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雍正與乾隆不像父子?專家:看到它我就知道乾隆不是親生的!

2021-01-21 無齋公子曰

01

在英文中,代表中國的單詞是「China」,而它也是「瓷器」的意思。在外國人眼中,中國是瓷器之鄉,而那些製作精美、釉彩細膩的瓷器,則是中華五千年文化之集大成者。

在故宮的陶瓷館裡,陳列著400餘件被皇家收藏的頂級瓷器。它們代表著陶瓷燒制水平的最高峰,也承載著中國八千多年的陶瓷文化史。在展廳中央擺放的壓軸瓷器,則是乾隆時期的各種釉彩大瓶。這件國寶曾經登上過《國家寶藏》,而它與「點讚狂魔」乾隆皇帝的前世故事,更是被人津津樂道。

這件「各種釉彩大瓶」在中國的官窯瓷器當中,器形最大、釉彩種類最多、工藝最複雜,因此被稱為「瓷母」。雖然很多人吐槽說,這件瓷器渾身充滿了「暴發戶審美」,乍一看毫無美感而言,純粹是制瓷工藝的堆積。但說白了,它就是一個乾隆皇帝心血來潮的炫技之作,即使到今天,它仍然可以算是陶瓷界的「獨孤求敗」!

正所謂「一力降十會」,當技藝達到登峰造極的水平時,即使外觀缺少「高級感」,也會成為讓後人仰望的藝術巔峰。因此,這件集合了中國曆朝歷代最頂級制瓷工藝的瓷母,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中國瓷器百科全書」!

還是先讓我們一起仔細看看這件國之重寶吧。

各種釉彩大瓶高86.4cm,口徑27.4cm,足徑33cm。瓶為洗口、長頸、長圓腹、圈足外撇。頸兩側各置一螭耳,也就是俗稱的「龍形耳」。瓶底中心署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這個巨大的瓶子自上而下可分為15個裝飾層,其中又包含著17種截然不同的釉彩:

第一層是大瓶口沿處的琺瑯彩,紋飾是胭脂紫地纏枝寶相花;第二層是洋彩;第三層是仿宋代哥釉;第四層是大瓶頸部的乾隆風格青花,頸部兩側各有一隻金彩螭龍耳;第五層是青花下面的松石綠釉;第六層是仿宋代鈞窯的窯變釉;第七層是鬥彩;第八層是鬥彩下面的粉青釉貼塑;第九層是位於大瓶腹部的主題紋飾,是在霽藍釉加金彩的釉色上,繪製的十二幅粉彩開光,又可分為六幅寫實和六幅錦地。六幅寫實畫包括三陽開泰、吉慶有餘、丹鳳朝陽、太平有象、仙山瓊閣和博古九鼎。而六幅錦地則分別是「卍」、蝙蝠、如意、蟠螭、靈芝和花卉,分別寓意「萬」、「福」、「如意」、「闢邪」、「長壽」」、「富貴」;第十層是腹部以下的仿宋代官釉;第十一層是明代永宣風格的青花;第十二層是粉彩;第十三層是珊瑚紅釉加金彩回紋;第十四層是仿宋代汝釉;最後一層是醬釉加金彩卷草紋。

從燒造工藝上看,青花與仿官釉、仿汝釉、仿哥釉、窯變釉、粉青釉、霽藍釉均屬高溫釉彩,需要先焙燒。而粉彩、琺瑯彩、金彩及松石綠釉均屬低溫釉彩,需要後焙燒。要把這些性質截然不同的釉彩燒為一體,所需的工藝是極其複雜的,甚至可以說,成功的概率幾乎為零。只有全面掌握各種釉彩的性能,才有那麼一丁點機率燒制出來。

不知道當年有多少工匠,花了多長時間,試驗了多少次,才成功燒制出眼前這個令人嘆為觀止的各種釉彩大瓶,「瓷母」的美譽非它莫屬!

02

這個「各種釉彩大瓶」最珍貴之處,就是它把失傳已久的宋代五大名窯的釉彩仿製出來併集於一身!

