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寂寞的紅酒
原子彈是現代核武器的一種,早在上世紀30年代很多強國就啟動了原子彈研製計劃。1934年,德國漢堡大學教授保爾·哈代克曾向德國政府建議研製原子彈。1939年4月,德國啟動了原子彈研究計劃。德國的研製計劃很快引發了連鎖反應,英國人隨即跟進,在1939年底也啟動了原子彈研製計劃。德國人和英國人的研製計劃引發了日本人的興趣,日本人在1941年也啟動了原子彈研製計劃,比美國還要早一年。不過,雖然美國的核武器研製計劃比日本要晚,但美國用了不到三年的時間就研製出了原子彈,並投放到了日本的廣島和長崎。而日本直到戰爭結束也沒造出原子彈。日本原子彈計劃比美國還要早,為何始終沒有造出原子彈?
第一,技術儲備不足。日本屬於新興的列強,雖然通過明治維新一躍成為世界強國,但在基礎工業和技術等方面與歐美強國還有很大差距。當時世界頂級的核物理科學家主要集中在德國、美國和英國,日本國內缺乏核技術人才,也缺乏相關的技術設備。日本核物理學之父、原子彈研究負責人仁科芳雄帶領著一群年輕科學家利用美國物理學家歐內斯特·勞倫斯捐贈的設計圖紙建造了一臺比較先進的大型加速器。但這已經是他們取得了比較大的成就了,因為日本人一直在進行理論計算,用了兩年也沒有太大的進展,直到二戰結束日本人也沒搞出完整的原子彈計算公式。此外,日本人的離心機整體性能差,轉速達不到,無法分離出達標的濃縮鈾,所以日本的原子彈研製始終停留在探索階段。其實,以德國那麼強的科技水平和人才隊伍都沒有搞出正確的原子彈計算公式,日本人就更沒戲了。事實上,如果沒有英國人和德國人的幫忙,美國也不可能那麼快完成原子彈研製,英國把他們進展到一半的合金管計劃併入了美國的曼哈頓計劃,從德國逃到美國的一大票科學家幫了美國的大忙。
第二,缺乏製造原子彈的原材料。日本是個資源匱乏的島國,國內沒有鈾礦資源。為了獲取足夠的鈾礦石,日本人在中國東北、朝鮮半島等地到處尋找鈾礦,但結果讓日本人大失所望,日本人一直無法獲取足夠的鈾礦石。雖然日本人在上海黑市買到了130公斤的氧化鈾,但只是杯水車薪,日本人被逼無奈,只能求助於德國,德國用潛艇秘密向日本運輸了一噸礦石,但由於消息走漏,德國的潛艇被美國人在馬六甲海峽擊沉了,日本人製造原子彈的計劃成為了泡影。
第三,缺乏製造原子彈的基礎設施和安全的環境。日本人測算製造原子彈不僅需要大量的鈾礦石,而且需要大量的電力和銅礦資源,僅電力一項就要消耗掉日本的一半以上,這是日本無法承受的。日本人經過反覆討論得出結論,製造原子彈只是理論可行,但缺乏可操作性,即使造出原子彈也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當時戰事如火如荼,日本人沒有多餘的資源和精力去搞原子彈,也缺乏穩定和安全的發展條件,所以最終放棄了原子彈的研製。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劍橋日本史》、《國外科技動態》1981年10期、《首都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