障可通過地面充分試驗和同行評審等手段予以避免,認為每項試驗不應僅僅定位於驗證設計是否滿足要求,而是應「為主動發現缺陷進行試驗設計」等。美國在一次次「故障」中摸索形成的航天系統試驗經驗與教訓,對我們具有很高價值。

在近年探索航天裝備試驗鑑定技術與管理模式的過程中,我們搜集、編譯並分析了美國航天系統與試驗驗證相關的故障案例共83項。我們發現其中大部分在美國航天系統上所發生的故障,同樣也發生於我國。我們對此83項故障案例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分析,對故障原因進行了分類統計和提煉總結,以期在國內外同類故障原因分析上「有對照、循規律」,在美國已發生而我國尚未發生的故障上「可參考、予避免」。

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美國航天系統試驗與驗證經驗教訓案例分析》,內容涵蓋83項美國航天系統試驗與驗證經驗教訓案例、相關典型故障案例統計分析、對我國航天系統開展試驗與驗證工作的啟示和建議等內容。

收集的83項美國航天系統試驗與驗證經驗教訓案例中,包括共性試驗、環境試驗、電磁兼容試驗、外部接口試驗、發射場測試、發射前試驗以及部分分系統及載荷試驗(如太空飛行器微波有效載荷、光學有效載荷試驗等)相關的經驗教訓案例。形成的美國航天系統試驗與驗證經驗教訓案例集主要內容如下:

二、美國航天系統試驗與驗證相關典型故障案例統計分析情況通過83項美國航天系統試驗與驗證相關在軌及地面故障案例分析,造成故障的主要原因可歸結為三大類:試驗設計問題、試驗規程和紀律問題、試驗設備問題。其中,試驗設計問題細分為試驗或測試項目缺失、檢查項目設置不合理、試驗量級錯誤、故障分析不充分、仿真分析不充分、試驗狀態不能充分表徵實際飛行狀態以及產品設計問題等七個方面;試驗規程和紀律問題,細分為測試試驗過程規範性不足、操作人員培訓不足等兩個方面。經收集分析的美國航天系統83項與試驗驗證相關故障案例中,與上述各類故障原因相關聯的案例數量見表1,佔比情況見圖1(每個故障案例中主要原因非單一)。1  影響美國航天系統試驗與驗證有效性的故障原因及關聯案例數

文中,針對各類故障原因進行說明,並分別選取相應典型案例進行簡要介紹。比如,針對試驗或測試項目缺失,列舉了哈勃太空望遠鏡光學性能試驗缺失造成的在軌故障,以及某導航衛星項目未及時測試熱控多層帶來的無源互調導致項目進度嚴重推後等相關經驗教訓案例。

此外,文中還給出所有83項美國航天系統試驗與驗證經驗教訓案例故障原因的索引表,各案例對應的故障原因通過不同顏色進行了標記。

《美國航天系統試驗與驗證經驗教訓案例分析》在對美國航天系統試驗與驗證經驗教訓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情況以及近年來發生的航天系統故障,提出了對我國航天系統開展試驗與驗證工作的啟示和建議如下:

