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百萬的藥企高管,為何在50歲轉行做保險

2020-11-28 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八點健聞」(ID:HealthInsight),作者 健聞卜豔,36氪經授權發布。

受訪者徐聰穎,20年前,由醫生轉型為醫藥代表;2年前,由藥企高管轉型為保險代理人。轉型時她已年近50歲。身邊一樣情況的人還很多,已成為社會現象。她認為製藥業高速增長的黃金時代已結束,轉型恰逢其時。她看好保險行業的發展潛力,很像醫藥行業曾經的發展趨勢。本文根據受訪者徐聰穎的口述整理寫作而成。在北京大街小巷裡的星巴克、costa或者肯德基、麥當勞,你隨時可能碰到兩個正在聊保險的人,其中一個是保險代理人,另一個則是客戶。

我可能就會是上述某個場景,坐你身旁或擦身而過的保險代理人。在這之前,我是一家製藥企業的高管,年薪百萬。

兩年前,我加入一家外資保險公司,成為一名壽險規劃師(保險代理人的一種)。這一年,我已近50歲。

兩年後,我成為一名首席壽險規劃師,連續達成MDRT(百萬圓桌會,Million Dollar Round Table,保險營銷行業的一種榮譽,意味著該年度該業務員的業績達到一個規定標準,中國800萬左右保險營銷人員,獲得這榮譽的大概2萬人左右),拿到公司的各種獎項,並晉升為「業務經理」,有了自己的團隊,承擔更多的培養新人的職責。這恰是我之前所擅長的。

△圖片來源:yestone

我的名片背面,印著這樣的個人簡介:5年臨床醫務工作過經歷;20餘年醫藥行業銷售、培訓、管理經驗。

像我這樣企業高管轉型做保險,十多年前可能是天方夜譚,但在近幾年,這已成為一個社會現象。我在藥企時一起工作的幾個前同事,兜兜轉轉幾圈後,現在又成了並肩作戰的同事。他們的身份跟我類似,都曾是製藥企業的管理人員。

為何醫藥人突然愛上了做保險?醫藥人轉型賣保險會更有競爭力嗎?從我轉型故事中,也許你能找到答案。

要不要轉行,我猶豫了7年

從第一次萌生想要做保險的想法,到最終轉行,我猶豫了近7年。

猶豫的根本原因在於,我和大多數人一樣,放不下辛苦工作20多年換來的豐厚收入、令人羨慕的頭銜。

但自從2004年結緣保險後,我自身一直對保險行業有較好的印象。這一年,我買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份重疾險,當時的保險代理人是我的好朋友,醫藥公司的人力資源經理,她曾是高考狀元,職業生涯中也一直發展地順風順水,這是我接觸到的第一個保險代理人,很專業,沒有任何反感。

2010年時,我結識了另外一位優秀的保險人,也是後來帶我入行的老吳。老吳本身是研究生學歷,人很正直,專業性強,除了聊保險,他還是我的好朋友,我們有很多關於生活和職業選擇的交流。

我也是首次了解到,老吳這樣的顧問式銷售模式,與傳統意義上的保險銷售有很大區別,這樣的銷售需要真正地了解客戶需求,擁有過硬的專業功底才能勝任,所涉及的知識領域涉及保險、稅務、法律等多個領域。

老吳發出邀請,希望我能考慮來做保險,跟他做同事。我有動心但沒有行動。

這時候,我正處於職業上升期,憑藉自身的努力,在一家全球領先的跨國製藥公司中負責一條產品線的全國銷售。

但是,隨著公司的一場全球大併購,我的職業生涯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因為併購,所在的公司進行了一場大範圍的組織架構調整。公司高層大範圍更迭,我的領導離職,他是醫藥行業的風雲人物之一。我也離開了自己曾一直為之奮鬥、付出青春和熱愛的公司。

△圖片來源:yestone

我第一次意識到,原來在公司打工,有些變化帶來的風險、不安全你是無法控制的,並不是只要你努力就一定會有好結果。當然在離開了這家公司後,才發現原來外面的世界也很精彩,有很多更好的機會。

之後,我跟隨原來的領導先後來到兩家不同的本土製藥企業,其中一家是民營,另外一家則是國企。民營這家公司因為管理理念和價值觀的不同,我們主動選擇離開;而國企這家公司,則是由於當時管理者的一意孤行,將已成規模的專業銷售隊伍頃刻間解散,我們很失望,也有點兒傷了心。