宋代的五大名窯分別為「汝、官、哥、鈞、定」,各有特色,各擅勝場,分別代表著古代中國制陶工藝的最高峰。但在南宋末年的戰亂中,許多高超的制陶工藝都失傳了。到了唐英這一代,那些已經失傳千年之久的古老工藝才重新綻放出光彩!

汝窯是五大名窯之首,傳世珍品不過百件,件件彌足珍貴。汝窯最有名的就是天青色釉,素來有「雨過天青雲破處」的美稱,這種釉色純淨通透、富有光澤,在不同的光照和角度下,顏色還會有不同的變化:在明媚的陽光下,釉色青中泛黃,恰似雨過天晴、雲開霧散。而在光線暗淡的地方,釉色則青中偏藍,猶如一汪澄澈的湖水。據說這是由於汝窯以瑪瑙入釉,使釉面產生了不同角度的斜開片,從而產生了如此絕妙的視覺效果。

官窯是宋徽宗於政和年間在京師汴梁興建的,是專供朝廷的御用瓷器,官窯主要燒制青瓷,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綠三種顏色最為流行。由於官瓷胎體較厚,釉施得也很厚,胎、釉在受熱後,膨脹係數不同產生開裂,所以釉面普遍開大紋片,而且開片顏色普遍比較淺,大都與釉色相類似,幾乎沒有黑色。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論》在描述官窯瓷器說:「官窯瓷宋修內司燒者土脈細潤,色青帶粉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紫口鐵足。」

哥窯瓷器所用瓷土含鐵量較高,因此在燒制過程中會發生還原反應,所以哥窯瓷器沒有施釉的底部顯現瓷胚本身的鐵色,而器口釉比較薄就呈現隱約透出紫色,有「紫口鐵足」之稱。哥窯胎多紫黑色、鐵黑色、也有黃褐色。釉為失透的乳濁釉,釉面泛一層酥光,釉色以炒米黃、灰青多見,釉面有不同角度的冰裂狀紋片,色淺黃者如金絲,色黑者宛若鐵線,兩者相互交錯如織,也稱「金絲鐵線」、「墨紋梅花片」、「葉脈紋」、「文武片」等,這是傳世哥窯的主要特徵之一。

鈞窯瓷器在五大名窯中素以「釉具五色、豔麗絕倫」著稱。鈞瓷色彩繁多,主要有玫瑰紫、海棠紅、茄皮紫、雞血紅、葡萄紫、硃砂紅、蔥翠青等釉色,釉胎紅裡透紫、紫裡藏青、青中寓白、白裡泛青,可謂是紛彩爭豔,釉質乳光晶瑩,肥厚玉潤,類翠似玉賽瑪瑙,有巧奪天工之美。據說當年宋徽宗要求均窯每年只能燒造36件珍品進獻,其餘瓷器全部砸碎深埋,民間不得私藏。因此產量極少,傳世量也極少,故稱「傳世鈞瓷」。所以民間才會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的說法。

03

相信你很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神工巧匠,才能燒制出這個「各種釉彩大瓶」呢?這個人就是被譽為「窯神」的唐英!

唐英字俊公,號蝸寄老人,祖籍瀋陽。他15歲時就供役於養心殿,後來又進了內務府,曾經參與過琺瑯彩瓷器的製作。唐英能詩善畫,還是個業餘劇作家,有京劇《打麵缸》、《武松打店》、《遊龍戲鳳》等13個劇本傳世。

唐英少年時,曾侍從康熙皇帝20餘年,雍正元年入職內務府當差。由於唐英辦事能力出眾,因此受到內務府主管、怡親王胤祥的賞識,胤祥向雍正推舉唐英做了督陶官。此後,唐英大部分時間都在景德鎮督陶,從雍正8年到乾隆18年,唐英在督陶官任上一做就是整整26年。

當時官窯制度混亂,在市場競爭中往往鬥不過民窯,很多制瓷高手出於自身的利益,不願意到官窯工作。唐英一上任就宣布「一應工作飯食、泥土釉料,俱照進價公平採買。」還制定了一份《陶務則例》,對制陶過程中的所有原料和人力,都實行明碼標價,收購價略高於民窯。

