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產業生態圈——www.ecosports.cn
「一個誤區、兩對矛盾、三個回歸,其實最重要的還是最後這條『回歸自我』,回歸到熱愛和奮鬥上去。體育產業的第一生產力還是人,人的熱情、人的思想、人的拼搏。這就是我最想講的一個觀點,也是我們體育產業生態圈的核心理念。」
文/ 蕭 深
編輯/ 郭 陽
本文是我今年6月30日在上海體育學院的演講稿。彼時,體育產業生態圈的重要欄目「體育職人圈」終於從線上走到線下,和上體經管學院、外語與傳媒學院合作,在小學期的職業發展課程中引入阿里、郵人、虎撲等大公司的高管,以圓桌討論的方式分享體育產業職業發展的相關經驗。
在圓桌分享之前,應劉東鋒教授邀請,我圍繞「體育商業媒體的人才觀」這個命題進行了主題演講。以下是演講正文。
從左到右:上海體育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總支書記劉東鋒教授、Mailman郵人集團CEO及創始人Andrew Collins、虎撲體育拓海事業部總經理陳中捷、阿里體育HRG胡鵬、體育產業生態圈聯合創始人蕭深
首先感謝大家來到體育職人圈的線下活動,很高興也很忐忑來上海體育學院做這個分享。
我是個能說的人,過去我在樂視體育做兩個頻道的主編還有評論員,我解說的項目比如橄欖球、自行車,它們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時間長。一場橄欖球比賽三個小時是起步價,一場自行車比賽那是子子孫孫無窮匱也。我的解說時長紀錄,一場6個小時的自行車比賽,連續2場共7個小時的橄欖球比賽。所以大家不要看我和劉教授一樣瘦,就以為我體育不行,至少我的嘴是馬拉松級別。
延伸閱讀:做體育解說,真不是動動嘴皮子那麼簡單!| 體育職人圈實錄
可是比跑馬拉松更難的是障礙賽,比我解說更難的,是今天我要講的這個題目,因為這個要跨越很多個障礙。體育產業生態圈是商業媒體,但我不是人才,讓我講「體育商業媒體的體育人才觀」這個又宏觀又抽象的命題,我深感責任重大。
我數學比體育更差,所以我反而愛用數字起題目。之前生態圈上有篇文章,是我寫的評論《天價體育版權冷思考:中國市場的四種打法、三大誤區和兩個趨勢》。文章寫得比較犀利,發了之後幾個公司的老總,像新浪、新英這些主動要求被採訪。今天我照貓畫虎,演講題目是:一個誤區、兩對矛盾、三個回歸,中國體育人才觀念的反思。希望講完之後,劉教授不要求被我採訪。
這「123」分別是什麼呢?一個誤區是:只談體育產業,忽略體育行業。兩對矛盾是:體育人和體育產業人的矛盾,體育產業人才需求和體育產業人才培養的矛盾。三個回歸是:回歸教育,回歸體育,回歸自我。
一個誤區:只談體育產業,忽略體育行業
我先講個笑話。中國體育產業,從2014年國務院46號文發布到現在,如果評選一個最常出現數字,五萬億當仁不讓。五萬億市場大、體育產業好、資本風口,搞得投資就像趕集一樣。然後呢,投資人和媒體發現這裡面泡沫比北京的霧霾還多,就開始批判,說要冷靜、要務實、要從基礎做起、要耐得住寂寞,體育產業還是有希望的云云。
風口、紅利、泡沫,這些詞都給說爛了,從「留給XXX的時間不多了」到「還有希望」,周而復始一直如此。這裡面當然原因是複雜的,但有一點很重要:我們或許過度地強調了體育產業這個概念。
體育產業要不要強調?不強調體育產業,我今天的講座兩個字就能概括:廢話。大家知道,如果只講競技體育成績,我們早就脫貧致富了,96年亞特蘭大奧運就16金了。
