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英文中,代表中國的單詞是「China」,而它也是「瓷器」的意思。在外國人眼中,中國是瓷器之鄉,而那些製作精美、釉彩細膩的瓷器,則是中華五千年文化之集大成者。
在故宮的陶瓷館裡,陳列著400餘件被皇家收藏的頂級瓷器。它們代表著陶瓷燒制水平的最高峰,也承載著中國八千多年的陶瓷文化史。在展廳中央擺放的壓軸瓷器,則是乾隆時期的各種釉彩大瓶。這件國寶曾經登上過《國家寶藏》,而它與「點讚狂魔」乾隆皇帝的前世故事,更是被人津津樂道。
這件「各種釉彩大瓶」在中國的官窯瓷器當中,器形最大、釉彩種類最多、工藝最複雜,因此被稱為「瓷母」。雖然很多人吐槽說,這件瓷器渾身充滿了「暴發戶審美」,乍一看毫無美感而言,純粹是制瓷工藝的堆積。但說白了,它就是一個乾隆皇帝心血來潮的炫技之作,即使到今天,它仍然可以算是陶瓷界的「獨孤求敗」!
正所謂「一力降十會」,當技藝達到登峰造極的水平時,即使外觀缺少「高級感」,也會成為讓後人仰望的藝術巔峰。因此,這件集合了中國曆朝歷代最頂級制瓷工藝的瓷母,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中國瓷器百科全書」!
還是先讓我們一起仔細看看這件國之重寶吧。
各種釉彩大瓶高86.4cm,口徑27.4cm,足徑33cm。瓶為洗口、長頸、長圓腹、圈足外撇。頸兩側各置一螭耳,也就是俗稱的「龍形耳」。瓶底中心署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這個巨大的瓶子自上而下可分為15個裝飾層,其中又包含著17種截然不同的釉彩:
第一層是大瓶口沿處的琺瑯彩,紋飾是胭脂紫地纏枝寶相花;第二層是洋彩;第三層是仿宋代哥釉;第四層是大瓶頸部的乾隆風格青花,頸部兩側各有一隻金彩螭龍耳;第五層是青花下面的松石綠釉;第六層是仿宋代鈞窯的窯變釉;第七層是鬥彩;第八層是鬥彩下面的粉青釉貼塑;第九層是位於大瓶腹部的主題紋飾,是在霽藍釉加金彩的釉色上,繪製的十二幅粉彩開光,又可分為六幅寫實和六幅錦地。六幅寫實畫包括三陽開泰、吉慶有餘、丹鳳朝陽、太平有象、仙山瓊閣和博古九鼎。而六幅錦地則分別是「卍」、蝙蝠、如意、蟠螭、靈芝和花卉,分別寓意「萬」、「福」、「如意」、「闢邪」、「長壽」」、「富貴」;第十層是腹部以下的仿宋代官釉;第十一層是明代永宣風格的青花;第十二層是粉彩;第十三層是珊瑚紅釉加金彩回紋;第十四層是仿宋代汝釉;最後一層是醬釉加金彩卷草紋。
從燒造工藝上看,青花與仿官釉、仿汝釉、仿哥釉、窯變釉、粉青釉、霽藍釉均屬高溫釉彩,需要先焙燒。而粉彩、琺瑯彩、金彩及松石綠釉均屬低溫釉彩,需要後焙燒。要把這些性質截然不同的釉彩燒為一體,所需的工藝是極其複雜的,甚至可以說,成功的概率幾乎為零。只有全面掌握各種釉彩的性能,才有那麼一丁點機率燒制出來。
不知道當年有多少工匠,花了多長時間,試驗了多少次,才成功燒制出眼前這個令人嘆為觀止的各種釉彩大瓶,「瓷母」的美譽非它莫屬!
02
這個「各種釉彩大瓶」最珍貴之處,就是它把失傳已久的宋代五大名窯的釉彩仿製出來併集於一身!
