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微藻制油新思路

2020-12-04 中國科學院

  隨著世界經濟的高速發展,能源需求增加與傳統能源日漸枯竭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同時,大量化石燃料燃燒帶來的環境和氣候變化問題已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為實現人類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是一條必由之路,其中,生物能源的開發成為世界各國研究的熱點之一。

  生物柴油是一種具有較好發展前景的生物能源,是優質的石化柴油代用品。廉價原料油是生物柴油工業化生產的關鍵,原料油成本在生物柴油成本構成中約佔75%。

  微藻由於其特有的化學組成和結構,被認為是生產生物柴油的優質原料來源。與其他生物柴油原料相比,微藻具有生長速度快,油脂含量高,不佔用耕地等優勢。然而現階段,微藻生物能源仍局限於小規模的研究階段,其大規模工業化生產仍受到較大限制,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較高的生產成本。

  微藻生物柴油的生產主要包括微藻細胞的培養、微藻的採收、油脂的提取與加工等流程,其中微藻細胞的採收是較為關鍵的流程之一,其成本可以佔到微藻總生產成本的20%~30%;而常規的油脂提取方法通常需要將收集的溼藻細胞烘乾,這一過程往往能耗較大,增加了生產成本。

  為了解決微藻生物能源生產下遊技術中存在的問題,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劉春朝帶領研究團隊,在微藻採收及藻油提取方面取得了一些新進展。

  磁性納米顆粒因其生物相容性、特殊的磁學性能,使其在生物和醫學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如核酸和蛋白純化、酶固定化、藥物靶向等。由於磁性材料具有易於分離、分離操作簡單的特點,將磁性分離技術引入微藻細胞的採收可能實現微藻的高效採收,降低該環節的成本。

  基於此設想,劉春朝帶領的團隊針對微藻細胞表面功能基團的特徵及其帶電特性,製備了適合與微藻表面進行快速高效吸附的功能化磁性納米顆粒,並將其應用於淡水微藻和海洋微藻的採收。

  研究表明,採用磁性納米顆粒能夠對小球藻、布朗葡萄藻、微擬球藻進行高效的細胞採收,回收率達到95%以上,顆粒用量因微藻細胞的大小及表面特性而有所差異。

  該技術除了具有較高的採收效率外,還具有以下特點:分離過程反應時間短,只需要1~4 分鐘;顆粒在培養液中無殘留,微藻採收後的培養液可重複應用於微藻培養。為了進一步降低成本並滿足不同的微藻生產目的,該團隊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磁性顆粒回收再生的方法,並得到了實驗的驗證。

  新技術的出現最終是為了滿足工業化生產的需求。為此,劉春朝的團隊設計了專門用於微藻大規模磁性採收的磁性分離裝置,並申請了相關的專利。這種微藻磁性分離技術能夠實現微藻的快速、高效分離,節約用水,降低了成本,結合規模化的磁性分離裝置,可廣泛的應用於大規模微藻生產中,具有較好的產業化開發前景。

  富含烴類物質的布朗葡萄藻作為一類重要的能源微藻,其產生的烴類物質是一類優質的生物燃料。布朗葡萄藻的烴類物質主要積聚在細胞外部,利用非極性溶劑可以從乾燥藻體中將其提取;但是對於布朗葡萄藻溼藻細胞的藻油提取,由於藻細胞表面水化膜的屏障作用,使得藻油的回收率較低,從布朗葡萄藻溼藻細胞中提取藻油仍然面臨很大的挑戰。

  近期,劉春朝帶領的研究團隊研究發現,利用1,2-二甲氧基乙烷能夠高效的從布朗葡萄藻溼藻細胞中提取藻油。結果表明,提取劑與溼藻中水的體積比影響提取效率,當1,2-二甲氧基乙烷與溼藻中水的體積比大於6.5:1(v/v)時,藻油的回收率大於96%。

  隨後,該團隊研究人員建立了相關數學模型,研究了藻油回收率和1,2-二甲氧基乙烷與溼藻中水體積比之間的關係。能量消耗分析表明,這種從布朗葡萄藻溼藻細胞中提取藻油的方法,能夠有效地降低藻油提取過程的能耗。並且,該方法在不需要經過嚴格乾燥脫水處理藻體的情況下,仍然能夠保持較高的藻油回收率,節省藻油提取過程能耗,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3-09-04 第5版 技術經濟周刊)