經歷這樣的波折後,我決定再也「不在企業裡打工了」,但要真正創業,「時間成本、試錯成本都較高」。

這時候,我想要轉型的想法越來越強烈。

接下來的兩年時間裡,我選擇了休息,世界各地旅遊,享受生活。第一年,還有很多獵頭打電話找過來,我並沒有動心,第二年獵頭電話就越來越少了。大公司的職場生態相對殘酷,兩年未經戰場練兵,連獵頭都覺得你可能生疏了帶隊技能。

在這期間,我兼職做了一家跨國藥企的培訓顧問,繼而連三出臺的醫藥政策,讓我意識到,國內醫藥行業已處於轉型變革期,製藥業高速增長的黃金時代已結束,轉型恰逢其時。

休息的這兩年,我想明白了很多事情。所謂的頭銜、職業光環都是別人賦予的,但你內心的自由、快樂是自己獨立可以掌控的。

2017年春節期間,老吳再次發出邀請,我決定要試一試。這意味著我從心理上已完全做好了做保險的準備。

彼時,距離老吳第一次向我發出邀請過去了7年。這7年間,老吳從一個資深壽險規劃師變身為MDRT中國區主席,變成了行業的風雲人物,他身邊的小夥伴也成長巨大。

20年前由醫生轉型為醫藥代表

在我看來,做保險,其實跟做醫藥行業有相似之處,都是一份有價值的工作,還有就是用專業和人品贏得客戶的信任。

90年代末,我脫下白大褂,從北京一家三甲醫院辭職,轉型為一家跨國製藥公司的醫藥代表。

那時候,一批外資製藥公司剛剛進入中國市場,而醫藥代表是一個光鮮、令人尊敬的職業。從收入上來看,當時我月收入為500~600元,而進到跨國藥企,光一個月底薪就有3000元。

醫藥代表的篩選很嚴格,要求必須有醫藥相關背景、高學歷。一起競聘醫藥代表職位的,有三四百人,最後只有4個人拿到了offer。

接受外企規範、專業的培訓後,帶著全球最前沿的藥品知識去跟醫生、專家交流,彼此之間就像是朋友一般,大家互相尊重,平等交流。

我們這批醫藥代表可以說是跟隨著醫生和醫藥行業一起成長,經歷了跨國藥企乃至整個製藥行業的黃金時代。當年我們拜訪的那些醫師,現在都成了國內知名的大專家、院長中國的醫藥行業也在世界上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20年前,我身邊一批熟悉的醫生朋友扔掉鐵飯碗下海做醫藥代表,這在當時成為一股風潮。20年後,我和身邊的一批製藥人,已經或打算離開光鮮亮麗的外企,投身保險領域。

△圖片來源:yestone

人生就是這樣奇妙,兜兜轉轉幾圈後,我和前同事又成了新同事。

與之前不同的是,這一次大家不僅僅是同事,更像是在一個大平臺共同合夥創業的合伙人。

我目前所在的保險公司,擁有百年歷史,而且其位於紐約的總部恰好與我之前所在的一家跨國藥企總部相距不遠。這可能也是冥冥中的一種緣分。

每個人來做保險的初衷不一樣,有的人單純為了掙錢,有的是想做一番事業,也有的兼職做做。但最終能不能堅持下來,首先在於你是否認可保險,做保險真的需要不忘初心。

真正能幫助到他人,是做保險最大的價值。今年5月份,我遇到了自己保險生涯的第一個理賠,我的一個客戶,突然猝死了,他是家裡的經濟支柱。這是件難過的事情,但理賠的過程,讓我覺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義的。那些理賠款,可以讓他的愛人和孩子不至於面臨太大的經濟壓力,帶著他的愛與責任活下去。

醫藥人做保險的競爭力

壽險從狹義上來看是指以人的生死為保險對象的保險,但廣義來看,是指跟人身相關的所有保險,涉及重疾險、健康險等等。我所從事的壽險規劃師一職,就涉及廣義的壽險。

這類保險,醫藥出身的我有一定的專業優勢。像「身故、全殘」這類名字,普通人比較容易理解,但是重疾如何來界定、臨床的指標是什麼樣的,醫藥出身的人更容易講清楚這些專業名詞。

另一方面,在醫藥行業浸泡了20年,我對政策的理解更透徹,也能藉機給客戶做相關科普。比如現在「4+7」政策後,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國產藥逐步替代原研藥是大勢所趨,醫保更多是保基本,同時兼顧效率,而商保會作為醫保一個強有力的補充,生病想要使用進口藥,商保這條路更可靠。