但如果你講體育產業,08年我們辦了奧運會,但是「體育產業」這個概念成不成立還有待討論。今天坐在下面的嘉賓,虎撲的陳中捷老師,他的那個著名網絡名字Tristan,也許比中國體育產業還早出生了五年。
所以我想大家都認可這樣的事實:體育產業好,因為沒有產業的升級,帶動不了行業的發展。但是我認為,我們不能總講產業。
過度講產業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第一個是喜歡畫餅,五萬億就是典型例子,當然還有大家熟悉的中超5年80億等等;第二個是投融資決定論,你看國內的體育商業媒體最喜歡寫什麼,XX公司X輪融資XX,好像體育產業就等同於投資和創業;第三個是講政策甚至是講政治,體育產業背後當然有政治驅動,但是現在這點講的太多了,一開口就是政治原因。
這就造成一個特別大的誤區,把體育和宏觀的政治、經濟因素劃等號,具體問題不談了。從整體上把體育變成一個跟風的事情。跟風的多了,做事的也就少了。
這對體育也是很大的不尊重。對中國來說,體育產業是新興產業,但體育行業是有歷史積澱的。上海體育學院1952年就成立了,比一些所謂的體育產業人的年齡不知大到哪裡去了。結果現在有一些跨行業的人進入體育行業,上來就指點江山。言外之意,因為我懂產業、懂投資。這就叫:萬般皆下品,唯有資本高。
所以我說這個誤區很可怕,就是雖然你做的是體育,但還有點瞧不起體育。體育這個東西不專業是幹不了的,這是個有專業門檻的領域。這也是體育行業特殊的地方。
兩大矛盾:體育人&體育產業人,體育產業人才需求&培養
這和我下面要講的第一個矛盾有關係,這個矛盾是體育人和體育產業人的矛盾。什麼是理想狀態的體育產業人才?既懂體育又有產業思維。而我們面臨的現實是什麼呢?體育人缺乏產業思維,產業人缺乏體育基礎。我給大家舉個例子。
樂視體育,這兩年是中國體育產業知名度最高的公司之一,成也是他敗也是他。當初把他捧得多高的人,現在就把他踩得多狠。搞這個前員工爆料,把體育商業新聞寫成小道娛樂消息。這個我就不批判了,相信大家都會判斷。
我想講的是樂視體育的人才構成。樂視體育鼎盛的時候,1000人的規模和央視五套現在差不多。他的主力軍是體育媒體人,央視、北京臺、新浪、搜狐、網易等等,這批人在行業當中知名度高、經驗豐富,競技體育的專業性那是讓人佩服的。
但為什麼這批人是主力軍呢?因為過去體育行業在專業隊和裝備廠商之外,發展不健全,體育媒體長時間都是體育的代名詞。找體育工作,第一反應往往是體育媒體工作。
即使後來行業逐漸進步,但媒體人由於他工作的特殊性,受到的關注自然多過其他人,比方說解說的、寫稿的、拍片的,這些人都有自己的知名度。所以成立體育公司,像樂視體育從一個小的體育頻道發展成大的體育產業公司,有海量人員需求,最方便的就是從媒體找。
這批人優點很明顯,缺點呢我們也應該重視,那就是:媒體內容思維主導,學習速度有時候偏慢。這部分人和體制內的專業人士,運動隊、國家機關、體制內單位等等構成我今天講的所謂體育人。當然,這個不是嚴謹的學術定義。
那麼依靠這些人去做體育產業公司行不行呢?還拿樂視體育舉例,A輪融資的時候四個版塊,媒體、賽事、智能硬體、增值服務,這種布局需要大量的非傳統體育人進來。所以勢必要招一些不懂體育,但有商業經驗或者其他專長的人,這就是我今天所定位的新興體育產業人。
這兩種人現階段其實是不兼容的。他們都是各自領域的成功或者準成功人士,都不很了解對方擅長的領域。而他所面臨的市場環境、公司環境都是全新的,太多東西過去從來沒見過,這樣勢必產生問題,而且這個問題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所以從去年開始,都在講體育遭遇資本寒冬,我們要看到這背後人才方面的因素。當資金的問題解決之後,需要能夠把資金使用好的人。沒有錢不行,沒有人也不行。
