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隆美爾無疑是戰爭史上最出色的戰場指揮官之一。他的早期對手韋維爾1939年時曾在劍橋大學發表過「將軍與領軍藝術」的演講,隆美爾戰時一直攜帶著這份演講稿的德文版,並作了大量眉批和旁註。韋維爾演講的核心內容是什麼樣的將軍才算是一名「偉大的船長」—如果借用韋維爾演講的要點來對照隆美爾的表現,可以輕易地發現他就是一名「偉大的船長」。韋維爾認為「偉大的船長」的首要品質就是強韌性,必須能經受戰爭的震撼與衝擊,具備足夠的膽量和強悍的身體來抵擋戰爭對身心造成的重壓。韋維爾還認為一個卓越的將軍必須具備能承受更大職責的精神與情感能力,必須能長時間地經受起起落落,能承受預期勝利卻遭受失敗時的巨大壓力,並能從容地吞下失敗的苦澀。韋維爾自己在北非接受檢驗時他的缺陷暴露無遺,而隆美爾則表現上乘:不僅身體上強悍無比,神經也足夠強韌,能承受政治領袖常常沒有道理的壓力,而且,韋維爾缺乏的正是隆美爾所擅長的—有足夠的勇氣和口才向主子清晰地抗議。隆美爾從來不畏懼面見墨索裡尼和希特勒,也總是在高層面前直陳戰場態勢和應對方略。第三帝國風雨飄搖之際,他直面元首的方式既會讓多少同僚膽怯,又會令多少在邱吉爾面前只會唯唯諾諾的英軍將領汗顏。隆美爾到非洲前,奧康納 (Richard O』Connor) 將軍曾將義大利人打得望風而逃,這位將領在達到生涯頂峰時曾對下屬說:「經過一場大敗和漫長的撤退,而後通過反戈一擊又恢復了戰場局面,我認為這才算是一個將軍的真正成功。」奧康諾無論如何也難以預計到,他的一番自謙之詞用來形容1941至1942年初的隆美爾確是最恰當不過的了。
韋維爾認為,一個偉大的將軍必須能倖存於戰爭,必須能夠活得足夠長才會在戰史上留下印記。總在第一線的隆美爾多次負傷,但總能逃過死神。即便在最致命的事故中,頭骨骨裂的隆美爾還是硬挺了過來,令人不得不承認他似乎受到了天的庇護。韋維爾說一個偉大的將軍必須對其職業有真正的了解,對官兵有真正的興趣和理解。隆美爾的專業經驗與技能鮮有人能及,巴頓之所以與隆美爾並稱,主要是因為他對裝甲部隊的領導和個人魅力,但在專業知識方面巴頓恐怕也無法與隆美爾相提並論。法國戰役中,隆美爾以少將師長之尊跳入河中幫助工兵架橋或清理路障;北非期間,他憑藉自己對技術的了解和直覺,創新性地使用了一些戰法;他不僅乘坐或親自駕駛飛機進行偵察,還就如何清理雷場或布雷向工兵們提供建議;當下屬們都在大漠中迷失了方向之時,隆美爾更是親自駕車帶隊從敵後逃脫。對普通官兵而言,隆美爾就是一個有著各種技術訣竅的「現場大拿」。為什麼在失利時他也能贏得普通官兵的信賴與尊敬?這與他是一位真正的行家裡手是分不開的。
韋維爾強調說偉大的將軍必須懂得士兵,而這是隆美爾最引以為榮的地方,他也始終視自己為士兵們的將軍。他雖然對參謀和士兵的要求很高,有時甚至苛刻,但他律己更嚴,對奢侈享樂毫無興趣,他呈現在每個人面前的生活方式就是斯巴達式的。士兵們每天看著隆美爾與自己同甘共苦,總是出現在戰鬥最激烈的前沿,自然而然就會把他視為自己中的一員。牛氣沖天的巴頓、自負得連美國人都受不了的蒙哥馬利能做到隆美爾所做的嗎?梅林津戰後曾說:「隆美爾和他的部隊之間存在一種難以剖析的相互理解,這是上帝賜予的禮物。非洲軍跟隨隆美爾去任何他帶他們去的地方,不管他們被驅使得多麼嚴苛,非洲軍永遠是那三個師組成的同樣的非洲軍……官兵們知道隆美爾最後一個放過的人就是他自己;他們看到隆美爾就在他們中間,他們覺得『這是我們的領袖』。」有從軍經驗的人絕不會把這番話當作阿諛奉承,它無疑是普通官兵對指揮官的最高禮讚。
韋維爾對偉大的將軍應出現在戰場的什麼地方也有精論,雖然毫不懷疑將軍們在後方的指揮部裡也能運籌帷幄和取得重大勝利,但他也指出:「在現代機械化戰爭中,我們會再次看到將軍們幾乎總在前沿帶領部隊,他們也可能從空中進行偵察和指揮。」這些正是隆美爾的風格,他的原則就是「從沒有一位海軍上將待在岸上就能贏得作戰」。隆美爾是一個信賴偵察、願意在最前沿領導部隊的將軍,當然這個做法帶給參謀們的並不總是愉快的體驗。相比之下,英軍將領更願待在遠離前沿的後方,但他們通常出現決策延誤或不能有效地掌握部隊。隆美爾對戰場有著天生的直覺,似乎總能感覺和嗅出最關鍵的地段,特別是對手防線的薄弱地段。
韋維爾認為卓越的將領必須重視後勤保障,而這一條似乎是隆美爾得分最低、最常為人詬病的所在。蒙哥馬利總是在戰役發起前把將所有行政後勤事務打理得井井有條,而隆美爾似乎總是準備接受最低限度的補給,似乎總是在冒險,而其他指揮官在類似的補給狀況下無疑會拒絕發起攻勢。隆美爾並非不重視後勤保障,但控制船隻、港口、運輸和補給分配的是義大利人。另外,沙漠戰的特點之一就是雙方輪流猛攻和推進,一旦攻方的戰線拉得過長就會出現補給困難,戰線也會顯得十分脆弱。後人不應忘記,北非和中東曾是大英帝國的主戰場,邱吉爾可以說是舉帝國之力保證北非,而對希特勒來說,東線才是兵力和資源最優先的戰場,北非只是細枝末節。希特勒曾多次明確告訴隆美爾,
不要指望獲得更多的增援補給,而且希特勒還總是試圖束縛他的攻擊性,不像邱吉爾那樣不斷地敦促他的將軍們進攻。隆美爾也許會因補給問題大罵不止或痛恨義大利人,但他從未將其當作不作為的藉口,他寧願賭博般地積極行動,也不願坐等或死守。另外,隆美爾也在戰爭中學習,他在北非的後期也越來越重視儘可能多地儲備彈藥油料。1942年夏的阿拉姆哈爾法之戰之所以一推再推,還是因為他需要等待彈藥油料,但控制補給的除了義大利人外,還有不肯配合的英國皇家空軍與海軍。
隆美爾的最大弱點在於不善於與盟友義大利人共事。他從「一戰」中獲得的印象左右了他的一生,他至死都認為意軍軍官貪圖享受、懈怠無能,但士兵們如果得到適當的領導和激勵,會像德國人一樣勇敢善戰。與義大利人的緊張關係在某種程度上使他失去了及時獲得充足補給的機會,當然也使他的一些作戰功敗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