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的環節:從熊孩子到巨嬰

2021-01-16 燭照四方

所有人的一生都始自呱呱墜地時的白紙一張,無論熊孩子巨嬰,還是聖人賢者,都不曾例外,即《三字經》所云,「人之初,性本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熊孩子長成熊孩子,巨嬰發展成巨嬰,都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其間,必然是部分環節的缺失。

一、家庭,養不教,父之過

三歲老大,七歲看老,童年是人格形成的重要階段。其間,作為孩子學習和模仿的主要對象,父母的言行舉止對於每個人的一生都影響極為深遠。反之亦然,孩子的一言一行,也會折射出家庭的面貌。熊孩子和巨嬰的成長過程,必然有家庭教育的缺位。

而家庭教育缺位,也會有很多情況。一是寵溺過度,少子化的現實,讓眾多孩子集全家寵愛於一身,寵溺過度環境下養出的孩子,要麼恃寵而驕,出門也肆無忌憚,要麼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養不成獨立人格,反覆上演慣子如殺子的戲碼;二是疏於管教,這是快節奏的大發展時代,每個家長都必須要在工作和家庭之間分配時間,但這並不容易。長期的親子分離,父母缺位,容易造成子女的性格野蠻生長;三是上行下效,為人父母並不需要資格測試,很多父母樂此不疲地做著熊孩子背後的熊家長。

王侯將相併非有種,然「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卻也所言非虛,這背後的關鍵,在於父母對子女的言傳身教。作為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們還是得儘可能上心,於自身,即使不在乎養兒防老,也要留神老無所依;於子女,每個人幸福的童年一生都被治癒,不幸的童年都在被治癒。

二、學校一環,教不嚴,師之惰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教師在中國歷來是個受人尊敬的職業,固然是因其作為知識的傳播者,即受業解惑;但更多的則是因為,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教師「德高為師,學高為範」、「無德無以為師」,還是社會道德楷模的存在,即傳道。天地君親師的時代距今並不算十分久遠,但也已恍若隔世。原本,在人成長的過程中,教師是家庭教育補位者的存在。而如今,教師行業越來越專注於受業解惑,師生關係也日益變得很微妙。

教師教導學生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在過去,教師還擁有像家長一樣對學生懲罰的權力。即便教師的懲罰標準並無業內成規,更多情形下是因人而異,帶有很強的隨意性,還容易產生針對性,但這在曾經並無不妥。然而時代進步了,陳舊的方式與現代化的素質教育理念並不相符,教師體罰學生被明令禁止。

然而,師生關係,並未因此一帆風順,在日益多元的社會下,反倒顯得眾口難調:老師越來越強調家長在學生教育中的作用,這引發了家長的不滿,埋怨老師管得太少;老師在對學生犯錯的懲罰上越來越沒有發言權,這引發了家長的不滿,埋怨老師管得太多。老師在傳道方面似乎越來越難做,獎懲兩種手段已然只剩一半,除去褒獎的示範作用還能正常使用無礙,在懲罰方面,已經只剩口頭教育一塊自留地了。

但語言是門藝術,並非每位老師都能很好地完成對學生的說服教育,對其他學生的警示作用更是不好談起。而除去家長外,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處於教師的影響下。老師權力的過分弱化,對於學生個人乃至社會都不能說是一件好事。孩子本就沒有完整的是非觀念,是容易犯錯的,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學校裡老師「傳道」教育的缺失,也間接放任了熊孩子巨嬰的產生。教師理應成為學生健全人格的一道保險栓,學校裡教師對於學生「傳道」教育有待加強,強化專人專責承擔學生是非觀念的引導,乃至適度恢復體罰,都應該被認真考慮。

三、社會,苟不教,性乃遷

毛主席曾講過,「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社會,由個體構成的,少一個熊孩子巨嬰,就意味著又多了一個合格的社會建設者,反之,多一個熊孩子巨嬰,就意味著少了一個社會建設者的同時,還造成社會資源的無端浪費。未成年人教育,不應只任由著家庭關門教育。特別是面對熊孩子和巨嬰社會問題時,社會方面自然也要少不了有所應對。

一是對為人父母者,尤其青少年的父母,基本掌握了親子關係中的主動權,對其親子教育觀念進行正確引導尤為重要、「我也是第一次做父/母親」,確實無端消耗了眾多家庭原本應有的溫情。對於少數的非常規家庭案例,應該完善具體的有效應對措施,包括對家長和對孩子兩方面,對家長批評教育的實際作用有限。二是加強對熊孩子巨嬰的應對,這兩類人群能夠時常出現社會新聞中,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犯錯而得不到相應的懲罰,需要加強並細化懲罰舉措、加強宣傳警示雙管齊下,才可能治標治本。