這些制度一經落實,生產關係很快就理順了,於是官窯迎頭趕上,在市場競爭中逐漸處於領先地位。聰明點的瓷工馬上就明白,到官窯上班有利可圖,就這樣,一大批頂尖的瓷工漸漸匯集到唐英周圍,為他日後繼承和發展制陶工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唐英之所以能被稱為「窯神」,最大的歷史功績就在於:他為中國瓷器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唐英本人就是書畫家,他把國畫、詩、書法、篆刻等元素運用到瓷器上,開創了「文人瓷」的先河。所謂的「文人瓷」就是「文人瓷畫」,是指從清中期興起的,以淺絳彩、新粉彩瓷為代表的,集詩、書、畫、印於一器的瓷器。

而且,正是在唐英主持的官窯——唐窯裡,成功研究出宋代的釉彩配方,成功地仿製出惟妙惟肖的哥窯、官窯和汝窯瓷器。而且,因戰亂荒廢的明朝釉裡紅和祭紅兩種釉彩,也是在唐窯裡恢復的。至於粉彩、青花、仿生瓷等陶瓷工藝,都在唐窯裡達到了工藝巔峰!據《景德鎮陶錄》記載,僅顏色釉一項,唐窯就研製出57種之多!其中的墨彩、澆黃、抹紅等釉色,到現在還非常流行。

雍正還是皇子時主管內務府。他本人很喜歡燒制瓷器,審美眼光也很高,加上雍正素來以「冷麵皇子」著稱,因此,雍正對瓷器的要求非常嚴苛,甚至精確到葉子要什麼顏色、花要什麼角度。而唐英的審美觀和雍正頗為契合,所以雍正時期的唐窯作品清新高雅,藝術成就最高。

可以說,雍正與唐英這一君一臣,共同開啟了一個日月同輝的陶瓷時代!過去燒瓷器,一半靠技術,一半靠運氣。到了雍正時期,基本上能做到想燒什麼,就燒什麼。

等唐窯傳到乾隆手裡時,他發現他爹已經把典雅平和、衝淡含蓄的風格玩到極致了,自己再走這條路已經沒啥玩頭了。對於好大喜功的乾隆帝來說,這是萬萬不能忍的:既然審美已經被玩到極致了,那我就玩技術!

於是乾隆指示唐英:要全力炫技,把技術發揮到極限,窮盡所有可能!

為了迎合乾隆的重口味,唐英不得不燒制出一些光怪陸離的瓷器,比如外部鏤空,能像走馬燈一樣旋轉的轉心瓶,比如看起來如同磁懸浮一樣的交泰瓶,再比如用低溫顏色釉燒制出的荔枝、螃蟹等仿真食物。這些瓷器的技術水平可謂是登峰造極,但其中最能炫技的,還要屬「各種釉彩大瓶」!

其實,「各種釉彩大瓶」只是一個外號,對一件瓷器命名,要說清楚它是什麼釉、什麼彩、什麼畫。按照這個原則,我們的「各種釉彩大瓶」的學名其實叫做:

清乾隆青花五彩鬥彩金彩琺瑯彩紅釉粉青釉霽藍釉松石綠釉窯變釉仿官釉仿哥釉仿汝釉醬色釉三陽開泰博古九鼎吉慶有餘丹鳳朝陽太平有象仙山瓊閣蟠螭紋蝙蝠紋花卉紋如意紋萬字紋靈芝紋螭耳大瓶!

光是這個冗長的名字,就如同一部瓷器百科全書。為了燒制這個瓶子,唐英集合能工巧匠,把當時所有的工藝技術一網打盡,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燒出這麼一件孤品!

由於瓶子上各種釉彩所需的溫度都不一樣,因此要把瓶子拆分成許多零件,算好收縮率,在不同的窯裡預先燒出來,然後集中到大窯裡,粘起來再燒一次,才能最終成型。所以說,這是史上燒制難度最高的瓷器,也從側面體現出康乾盛世時期中國的綜合國力——要是國家積弱,又怎麼會有閒情逸緻,去燒制這種中看不中用的東西呢?

