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外交學者》網站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現役坦克部隊》的文章。文中提到,中國陸軍目前裝備有約3390輛第三代主戰坦克、400輛第二代主戰坦克和2850輛第一代主戰坦克。其中,3390輛第三代主戰坦克主要為99式和96式兩大系列,前者裝備數量約為600輛,其餘均為後者。從裝備總數來看,中國陸軍擁有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第三代主戰坦克部隊。
此文一出,便在國內引起了很多爭議。一些人指出,96式系列根本不能被稱作是第三代主戰坦克。按照我國主戰坦克的發展脈絡,96式系列的設計定位只是第二代改進型主戰坦克。這麼算來,我國陸軍真正的第三代主戰坦克只有600餘輛99式系列,與美、俄兩國陸軍相差甚遠。美國陸軍現役M1系列第三代主戰坦克共有2384輛,而俄羅斯陸軍現役第三代主戰坦克數量更多,T-72、T-80和T-90三大系列加起來共有2700餘輛。所以,我國陸軍第三代主戰坦克裝備規模與美俄兩國陸軍還有很大差距,美國《外交學者》網站刊發這篇文章目的是渲染「中國威脅論」。
對於國外媒體誇大、渲染的「中國威脅論」的報導,我們自然要義正言辭的批駁。同時,對於我軍正常和正當的軍力、裝備發展,也不應該妄自菲薄。我國陸軍無論是裝備規模還是戰鬥力,都是世界上最強的陸上作戰力量之一。而具體到96式系列到底算不算第三代主戰坦克這個問題上,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予以分析和論證。
訓練中的96A式坦克。 本文圖片均為 中國陸軍網 圖
人丁興旺:從96到96B
在我軍主戰裝備中,有一些型號是從最初的外貿武器發展而來,由於性能出色被軍方大批量採購使用,其中,96式坦克就是非常典型的武器。該型坦克的前身是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為巴基斯坦陸軍研發的85-ⅡAP坦克,該坦克屬於85式系列外貿主戰坦克家族的成員之一。而85式系列外貿主戰坦克確實是88式第二代主戰坦克發展起來的,比如其最初使用的還是105毫米線膛炮,雖然炮塔改進為多面體焊接結構,但是底盤和動力-傳動系統都沒有經過大幅升級和改進。不過,隨著85-ⅡAP的研發升級,特別是在巴基斯坦陸軍較為嚴格的性能指標要求下,到1998年96式坦克定型時,其總體性能水平可以說已經超越了傳統第二代主戰坦克的技術標準,劃歸第三代主戰坦克也是實至名歸的。
中國軍方之所以要求研製和裝備96式坦克,一方面是因為相關技術經過85-ⅡAP項目的研發和改進,已經較為成熟;另一方面,由於原本的99式第三代主戰坦克研製進度相對緩慢,軍方也急於儘快裝備一款能夠與其他國家的第三代主戰坦克相抗衡的主戰坦克。因此,雖然最初中國軍方對於96式坦克的設計定位為第二代改進型,甚至連編號都延續了第二代主戰坦克的88C式。但是,從總體性能水平來看,96式主戰坦克已經遠非第二代主戰坦88式坦克所能比及。
最後,中國軍方後來專門為96式坦克賦予了新編號,以便與第二代主戰坦克88式系列徹底區分開。
也就是說,當原來的88C編號被改為96式那一刻起,在中國陸軍的主戰裝備體系中,96式坦克的地位就已經從第二代改進型提升為符合其性能水平的第三代主戰坦克。
若一直抓住最初的88C編號和第二代改進型主戰坦克的定位不放,顯然並沒有真正理解後來編號更改的真正用意。
到1998年96式坦克定型時,其總體性能水平可以說已經超越了傳統第二代主戰坦克的技術標準。
為了更好證明96式是第三代主戰坦克,我們不妨將96式坦克與蘇制T-72主戰坦克的各項裝備性能大致做一比較。從火力性能來看,雖然96式與T-72都採用125毫米滑膛炮和自動裝彈機,但是得益於中國軍工企業在火炮材料、製造工藝以及配套彈藥方面的飛速發展,事實上前者的火炮威力遠超過後者。此外,96式採用的下反穩像式火控系統性能也優於T-72。而且,T-72最初的火控系統中連雷射測距儀都沒有,夜視系統也採用很落後的主動式紅外探照燈。
在防護性能方面,96式的車體首上與炮塔正面都採用了複合裝甲與模塊裝甲結合的方式。由於採用了多面體焊接炮塔結構,96式的總體防護能力也要超過採用非等厚度鑄鋼炮塔的T-72。最後,在動力-傳動系統方面,96式與T-72所採用的渦輪增壓柴油機功率相差不多,前者為730馬力,後者為780馬力,總體性能基本相當。
綜上所述,96式與T-72的火力、防護和機動性三大項性能相比,前者都可以做到與後者相當甚至更好。既然T-72從一開始就被世界公認為典型的第三代主戰坦克,那麼96式又有什麼理由要被歸為第二代主戰坦克呢?