在所整理的經驗教訓案例中,有10餘項故障是因為採用成熟現貨產品時因繼承性分析不到位而引發的。成熟現貨產品已經歷一次或多次飛行驗證和相關試驗,技術狀態固化且具有一定的成熟度。航天型號採用成熟現貨產品可顯著縮減研製周期和經費。但也正是由於此類產品具有成功飛行經歷,型號設計人員極易忽視此類產品的評估分析工作、忽視產品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此產品對在研型號的適用性,如此產品與衛星平臺或有效載荷間的接口、環境適應性包絡等。因此,針對此類產品開展嚴格的繼承性分析評估和審查並形成機制至關重要。美國航天系統故障案例中涉及產品電磁兼容設計、熱控設計、軟體設計、材料技術等方面問題多發;對空間環境的認識不夠也造成了多起設計缺陷(如雷電、地磁風暴等導致的衛星失效案例)。我國航天領域也不乏由於仿真分析不足造成質量問題的案例,如某電子學箱在產品設計過程中力學分析不到位,未對FPGA的管腳建模並進行應力分布分析,造成其鑑定件在Z方向衝擊試驗後電流異常。通過仿真分析對航天產品運行環境與一般工況進行模擬、對產品在極端工況下的功能性能進行摸底等,可有效避免設計缺陷進入正樣階段。但即便如此,由於受技術發展及認知水平限制,仿真分析不足的問題也為數不少,如文中提到的星箭耦合力學分析以及與柔性體相關的章動分析等。國內外相關案例分析表明,仿真分析技術在目前航天系統和產品驗證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必須加強仿真技術開發與驗證、改進,加大仿真條件建設投入,及早發現缺陷,提升我航天系統試驗驗證效費比。健壯性設計(Robust design)是一種工程方法論,主要通過優化產品或流程條件以達到產品性能對各種變化的敏感度最低的目的,用以保證航天系統在異常環境或意外情況下仍然具有正常運行的能力。航天任務極其複雜,完全消除人為錯誤等造成的故障極難實現,美國的故障案例中針對此類問題提出了加強系統健壯性的經驗教訓,認為系統必須足夠健壯才能阻止不可避免的故障。良好的系統健壯性設計可有效阻止嚴重故障升級為災難性故障,是彌補航天系統試驗驗證局限性的重要手段。對於一些無法通過現有試驗驗證手段充分暴露的問題,通過適當健壯性設計思路、技術、方法和輔助工具可提高系統在軌正常的能力。多餘物是產品技術狀態規定以外的一切物質。多餘物對航天型號產品研製和試驗的危害十分嚴重,一些重大的航天試驗失敗的原因就是由於多餘物造成的。我國某衛星型號在軌運行期間太陽帆板轉角遙測量跳變問題,就是由於位於機構轉動部分上的一個接插件兩點間存在細絲狀導電多餘物導致短路造成的。美國航天系統故障案例中有5項涉及多餘物,如某太陽電池陣與衛星平臺間的連接滑環在工作過程中產生碎屑造成短路的案例、某熱管因管材與聚氯乙烯防塵帽刮擦產生碎屑而汙染氨工質造成熱管性能顯著下降的案例等。針對多餘物問題,需對照標準從生產過程全流程進行識別,針對多餘物產生的薄弱環節從源頭開展設計、管理、工藝過程、環境管控綜合治理;工藝人員需對存在狹小縫隙組件多餘物預防充分,工藝文件細化,工藝文件中明確檢查點,對現場使用的生產輔助用品多餘物防控措施要到位。

美國在開展航天系統軟硬體產品研製與試驗測試過程中,非常重視同行評審的作用。通過充分利用若干同行的相關知識和智慧,按照一定評審準則,對潛在的問題或缺陷進行檢查並商討改進方法策略,是產品獲得最優設計並減少故障發生概率的有效途徑之一。文中所述的哈勃太空望遠鏡光學載荷性能故障,本可通過地面試驗和同行專家評審發現;在某星際探測器失效的案例中,也是在故障發生後的原因分析會上,才通過同行專家獲知該失效的原因是使用了含有空間禁用材料的商用器件。在航天系統研製重要階段開展嚴格的同行專家評審,可避免上一個階段引入的缺陷遺留到下一個階段,是發現錯誤的有效方法。因此,有必要加大專家資源開發與管理力度,包括建立完善的專家庫及行業專家資源管理制度等,促進航天系統設計與驗證評審工作的有效開展。

操作規程缺失造成測試試驗過程不規範、人員有章不循或操作不當造成的故障或事故在國內外航天史上屢禁不止。文中提到的因地面轉運車故障引發的一系列違規操作造成衛星滑落地面的案例、慣性測量單元校準數據錄入錯誤的案例、某空間望遠鏡的主鏡光束聚焦不當的案例均屬於此類問題。我國某正樣衛星在地面試驗過程中因操作人員擅自移動了產品標識,導致結構部裝按錯誤象限標識進行安裝,最終導致下艙段底板+Z面的設備安裝孔位與總裝設計狀態不一致而造成重大損失。針對此類問題,必須嚴格工藝紀律、明確職責並加強人員培訓,做到做事有依據、做事按依據、做事留記錄,避免低級錯誤導致的航天系統故障。
地面試驗設備能力滿足驗證目的、且保持正常工作狀態,是航天系統試驗與驗證充分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證,必須加強地面測試與試驗設備的狀態監測與控制。設備故障、設備能力不足或者新型設備使用不當等原因造成了多起美國太空飛行器在軌故障。我國航天領域也曾發生過與地面測試和試驗設備相關的質量問題,如某衛星相機中電源模塊在進行常溫老練試驗中,因溫度循環箱控制模塊故障,溫箱異常停機,造成參試產品輸出電壓跌出輸出電壓穩定範圍。
若需進一步了解或獲取該報告,請聯繫標準化中心 劉波,聯繫電話:010 - 68112651。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供學習交流用

轉載或直接引用請註明出處

關於我們

北京空間科技信息研究所標準化中心作為空間標準化信息產品供應商與諮詢服務提供商,主要承擔空間技術及其應用等領域標準研究、編制以及諮詢服務等業務,能夠為國防系統、軍工行業、航天技術及應用企事業單位提供先進的標準化情報信息、完備的標準化解決方案、系統的工程標準化管理。