相關焦點

  • 缺失的環節:從中孩子到巨嬰
    所有人的一生都始自呱呱墜地時的白紙一張,無論熊孩子巨嬰,還是聖人賢者,都不曾例外,即《三字經》所云,「人之初,性本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熊孩子長成熊孩子,巨嬰發展成巨嬰,都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其間,必然是部分環節的缺失。
  • 高鐵撒潑女:遠離你身邊的「社會巨嬰」
    這些故事裡的人,他們看似外表成熟,可各種行為,卻活脫脫是個稚氣未脫的熊孩子,比如那位女博士要求上機的理由是『我有重要會議』,說的好像全飛機就她一個人有會議似的。而那3名日本乘客,則是不聽從乘務員指示,在飛機上喝從機場免稅店購買的酒並大聲喧譁,不聽從乘務員指示,就像幼兒園裡不講道理的熊孩子。這些人,他們就是活生生的——「社會巨嬰」。
  • 動畫《巨嬰》:過度的溺愛不是愛!漫談動畫片透出的社會現象
    這是一場源於溺愛的悲劇故事,而這根源背後,是家庭教育的缺失。這是一場源於溺愛的悲劇故事,而演變成悲劇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整部短片的場景構建很狹小,集中在一個小屋子裡,感受最為強烈的是短片開頭的一幕。在短片開頭,給人們印象最深刻的是牆壁上的一排照片,上面全是記錄著男孩從小到大成長的一點一滴。
  • 社會上的每出現一個「巨嬰」,他背後的父母都居功至偉,功不可沒
    我們要明白,每一個「巨嬰」的背後,都有一對「無良父母」,因為他們的無底線的驕縱和溺愛,讓孩子成為了一名「巨嬰」,他們在其中的「奉獻」居功至偉,功不可沒。01盤點「巨嬰」事例,看完拳頭硬了·想要買摩託車媽媽不滿足,「巨嬰」點火燒家在雲南彌勒,有一位「巨嬰」就做出了一件令人無語的事情。因為想要讓自己的媽媽給錢買摩託車遭拒,他點火把家都給燒沒了。
  • 科學家發現5.2億年前類蝦化石 填補進化論「缺失環節」
    原標題:科學家發現5.2億年前類蝦化石 填補進化論「缺失環節」參考消息網11月6日報導 研究人員日前發現了一種生活在大約5.2億年前、長著5隻眼睛的類蝦生物。這一發現可能終結有關地球上最常見的動物如何進化的長期爭論。
  • 女遊客故意破壞景區:多少「中國式巨嬰」正在偽裝成年人
    他們還有另一個名字——巨嬰。成人的外表,嬰兒的內心或許是由於網絡技術的進步,近些年我們見識了眾多令人「大開眼界」的奇葩巨嬰。他們的共同表現,就是無視規則,極度以自我為中心。比如,今年疫情期間,很多從國外回國的人員需要統一進行隔離。
  • 巨嬰心理:長不大的成年人,有2點特徵,很明顯
    什麼是巨嬰?巨嬰其實是一個網絡詞語,指身體是成年人,但心智卻很幼稚,表示極不成熟的一種概念。如果有一天,某人做了一件讓巨嬰認為不好且對他不利的事,巨嬰就會覺得這個人很壞,心術不正,所以,巨嬰的這種思維很極端,另外,巨嬰的圈子要是好人多,巨嬰就認為世界是安全的,反之,圈子裡的人比較亂,壞人很多,巨嬰就對世界充滿惡意,認為世界是危險的。
  • 巨嬰們的8個顯著特徵
    但在這些「巨嬰」的內心深處,他們總是在尋找那些能夠幫助他們的人,比如政府、年邁的父母、心理學家、同事等等。 媽媽,他們傷害了我! 巨嬰們如何做?——就像沒有父母的小孩子,很脆弱,當他們感覺不好的時候,他們就開始哭。 怎麼辦?——心理學家稱這種狀態為「責任缺失症」,並建議他的親友不要替那些表現得像孩子的人承擔責任。而是讓他們面對他們所抱怨的後果。 等我長大了,我就要成為百萬富翁了!
  • 巨嬰?為什麼要做巨嬰?
    什麼是巨嬰?「巨嬰是一個網絡流行語,拼音是jù yīng。指雖然已經成年,但心智仍然停留在幼兒階段,極不成熟的人。巨嬰在哪裡?有人可能會問,現在有多少人是你定義的巨嬰?國人沒有那麼差吧!但是我想告訴你的是不只有,還不少。
  • NSF研究發現四足獸向鯨演化的缺失環節
