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經亞洲評論》1月3日文章,原題:預計2021年三大主題是疫情、中國和氣候變化
談到2021年,筆者會非常關注三個C,即新冠疫情(COVID-19)、中國(China)和氣候(climate)。 預計這三個主題將帶來最大的變化,影響亞洲未來12個月。
對於新冠疫情,筆者找不到多少樂觀的理由。英國衛生當局發現了一種新的、傳染性更強的病毒變種,疫苗帶來的希望由此被大打折扣。雖然科學家們表示,目前推出的新冠疫苗對新變種有效,但突變本身已經讓我們認識到戰勝這種疾病的難度。我們極有可能會一次次經歷這種樂觀與悲觀的循環。
不過,我們主要關注的是經濟:大復甦。在亞洲大部分地區,增長率將回升至正值,預計各國政府將維持擴張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以支持其經濟。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去年10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在2020年下降1.7%後,亞洲新興和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印度、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將在2021年增長8%。地區範圍內的大規模疫苗接種將有助於防止病毒的擴散,進一步增強制造商和消費者的信心。
自然,經濟復甦的速度將取決於各個國家是否能夠抑制疫情。
2021年第二個值得關注的C是中國。中國最先受到新冠疫情的衝擊,也是最先遏制疫情的國家。在2020年取得適度增長後,中國經濟今年有望增長8.2%,無疑將在2021年引領世界經濟。
拜登入主白宮是否會影響中美經濟脫鉤,筆者的主要看法是「不會變壞,但也不會有多大改善」。
考慮到川普針對北京的強硬貿易政策得到廣泛支持,拜登上臺後將很難對中國妥協。北京有自己的政治理由避免與美國妥協,當20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慶祝建黨一百周年時,中國領導人的首要任務將是國內穩定和安全。
第三個C是氣候變化。新冠疫情造成的經濟活動放緩不僅使世界的天空和海洋更藍,而且使所有人都非常清楚地看到,人類活動是全球變暖的主因。這有助於打消人們對氣候變化的懷疑。
2020年,中國承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在減排方面,中國將再次發揮關鍵作用。根據 英國LMC汽車市場諮詢公司的數據,2020年上半年,中國生產的汽車佔全球汽車總產量的30.3%,其次是日本,佔11.4%,美國佔11.1%。如果僅考慮電動汽車,中國產量佔38.4%,美國佔23.1%,而日本僅佔2.3%。
因為氣候變化問題的真正進展需要中美兩國合作,這是一個可以為改善甚至正常化兩國關係提供突破口的領域。另一方面,這也可能成為科技冷戰的另一條戰線。▲(作者奧村茂三郎,喬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