相關焦點

  • 乾隆收拾雍正重臣張廷玉鄂爾泰田文鏡,為何連忠臣李衛也不放過?
    細看《清史稿》列傳七十五和八十一,我們就會發現:乾隆毫不客氣地貶低張廷玉鄂爾泰田文鏡的人品和政績,連李衛也沒逃過這一劫,至於乾隆為何連李衛也不放過,其中原因也是令人哭笑不得。咱們先來說雍正最信任的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張廷玉:「雍正八年,上(雍正皇帝)以西北用兵,命設軍機房隆宗門內,以怡親王允祥、廷玉及大學士蔣廷錫領其事。自是內閣權移於軍機處,大學士必充軍機大臣,始得預政事。」
  • 乾隆不是雍正的親兒子,他其實是漢人出身,這到底是真是假
    乾隆不是雍正的親兒子,他其實是漢人出身,這到底是真是假乾隆皇帝雖然能力不一定能比得上自己的父親雍正、爺爺康熙,但是他也是清朝少有的賢明君主,而且他活得最久,在位時間也算是最長的幾位之一。當時雍正正在積極地競爭皇位繼承人,而皇室最為重視子嗣繁衍,所以如果自己多一個兒子,就會多一個優勢,因此雍正就把自己的女兒與陳閣老家的兒子掉了個個。這個兒子就是乾隆。這是流傳非常廣的說法,並一直出現在有關的影視劇中。不過如果仔細一想,這些說法其實根本就站不住腳。要知道皇子們雖然都是皇帝的兒子,但是也是臣子,所以皇帝對這些皇子即使再寵愛,心中也不是抱有完全的信任的。
  • 乾隆繼位後,平反了許多被雍正打壓的叔伯,為何不願意幫大伯平反
    乾隆繼位後,平反了許多被雍正打壓的叔伯,為何不願意幫大伯平反!人們常說,人心難測海水難量,小編對於這句話是深信不疑的。這都是古人的經驗教訓得出來的,相信大家也都經歷過人心難測的事兒。現代社會人心都這麼複雜,那就更不用說古時候紛繁複雜的帝王之家了。
  • 雍正明明已經中止木蘭秋獮,為何乾隆重啟,嘉慶痴迷其中?
    康熙在位六十年,逐漸看著皇家子弟喜歡上安逸的生活,喜歡上琴棋書畫,而不是喜歡弓馬騎射,更不要說尚武,這讓康熙非常有危機感,故而,在康熙在位中後期,他十分熱衷於木蘭秋獮等遊獵活動,希望能用這樣的方式讓皇子皇孫走出宮廷,觀察和了解民間,增長他們的見識,開闊他們的胸襟,讓他們不沉迷於享樂,讓他們知道自己作為皇家子孫,肩上的擔子有多重。
  • 乾隆皇帝為何「類祖不類父」?
    在乾隆皇帝漫長的一生中,他的爺爺康熙皇帝在其心中絕對是神一般的存在,不管是治國策略還是為人處事方面處處以康熙皇帝為標杆。乾隆皇帝生平最為驕傲的一件事並不是親爹雍正皇帝將皇位傳給了自己,而是自己年幼時候曾經深得康熙皇帝寵愛!那一句「朕自幼便蒙聖祖康熙爺寵愛」掛在乾隆皇帝嘴邊60多年。乾隆六十年,甚至不惜禪位於皇十五子永琰,就是為了不讓自己的在位年限超過康熙皇帝。
  • 焦晃在雍正王朝中將康熙演活了,為什麼在乾隆王朝表現一般呢?
    焦晃老爺子在雍正王朝中所飾演的康熙,使很多觀眾認為這就是真正的康熙,簡直是演活了。而在乾隆王朝飾演的乾隆,卻是默默無名,等一下或者說乾隆王朝是默默無名,甚至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還有一部這樣的電視劇。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是雍正王朝給焦晃老爺子的片酬多了,所以老爺子演的好。
  • 雍正為何要違背正統建清西陵?乾隆又為何不願意埋在清西陵?