而涉及家庭保險規劃,則需要保險代理人本身有一定的閱歷。比如你得了解客戶孩子未來打算就讀怎樣的學校,未來的教育規劃、生活品質要求等等,如何優化現有的資產配置來保障生活水平不受影響。在此基礎上,做一些保險方案,做好風險控制。這恰是我這個年齡段人群做保險的優勢。

在很多外人看來,像我這樣的人群,天然擁有較多的優質客戶資源,理所應當轉型很順利。

我的客戶資源確實多,但在我這個年齡段認識的朋友,很多人因為健康原因失去了購買醫療和重疾險的機會,所謂的資源優勢也有利有弊。

我之前也曾擔心客戶會不會有一天做完了,就沒有新客戶了。實際上,這個問題在我身上並沒有發生。我的客戶從1到10,再到更多,一方面是我的專業服務贏得了客戶的信賴,另一方面,普通大眾對保險的認知度也越來越高,加上優秀專業保險代理人越來越多,就有更多的客戶願意靜下心來聽專業的人講保險。

△圖片來源:yestone

中國現行的個人保險代理制度始自1992年,隨後成為中國壽險的主要營銷方式,浩浩蕩蕩的保險代理人隊伍目前已達800萬。

在這支隊伍中,淘汰率高達70%~80%。有數據統計,5000萬左右的人曾做過保險代理人行業,4000多萬成為過客。

但每天,依然有無數新人加入保險代理人的大軍中。

在整個經濟大環境不景氣的當下,保險行業的盈利能力依然堅挺:來自wind的數據顯示,上半年保險行業盈利增長高達77.6%,位於所有行業之首。這個數據令不少保險代理人振奮,也誘惑著一批新人趨之若騖。

我的確看好保險業未來的發展趨勢,但仍覺得,千萬不能單純為了錢而做保險,這樣很難做長久。

我做保險,首先看好的是行業的發展潛力,很像我工作了20餘年的醫藥行業的曾經的發展趨勢。同時也看重保險代理人的職業價值,這也很像在當初的醫藥行業和醫生一起的成長。

但我也承認,收入高亦是個人能力和既往工作經歷的一種體現。我很開心做保險的收入與我的付出和期望一致。

我很感謝工作了20餘年的醫藥行業,收穫了個人能力提升和成長的同時,也獲得了體面的收入。我也很幸運選擇了保險的平臺,做一名專業的壽險規劃師,它讓我更靈活地掌握自己的人生,平衡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健聞君手記

麥肯錫不久前剛發布的一篇報告提出:「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國醫藥市場,在未來3-5年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洗牌,未來的領軍企業將是今天的轉型先行者。」

曾經的跨國藥企高管徐聰穎,作出了比「先行者」更為決絕的轉型——把自己轉到了保險行業,同類的轉型,她身邊還有很多。

她認為中國製藥業高速增長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這個看法,健聞君不完全同意。

立足未來看,中國有著全球最多的患者,他們的支付能力在提高,他們渴望更好的藥物和治療,他們是製藥業繼續成長的動力。

同時,他們也是保險業勃興的動力。保險和醫療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保險業的發展帶來支付能力的再提高,又能繼續推動醫療服務和製藥業的增長。