那這個問題怎麼解決?這就涉及到我講的第二對矛盾:體育產業人才需求和體育產業人才培養的矛盾。之前我提到的過去這批體育媒體人,數量是恆定的,高端人才數量更是稀少。所以這部分人不是通過培養能夠在短期出現的。
體育產業想大發展,需要幾方面或者幾個維度的人:中基層人士,跨界人士,科班人士。中基層去執行,跨界帶來其他行業的思維和經驗,科班去補體育產業專業性上的不足。這與人才培養大有關聯。
在上海體育學院講人才培養,那是班門弄斧,我姑妄言之。中國體育產業的人才培養,一個突出的特點是:術科人居多,產業人偏少。就是體育學院術科類的學生佔多數,綜合型大學體育經管、新聞這些延伸專業的很少。
這個是有歷史原因的,和我們國家長期對體育的狹窄定位有關,專業體校就是這種定位下的產物。另外它還製造了一個副產品,就是「體育人文化素質不高」這種社會印象。過去央視五套有個節目叫五環夜話,有一期我印象很深,有個嘉賓說練舉重是舉大重子的,引來全場發笑。這個嘉賓是體育人,他都是這種看法。
在這種情況下,去指望術科專業去培養體育產業人才是不現實的。這並不是說術科沒有價值,而是它無法大量提供剛才講到的那三類人才。而從綜合類大學的角度看,體育有門檻,這類大學從開設專業上就有難度。而且最現實的一個問題,專業開了就業率能不能保證。過去需求有限,現在需求旺盛之後就是找到精確的輸送通道的問題。
過去我們只講狹義上的專業體育,現在要講廣義上的體育產業,這個轉型帶來的跨度和矛盾是很大的。在宏觀層面上,涉及到體育類學院乃至體育教育的轉型。微觀層面上,教師隊伍的建設、教材的編纂與課程的設置這些問題,都很具體也很重要。
三個回歸:回歸教育,回歸體育,回歸自我
所以,我題目裡列的三個回歸,第一條就是回歸教育。
之前我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很長《體育培訓行業的盛世危言:脫離教育談培訓,就是「耍流氓」》。大家的注意力不要放在耍流氓這三個字上,關鍵在教育。從體育創投的維度看,培訓被認為是最好的賽道之一。但是我在文章裡提到,培訓得放在教育的大環境下去看。其實,體育更是如此。
一說教育,應試教育幾乎會毫無例外地被批判一番。這方面的觀點多如牛毛,但我今天要講的觀點可能不太一樣。比如說之前一個經典觀點,說高考是讓社會底層、偏遠山區、窮人家的孩子們能夠相對公平競爭的唯一通道,這個我是很贊同的。進一步說,高考和其背後的應試教育是平衡社會利益關係的槓桿,而不是培養人才的手段。
認識到這一點很重要,因為我們現在的教育思維太應試化了,我們把高考那一套當成了培養人才的手段。什麼是應試化?一個中心(高考),一個標準(分數),一個選擇(學校和專業)。什麼是應試思維?人生道路的單一和趨同。這種思維非常可怕。
有人可能要講了,你講這個和體育有什麼關係?因為體育是多元的,項目多元、產業更多元。過去我們喜歡講主流項目、小眾項目這種概念,其實現在邊界已經非常模糊了,你過去能想像擊劍培訓、橄欖球培訓,這些小眾領域的創業項目可以拿到數額巨大的投資嗎?但體育產業在讓這些成為現實。
以體育為職業選擇,本質上是百花齊放。應試教育殺死人的選擇和興趣,放到一些傳統行業還可以接受,放到體育行業幾乎致命。想像一下,如果北影、中戲、中央音樂學院這些地方培養出的學生都是一個路數,那咱們的文化和娛樂事業還能創造今天這麼大的產值嗎?