    1、 眾說紛紜的選擇關於雍正皇帝的繼位說法,歷史上說法很多,不少人認為他的繼位合法性上有問題。而一個重要的質疑就是雍正沒有選擇與康熙葬在一起,就是心虛的表現,也就是無臉再見到父親康熙皇帝。古代帝王都是以孝治天下,為何雍正皇帝反其道而行之呢?2、 風水問題事實上,雍正另闢陵區完全是因為風水問題。
  • 乾隆為何釋放胤禵?被雍正囚禁了13年,十四阿哥胤禵早就沒了志氣
    雍正提前派人過來接胤禵,並且檢查了胤禵的所有行李,這是在幹嘛?接下來我們才知道。檢查完了胤禵,胤禵也沒有發火,可是得知雍正的另外一路人馬,把胤禵家眷們的行李也都統統搜查了一遍,這下子胤禵怒了。雍正這麼做顯然有做賊心虛的可能,他是為了搜查胤禵是否有和康熙之間溝通的信件,看看這些信件裡,有沒有透露繼承人的字樣。
  • 《書劍恩仇錄》等作品中,對於乾隆身世的描述,究竟是真是假?
    關於乾隆的身世,主要有兩種不同的傳聞,第一種說法宣稱乾隆乃是海寧陳氏的後人,並非雍正親生兒子,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便是基於這種記載所衍生出來的。而第二種說法,則將乾隆從滿人改為滿漢混血,表述其生母並非滿人鈕鈷祿氏,而是漢人,《甄嬛傳》中就採納了這種說法,也造成了不小的影響。而對於其生母的真實身份,不同野史之間也有一定的分歧。
  • 雍正臨死前說:無論是誰,都不能殺此人!乾隆一登基:給我斬了
    雍正臨死前說:無論是誰,都不能殺此人!乾隆一登基:給我斬了我們都知道在中國古代非常講究倫理綱常道德,尤其是在宋代以後的儒家更是非常的講究這些。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乾隆大帝。雍正大帝去世前留下告訴別人,誰都不能殺了這個人。乾隆大帝即位之後,立刻把這個人給殺了。這到底又是什麼情況呢?眾所周知,康熙大帝執政後期,他的各個兒子為了爭奪皇太子之位,互相結成黨派,明裡爭暗裡鬥,後來皇四子勝出登位,這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雍正大帝。因為康熙執政後期遺留下了比較多的問題,雍正上位之後一點也不敢馬虎,非常的勤政。
  • 乾隆最寵愛的兒子,雍正親自給他取名字,乾隆用八個字評價他!
    導讀:提到乾隆的兒子,大家印象深刻的要數五阿哥永琪了,因為永琪不但是電視劇《還珠格格》中的重要角色,歷史上也是一位文武雙全的大清皇子,備受乾隆喜愛。然而,乾隆最寵愛的兒子卻另有其人,他便是皇次子永璉,可惜永璉只活了九歲。
  • 清乾隆仿生瓷古銅釉開光詩文轎瓶
    有些青銅器上畫片不明顯,不明顯的一律稱為「夔龍」。夔龍是上古圖騰,群龍之主,君權的象徵,夔鳳應該是後來出現的。最下面的圖片是仿芙蓉石開光,圖片很清楚,陳舊的時代滄桑感從胎骨裡透出。左邊是香港大收藏家的藏品,目前放置在香港永寶齋博物館。這件底色是仿青銅器,所以叫「青銅釉」,其他畫片都一樣,款是「陶榷」。這件器物下面的名稱是夔龍紋,不過我堅持我的看法,應該是夔鳳而不是夔龍。
  • 甄嬛竟然是乾隆的生母?她一生榮華富貴史無前例
    但因為兩人並不是親母子的關係,甄嬛還有六阿哥這個親兒子。四阿哥登基之後,以鄭伯克段於鄢的典故對甄嬛進行試探。甄嬛提出讓六阿哥繼承果郡王一嗣,這才打消掉四阿哥的疑慮。劇中甄嬛並不是乾隆的生母,而且兩人的關係也充滿了利益的糾葛與博弈。那麼歷史上,有甄嬛這個人物嗎?如果有,她和乾隆的真實關係又究竟如何呢?
  • 她是乾隆的真愛,去世後帶走了乾隆的心,讓乾隆念念不忘