立足當下看,每一個個體能夠實現的自由選擇,都值得為她鼓掌。不過,如果人才流失成為一種趨勢,那麼這個行業就需要深思了。

相關焦點

  • 33歲,我放棄了年薪六十萬的宣傳公關工作,去賣保險了
    犀牛君的朋友圈中就有多位轉行做保險的前宣傳或市場公關從業者,她們的特徵比較類似——都是女性,年齡基本在30歲以上,都有了孩子,甚至很多都是休完產假就選擇了轉行。 實際上在她們若干年前進入影視行業之初,對於未來同樣是有著無限的期望和憧憬,但隨著職位的變化、家庭結構的改變,生活壓力逐漸增大、職業路徑也到了瓶頸期,這使得她們不得不做出改變,進入到一個從未探索過的領域。
  • 中國人未來五年學哪些專業會年薪百萬?
    因此,在中國屬於「稀缺資源」的高級保險精算師行業,薪酬水平總是在各職業人均工資排行榜上位居前列,很少被擠出「三甲」之列。在2003年北京統計局公布的薪資榜中位列第一,也是美國職業評級評定的全美250種中職業排名最好的。根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中國內地身價最高的精算師是平安的總精算師(chiefactuary),身價可達每年300萬人民幣以上。
  • 高管棄百萬年薪去釣魚釣出500萬粉,用愛好賺錢的人,都做對了啥
    01 陳濤從雷軍欽點的員工到年薪百萬的網際網路總裁從高管到漁夫,這中間的差距可能有點過大,很多人都覺得是很難逾越的鴻溝,但是37歲的陳濤就放棄了令人羨慕的高管工作,轉而成為一名專職海釣的人。陳濤畢業於新疆大學的油畫系,這時候的陳濤可以說一直沒有離開過新疆。他的父母都是支邊的人,跟隨新疆建設兵團來到新疆後就紮根在這裡,陳濤就是生在新疆長在新疆的。
  • 她40歲放棄百萬年薪轉行做教育,10萬孩子的閱讀方式被「顛覆」
    西蒙娜·德·波伏娃24歲那年,她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做敘事學的研究,與人群疏離,埋頭做晦澀的文本分析。"哲學給了我認識世界的底層思維,也塑造了我的獨立思想。"曾進說。董橋先生但在50多歲時,他去了一家商業性質濃烈的報紙《蘋果日報》,在別人眼裡,這是爛大街的庸俗報刊,充斥著八卦新聞。
  • 品牌公關2020職場報告:平均年薪22萬+,公關總監年薪最高
    【萬能的大叔】點評 大叔曾經在電子通信行業做過一段時間,確實看到這個行業對人才的渴求,不惜高薪從傳統媒體和其他行業挖人,與獵聘的數據非常一致。金融和網際網路排在二三位,也基本符合大叔的判斷。對於行業的平均年薪,大叔認為你理性看待就好,因為有行業和職級兩個維度,對個體參考性不大。當然,有一點很肯定,想賺大錢,別做公關,也別做媒體。
  • 年薪千萬的花旗高管偷三明治?別偷了,我教你做
    近期一則新聞,年薪百萬英鎊的31歲花旗銀行高管在食堂偷3 英鎊的三明治,遭到停職。我想,這三明治要多好吃,才讓這位高管「以身犯險」啊。對於國內一些朋友來說,三明治就是「加了菜葉的肉夾饃」,這雖然很幽默,但與實際情況相差太遠。今天就給大家講講這個常見食品 Sandwich,讓大家真正的了解它。
  • 評論:勒住高管薪酬的「韁繩」
    在上周美國總統歐巴馬痛斥華爾街184億美元分紅「無恥」之後,我國知名證券公司國泰君安也爆出32億元的天價薪酬事件,將「高管高薪」的話題由大洋彼岸拉至國內的「聚光燈」下。在如今金融危機的冬日嚴寒中,許多公司高管已陸續自動降薪,但部分「脫韁野馬」依然挑戰公眾的承受底線,引得口水無數。
  • 30歲百萬年薪正妹嫁不掉 臺網友分析男人選擇真相
    (圖/臺灣「東森新聞」)華夏經緯網11月3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30歲以上條件好的女生真的很難找到對象嗎?臺灣有網友分享,身邊有幾個漂亮、工作能力好的女性朋友,但一般男生覺得高攀不起,有點成就的又只想要聽話的老婆,導致她們總是單身。對此,臺灣教主obov說,通常年薪百萬又長相中上的女生想嫁年薪三五百萬的男人,但這樣的男人通常選擇20多歲月薪3、5萬(新臺幣,下同)的嫩妹。
  • 數據|江蘇上市公司年薪300萬+的高管們
    文|丁之淼流程編輯|魚小弟江蘇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幾何?據統計,在年報披露的共計3530位高管的年薪名單中,年薪300萬以上的高管有45位,佔高管總體數量的1.27%。其中,上榜人數最多的是藥明康德,其平均薪酬達到663.68萬元。
  • 30名研究生放棄百萬年薪,決定阪依佛門,如今變成什麼模樣了?