其實,筆者認為,在國產主戰坦克的劃代方面可以按照研製年代來進行區分,這樣會更加科學和嚴謹。比如,5/6字頭編號的為第一代主戰坦克,7/8字頭編號的為第二代主戰坦克,9和1字頭編號的為第三代主戰坦克,2字頭以後編號的自然就是第四代主戰坦克。
96A式坦克主炮射擊。
不斷發展:96式坦克的改進
96式坦克大批量裝備之後,其後續改進型號也陸續出現,總體性能水平也節節攀升,進一步展示了其作為真正的第三代主戰坦克的實力和風採。首先出現的是96A式坦克,其主要改進在於炮塔正面採用了防彈性能更好的楔形附加裝甲,車體首上裝甲也加裝了爆炸反應裝甲模塊。同時,該型坦克的火力系統性能也有所提升。
之後,隨著中國陸軍從2014年開始派出96A式坦克參加俄羅斯軍方舉辦的國際坦克兩項賽。根據96A式坦克在參加比賽中暴露出來的諸多問題,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改進研製了96B式坦克,並且在第一時間生產出多輛樣車,繼續徵戰國際坦克兩項賽。
與之前的96式和96A相比,96B式坦克的改進幅度很大,包括加裝適於涉水的發動機進氣裝置、火控系統改進為更加先進的上反穩像式以及將人工操作的12.7毫米高射機槍改進為遙控武器站等。尤其是在動力-傳動系統方面,全面換裝了最新一代變速箱和渦輪增壓柴油機,不僅額定功率增加到1000馬力以上,而且操縱更加靈活。此外,懸掛系統和行走裝置也有了相應的改進。從總體性能上看,即便是與俄軍主力主戰坦克T-90相比,96B式依然毫不遜色。從近期中國陸軍網上關於96B式坦克在黑龍江塔河試驗場進行測試的情況看,該型坦克可能會批量裝備我軍裝甲部隊。
從96式到96B式,坦克的性能不斷提升。
組合之妙:我國坦克裝備體系的優化與整合
在筆者看來,中國陸軍99式坦克研發以及批量生產的同時,也在採購和裝備更多數量的96式坦克,很大程度上是借鑑了當時蘇/俄陸軍同時裝備T-64、T-72、T-80和T-90四個系列主戰坦克的做法,這四個系列主戰坦克形成了「高、中、低」性能搭配的裝備體系,即保證了足夠強大的坦克部隊規模,又能夠保持坦克部隊的總體實力。其實,歐美國家陸軍也是如此。比如前文提到美國陸軍現役的2384輛M1系列坦克中,有1593輛為M1A2系列,餘下的則是技術水平相對較低的M1A1系列。而M1A2系列坦克中也還包括有不同技術等級的多個子型號,這也是一種「高、中、低」裝備體系。
中國陸軍也選擇了與國外陸軍類似的第三代主戰坦克「高、低」搭配的裝備體系,高端型號為99式系列坦克,低端型號為96式系列。發展到今天,隨著99式和96式系列主戰坦克都發展出改進型,再加上新一代輕型主戰坦克的批量服役,實際上中國第三代主戰坦克裝備體系也進一步形成了「高、中、低」性能搭配的裝備體系:高端型號99A以及新一代輕型主戰坦克、中端型號為99式和96B式、低端型號為96式和96A式。這樣,中國陸軍第三代主戰坦克的裝備體系建設和發展才更為完整。
未來,隨著5/6字頭編號的第一代主戰坦克和7/8字頭編號的第二代主戰坦克逐漸退出現役,中國陸軍主戰坦克裝備體系還將進一步簡化和精幹。此外,我們還可以期待總體性能比99A式坦克再上一個臺階的第四代主戰坦克的出現。屆時,中國陸軍裝甲部隊將以全新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展示世界陸上強大作戰力量的威武風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