    她是乾隆的真愛,去世後帶走了乾隆的心,讓乾隆念念不忘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系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無論是在影視作品,還是文學作品中,富察皇后都是乾隆內心深處最為疼愛的女人。每一部關於乾隆時期的影視劇,富察皇后與乾隆皇帝的愛情都是特別濃烈的筆墨。
  • 不一樣的乾隆十三年,富察皇后對乾隆有多重要?乾隆:朕以後獨睡
    黨爭,是乾隆皇帝最為忌諱的事情,歷史上無數的經驗都證明了黨爭最後都會演變成內鬥,最終就是對於皇權的威脅。此時乾隆的羽翼已經逐漸的豐滿了起來,他下定決心,直面朝中的黨爭問題。終於,鄂爾泰最先漏出了馬腳,乾隆順藤摸瓜,不斷地敲打鄂爾泰,直到最後將鄂爾泰一黨完全分解。為什麼兩大柱石,鄂爾泰和張廷玉,最先出事的是鄂爾泰而不是張廷玉呢?
  • 號稱「十全老人」的一代帝王,乾隆的愛情,會是怎樣的呢?
    現在,或許我們很少去思考真正的愛情是什麼樣的,真正的愛情不是曇花一現,而是像乾隆和富察皇后那樣,在滄海桑田當中念彼此一生。富察在一次秀女選舉當中,被當時的皇帝雍正給一眼相中,雍正準備把她嫁給自己的兒子弘正,也就是乾隆,於是兩個人很快舉行了婚禮。
  • 清朝由盛轉衰的開始竟是乾隆王朝,你敢信嗎!
    乾隆皇帝是中國封建社會晚期非常傑出的皇帝。在康熙、雍正兩代的基礎上,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進一步實現了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但事實上,這也是清代由盛轉衰的一個起點。乾隆皇帝全名愛新覺羅弘曆,雍正的第四個兒子。他年輕聰明,12歲就被祖父康熙皇帝養在宮殿裡。
  • 臺北故宮新展放大招,清三代「最奢侈藝術品」,乾隆為何偏愛它?
    琺瑯彩瓷自康熙朝初創,歷經雍正朝的發展,其精美程度最終在乾隆時期成就巔峰,更被稱作「最奢侈的藝術品」。從《清檔》記載中可知,三朝皇帝均非常關心琺瑯彩瓷的生產狀況,康熙督促造辦處掌握該技術、雍正著力提升燒制水平,乾隆則在前朝的基礎上大大豐富了該工藝,可以說是中國陶瓷技術集大成之體現,代表了當時最高的工藝水準,這在此次展覽中便可窺見一二。
  • 歷史上真正的晴兒,與乾隆皇帝同輩,最終結局如何
    既出自名門,又知書達理、善解人意、學富五車,就連太后都對她服服帖帖,所以一直想不通,為什麼爾康不喜歡她。在老版《還珠格格》中,晴兒的戲份並不多,可正因這樣,才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為了滿足廣大觀眾需求,在新版《還珠格格》中,就特意加重了晴兒的戲份。比如幾位主角逃出皇宮時,就將晴兒一起帶上了。那麼堪稱完美的「晴格格」,在歷史上是否真的存在呢?
  • 乾隆的白水肉情結,皇后的寢宮變成殺豬場,竟是為了沾上福氣
    乾隆聽說有人居然膽敢在胙肉上加調料,龍顏大怒,下達旨意追查,弘曉因此被抓了個現行。 為什麼吃「胙肉」,就不許別人加任何調料?乾隆為何要強人所難? 據《嘯亭續錄·貴臣之訓》記載: 「坤寧宮祭神胙肉,皆賜侍衛分食,以代朝餐,蓋古散福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