宋代的五大名窯分別為「汝、官、哥、鈞、定」,各有特色,各擅勝場,分別代表著古代中國制陶工藝的最高峰。但在南宋末年的戰亂中,許多高超的制陶工藝都失傳了。到了唐英這一代,那些已經失傳千年之久的古老工藝才重新綻放出光彩!
汝窯是五大名窯之首,傳世珍品不過百件,件件彌足珍貴。汝窯最有名的就是天青色釉,素來有「雨過天青雲破處」的美稱,這種釉色純淨通透、富有光澤,在不同的光照和角度下,顏色還會有不同的變化:在明媚的陽光下,釉色青中泛黃,恰似雨過天晴、雲開霧散。而在光線暗淡的地方,釉色則青中偏藍,猶如一汪澄澈的湖水。據說這是由於汝窯以瑪瑙入釉,使釉面產生了不同角度的斜開片,從而產生了如此絕妙的視覺效果。
官窯是宋徽宗於政和年間在京師汴梁興建的,是專供朝廷的御用瓷器,官窯主要燒制青瓷,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綠三種顏色最為流行。由於官瓷胎體較厚,釉施得也很厚,胎、釉在受熱後,膨脹係數不同產生開裂,所以釉面普遍開大紋片,而且開片顏色普遍比較淺,大都與釉色相類似,幾乎沒有黑色。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論》在描述官窯瓷器說:「官窯瓷宋修內司燒者土脈細潤,色青帶粉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紫口鐵足。」
哥窯瓷器所用瓷土含鐵量較高,因此在燒制過程中會發生還原反應,所以哥窯瓷器沒有施釉的底部顯現瓷胚本身的鐵色,而器口釉比較薄就呈現隱約透出紫色,有「紫口鐵足」之稱。哥窯胎多紫黑色、鐵黑色、也有黃褐色。釉為失透的乳濁釉,釉面泛一層酥光,釉色以炒米黃、灰青多見,釉面有不同角度的冰裂狀紋片,色淺黃者如金絲,色黑者宛若鐵線,兩者相互交錯如織,也稱「金絲鐵線」、「墨紋梅花片」、「葉脈紋」、「文武片」等,這是傳世哥窯的主要特徵之一。
鈞窯瓷器在五大名窯中素以「釉具五色、豔麗絕倫」著稱。鈞瓷色彩繁多,主要有玫瑰紫、海棠紅、茄皮紫、雞血紅、葡萄紫、硃砂紅、蔥翠青等釉色,釉胎紅裡透紫、紫裡藏青、青中寓白、白裡泛青,可謂是紛彩爭豔,釉質乳光晶瑩,肥厚玉潤,類翠似玉賽瑪瑙,有巧奪天工之美。據說當年宋徽宗要求均窯每年只能燒造36件珍品進獻,其餘瓷器全部砸碎深埋,民間不得私藏。因此產量極少,傳世量也極少,故稱「傳世鈞瓷」。所以民間才會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的說法。
03
相信你很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神工巧匠,才能燒制出這個「各種釉彩大瓶」呢?這個人就是被譽為「窯神」的唐英!
