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生態中心揭示碳納米管細胞外排生物過程

2021-01-08 科學網

 

日前,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郭良宏研究組在碳納米管細胞外排生物過程和效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Small》雜誌,並作為當期的封底文章。

碳納米管在環境和納米醫藥領域的應用潛力巨大。碳納米管與細胞的相互作用始於與細胞產生物理接觸,隨後被細胞攝入、外排或者降解,這些生物過程對碳納米管後續的毒性/生物效應至關重要。但目前對於碳納米管的細胞外排機制研究卻鮮有提及。

該研究組將碳納米管暴露巨噬細胞,通過檢測胞外ATP的釋放,意外發現一種特殊的嘌呤受體——P2X7參與介導了碳納米管的外排過程。研究還發現,過量的胞外ATP結合P2X7受體後,能短暫激活該受體,並誘導細胞外鈣離子內流,進而激活MAPK信號通路;且碳納米管在溶酶體內的累積會引起溶酶體鹼化,導致碳納米管會沿著重排後的細胞骨架導軌排出細胞。該研究首次揭示了細胞外排碳納米管的分子起始事件以及後續的細胞生物效應,將為碳納米管未來的生物應用率和毒性防治提供指導價值。在細胞外排機制的基礎上,研究組進一步發現,環境重金屬離子(如:Ni2+)能抑制P2X7受體活性,進而阻礙碳納米管的正常外排,造成過量的碳納米管在細胞內累積,引起更大的毒性。該機制是一種新型的聯合毒性作用機制,為研究環境中碳納米管與其他汙染物共存狀態下的安全性評價提供了新的借鑑思路。(來源:中國科學報 陸琦)

