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的對印自衛反擊戰,令世界震驚,誰都沒有想到,在英勇的解放軍面前,印軍會這樣不堪一擊。其中更是出現了「敵軍非但不投降,還但敢向我還擊」這樣傷害性極大,侮辱性更強的話語。在各個國家中,最震驚的莫過於巴基斯坦。與其說震驚,不如說震撼,在第一次印巴戰爭中,印軍可是將他們按在地上摩擦的。在巴基斯坦的眼中,印軍就是頂了天的存在,而中國……。
【對印軍而言,這話傷害性極大,侮辱性極強】
巴基斯坦決定調整國策,全力交好中國。作為見面禮,巴基斯坦交還了面積達到5800平方公裡的喀喇崑崙走廊。喀喇崑崙走廊原屬中國,清末被英國佔去,印巴分治時歸屬巴基斯坦。它可以看作是中國西大門上的一把鎖,如果這把鎖落入印度手裡,後果不堪設想。
所幸巴基斯坦將其歸還中國,這也展現出了巴方極大的誠意。中國也很快放下了對巴基斯坦原來親美的成見,帶著滿滿的誠意與巴交往。兩國在1963年籤訂了《邊界協定》,1965年完成了標界工作。歸還了本就不屬於自己的領土,巴基斯坦很快就獲得了巨大的回報。
1965年8月,第二次印巴戰爭爆發。戰事最初由巴基斯坦遊擊隊挑起,但很快兩國的正規軍就卷了進來。在印軍的打擊下,巴軍節節敗退,很快就退守亞克爾運河邊。印軍集中了3個師外加一個旅的兵力,準備一舉擊潰巴軍然後渡過運河直取拉合爾。巴基斯坦的敗亡就在眼前。
作為南亞大塊頭的印度,此時正是美蘇雙方都積極拉攏的對象,巴基斯坦則成為一個棄子被直接忽視了。在絕望之中,巴基斯坦想到了剛剛結交的新朋友——中國。與情、與理、與義、與利,中國都不能坐視巴基斯坦被印度吞併。在收到巴基斯坦的求救之後,中國很快有所行動。
【第二次印巴戰爭中印軍的百夫長坦克】
中國從解放軍的現役裝備中抽調了一批坦克援助巴基斯坦,但這並不是他們所急需的。當時的巴基斯坦並不缺從國外購買坦克的渠道,他們更希望中國能夠出兵。
但出兵並不是一種容易的事。62年那場戰爭以前,中國曾進行了數年的精心準備,直到62年趁著美蘇陷於古巴飛彈危機無睱東顧之機,以雷霆之勢果斷一擊。但現在美蘇早已騰出手來,此時根本不是出兵的好時機。如果不出兵,又如何解巴基斯坦之圍呢?
中國是個有數千年戰爭經驗的國家,這些困難還難不到我們。中國先是派人說服了阿富汗保持中立,緊接著又派出部隊向錫金方向集結,做出了要從東西兩線向印度發起進攻的架勢,最近處距離印度僅有幾百米。
9月17日,報紙上刊發了周總理親自審定的嚴正要求:文到之日三天內拆除中錫邊界印軍入侵工事,立即停止印軍一切入侵活動並保證不再騷擾。短短的38個字,卻散發出赫赫天威,這令印度感到十分緊張。別說東西兩線同時作戰了,就是單獨面對中國,印度也沒有走出被暴打到全國士氣崩潰的陰影。
【第二次印巴戰爭停火】
無奈之中印度只能求助於美國,但美國可不想惹這個麻煩,畢竟抗美援朝戰爭結束才12年,因此一口就回絕了印度的要求,並建議印巴雙方立即停火。印度思前想後,已經沒有別的選擇了,只能接受了美國的建議,和巴基斯坦籤訂了停戰協議,放棄已到手的戰果,回到戰前原點。
中國一招「圍魏救趙」,就解了巴基斯坦的滅國之危,大國風範和實力更令巴基斯坦心悅誠服。自此之後兩國交往密切,關係飛速發展。時至今日,有人將巴基斯坦稱為「巴鐵「,但也有人說它是中國的小弟,這是不合適的。
【599公裡的中巴邊境線,雙方各派出幾十人駐守】
在國際事務上,巴基斯坦也曾多次幫助中國,雙方互惠互利,共同發展。中巴的友誼是深入骨髓的,中國從來都是平等對待每一個友好鄰邦,不會像美國那樣將朋友當作小弟使喚。如今,中巴兩國600公裡的邊境線上,只有幾十個士兵駐守,就是兩國友誼的最好證明。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抄襲、洗稿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