唐英字俊公,號蝸寄老人,祖籍瀋陽。他15歲時就供役於養心殿,後來又進了內務府,曾經參與過琺瑯彩瓷器的製作。唐英能詩善畫,還是個業餘劇作家,有京劇《打麵缸》、《武松打店》、《遊龍戲鳳》等13個劇本傳世。
唐英少年時,曾侍從康熙皇帝20餘年,雍正元年入職內務府當差。由於唐英辦事能力出眾,因此受到內務府主管、怡親王胤祥的賞識,胤祥向雍正推舉唐英做了督陶官。此後,唐英大部分時間都在景德鎮督陶,從雍正8年到乾隆18年,唐英在督陶官任上一做就是整整26年。
當時官窯制度混亂,在市場競爭中往往鬥不過民窯,很多制瓷高手出於自身的利益,不願意到官窯工作。唐英一上任就宣布「一應工作飯食、泥土釉料,俱照進價公平採買。」還制定了一份《陶務則例》,對制陶過程中的所有原料和人力,都實行明碼標價,收購價略高於民窯。
這些制度一經落實,生產關係很快就理順了,於是官窯迎頭趕上,在市場競爭中逐漸處於領先地位。聰明點的瓷工馬上就明白,到官窯上班有利可圖,就這樣,一大批頂尖的瓷工漸漸匯集到唐英周圍,為他日後繼承和發展制陶工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唐英之所以能被稱為「窯神」,最大的歷史功績就在於:他為中國瓷器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唐英本人就是書畫家,他把國畫、詩、書法、篆刻等元素運用到瓷器上,開創了「文人瓷」的先河。所謂的「文人瓷」就是「文人瓷畫」,是指從清中期興起的,以淺絳彩、新粉彩瓷為代表的,集詩、書、畫、印於一器的瓷器。
而且,正是在唐英主持的官窯——唐窯裡,成功研究出宋代的釉彩配方,成功地仿製出惟妙惟肖的哥窯、官窯和汝窯瓷器。而且,因戰亂荒廢的明朝釉裡紅和祭紅兩種釉彩,也是在唐窯裡恢復的。至於粉彩、青花、仿生瓷等陶瓷工藝,都在唐窯裡達到了工藝巔峰!據《景德鎮陶錄》記載,僅顏色釉一項,唐窯就研製出57種之多!其中的墨彩、澆黃、抹紅等釉色,到現在還非常流行。
雍正還是皇子時主管內務府。他本人很喜歡燒制瓷器,審美眼光也很高,加上雍正素來以「冷麵皇子」著稱,因此,雍正對瓷器的要求非常嚴苛,甚至精確到葉子要什麼顏色、花要什麼角度。而唐英的審美觀和雍正頗為契合,所以雍正時期的唐窯作品清新高雅,藝術成就最高。
可以說,雍正與唐英這一君一臣,共同開啟了一個日月同輝的陶瓷時代!過去燒瓷器,一半靠技術,一半靠運氣。到了雍正時期,基本上能做到想燒什麼,就燒什麼。
等唐窯傳到乾隆手裡時,他發現他爹已經把典雅平和、衝淡含蓄的風格玩到極致了,自己再走這條路已經沒啥玩頭了。對於好大喜功的乾隆帝來說,這是萬萬不能忍的:既然審美已經被玩到極致了,那我就玩技術!
於是乾隆指示唐英:要全力炫技,把技術發揮到極限,窮盡所有可能!
為了迎合乾隆的重口味,唐英不得不燒制出一些光怪陸離的瓷器,比如外部鏤空,能像走馬燈一樣旋轉的轉心瓶,比如看起來如同磁懸浮一樣的交泰瓶,再比如用低溫顏色釉燒制出的荔枝、螃蟹等仿真食物。這些瓷器的技術水平可謂是登峰造極,但其中最能炫技的,還要屬「各種釉彩大瓶」!
其實,「各種釉彩大瓶」只是一個外號,對一件瓷器命名,要說清楚它是什麼釉、什麼彩、什麼畫。按照這個原則,我們的「各種釉彩大瓶」的學名其實叫做:
清乾隆青花五彩鬥彩金彩琺瑯彩紅釉粉青釉霽藍釉松石綠釉窯變釉仿官釉仿哥釉仿汝釉醬色釉三陽開泰博古九鼎吉慶有餘丹鳳朝陽太平有象仙山瓊閣蟠螭紋蝙蝠紋花卉紋如意紋萬字紋靈芝紋螭耳大瓶!
光是這個冗長的名字,就如同一部瓷器百科全書。為了燒制這個瓶子,唐英集合能工巧匠,把當時所有的工藝技術一網打盡,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燒出這麼一件孤品!
由於瓶子上各種釉彩所需的溫度都不一樣,因此要把瓶子拆分成許多零件,算好收縮率,在不同的窯裡預先燒出來,然後集中到大窯裡,粘起來再燒一次,才能最終成型。所以說,這是史上燒制難度最高的瓷器,也從側面體現出康乾盛世時期中國的綜合國力——要是國家積弱,又怎麼會有閒情逸緻,去燒制這種中看不中用的東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