相關焦點

  • 科學網—發現重症感染致敗血症治療新思路
    中科院上海生化細胞所VEGFR-3缺失細胞外配體結合區或突變胞內激酶活性後,這些實驗小鼠發生細菌感染導致嚴重組織損傷的死亡率大幅升高。 參與該研究的蘇州大學教授何玉龍曾證實,VEGFR-3調控淋巴管發育,而VEGFR-3胞內激酶點突變的病人發生淋巴水腫時,常伴有感染。王紅豔研究組的成果為此臨床症狀提供合理解釋。
  • 微藻注射進體內,可以殺死腫瘤?這項很「綠」的研究,或許是胃癌...
    微藻是一種藻嗎?其實不然,微藻是個大的概念,裡面包括藍藻門、綠藻門、金藻門和紅藻門4個藻門,我們經常聽說的螺旋藻、小球藻等就是屬於微藻。設計的「微藻光合作用燈」最近,浙大二院的專家們還把微藻「種」在腫瘤裡殺 癌!!
  • 【中國科學報】攀鱸「西遊記」
    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研究員星耀武告訴《中國科學報》,在生物地理學研究中,結合分子學和古生物學的方法開始逐漸受到關注和重視,因為它能提供更強有力的年代約束,有助於理解現生生物在進化時間軸上的間斷,還能補足歷史分布的缺失片段等。但在國內,從事相關研究的團隊並不多,難點還在於將化石和分子學數據納入生物地理學分析模型的計算方法仍不成熟。
  • 【中國科學報】東北野牛或源自西伯利亞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3-12-31 第4版 綜合)
  • 【中國科學報】找出「人老珠黃」的幫兇與剋星
    本文通訊作者之一、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曲靜告訴《中國科學報》。  面部皮膚容易衰老,而眼周皮膚又是其中最薄、最脆弱的部位之一。研究人員與醫院合作,分別獲取了20歲左右、40多歲、70多歲三組女性的正常眼瞼皮膚樣品。通過組織形態分析發現,隨著年齡增加,皮膚厚度明顯變薄、真皮膠原密度降低。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發現最古老靈長類化石
    倪喜軍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倪喜軍領導的小組是一個國際團隊,其成員包括美國卡耐基自然歷史博物館博士克里斯多福·比爾德、美國北伊利諾伊大學教授丹尼爾·季博、美國西北大學教授瑪麗安·達戈斯特、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博士孟津和約翰·弗林、法國歐洲同步輻射中心博士保爾·泰弗羅。該團隊用目前最為先進的、超高精度的同步輻射CT掃描技術,數位化三維重建了包埋在巖石中的化石骨骼和印痕。
  • 【中國科學報】獅子魚深淵適應遺傳基礎首次揭秘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9-04-18 第1版 要聞)   近日,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何舜平、中科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和西北工業大學教授王文、邱強等聯合攻關,對生活在馬裡亞納海溝7000米以下的獅子魚開展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首次在形態上發現了其適應深淵的變化,揭示了獅子魚深淵適應的遺傳基礎
  • 【中國科學報】用科技提升硅藻土的附加值
    複合絮凝材料產品  吉林省長白山硅藻土礦區是中國最大的硅藻土,特別是優質硅藻土的產地,其儲量超過中國硅藻土總儲量的一半。  中科院生態環境高分子材料重點實驗室(隸屬於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水資源材料課題組負責人王丕新研究員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如何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將自然資源進一步科技化和高附加值化是我們課題組研究的初衷之一。」  日前,水資源材料課題組在硅藻土高值化應用方面獲新進展,並通過吉林省科技廳組織的項目驗收,相關的研究內容已申報國家發明專利6項,其中3項獲得授權。
  • 【中國科學報】豆娘化石再現億年前昆蟲求偶行為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博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昆蟲的古行為研究多藉助間接的證據來推導,如一些特殊的身體結構。」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7-03-27 第5版 創新周刊)   「求偶行為廣泛存在於現生昆蟲的各個類群,但化石記錄極為罕見,這是因為昆蟲(包括其他動物)行為保存為化石的機率極低。」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揭秘蜈蚣藥理藥效學基礎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2-11-29 第1版 要聞)
  • 【中國科學報】中國科大揭示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宿主新機制
    近日,美國《科學公共圖書館·病原體》雜誌在網站首頁以「特色研究」的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和生命科學學院周叢照、陳宇星研究組的最新成果:金黃色葡萄球菌黏附宿主的結構基礎。  金黃色葡萄球菌(以下簡稱金葡菌)是人類的一種重要病原菌,可引起局部化膿感染,也可引起肺炎、偽膜性腸炎、心包炎,甚至敗血症、膿毒症等全身感染。
  • 【中國科學報】一億年前的鳥類尾羽原來長這樣
    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領銜,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教授瑞安·麥凱勒、皮埃爾·考克斯博士,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鄒晶梅等學者共同合作開展。  此次新發現的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此地的琥珀距今約1億年,屬於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
  • 【中國科學報】環境選擇壓力或影響性別比例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3-02-06 第1版 要聞)
  • 【中國科學報】螳螂蝦錘擊貝殼 矛與盾增韌材料
    本報訊(記者 楊凡 通訊員 桂運安)受自然界「螳螂蝦錘擊貝殼」的捕食現象啟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倪勇、何陵輝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將螳螂蝦內的「扭轉」結構與貝殼珍珠層內的「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73/pnas.2000639117 《中國科學報》 (2020-06-30 第1版 要聞)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0/6/356109.shtm
  • 【中國科學報】北極狐500萬年前起源於青藏高原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4-06-13 第1版 要聞)
  • 【中國科學報】「忍者神龜」的祖宗是誰?
    研究人員報導了一種在中國發現的最早出現「喙」的原始龜類——中國始喙龜,從而為人們了解龜類演化彌補了「缺失的一環」。  特立獨行的烏龜  「龜類與其他四足動物的差異,就跟纜車和汽車的差別一樣大。」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李淳說。比如,龜類的軀幹部分很短,身體被封閉的甲殼包裹,其內部骨骼也跟甲殼相癒合。
  • 【中國科學報】深圳先進院自然指數位列廣東省科研機構第一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20-12-21 第4版 綜合)
  • 科學家給出對抗耐藥菌新思路—新聞—科學網
  • 【中國科學報】2018中國植物學大會:「植物王國」的交流盛宴
    在10月10日~13日於昆明舉行的中國植物學會第十六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85周年學術年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植物學會理事長武維華表示。  2018中國植物學大會的主題為「綠色發展助力中國夢」,與會代表研討了我國生物多樣性、資源和保護,分類學、系統發育和進化,生態學、環境與全球變化,發育和生理學,細胞、基因組和生物信息學等植物學主要學科領域的最新進展,服務國家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
  • 【中國科學報】北京市市長王安順一行調研中科晶上公司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4-08-18 第5版 創新周刊)