歡迎掃碼關注

相關焦點

  • 美軍兵種航天力量作戰試驗簡介
    為迎接未來的挑戰,不僅要系統地總結實戰經驗,而且必須運用戰爭對策模擬、計算機輔助仿真以及實兵演習等方式,進行模仿未來作戰能力的實驗。」美開展空間作戰主要採取兩類形式:一類是實驗室實驗;另一類是空間作戰試驗。實驗室實驗。
  • 【原創】美國飛彈防禦系統發展動向及趨勢分析
    2017年12月18日,美國發布新版《國家安全戰略》,提出將優先發展增強的飛彈防禦能力,包括在發射前擊敗威脅的能力,將發展包括非動能攔截、雷射武器以及網絡攻擊武器在內多種新項目。2018年1月19日,美國發布最新版《國防戰略》,指出要加快飛彈防禦系統發展,以實現防禦能力的提升。美國還持續加大對飛彈防禦系統的經費投入。
  • 2020年中國航天領域3D列印8大應用成就和案例
    2020年,中國航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五號B、長徵八號首飛成功,天問一號奔赴火星,新一代載人飛船實驗船成功驗證,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圓滿收官,北鬥衛星系統全面組網.中國航天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2020年也是航天領域要求以質取勝的一年,3D列印技術在航天領域的表現雖尤為亮眼,但總結出8條應用進展卻著實不易。
  • 今天聊聊歐洲「過渡型試驗飛行器」
    作為歐洲航天局(ESA)「未來運載器準備計劃」(FLPP)中的一個重要的技術驗證平臺,「過渡型試驗飛行器」(IXV)得到歐洲航天局及各成員國的高度關注和重視。2015年2月11日,「過渡型試驗飛行器」在法屬蓋亞那庫魯航天發射中心由「織女星」(Vega)火箭成功發射,實現了首次飛行。其任務的成功將顯著提升歐洲再入領域關鍵技術的水平,為歐洲未來自主研製可重複使用航天運輸系統奠定基礎。
  • 航天首次特大型群傘系統試驗成功(多圖)
    近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508所在我國北疆地區圓滿完成了首次特大型群傘系統空投試驗。
  • 艦載無人空中戰鬥系統的案例、近十年反恐行動案例、​外軍演習等資源已分享
    第56戰鬥機聯隊-盧克空軍基地盧克空軍基地地圖聯合作戰環境情報準備艦載無人空中戰鬥系統的案例U.S.>開放未來:5G的未來之路喜歡的可以看看,一本軍語辭典9月12日:(限時1天)全球軍力平衡報告2010-2019十年合輯(註:2019年版為完整版)8月6日:初任陸軍排長100天的經驗教訓
  • 說說EA-18G無人飛行試驗的事
    試驗背景此次試驗由美國海軍戰爭發展司令部組織,是美海軍年度艦隊試驗演習(FLEX)的一部分。通過對該司令部和年度艦隊試驗的分析,可以從另一方面對此次試驗進行了解。美國海軍戰爭發展司令部是一個致力於創新的機構,主要任務是開發併集成應對複雜海戰的創新性解決方案,增強當前及未來的作戰能力。
  • 2020年度國外航天防務領域十大事件
    6月,美國防部發布《分層國土飛彈防禦——保護美國的戰略》,從面臨威脅、防禦政策、技術途徑等方面闡述了「分層國土防禦」構想。該構想旨在探索以分層多段攔截為典型特徵的國土防禦模式,計劃構建由「下一代攔截彈」和地基中段防禦系統、裝備「標準-3」2A飛彈的「宙斯盾」彈道飛彈防禦系統以及改進的「薩德」系統組成的分層防禦體系,實施後將顯著提升美對遠程和洲際彈道飛彈的攔截能力,有效增強美國土飛彈防禦能力,構建以分層多段攔截為典型特徵的國土防禦體系。4月,美飛彈防禦局在其官方網站上發布了2.0版飛彈防禦體系架構。
  • 賦能AI安全,綠盟科技多項成果入選GSMA《人工智慧賦能安全應用案例集》
    2月22日,GSMA(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在2021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上海展上發布了《人工智慧賦能安全應用案例集》(以下簡稱《案例集》)。綠盟科技提供的「基於AI的自動化響應與處置系統」、「基於威脅情報的多維惡意域名自學習檢測技術」、「多智能分析引擎在態勢感知中的應用」以及「基於用戶行為的數據安全異常檢測」四項成果入選該案例集。
  • 有窩工研究成果