相關焦點

  • 「第四屆納米與生物交叉科學研討會」召開
    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辦,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和中科院化學研究所承辦的「第四屆納米與生物交叉科學研討會」8月25日至28日在長白山天域賓館召開。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汕頭大學、東南大學、武漢大學、湖南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中科院化學所、中科院長春應化所、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等科研單位的一線專家學者蒞臨本次研討會。
  • 生態中心發表納米材料環境行為與生物積累研究綜述論文
    日前,《化學評論》(Chemical Reviews)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景富研究組撰寫的綜述論文Isotope Tracers To Study the Environmental Fate and Bioaccumulation of Metal-Containing Engineered Nanoparticles:
  • 手機、防曬霜、太陽鏡……納米科技你已使用多少?
    具有納米結構的合金由於強度高、耐久、質量輕的特點,是製造飛機和航天航空零部件的理想高性能材料。它們被用於製造機身、過濾材料及其他零部件,帶來更強的耐蝕、抗震和防火性能。  金屬、氧化物、碳和其他化合物的納米顆粒也是很好的催化劑,在石油精煉、生物燃料等領域有著重要的工業應用。
  • 大氣所碳中和研究中心掛牌成立
    中心的成立將推進碳排放的科學研究,預估2030年和2060年的全球及我國碳收支特徵,研究規劃最優碳中和路徑的方法論,評估可能生態工程方案和轉換能源結構的科學途徑,為我國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科技支撐。  儀式上,中科院院士、大氣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吳國雄和大氣所所長曹軍驥為中心揭牌。曹軍驥宣讀中心成立決定和人事任命。
  • 動物所揭示小膠質細胞發育的調控機制
    小膠質細胞是腦中固有的免疫細胞,是腦中重要的免疫防線,保護大腦免受病毒細菌的入侵和破壞。小膠質細胞也在大腦的損傷、炎症和神經退行性疾病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小膠質細胞除了在成年生理病理條件下發揮作用外,還在腦發育的整個階段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 中科院蘇州納米所張智軍:電紡支架釋放亞甲基藍治療阿爾茨海默病
    在AD患者中,Tau蛋白由於過度磷酸化和聚集,失去了原有的生物活性,具有神經毒性。亞甲藍(MB)等小分子藥物被證實可抑制Tau蛋白的聚集,首先,MB通過激活自噬方法或HSP70 ATPase抑制Tau蛋白聚集,消除Tau蛋白磷酸化。MB通過增加蛋白酶體活性來減少轉基因AD小鼠模型中的澱粉樣蛋白沉積。然而,MB本身並不能修復受損的神經元。
  • 【中國新聞網】大氣所成立碳中和研究中心 服務國家重大需求
    孫自法 攝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碳中和研究中心24日下午正式揭牌成立,旨在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為國家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依託平臺與科技支撐。  中科院大氣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吳國雄院士致辭說,碳中和是一個複雜的科學問題,要求實現人為源排放和人為匯清除相互抵消,研究涉及大氣、海洋、陸地、生態等多個領域,成立碳中和研究中心十分必要,希望該中心在相關科學問題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為國家實現碳中和打下紮實的科學基礎。
  • 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所亮相科技合作周
    8日,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以下簡稱蘇州納米所)作為中科院展商代表團一員攜多項科技成果亮相「2017中國(東莞)國際科技合作周、科研機構創新成果交易會」中科院展館。   南方網訊(全媒體記者/戴雙城)8日,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以下簡稱蘇州納米所)作為中科院展商代表團一員攜多項科技成果亮相「2017中國(東莞)國際科技合作周、科研機構創新成果交易會」中科院展館。
  •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揭示蛙超科起源及擴散進程
    在現代生物地理學研究中,通過生物的演化歷史可以推測地球的演化過程,並對已有地質假說進行驗證,甚至提出新的地球演化假說。岡瓦納古陸的解體以及後期各大陸之間的重組如何影響生物的遷移和擴散,如何重塑當今物種全球的地理分布格局,是地質學家和生物學家長期關注的科學問題。
  • 八月瓜攜手中科院人才中心舉辦 「科技與產業融合發展及科技成果...
    「走進中科院—科技成果轉化」高級研修班暨「科技與產業融合發展及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會於11月20日—21日在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舉辦。會議活動由中國科學院人才交流開發中心、八月瓜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全國技術轉移公共服務平臺聯合主辦。
  • 中科院40年40 項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
    2001年,中國科大在國際上首次利用低溫STM獲得能夠分辨碳—碳單鍵和雙鍵的C60單分子圖像,並於2013年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學拉曼成像,獲2014年度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  2013年,國家納米中心利用AFM技術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對分子間氫鍵的直接成像,為化學界爭論了80多年的「氫鍵本質」問題提供了第一個直觀證據。
  • 華雲數據助力中科院蘇州納米所搭建新一代IT基礎設施平臺
    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蘇州納米所)就是其中之一。信息化建設難題亟需解決中科院蘇州納米所由中國科學院與江蘇省人民政府、蘇州市人民政府和蘇州工業園區共同出資創建。根據中國科學院調整科技布局的規劃,面向國際科技前沿、國家戰略需求與未來產業發展,開展相關領域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研究。
  • Nano Letter:細胞納米海綿顯著抑制SARS-CoV-2感染細胞!
    2020年6月23日訊 /生物谷BIOON /——包裹在人肺細胞膜和人體免疫細胞膜中的納米顆粒可以吸引和中和細胞培養中的SARS-CoV-2病毒,導致病毒失去劫持宿主細胞和繁殖的能力。在2017年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篇論文中,張和UCSD的一組研究人員表明巨噬細胞納米海綿可以安全地中和小鼠血液中的內毒素和促炎細胞因子。由張創辦的聖地牙哥生物技術公司Cellics Therapeutics正致力於將巨噬細胞納米海綿的研究成果應用於臨床。
  • 北京大學口腔醫院劉燕研究團隊揭示骨礦化前體在細胞內的發生機制
    近日,北京大學口腔醫院正畸科劉燕研究團隊與武漢大學口腔醫院張玉峰教授,共同在國際頂級期刊《尖端科學》(Advanced Science)發表題為「生物礦物前體形成起源於鈣、磷團簇從內質網到線粒體的運輸(Biomineral Precursor Formation Is Initiated by Transporting Calcium and Phosphorus
  • 中科院與國家電網合作研製防汙閃塗層納米材料紀實
    在瓷絕緣子表面塗覆一層摻有特殊功能納米粒子改性的矽橡膠,可以有效地減少灰塵和水滴的吸附,大幅度提高抗汙閃電壓和汙穢條件下的擊穿電壓,這就是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中科院過程工程所和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合作研製的一種新型納米塗層材料,日前已經通過多種嚴格檢測和技術鑑定,即將投入規模應用,為國家電網的安全運行保駕護航。
  • 生物醫學研究院分子細胞生物學團隊揭示ASXL1突變促進白血病發生...
    已知ASXL1在多種髓系血液腫瘤中發生突變,如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MDS)、骨髓增生性腫瘤(MPN)、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等,其突變往往發生在ASXL1第12個外顯子附近,導致該蛋白翻譯過程的提前終止,進而產生ASXL1缺失C端的截短型突變。
  • 第五屆國際碳材料大會暨產業展覽會 ——金剛石及碳基薄膜論壇
    第五屆國際碳材料大會暨產業展覽會  ——金剛石及碳基薄膜論壇  2020年11月17-20日  上海跨國採購會展中心金剛石基場效應管半導體器件研製  8. 金剛石、GaN等寬禁帶半導體單晶材料及5G複合器件  9.
  • 蘇州納米所舉辦高價值專利培育成果發布會
    活動以「培育高價值專利,助推納米產業發展」為主題,以「江蘇省納米碳材料及其規模化應用技術領域高價值專利培育中心」項目成果為基礎,匯集了智慧財產權領域、納米碳材料領域上下遊企業、科研單位、投資機構共80家單位100餘人參加,以成果發布、研討、論壇、培訓、對接交流等相結合的形式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