體育其實就是大文化和大娛樂產業的一部分。有個觀點說得特別好,體育和電影很像,不熱愛就做不好。熱愛是自發的,也是需要培養的。當體育產業在不斷變化的時候,如果在教育上還是不變應萬變,那麼這兩者之間的鴻溝只會越拉越大。所以我說,體育產業想要大發展,就一定需要大批人才,大批人才哪兒找,還得回歸教育。
第二個回歸,是回歸體育。
不懂體育能做好體育嗎?中國體育是現成的靶子。謝亞龍、信蘭成,這兩個在網際網路上都是經典人物了。之前網上有個段子:謝天謝地謝亞龍,信神信鬼信蘭成。
然而事實上,謝亞龍是田徑專業出身,信蘭成的理論水平在那一代籃球幹部中那是有名的。大家批判他們那是振振有詞,但想一下中國體育行業公司裡頭,究竟有多少管理者其實不怎麼了解體育,而且很多人不認為這是個問題。
體育需要跨界人士,因為在自己的圈子裡繞來繞去肯定沒出路。商業上也有很多跨界的案例,比如次貸危機前後,福特汽車局面很困難,內部勾心鬥角、公司現金流緊張、工會過於強大等等。比爾-福特找來誰拯救局面呢,波音的CEO穆拉利。穆拉利是特別典型的跨界高管,但他後來在福特搞的那一套,比如「一個福特」的品牌戰略證明,他絕不是不懂汽車。
再講一個例子,全球最能掙錢的體育聯盟是哪一家?美國的NFL。NFL的總裁羅傑-古戴爾,他高中的時候是橄欖球、棒球、籃球三棲球員,大學的時候是橄欖球校隊的。他在NFL實習,拿到了紐約噴氣機隊的OFFER,他是了解橄欖球這項運動的。之前聽到這樣的說法,不懂體育不看體育比賽也能搞好體育,這是不成立的。過去說懂球不一定能幹好體育媒體,現在也不能走到另一個極端。
所以回歸體育很重要。對在座的各位同學來說,不管你是什麼專業,如果將來做體育這一行,都要了解體育比賽、了解體育商業,這是基本功。我拿自己舉例,一場NFL比賽解說,解說時間三個小時,我的準備時間需要一天。我從體育解說、頻道主編轉型到體育商業媒體的合伙人,之前我的知識儲備方式,是把中國體育商業媒體微信公眾號每天的推送都看一遍,這個習慣堅持了兩年。
體育產業生態圈有個特色欄目叫體育職人圈,給咱們在校的學生還有那些職場新人在線上做培訓,針對的都是體育行業的各個細分領域。第一期我講的,題目是如何做一名體育解說,那時候我就已經專門講了知識儲備、基本功的訓練,這些都得痛下苦功。
剛才講了回歸教育、回歸體育,另外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對大家來說也是很實用的事情就是回歸自我,就是明確自己擅長什麼、想幹什麼、不擅長什麼、不想幹什麼,以及人家需要你幹什麼。
之前提到的觀點,應試教育殺死人的選擇和興趣。那麼它的另一個弊端,就是選拔標準和現在的職場完全不同。職場很多元也充滿變化,許多所謂的硬性標準其實都有很大的彈性空間。具體到體育行業,興趣愛好、專業程度這些東西相比於其他領域他又很特殊,所以造成了體育行業的選材標準更加彈性化。
5萬億的產業前景與600萬的人才需求
在人才需求這一塊,都在講2020年要有600萬體育從業者。有數據表示,現有的體育從業的數字是400多萬,還要把體育製造業都算上,算下來體育產業從業者的數量就更少了。所以這個缺口是很大的,這是同學們的機會。
我們體育產業生態圈接觸這麼多國內的企業,你和他說別的可能都沒有興趣,唯獨一件事他一聽就兩眼放光:招聘。因為什麼呢,公司缺人、行業缺人,特別缺做具體事情的人。