    我校新型防熱材料等研究成果在載人飛船上成功應用,建校100周年專屬物品也搭載載人飛船遨遊太空後返回。我校和北京衛星製造廠有限公司聯合研發新型防熱材料保障載人飛船試驗船成功返航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熱防護系統首次採用我校與北京衛星製造廠有限公司聯合研發的新型超輕質低燒蝕防隔熱一體化複合材料技術方案
  • 美國飛彈防禦系統能力及裝備預測分析
    新一代天基飛彈預警系統均已實現部署,包括4顆天基紅外探測系統(SBIRS)大橢圓軌道(HEO)載荷和4顆天基紅外探測系統地球同步軌道(GEO)衛星,參與多次飛彈發射監測和反導試驗,驗證了預警指示和全程跟蹤能力。新系統可對全球發射的戰略與中遠程彈道飛彈實施預警探測。
  • 2017國防科技工業十大成果發布
    1月11日,國防科工局發布了2017年度國防科技工業十大成果。
  • 【重磅發布】世界情報偵察領域2020年度十大進展
    圖1  美陸軍未來司令部《情報概念2028》2020年9月,美國陸軍未來司令部發布《情報概念2028》。該文件認為,情報現代化首要工作就是對旅級戰鬥隊以上的組織結構進行調整,並提出了通過「戰術目標瞄準訪問節點」(TITAN)、「多域感知系統」(MDSS)、「地面層系統」(TLS)、替代「陸軍分布式通用地面系統」(DCGS-A)的情報分析接口等四種裝備解決方案來彌補縱深感知的能力缺口。
  • 《確保國防靶場能力:未來作戰試驗(2021)》
    近日,美國某研究機構發布《確保國防靶場能力:未來作戰試驗(2021)》研究報告,對靶場建設現狀、面臨的挑戰、問題和需求進行了分析,提出了5方面措施建議
  • 航空航天 ▏▏「嫦五」成功返回,這些大學再立新功
    趙陽團隊針對鑽取子系統作業效能驗證和機構動力學優化等技術難題,研製了鑽取子系統地面驗證支持平臺,構建了面向任務決策的快速分析應用數據產品,對機構動力學分析、鑽取策略優化、故障模式預案設置等工作提供了多維度的數據應用支撐,實現了對鑽取採樣過程的全方位在線監視和專家決策支持,保障了嫦娥五號鑽取採樣全流程地面演練及在軌作業狀態判讀。
  • 正式發布!中國航天科工2020年十件大事
    正式發布! 近日中國航天科工2020年十件大事正式發布堅持創新驅動發展,一系列自主創新舉措接踵出臺,一大批創新成果加速轉化,超前布局前沿技術及應用並在多個新領域取得重要成果,多項重點工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重要進展,屢獲國家科技大獎,為加快科技自立自強再添動力。
  • 沈變院「大型變壓器短路耐受能力試驗平臺關鍵技術、成套裝備與評估系統開發及應用」項目通過科技成果評價.
    )科技成果評價中心在瀋陽依據科技部《科學技術評價辦法》的有關規定,按照科技成果評價的標準及程序,本著科學、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組織專家對瀋陽變壓器研究院、瀋陽工業大學和中國南方電網超高壓輸電公司檢修試驗中心等單位共同完成的「大型變壓器短路耐受能力試驗平臺關鍵技術、成套裝備與評估系統開發及應用」項目進行了科技成果評價。
  • 【行業動態】美國下一代軍用直升機發動機發展計劃
    美國在軍用直升機發動機領域的研究工作也完全遵循了上述原則。為順利研製出滿足未來作戰需求的全新動力系統,近些年美軍相繼啟動了多項先進渦軸發動機技術預研計劃。這些計劃將為未來渦軸發動機的型號研製打下堅實的基礎,進而全面提升美軍的作戰能力,強化美國在軍用直升機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
  • 空天資訊 | 全球航空航天八月合集
    PRISM具有獨特的模塊化設計,使最終用戶能夠在傳統的四軸飛行器和X8同軸配置之間進行選擇,以獲得高達25磅的較重有效載荷。基於軌道的安裝系統允許將有效載荷安裝在平臺的頂部或底部。基於Pixhawk的飛行控制系統採用了一個定製的用戶界面,方便無人機使用和飛行能力。PRISM也有標準的和符合NDAA標準的地面控制站選項。
  • 「瓜地馬拉首星、日本宇宙食物圈項目、美授出18臺SLS發動機合同」:世界航天機構一周主要動向點評(2020年5月3日)
    日本在聯合國、對地觀測組織等平臺深耕多年,投入了很多經費,培養了很多人才,也收穫了很多成果。現在,日本人在設計多邊航天國際合作項目/機制方面比較有經驗,所設計的項目/機制很精巧,很多都具有「投入小、收益大」的特點,並已經形成了多個具有重要影響的多邊航天合作項目/機制。多邊合作可謂是國際合作的高級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