    但其中還有一個環節沒有得到證實。 如今,一項受到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資助的研究,已經發現了鯨和它的四足獸祖先間進化的缺失鏈條。這一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Thewissen和他的同事在印度克什米爾控制區發現的化石證明,一種類似鹿的哺乳動物是鯨和豚的祖先。
  • 巨嬰越來越多,當避無可避時,該如何與巨嬰朋友相處
    「巨嬰」,指那些身體已經是成年人,但是心理年齡還停留在嬰兒時期的人。近年來「巨嬰事件」屢見不鮮,在讓人感嘆「長見識了」的同時,對「巨嬰」的討論也逐漸多了起來。網絡上關於「巨嬰」的討論很多,由巨嬰引起的奇葩事件也不少。
  • 新華時評:教育「熊孩子」首先學學熊媽媽
    新華社北京11月8日電 題:教育「熊孩子」首先學學熊媽媽  新華社記者楊柳  小熊要爬很陡峭的雪山跟上媽媽,雖然一次次失敗滑下山坡,卻仍一次次奮力嘗試,最終成功登頂——這段視頻被競相轉發,人們紛紛為小熊的頑強和不放棄點讚。
  • 怎樣判斷你的親戚朋友是不是巨嬰
    一個人在微信朋友圈裡面發些什麼,大體可以看出來一個人的學識、修養,以及所生存的維度,多謝微信朋友圈,讓我們認識到在我們的生活中,竟然有這麼多的巨嬰。 巨嬰症狀3:認為電影、電視、報紙、課本上說的都是真的。 巨嬰症狀4:認為世事非黑即白,世人不是好人就是壞人。 巨嬰症狀5:認為不同意見對自己有害,拒絕聆聽不同聲音。
  • 武志紅:90%的中國成年人都是「巨嬰」
    「必須要找一個對象去歸罪,這樣他們的世界才能從失控狀態恢復到控制中。所以,誰靠近他們誰最容易倒黴。」而一旦共生關係破滅,全能自戀的意識被打破,自戀性的暴怒和失望隨之而來,嬰兒和巨嬰都會產生偏執分裂的心理。「中國人普遍喜歡走極端,而且很多時候我們還以為是對的。」2007年,武志紅寫下暢銷書《為何家會傷人》,談到原生家庭中可能存在的各種負面影響。
  • 巨嬰症知多少?
    巨嬰症知多少? 平均新生嬰兒體重大約為3.4公斤(7磅8盎司左右)。嬰兒出生體重高於4.5公斤(9磅15盎司)就會被認為是超重甚至是巨嬰。在2009年,出生在英格蘭和威爾斯所有嬰兒中有1.7%患有巨嬰症。 要如何知道將來自己的孩子是否患了巨嬰症?
  • 你想知道ta是不是巨嬰嗎?
    首先,跟大家說一下什麼是成年巨嬰,巨嬰指的是雖然已經成年,但心智仍然停留在幼兒階段,極不成熟的人。相信在疫情期間,大家也見識了許多因疫情回國避難的海歸,各種無理取鬧的視頻,比如因為喝不到礦泉水,就試圖衝出隔離區,因為覺得自己沒病外出跑步就不戴口罩。
  • 許幻山式巨嬰的覺醒
    三個女人三種不同生活,許幻山式巨嬰的覺醒,真真兒氣得我七竅出了六竅,三觀毀了四觀。出軌的理由是妻子在夫妻間的絕對話語權,出軌只是一種表現形式,what?出軌只是種形式,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用在婚姻裡竟然是出軌?這是什麼鬼邏輯,許幻山你這是說出多少男人的心聲麼……
  • 熊孩子的背後,必定有一個熊家長
    最近,關於熊孩子的話題特別火爆。尤其是那個出於無奈,只能自己動手了結熊孩子生命的家長。這個家長的女兒,被熊孩子欺負長達一年之久,父親數次找過熊孩子的家長,家長卻認為只是小孩子之間鬧矛盾而已,不必太緊張。這個熊孩子的家長,如果被欺負的是自己的孩子,他還能說得如此淡定嗎?
  • 身為一位hr,你知道該如何分辨「職場巨嬰」嗎
    其實,職場中也有很多職場巨嬰。所謂「職場巨嬰」指的是:幹活挑肥揀瘦,期待被照顧;遇到一點問題,立馬問同事;選擇恐懼症,害怕做決定;怨天尤人,逃避責任的人。這些人一面指望著同事幫自己把每一件事都置辦妥當;一面又頤指氣使,抱怨生活,吝嗇一聲「謝謝」。各種「不靠譜」的標籤在他們身上金光四射。
  • 從社會上的「巨嬰現象」,淺談家庭教育中的「123」
    他語言犀利,字字珠璣,直接喊話那些疫情防控中的"巨嬰"們:"國家有保護你們的責任,但沒有慣著你們的義務。""建設祖國你不在,享受福利你比誰都快,我們中國不養巨嬰。"拉薩廣播電視臺主持人賈凱勝在現實生活中,並不乏這樣的"巨嬰現象",我們應當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