    30名研究生放棄百萬年薪,決定阪依佛門,如今生活過得怎樣?相信很多經常看電視劇的小夥伴都有發現,在劇中通常都有不少因為看透世界的冷暖而選擇了出家,對於這種事件,通常我們也都只是當個故事看,畢竟只是劇情需要,然而,讓很多人的意外的是,現實生活中這種事情卻真實存在著,曾經就有30名研究生放棄了百萬年薪決心阪依佛門,那麼這麼久過去了他們現在又過得怎麼樣了?
  • 百萬年薪女HRD被辭退,6次告上法院勝訴!如何做一個出色的HRD?
    前段時間,有個新聞在HR圈子裡備受關注:北京西城區法院所公布的案例中,有一位46歲的HRD關女士,年薪120萬元。因為公司惡意辭退的事情,與公司先後打了六個官司,而且件件勝訴,一件都沒有敗訴過!官司的最終,是法院判她回去工作,而且還要求單位補發她六個官司期間的全部工資。
  • 女大學生追逐百萬年薪明星夢,結果……
    第二天,來自娛樂圈的邀請函居然如雪花般飛來,「你好,我是橫店影視集團高管」「娛樂公司星探發來好友邀請」「唐德影視有舞蹈班,系統學習了公司就籤你」「混娛樂圈你做好被潛規則的準備了嗎?」……姑娘覺得璀璨的星途已經向她打開,她挑了個看起來最靠譜的聊了起來。
  • 我市舉行「百萬年薪招博」首場面試
    這是我市啟動「百萬年薪招博」以來舉行的首場面試。為加強市中心醫院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全方位支持。市委組織部、市人社局採取「定製政策、單位自主、面談考核、擇優聘用」的方式,為該院啟動「百萬年薪招博」工作,計劃招聘30名醫學類博士研究生。
  • 30歲轉行、40歲年薪千萬:中年危機是最大的謊言
    其中一位名叫柴曉峰的律師,並非法學專業科班出身,直到30歲才轉行做律師。一路走來,他掌握了多門語言,直至做了律所的合伙人,年薪千萬。他曾安慰一個實力稍弱的實習生時說:「現在發生的好事,沒必要自滿,差的沒必要自卑。天賦的話不會有人比我差,只要肯努力,發展空間太大了。」大器晚成沒什麼不可以,你以為晚了,其實是你沒有開始。
  • 在30歲左右考慮轉行,若想轉行成功,應慎重考慮好這3個方面的問題
    30歲轉行,這3個方面的問題,必須慎重考慮清楚,千萬不可稀裡糊塗: 常言道:「三十而立」, 對於30歲左右的人來說,在工作和事業上已經小有成就,同時也是標準的「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齡階段。在這個年齡段考慮轉行,也是迫於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 放棄百萬美金年薪,和全行業對著幹,定位專家顧均輝的「狼滅」人生
    有人無懼前浪洶湧,也有人敢於打破「現世安穩」,江浙「狠人」似乎天生敢想、敢拼、敢做。此前百度舉辦的一場營銷脫口秀上,脫口秀演員龐博曾不無感慨地介紹一位嘉賓——曾執掌渣打銀行和淡馬錫中國子公司,卻放棄百萬美金年薪創業,反而為自己開拓出一番新天地的定位專家顧均輝。同為江浙人,顧均輝的「敢字訣」似乎又有那麼一點不同。
  • 「借50萬給你妹有去無回,不準借」「我年薪百萬,沒借錢自由?」
    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喜歡結婚前去做財產公證。不管是愛情還是婚姻,如果沒有用心經營,總有一天會影響到夫妻關係。小彤有一個煩惱,因為50萬和丈夫有了意見分歧。她最近常在想,如果自己能夠少賺點錢,沒有這50萬,是不是和丈夫就會幸福一點?為什麼丈夫就不能理解自己呢?01小彤和丈夫黎佑結婚十五年了,最初的五年是他們日子最苦的時候,結婚都沒有一個婚房。
  • 年入百萬的地產人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知乎有一條熱門問題叫「年薪百萬是什麼感覺」?問題炸出很多高薪的人,有網際網路大廠的,有工廠小老闆,有銷售。當然,也炸出了一個高贊回答的百萬年薪地產人。在獲得其本人的授權後,我們貼下他的回答:首先我沒有年薪百萬(稅前),大約93萬左右。如果算上補貼啥的就有100萬。房地產行業, 坐標上海。畢業到現在幹了15年。
  • 男子年薪百萬不借錢,諷刺女友多管閒事,打臉充胖子給哥眾籌結婚
    我叫小芙(化名),25歲,福建龍巖人,目前人在杭州工作,醫美行業從事多年。我只談過一段刻苦銘心的戀愛,可能是失戀的原因,才會讓我進入到這個行業,懂得了讓自己變美才是最大的實力。或許是因為行業的緣故,做我們這行不缺乏追求的異性,像我一個同事去年結的婚,對象是一個富二代,家裡頭特別有錢,現在全職在家當闊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