但這裡存在著巨大的信息不對稱,公司找不到人,求職者也不知道公司有這麼強的招聘需求。所以這就是生態圈提供的服務之一,我們的體育圈人項目就是要幫忙大家解決這個問題。像虎撲/阿里/郵人這樣的公司招聘,我們第一時間幫助他們找到精確的投遞人群,幫助求職者對接到想要的職位。這個就是信息的服務,圍繞人來展開的服務。
更重要的一點,公司找到人了,人也找到公司了,最後卻發現不合適。問題出在哪兒?沒有特長。學歷、英語那是過去時,很重要但是現在沒有競爭優勢。不說國內了,海外一些大學,甚至會有新聞系一個班很多都是中國人的情況出現,所以大家說學歷貶值,不是說學校不好或者大家不夠努力,是競爭優勢不像過去那樣明顯了。
現在的競爭優勢,是你得和別人不一樣,你懂的項目多,你的實踐經歷豐富這些都是。但前提是,你必須要樹立「和別人不一樣」的意識。這方面教育上當然要改變,但人自己也得改變。別人幹什麼你也幹什麼,哪條路走的人多你也走哪條,這種做法會越來越不適應時代的發展趨勢。
體育的最大魅力是個性,庫裡的打法不能和詹姆斯一樣,費德勒和納達爾不能是一個風格,不然比賽就不好看了。體育工作強調的也是個性,它需要一個個鮮活的個體。
最後給大家講個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NBA著名記者克雷格-賽格。這個故事是我們之前專訪第一個擁有MVP投票資格的中國記者沈洋的時候她分享的。
「最感動的是上次在季後賽的時候,我在更衣室裡見到了一起等待群訪的賽格,更衣室裡很熱,他穿著他標誌性的西裝,帶了耳機、拿著話筒,你會感覺話筒可能在他手上有1000斤重,汗就順著脖子一點點流下來。」
事實上,那時距離賽格先生去世,其實只有幾個月的時間了。
「我在他側後方看到,他臉上糊了很厚的一層粉,因為當時血癌在化療,他皮膚已經開始出現潰爛和斑駁了,所以他需要厚厚的粉來把臉上的問題給蓋住。但是當他一流汗,汗就把臉上的粉給帶了下來,你就可以看到他那個脖子上面有一條一條白色的溝壑狀的條紋。」
「我覺得那一瞬間對我的衝擊,可能是見過的很多很多感人場景都無法相比的,當時我就想,他就是我一輩子要追逐的偶像。一個人可以把他熱愛的事業,作為他一生追逐的目標,當時醫生已經告訴他,他已經活不過3個月了。」
「但是他還是投身在第一線。他那麼有名的記者,他跟每一個人擠在一起去獲得一個採訪的機會。他對於工作的那顆赤誠的心,真的是很寶貴的,他那麼平易近人,那麼有名,到最後支撐他的就是對籃球的那份愛。」
所以非常感謝劉東鋒教授邀請我們來做這個分享,講體育商業媒體的體育人才觀。我這幾天一直想到底應該講些什麼,講了這麼多,一個誤區、兩對矛盾、三個回歸,其實最重要的還是最後這條「回歸自我」,回歸到熱愛和奮鬥上去。
過去討論一個宏觀問題,什麼是第一生產力?其實不是政策也不是資本,這個東西不能過分放大。體育產業的第一生產力還是人,人的熱情、人的思想、人的拼搏。這就是我最想講的一個觀點,這就是我們體育產業生態圈的核心理念。
官網、微信、微博:體育產業生態圈,聚合體育產業優質內容與人群的平臺,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